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源: putwriter: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經濟蕭條

(2010-07-13 13:59:41) 下一個

來源: putwriter 於 06-04-28 19:21:47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美國投資家吉姆?羅傑斯說: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就像當年的英國和美國一樣,當經曆過經濟蕭條後中國才將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沒有什麽事情是一路上升的, 19世紀的美國經曆了十五次經濟危機和一次內戰,1907年的美國整個經濟幾乎破產,但現在的美國還是最強大的。日本是另一個成功的例子,但也沒辦法避免成長中的倒退,1966年的日本金融體係崩潰,也沒有阻止他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其著作《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中也擔憂的指出在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都經曆了一次毀滅性的崩潰之後,中國是不是下一個即將崩塌的神話?

國內的許多人士也有這樣的憂慮,搞市場經濟,不可能不經曆經濟蕭條。在不久的將來,當然誰也無法預測具體時間,或許就在人們感覺最好的時候,中國可能出現經濟蕭條。長遠來看,這對中國經濟未必是壞事,中國經濟可能在經曆了麻煩後才能真正產生有利於經濟良性發展的機製,從長期來看這也許是中國經濟健康成長所必然要經曆的。

現在的問題似乎已經不是要討論經濟蕭條是否會發生,而是何時發生了。除了上帝,誰也無法準確預測經濟危機發生的具體時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觀察到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就象地震發生前總有一些征兆一樣。這些對於我們的判斷也許有些幫助。這也許有助於我們做好準備。我們知道,一般來說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現在通過觀察,我們發現許多現象顯示出,這“三駕馬車”可能正在出現令人擔憂的問題。

一、投資

投資顯現出趨緩的信號。種種跡象表明,在中國宏觀調控使得國內投資增速慢下來的同時,外資在中國投資的興趣也開始有所下降,相當一部分外國投資者開始擔心,中國經濟是否已經過熱。今年前八個月,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設備進口下降了近12個百分點,進口增幅下降,意味著投資就要慢下來,所以不能再進口那麽多。一些外國投資者開始舍中國而投資印度,他們認為相對於中國,印度經濟處於起飛階段、相對安全。外資的流向很微妙,一旦這些持有人民幣資產的資金在某一時段集體撤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

國內房地產業的投資已明顯減緩,房地產熱錢獲利了結的情形已經相當明顯。近幾年房地產業成為推動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主力,房價的飆升刺激了投資的迅猛增加,帶動了相關產業,拉動了經濟增長以及地方財稅的迅速增加。長三角各地房地產業的投資在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中都占到20%以上。然而房地產的過度投資同時帶來了許多不良後果。目前國內市場不少行業的產能過剩主要表現在與房地產宏觀調控後相關產業供求關係變化上,如鋼鐵、建築材料、電解鋁等產品的價格調整。也就是說,當以房地產為主要經濟增長點的格局發生變化後,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點又在哪裏?

近兩年形成的產能正在釋放,但由於需求趕不上供給的速度,企業的利潤率增幅和PPI開始下降。無節製的投資,盲目的擴大再生產,已經使得中國麵臨生產過剩的危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的行業展望報告認為,2006年行業發展的國內外宏觀環境偏緊,多數行業利潤將從前幾年的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隨著近幾年投資形成的產能逐漸進入投產期,生產能力和總供給將進一步擴大,在總需求尤其是外需的不確定性增強的情況下,一些行業的發展將麵臨生產過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製約。

但是,相當多的人對所謂投資趨緩的信號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隨著十一五規劃的實施,會掀起新一輪大規模投資。法國巴黎銀行駐北京經濟學家陳興動認為: “因為2008年奧運會將在中國召開,同年黨的第十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也將召開;2009年是政府換屆;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界博覽會。中國會設法調控經濟增長速度,讓增長步伐在2006年放慢、在2007年下半年開始複蘇,並在2008年以一片繁榮景象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似乎多數人都願意接受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雖然從現在到2008年,投資可能會有一個短暫的下降,但政府一旦認為這種下降過頭,宏觀經濟不景氣,政府便可能增加公共投資,開始新一輪的基礎設施投資,使經濟重新提速。

