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惜物惜福﹐物盡其用

(2009-01-25 08:59:51) 下一個

--  修行路上係列

小時候﹐遭江山易幟之變﹐家裡很窮困﹐每當吃飯時﹐母親總是監督我們弟兄一定要把碗內的飯粒扒得一粒不剩﹐菜碗吃到隻留下幾粒泥沙為止。母親一邊監督﹐一邊絮絮地說個不停﹕“種田人多辛苦﹐不可蹧蹋一粒米啊﹗”有一次﹐我因為年齡太小﹐拿不穩飯碗﹐整個的掉在地上﹐飯粒撒了一地。地是泥的﹐家裡的雞又隨便拉屎﹐可想而知相當齷齪。母親卻一粒不剩地撿了起來﹐用水沖淨﹐煮一煮吃下肚去。我當時想﹐一定是因為我們太窮﹐常為了三餐而發愁﹐怎能捨得一碗飯呢﹖或許那時真的為形勢所逼﹐母親顧不得髒了。後來長大了﹐才知道母親的個性向來節儉﹐家境富裕時﹐也絕不浪費財物。我的大哥是長子﹐雨天去上學﹐穿的是浸透桐油的布鞋﹐以此代替雨鞋﹐被班裡的同學譏笑﹔小孩子的衣服﹐一個接著一個地換穿下去﹐輪到我老麽﹐往往要綴補丁了﹐全然沒有富家少爺的氣派。母親向來是惜福惜物的﹐這樣看來﹐她撿地上的飯粒﹐應該不光受窮困驅使吧﹗

稍長進了小學﹐讀到一首唐代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才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覺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如何能不珍惜﹗碗底不留一粒飯、喝乾菜碟裏最後一滴湯汁、鉛筆要用到手抓不住才買新的、紙張連反麵也用……,這類從小養成的節儉習慣﹐是終生受用不淺的。

由於它如一粒種子般在心田裡發芽生根﹐所以當環境不再為貧窮追逼的今天﹐仍能保持這份風氣。當然時代進步了﹐“物盡其用”的“用”也得升級﹐譬如連叫化子都不穿帶補丁的衣服﹐我們再穿它﹐豈非太不正常﹖隻要不損形像﹐譬如衣領磨損了﹐用縫機縫一縫﹔皮鞋底不平了﹐拿刀割一割﹔沙發麵壞了﹐做個罩子套上﹔襪子露了腳趾﹐用線綴一綴……,真的不適合自己使用的﹐我們還可以送別人﹐總之一句話﹐務使物盡其用﹗

現在這個時代﹐物質太富足了﹐人們往往不在乎物盡其用的意義﹐舊了破了難得再會去考慮它的使用價值﹐換新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尤其值得一書的﹐有些年輕人上餐館﹐蹧蹋食物﹐讓人觸目驚心﹗一次﹐侄子與我去旅行﹐各自點了飯菜﹐端到他麵前的有三、四碟之多﹐我以為路上餓得慌了﹐小夥子食量大﹐需要狠吃一頓﹐結果他隻吃了三分之一。我問為何叫了那麼多卻隻吃一點點﹖他振振有詞地說﹕“吃多少叫多少﹐多土氣啊﹗”哎呀﹐一語道出了年輕人追慕氣派、虛榮不務實的浮誇風氣。雖然這種現像不能說普遍﹐但現代的年輕人有幾個懂得惜物惜福﹐物盡其用呢﹖

讀印光大師、弘一大師等現代高僧傳記﹐真有無地自容的感覺。印光大師看到有人吃飯不扒淨飯粒﹐必嚴詞嗬斥﹕“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蹧蹋﹗”他律己甚嚴﹐飯後漱口﹐嚥下漱口水﹐連牙縫裡的食物也不忍拋棄﹐惜福到這樣的程度﹐非菩薩化現來調教眾生﹐怎麼做得到﹖弘一大師惜物惜福﹐做得也非常了不得﹐一卷破蘆席﹐一襲舊僧衣﹐到處講經說法。殘冬剛過﹐春意尚寒﹐他已赤足穿芒鞋﹐奔波於山野古道上了。寺院掛單或信徒供齋﹐允許最多兩個菜﹐一看到有冬菇木耳之類的﹐就叫撤掉。大德們對物欲的看淡﹐正是因為明瞭惜物惜福的重要。當然﹐這樣要求現代人﹐顯得有些苛刻﹐但是既然已經明白惜物惜福的意義﹐我們何不來稍稍學習大德們的風範呢﹗

現代的人﹐眼睛養大了﹐一件物品﹐稍不如意﹐就買新的﹔一種食物﹐稍不合胃口﹐就往垃圾堆裡倒。尤其一些大家貴婦﹐服飾鞋帽﹐成千累萬﹐要用專門的屋子存放﹐許多的衣物﹐未經上身已變成廢物﹐這樣不珍惜財物﹐福報會很快地享盡的呀﹗

惜物必須充份明白其意義﹐此話如何講﹖因為一個沒有正知正見的人﹐容易為了惜物而養成吝嗇心腸。台灣有一位拾荒老人王觀英﹐平時交道的是分分厘厘的小錢﹐卻捨得捐上百萬錢辦學﹐何等崇高啊﹗這才是惜物惜福的菩薩行﹗另一方麵﹐惜物也得在注意衛生的前提下﹐否則吃了不潔不淨的食物﹐得了疾病﹐也是不合惜福之道的 。

我們今天的福報哪裡來﹖來自前生的因緣和今生的努力﹐它好比一泓清泉﹐如果取用有道﹐將汨汨不絕﹔若暴取濫用﹐將很快枯竭﹗我們能不慎之﹐能不誡之﹖

朱子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要繼承古賢的精神﹐卻不應以現代的價值觀來看待惜物的意義。一粒飯、一張紙、一片菜葉、一杯白開水﹐值不了幾個錢﹐但珍惜它的意義﹐非是錢能計算的﹐那是一種精神﹐一種留存於我們神識中的永久性財富。反之﹐要是蹧蹋了它﹐決不是拿幾個錢就能消弭罪愆的﹗

養成惜物惜福的良好習慣﹐不會汲汲於浮華的物欲追求﹐也不易在金錢世界迷失自性。精神品質提高﹐不是很受用嗎﹖

女兒捧著大疊的電腦廢稿紙﹐放在我的案頭﹐供我使用﹐我們相視而笑﹐我不禁從心裡漾出一句話﹕孺子可教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