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天才” 張炘煬:驕傲還是悲哀?

(2011-10-17 02:52:25) 下一個


中國太大,每天都在發生讓人驚奇的故事。

這裏展示的,是一位被父親驕傲地視為天才之作的“天才”培養故事。

我記得,功夫大師說過:功夫在功夫之外。如果隻是就功夫而功夫,不知道能夠成就什麽樣的牛氣之人?

我還記得,我們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年,老覺得和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有不少的文化隔閡,最終,恍然大悟:我們缺少那段看似平凡,但卻是不可缺少的年歲的熏陶。正是那些不經意的點滴故事,讓陌生人有了相互之間聯係的文化紐帶,有了不少的共同語言,有了交往下去的可能。

那麽,將孩子和社會隔離開,即使培養出來的是單項“冠軍”,即使不談這個“冠軍”頭銜能夠保持多久,而單單看看,繼續生活下去所必需麵對的社會,是不是比我們更慘——連一個屬於自己的,自己所熟悉的,成長環境都沒有?

那麽,又是由於什麽樣的原因,抱著什麽樣的動機,還有那麽大量的中國父母親們,如同過江之鯽,在犧牲自己的前提下,以一種扭曲的心態,在“培養”著“神通”?

這到底是剝奪?是摧殘?還是友善的付出?

在美國,我們是不是也在有些無形之中,做著類似的事情?

下麵的文字,留在自己的博客裏,為的,隻是給自己提個醒。

讓自己別忘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為的到底是什麽?作為父母親的,對於孩子,到底有著什麽樣的義務?權力?孩子本身,又有著什麽樣的權利和義務?

“強奸民意”的事情,是不是和該不該,發生在父母親對待孩子身上?

僅此而已。

 

附錄:專訪中國最年輕博士: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買房 

文章來源: 央視  2011-10-16

 

中央電視台《看見》節目20111016日播出《長大要成人》,以下為節目實錄:

【演播室】:十六歲的孩子大多還在讀高二,張炘煬已經是北航的博士,從他十歲讀大學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奇跡,天才,也一直遇到很多疑問憂慮和困惑,六年前,我們曾經紀錄過這個家庭的生活,也一直在關切這個孩子的成長。

【畫麵】2006年,剛從高考考場裏出來,被人群包圍,被眾媒體包圍。

【解說】這是2006年,年僅十歲的張炘煬參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國最小大學生的紀錄無人打破。2008年他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今年9月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畫麵】字幕:博士開學第一天。 

【解說】一眼看去,張炘煬與16歲的同齡人沒什麽兩樣,身高已經178,他已經脫去了稚氣,在北航校園中顯得並不突兀,博士期間他選擇了基礎數學作為研究方向。是導師今年招的唯一的博士生,導師認為張炘煬在數學方麵很有天分。

記者:那你怎麽不像別的人那樣記筆記呢?

張炘煬:記筆記還不如記腦記。

記者:很多人都覺得非常多和龐雜的公式和定理,這個能放腦子能記得住嗎?

張炘煬:當然能記得住

記者:那為什麽大家還都在記筆記。

張炘煬:也許是他們喜歡練字,也許是他們不喜歡動腦。

【解說】這個言語間不掩飾驕傲的孩子,一直有特立獨行的一麵,13歲那年,在數學分析的第一堂課上,老師帶領同學感受數學之美,講到著名的歐拉公式時,張炘煬發現,他之前所學的不相關的公式全都由此關聯起來,他起立鼓掌。

張炘煬:當時就是全教室嘩然,然後同學們都用一種鄙視的目光來看著我。

記者:你是被什麽觸動了嗎?                                         

張炘煬:感覺就是數學之中還有許多就是我還沒有發現的規律在內。

記者:那你當時為什麽要用鼓掌這種方式來表達?