政府當然可以增加公共投資,開始新一輪的基礎設施投資,然而政府大規模投資的效果並非總是如人所願。過去我們已經有過慘痛的教訓,政府投資變成了低水平重複投資,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最終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從1998 年開始,政府進行了大量的公共投資來提振中國經濟。為此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從1997年的560 億飆升到2002年的3000多億。 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的一份報告內稱:至2004年12月底,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累計不良資產為32654億元。中國人民銀行從2000年5月至 2004年11月,先後七次注資22250億,不良資產值占存款的24.8%。

在一個權力和權力資本難以受到監督和約束的體製裏,以大量負債所支撐的公共工程意味著:少數擁有權力的腐敗官員在透支全體國民的未來(存款,國債、股票等等)。社會上已經形成呼聲:“改革開放,億萬中下層民眾二十多年付出努力,創造和累積的財富,都在政府國庫中給官僚特權階層無止境地侵吞了。且不說腐敗所帶來的惡果,就是這些政府投資到最後該如何消化呢?正如經濟學家謝國忠所警告的那樣:這些投資到最後隻能通過出口來消化。然而出口業已是問題重重。

世界經濟預測小組 “Experian”的全球經濟學主任達特博士表示:“中國壯觀的經濟變革是冒著掩蓋一些嚴重和潛在的缺陷和政策困境的風險。中國投資熱的冷卻不會有任何重大補救的可能性。由於經濟減速的財政係統表麵的弱點和避免人民幣大增值的困難,或通過通貨膨脹或被迫升值,這個風險很少能有滿意的選擇來給予消除”。

二、出口

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官方的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約達70%。然而現在出口市場也麵臨問題,今年貿易順差預計全年將達到 1000億-1200億美元,而去年全年隻有320億美元。作為全球第一大鋼鐵進口國的中國,2004年淨進口鋼鐵1500萬噸,而2005年卻預計淨出口約500萬-800萬噸。同樣的場景還發生在機電產品、紡織品和高能耗產品中。今年1到8月,機電產品的出口同比增幅高達33%,而進口增長隻有 10.8%。外貿順差的激增,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

前麵說過無節製的投資,盲目的擴大再生產,已經使得中國麵臨生產過剩的危機。焦炭、電解鋁、水泥、玻璃、鋼鐵、汽車、手機、部分紡織品以及部分化工行業等供過於求的態勢十分明顯,煤炭、電力等行業供過於求的態勢已經開始顯現。供大於求必然導致過剩產能轉移到國際市場,從而形成貿易順差的大幅度增加。今年上半年順差占GDP的比例為4.9%,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水平。由於國內各種產品大量過剩,被擠壓到海外找市場,是導致貿易順差激增的主要原因。

企業正麵臨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利潤減少、競爭加劇以及貿易壁壘的多重壓力。美國、歐盟以及南美的貿易壁壘正在使中國企業遭受損失,而一些國家則因此受益(比如印度)。一些國家扶持印度這個與中國處於同一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意圖是使中國勞動力低廉的優勢無法發揮。世界石油價格以及原材料的上漲進一步提高了出口企業生產成本。人民幣升值壓縮了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按照郎鹹平教授的說法,中國的製造業的利潤率平均隻有5%,所以隻要升值5%,跟我們出口有關的廠商們利潤全部被吃光,貶值5%呢,跟進口有關的公司呢全部被吃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指出人民幣升值將造成:外國直接投資將減少;經濟成長率會大幅滑落;銀行壞帳問題更為嚴重;失業率上升;鄉村通膨壓力大增等。

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開始減弱,低廉勞動力的無限供給是中國出口企業最主要的競爭優勢。然而現在是一方麵,一些國家扶持印度這個與中國處於同一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意圖是使中國勞動力低廉的優勢無法發揮。一方麵隨著我國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出現,發生在中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民工荒”已開始向內地蔓延,內地一些勞動力輸出大省也因開始出現局部 “民工荒”。勞動力短缺是目前中國農村正在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在他領導的一項調研中說,全國20%的農村已無多少剩餘勞動力,在中部地區的許多村子裏,16―25歲的青壯年越來越少。

我們的出口產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社科院的一份研究表明,從1978年到1998年,在中國持續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資本的貢獻率為28%,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的貢獻率為3%,其餘全部是勞動力的貢獻。中國的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人口眾多,潛在的巨大消費力和低廉的勞動力。而在技術上我們並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除一些低附加值的產品外,“中國製造”絕大部分還停留在組裝加工業上。汽車的核心技術、電腦的核心技術、手機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裏。中國製造業的許多領域中科技水平跟世界的差距並沒有縮小,在關鍵領域中還拉大了,特別是在信息產業、精密儀器、生物科技等方麵,大約90%的產業價值都產生在中國之外。

