個人資料
正文

藝術大師憶童年 兩歲黃永玉“近乎醜”的孩子

(2009-05-15 03:36:18) 下一個

ZT

 
 
 
 

 

來源:東方早報  文章作者:石劍峰  


黃永玉自畫像

    著名藝術家黃永玉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已經寫了十多年,中間數次停筆,作品的完成時日似乎遙遙無期。日前,早報記者從《收獲》雜誌社獲悉,雜誌將從明年第一期開始以專欄形式首先連載《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已完成的20萬字內容,之後還將刊載黃永玉重新提筆續寫的部分。也許用專欄的形式可以“逼”老先生完成作業。

  寫了十多年,還在四歲徘徊

    據《收獲》編輯介紹,目前黃永玉提交的部分為這幾年已經完成的內容,字數約20萬,但內容隻寫到“黃永玉”4歲,《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今後如何發展還看老先生後麵的寫作情況,但希望用幾年時間完整刊載這部黃永玉自傳體長篇小說。

    事實上,黃永玉這幾年一直在對外宣稱自己的主要工作將是寫《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黃老曾頗為自信地說:“小說寫的就是我的親身經曆,而非虛構。如我這般的生活,沒有人經曆過,相信尤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說,一定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幾年過去了,小說的故事依然在“黃永玉”4歲時徘徊, “我寫得很慢,因為我是老老實實地寫,沒有隨意刪改,我要把所經曆的每個時代與社會的各個側麵勾勒出來。一些年代久遠的事就讓筆觸隨著記憶逶迤而行,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寫多長。” 黃永玉兩年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他稱寫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裏寫著小說,卻總想著要畫上幾筆”,“現在我得努力戒掉畫畫這個‘惡習’,不然把小說寫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如今,黃老把未完成的《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交給《收獲》連載,也期冀接著發表“逼迫”自己找對寫作節奏,用幾年時間完成這部鴻篇巨著。黃永玉有一個構思,就是借寫自己一生把時代變遷中的各個側麵勾畫出來,想到哪裏寫到哪裏,隨記憶而行。《收獲》編輯也表示,這部小說不僅僅是自傳,更是黃永玉成長的那個小城風俗、民間生活、時代變遷的曆史記錄。

    為什麽叫“無愁河”,“因為我們家鄉的上遊有一條無傷河,我把它改成無愁河。借用這個名稱寫我從童年到今天,我經曆到的、看到的、體驗到的。不是曆史,沒有編年。”黃永玉去年說。

  爸爸媽媽,一對校長

    他兩歲多,坐在窗台上。

    爺爺在他兩個月大的時候從北京回來,見到這個長孫,當著全家人說,這孩子“近乎醜”!

    不是隨便人敢說這句話的。媽媽是本縣最高學府,女子小學校長,爸爸是男子小學校長。

    晚上,媽媽把爺爺的話告訴爸爸。“噯!無所謂。”爸爸說。

    孩子腫眼泡,扁鼻子、嘴大、凸腦門、扇風耳,幸好長得胖,一胖遮百醜。

    “他兩歲多,坐在窗台上。”這是小說中的第一句,現實生活中兩歲的黃永玉,也坐在鳳凰城祖居窗台上。祖居位於鳳凰文星街,院裏有一棵椿樹。因此樹,黃家祖居故曰“古椿書屋”。許多年後的上世紀90年代,黃永玉在香港曾注冊一個出版社,起名為“古椿書屋”,專門出版自己的著作。

    一個“近乎醜”的孩子——這是黃永玉在小說開頭對自己兒時最初形象的描述,小說中的這個“近乎醜”的孩子名叫 “狗狗”,原型即是黃永玉。據作家李輝介紹,“狗狗的父親叫‘張幼麟’,與黃的父親黃玉書對應,且暗合‘黃’姓與‘張’姓的淵源關係;狗狗的母親叫‘柳惠’,與黃的母親楊光蕙對應,且‘柳’與‘楊’暗合。朱雀城即鳳凰城。有的人物的身份與名字則與現實生活一致,如,黃永玉七歲前的保姆叫‘王伯’,小學時的一位高年級學生叫李承恩,在小說中均照搬。”小說中處處都有黃永玉生活的影子。

    已經完成的20多萬字裏,讀者可以通過“狗狗”的眼睛,瀏覽鳳凰民俗民風,黃永玉父母起伏的命運,漸次呈現出來。“作為畫家的黃永玉,同樣具有文學的雄心,他嚐試以漫溢詩意的語言和類似水墨畫的點染技巧,描寫自己一生的親聞親曆,欲借此而勾畫出廣闊背景下的一個民族的曆史滄桑。”李輝說。

    1924年8月9日,黃玉書和楊光蕙的第一個孩子在湖南常德出生,起名黃永裕。1946年,表叔沈從文建議他以“黃永玉”為筆名。這個筆名沿用至今,其原名倒不大為人所知了。( 石劍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