張炘煬:至少是真性情。

【紀實】10歲的時候,張炘揚說自己我最佩服的人是張炘揚,因為我覺得張炘揚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解說】在很多人看來,這可能是一句有點孩子氣的話,但這種長期的自我要求,對張炘煬來說真實地滲透在生活的每個層麵裏。

【紀實】(10歲時,張炘揚剛進大學時)

張炘煬:這宿舍比較差。

張父:比哪個啊。

張炘煬:我指的是這宿舍比我想象中的要差。反正我就是想必須要住在高檔的地方,否則我就不滿意。

張父:你看這不得了,要這麽一報道學院就不要你了。你願意上哪上去就上哪上去,全國也沒人要你。

張炘煬:沒人要就沒人要!

【紀實】跟張炘揚的朋友座談(自信,孩子氣)

張炘煬:我就是要當王者,要不然的話,你就沒有地位可以講。

記者:你們為什麽都笑了。

張炘煬的朋友:因為平常的人根本就不會像他有那種所謂的王者的那種信念,但是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沒有地位。

記者:這話你能聽進去嗎?

張炘煬和朋友同時說:這話我覺得他是在安慰自己。

張炘煬朋友2:我知道他要說什麽。他的台詞都被我學會了。

張炘煬朋友1:我們平時想的都是要過的好點,他想的是過的最好。

記者:你這個天大的夢想,假如你做不到呢?

張炘煬:假如我做不到,那我相信就是我父親一定會非常失望。

記者:我為什麽覺得你的這種笑當中好像有一種說好吧,那是他的事兒,

張炘煬:你說有一定道理。

記者:你指什麽呢?

張炘煬:()首先創造出一個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實際的夢想,然後強加到我頭上。

【解說】從小到大,張炘揚深受父親的影響。小時候,張炘煬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兩歲半時,就在三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他4歲讀小學一年級,6歲升入五年級;9歲直接上高三。

【解說】他的父親張會祥是遼寧盤錦市的一名公務員,他36歲才做了父親。給兒子取了炘煬這個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

張會祥: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隻能幫幫孩子。把下一代培養好了,讓他翅膀硬一點。

鄰居:他爸啊,我的天啊,誰也做不到。這世界上都少有。從小走到哪,他棍都寫到哪。這麽大,小不點,兩三歲就會念報紙。他爸功勞大。

【解說】張會祥曾出過一本書,叫做《神奇的學習》,在書中介紹自己培養張炘煬的經驗。為了孩子的學習,十幾年的時間裏,隻要孩子在,夫妻倆從來沒看過電視,即使是無聲電視。也幾乎沒有在家待過客。

記者:你們倆是為了什麽? 

張炘煬媽媽:當時就是為了孩子。那時候就想,然後也相互埋怨一些,比如說就是以孩子為中心了,咱們都失去自我了。他爸不這麽覺得,他爸覺得這是樂趣。

【解說】在父親的決定下,張炘煬走上了頻繁跳級的讀書生活。對於兒時的張炘煬而言,張會祥是父親又是老師,他們24小時呆在一起。這種幾乎沒有同伴的封閉式兩人教育,使得張會祥不僅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同時也是孩子發泄壓力時唯一的出口。

【紀實】跟父親發生意見不合時,張炘煬對父親喊閉嘴

【紀實】吵架之後你哄哄我,我就沒事了

【解說】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張炘煬的父親出生在農村,是1978年的大學生。1990年,曾經以優異成績考上人大商學院第一屆MBA班,但因為拿不出一萬五的學費隻能放棄。用他自己的話說,工作以後的經曆並不輝煌,做過企業車間副主任,街道辦事處幹部,他認為應試教育是一個現實,隻能麵對現實,讓孩子盡快達到成功目標。走到今天,張炘煬說他理解他爸,但他也用急功近利來形容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記者:他有一個理論叫做先蓋樓,然後再裝修,先把進度趕超上去,然後慢慢再補。

張炘煬:你根本就是鋼筋都沒有,你蓋什麽樓?

記者:他說那你不都順順當當都讀到博士了嗎?這還不夠做一證明嗎?

張炘煬:說實在話,那就隻能祈禱就是不要有一些地質災害,不然就成樓倒到,樓脆脆了。

記者:也就是說你覺得還是留了隱患?