作為我們第一出口目的地的美國經濟也麵臨問題。二十年前,美國還是一個債權國,現在,它卻欠下別的國家高達2.5萬億美元的債務。美國人花的比掙的多,用於投資的比儲蓄的多,消費的比生產的多。而世界其他國家剛好相反,他們將多餘的產品出口到美國,並把多餘的錢投到美國。中國正是這樣做的。這種局麵潛在的風險是,如果美國經濟出現問題中國會怎樣?當美國美國經濟放緩,進而削弱它對外國產品和儲蓄的需求時。中國有能力消費更多自己的產品嗎,中國有能力消化更多的自有儲蓄嗎?我們的這種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是否能夠持續?特別當國際金融市場匯率不確定性增加、貿易摩擦的政治化及知識產權糾紛不斷時,未來的進出口貿易是否能夠保證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三、消費:

製約消費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保障、居民收入及財富水平。由於我國社會保障體係的不完善、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服務給居民帶來的沉重負擔,個人消費者必須麵臨養老、防病、以及孩子教育的問題,還要承擔水、電、煤等公用事業和服務價格上漲的可能。因而造成消費者高儲蓄低消費的心態,使得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目前已上升到46%。而7個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平均的人均儲蓄率隻有6.4%。

在經濟學上,一個國家的儲蓄,就是產出中沒有當期消費掉的部分。大家都明白,要擴大消費,進而推動內需,長遠之計在於改變以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同時改變財政政策的方向,變“建設財政”為“公共財政”刺激消費。因為如果不能夠先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改變結構性問題,那麽居民的“謹慎型”儲蓄不會改變的,消費是難以啟動的。然而現實卻是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醫療保險。

數據顯示出,9月末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同比增長了約20%。2005年8月中下旬,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大、中、小城市進行了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城鎮居民儲蓄意願增強,消費意願下降,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數為37.9%,較上年同期提高4.5%。居民儲蓄存款快速增長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居民對預期支出和預期收入的不確定性,導致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強化。

在國內,商品房及家居用品幾乎是居民消費最大的一塊,但是住房消費似乎透支了居民的消費能力。購買住房使得大部分人成為了房地產開發商和銀行的 “苦力”,他們一輩子,甚至下輩子的錢,都被商品房給吞沒了。盡管中國的房子是由世界上幾乎最便宜的勞動力建造的,使用的是相對便宜的原材料。但中國的商品房價格,即使是與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相比,也並不算低。高企的房價和巨大的還款的壓力使得居民不得不縮減其他消費開支。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作為消費支柱的房產消費的需求也開始下降,首次置業需求、改善居住條件需求、動拆遷需求、資產保值與抗風險需求、中長期投資需求都開始出現下降。有學者認為,由於未來的住宅需求無法吸納全社會的巨大產出,即便今年不壓抑房地產,明、後年也會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麵,而嚴重供過於求將使房價不可逆轉地持續下跌。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導致居民消費乏力、內需不振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財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裏並不利於內需的擴大。大多數居民在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收入增長緩慢的前提下,要想實現消費的升級實屬不易。目前絕大多數民眾收入水平低、支付能力不夠,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國內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而這種財富的兩極分化並非是市場經濟使然,而是我們轉軌經濟製度缺陷所造成的結果。當一個國家的少數人通過現有的製度缺陷占有社會大量或絕大多數財富時,整個社會的內需擴大就十分困難了。有需求的絕大多數人沒有這種需求的支付能力而無法實現潛在需求,有支付能力的人則需求過足而無法讓個人潛在的消費再擴展。在一個沒有機會平等的社會中,不僅不存在社會的公平性,也沒有個人收入水平提高的公平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的財富就可能向少數人集中,絕大多數人的消費也就無法擴展。

我們從上麵的分析中隱約看到,投資、出口和消費都存在令人擔憂的的問題,我們應該記住教訓,90年代中期的亞洲金融危機,是在長達十五年的強增長之後發生的,經濟的強勁增長一直掩藏了潛在的問題。麵對更高的薪水要求、更高的技術要求,更多的貿易壁壘,更多的匯率問題,更高的能源消耗,更大的貧富差距,更高的房地產費用和汙染的環境,那麽更多的增長能力來將自於那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