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著是為了什麽

(2008-11-20 21:59:52) 下一個
最近心裏很有些空虛,正在看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寫的一本很有名的書,英文名是 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譯名好像是《活出意義來》。弗蘭克說,不一定每個人的生活都幸福,但是為了能更好地活下去,人都應該積極發掘生活中的意義。

弗蘭克是猶太人,二戰中曾被關進納粹的集中營,經曆過九死一生的苦難。他說,在集中營那樣殘酷的生存環境下,想要活下來,一定要有堅強的意誌。而堅強的意誌來自對生活的信念。他引尼采的話說:“如果一個人知道他是為了什麽活著,那麽多大的苦難他都忍得下。”

而戰後他所創建的心理學學派,英文叫做logotherapy, 也強調人活著要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對人的精神狀態有很大的影響。一個人可以為他摯愛的事業活著,為他摯愛的人活著,為承受生活中的苦難活著,或者為了自己的尊嚴活著。總之,一定要有一個目標,生活才不會空虛。而空虛是現代人的精神死敵。

弗蘭克強調,一個人的生活不管多苦,他都可以從中發掘出積極的意義。他的患者中有一位老人,他的妻子去世兩年了,他一直沉浸在悲哀中不能自拔。弗蘭克問他:“如果兩年前去世的是你,那你妻子這兩年會過得怎麽樣。”

老人說:“哦,那對她太殘酷了。她會很痛苦的。”

“現在你就是在替她承受這份痛苦呀!”

老人的心情頓時好了許多,他受了苦,他愛的人就不必受苦,這讓他覺得他受的苦是值得的。這一段看得我眼淚差點下來。

這本書有些地方,對人的主觀意誌過於強調,認為人的精神力量可以戰勝最惡劣的生活環境,實現生命的意義。這多少讓我想起了我們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勝利法, 想起了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也許佛教說得對,生即是苦。不管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為了活下去,為了活得好一點,大家都在努力地尋找快樂的理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