張炘煬:對,留了隱患。

記者:擔心什麽?

張炘煬:王思涵當初就是因為沉迷於網絡遊戲而退學的。

【解說】:當年曾經被媒體熱炒的神童王思涵和張滿意,都在14歲左右因為天分過人而考上大學,但最終無法與環境相容、沉迷網絡、先後中止學業。

【資料】:10歲時張炘揚和父親的對話

張炘煬:我不會重蹈王思涵,張滿意他們的覆轍吧。

張父:不可能。你就是那樣也沒事。你小,你還可以再讀書。

張炘煬:我隻是,我有可能走上那條路嗎? 

張父: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條路,有爸爸在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條路。

張炘煬:如果你陪讀,我也肯定要走上他們那條路的,不管怎樣都要走。”//

張父:那我陪讀假如你上網,玩電腦,玩會兒我肯定就提醒你了

【解說】其實,在內心深處,張會祥比兒子更擔憂王思涵和張滿意的命運重演,他在書中寫,希望兒子專心學習,其他事物都少碰,在張炘煬小時候,有一次他發現孩子著迷看《西遊記》,就把它藏了起來。

記者:那可能他會覺得說他就算把《西遊記》藏起來,反正也沒打你、罵人你、也沒傷害你,對不?

張炘煬:這叫精神上的摧殘。

記者:他說我把這個花盆裏的枝兒修一修,不必要的枝都修改掉了,你的主幹長的更好,是嗎?

張炘煬:我覺得這樣修出來的花,它就是會在這個健康方麵損失很多。越是那些歪脖的樹,可能越能經受風雨洗禮,而那些就是被人工修剪過的樹,往往就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

【解說】在讀碩士期間,張炘揚的父親最擔心的事發生了,十三歲的張炘煬開始沉迷電腦,父子間的矛盾由此醞釀。

張父:你說你成天玩,玩那個電腦,你能玩出啥來吧?

張炘揚:玩成專家。(張父聽完扭過頭去。)

【解說】:他們之間因此出現了劇烈的衝突,父親在深夜出走。

記者:你說的什麽話激怒他了?

張炘煬:沒說什麽話,就是一直在那玩兒。然後那一壺開水就全報銷了。還有就是當時我身上的衣服也需要晾幾點才能穿,還好沒有燙傷。

【解說】當晚,父親張會祥氣得從北京工業大學步行50公裏回到河北廊坊的家。

張炘煬媽媽:連一瓶水都沒有,就沿著路,走回廊坊。

記者:走著後來幾點了?

張炘煬媽媽:第二天早晨7點多。到家的時候他實在是不行,走不動了,到家就蹲地下了。

張炘揚:他本來是在懲罰我,其實是在懲罰他自己。

記者:這對他是雙重的痛苦,你知道嗎?

張炘煬:他的培養方式就注定了這個轉型期比其他的那些就正常的孩子,來的更痛苦一些。

記者:因為他認為一旦出現這個,你就毀了。

張炘煬:因為就是人都要斷奶的。他想使我一輩子斷奶不了,做不到。

記者:他認為說,他給你培養你好的出習慣之後,再鬆手你就沒事了。

張炘煬:再鬆手的話隻不過是把這個轉型期推遲了幾年,而且推遲幾年之後的後果將會更加恐怖的。會有一種反彈。

記者:對什麽的反彈?

張炘煬:學習壓力。

【解說】張炘煬說,他因為長期迷戀電子產品,加上之前學習進程過快,基礎不牢,無法正常完成碩士課程,出現了掛科,最後麵臨交不出論文畢不了業的後果,他甚至有過想要自殺的想法。

張:學習的困境,然後那個家長的責罵。當時也是不想給社會增添負擔。

記者:你這麽不能容忍自己失敗嗎?

張炘煬:我覺得就是,當然了

解說:因為恐懼失敗,張炘揚開始廢寢忘食地補習,嘴裏起滿了泡,體重急劇下降,最終完成了碩士論文。 但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他就不參加碩士論文答辯,也不考博士。在答辯的最後一天,父母為了勸哄張炘煬繼續把學業進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個房子,騙兒子是買的。

記者:為什麽不能跟他說真話?

