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楓情
(2010-10-18 19:30:09)
下一個
《雨霖鈴》楓情
淒然紅葉,
向清秋晚,
蝶駐蟬歇。
淅淅瀝瀝瀟雨,
攜風刺骨,
寒流激切。
瑟瑟枝頭對望,
歎相會無藉。
憶仲夏,
楓靜林幽,
點點篝火亮長夜。
人間縱有愁千闕,
倩誰知萬樹悲離別!
曾經茂密無隙,
抬手處,
摘星攬月。
燦爛昨昔,
當是傾心泣血潑色。
集所有愛意情思,
捧與親親閱!
[雨霖鈴]恨別
為犀利君完成填遍白香詞譜宏願,
代作[雨霖鈴],不知能達君意之一二否?
哀鴉淒絕,
正中秋夜,
皓月西斜。
臨別贈語強咽,
神出未遠,
仙車催切。
回首微抬眼瞼,
製涕淚奔決。
恨此去,
天地長隔,
颯颯陰風慟魂魄。
男兒自小情剛烈,
卻怎禁,
一去成訣別!
明晨輦至何岸?
無那畔,
渡橋飛雪。
此路無歸,
該是情思萬種空閱,
便再得金句良詞,
更往何處貼?
二九 雨淋鈴 (雨霖鈴)
雨霖鈴 按律填詞
平平平仄(韻)
仄平平仄(句)
仄仄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仄(句)
平平仄仄(句)
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仄(句)
仄平仄平仄(韻)
仄仄仄(豆)
平仄平平(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豆)
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仄(句)
平仄仄(豆)
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句)
平仄(豆)
平平仄仄平仄(韻)
仄仄仄(豆)
平仄平平(句)
仄仄平平仄(韻)
宋-柳 永(秋別)
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方留戀處,
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
千裏煙波,
暮藹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
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
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1)《碧雞漫誌》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雲:“帝幸蜀,初入斜穀,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這是本調的由來。一百三字,十八句,前後片各五仄韻,皆葉入聲韻。(2)次句四字,句法為上一下三。第九句七字,上三字豆,均用仄聲。結句七字,用拗句。後片次句八字,上三下五。第四句七字,上三下四。第六句八字,上二下六,句法與“都門帳飲無緒”同,但加兩字豆。第七句上三下四,與前“念去去”同。按本調以柳耆卿詞最負盛名,篇中拗句至多,自來作者 ,平仄均依此調,《詞律》單收黃裳一首,意境、字句均差之遠甚,句法亦小有出入,殊不妥。從時間順序來看,柳前黃後,也應以柳詞為準。(3)例詞是作者在汴京同愛人話別的名作。詞從寫景入手,先用“寒蟬淒切”點出時令已到冷落的清秋時節,薄暮長亭送別,驟雨方過,倍感清淒,所以當蘭舟催發時,更加激動,連話也說不出來,隻能手握著手,彼此看著對方的淚眼了。用“相看”、“無語”這種字眼,更揭示了這對情侶複雜的內心活動,“此時無聲勝有聲”,雖不言明,卻是借別的高潮。“念去去”兩句中的“去去”,是越去越遠之意。他倆都在想:此一去經過千裏煙波,遙望南天,暮靄沉沉,空闊無邊,越發舍不得分開了。後片開頭抒發感慨,“多情自古傷難別”,何況又碰上“冷落清秋節”呢?內容層層遞進,意思越寫越深。不管作者是否有意,客觀上這種寫法是把特殊上升到一般,也就是擴大了這首詞的典型意義。但作者不在多發議論,所以筆鋒一轉,借景抒情,浮想聯翩,寫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優美句子來。蘭舟停泊在楊柳岸邊,曉風乍起,殘月在天,一幅清淒的秋晨景色,此中不正意味著作者旅途的孤寂嗎?兩句意境優美,聲韻和諧,已成千古名句。這一去總得一年以上,良晨美景對作者來說應是“虛設”了,即使有說不盡的深情密意,又向誰去傾訴呢?這首詞運用輔敘的手法,娓娓道來,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足見作者功力之深。在情景交融方麵,可作為突出的範例之一。前片把黯然離別的心情溶入沉沉暮靄之中,綿綿離恨,猶如空闊無際的楚天,這是第一個情景交融處。後片把酒醒後清冷之感溶入楊柳岸上的曉風殘月之中。秋水伊人,天各一方,情中帶景,景中寓情,這是第二個情景交融處。而後者尤較前者為妙。因而這首詞不但是柳永而且可說是整個北宋婉約派詞人寫別情的一首代表作。後來秦少遊也寫了一首同樣主題和題材的詞《滿庭芳》(山抹微雲),盡管不乏佳句,但在情景交融中稍遜一籌。不過柳詞也有不足之處,就是情調偏於低沉,如果結尾幾句稍作轉折或振起一筆,可能感人更深,但這對作者來說,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