張炘煬媽媽:那段(時間)他就逼我們,說你要不買房子,我就不讀博士。

記者:這個觀念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是什麽支撐你這個觀念?

張炘煬:那應該就是上了大學之後,也是有不少媒體,經濟這種世俗的喧囂,我覺得就是自己應該做一個人上人。

【解說】害怕孩子放慢速度,父母做出了相信他們自己也不情願的妥協,但是考上博士之後,張忻煬覺得現實的壓力更大了,他的同學已經都是成人,很多都有了不少收入。張炘揚生活簡樸,隻打過幾次出租車,唯一一雙有品牌的運動鞋,是二姨送給他的禮物。

張炘煬指著衣櫥說:家徒四壁、身無長物。這是所有夏天和秋天的衣服。

【解說】為了省錢,他熟記各個公交路線, 5毛錢去樓下接2.5升的純淨水,可以喝兩天。

(
仲秋,北京出租屋內)

媽:我說外麵超市有5升的桶,買一個,他說家裏麵有幾個瓶子,先別買。

張:不值當的。

媽:坐公交車經常說,坐幾幾幾,花四毛錢。

爸:他最適合當導遊,你說上哪兒,他知道怎麽倒車,坐哪路車到哪兒去。

張:關鍵是,我連打車的錢都沒有。我再不算計算計公交路線行嗎?

【解說】和跨越式的升學軌跡相伴的,是超速生長出的迫切感,但現實的窘迫,讓張炘煬內心陷入了超出年齡的焦慮,生活在比他大七八歲的成年人中,這個十六歲孩子已經把房子問題視為最大願望。他說在大學期間,曾經受到過同學的刺激。

張:當時我抱怨北京的房價高,他們就說,你滾回你老家去。讀碩士的時候。

爸:這是生氣的說法,他可能是受刺激了,你說老說這個有意思嗎?

【解說】:對於其他未成年人來說,這些還是過早考慮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趕超中,來自身邊人的刺激幾乎全麵影響了這個十六歲孩子的內心世界

(
紀實:看《非誠》)孟非出場,鼓掌。這些女嘉賓越來越嗑磣了。)

【紀實】飯桌上張炘煬:這樣,我給你們看一段視頻和兩張照片,這些東西伴隨著我碩士期間很久,現在小有成就也可以公開了。//小範圍,必要地把一些塵封的檔案解密。

【解說】:他給我們看的是他和一個女孩拚放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他的大學同學,暗戀了很多年,從沒敢表白過。碩士論文最艱難的階段,MP4裏這張小小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動力。

記者:她年齡比你大嗎?

張炘煬:那肯定的。

記者:大幾歲?

張炘煬:這個數?(8)不過看起來年齡倒是差不多。

記者:這個會讓你覺得難成嗎?

張炘煬:恰恰相反,當時我就想就是光明一定會來到。

【紀實】記者:她一直不知道你喜歡她是嗎?

張炘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等到成就再好一些。

記者:成就好一些是個什麽標準?

張炘煬: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

記者:難道你覺得就是說你沒有在北京有個真實的工作、戶口、房子,那就沒有權利去談愛情嗎?

張炘煬:至少我覺得是這樣的。

【紀實】爸:他這個偏激是啥造成的,就是來到北京天津以後,看到城市這種浮華的生活。

爸:就一個字,向錢看。

爸:這屬於孩子認識的錯誤,這也是社會給他造成的。要不他就擔心,連房子都買不上,我博士畢業,博士後畢業又有什麽用?

張:我博士出來,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後畢業有用嗎?

爸:他就過早地接觸了這個東西。沒有錢生活不下去,再有學問再有本事也沒用。  

【解說】:於是,張炘揚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給他買房。

記者:但你知道大家聽起來,覺得你用這個方式是在逼你父母。

張炘煬:應該說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們為了他們不曾實現的一個夢想,來自己逼自己。

記者:難道你始終認為說你這16年走過的道路隻是你父母為了實現自己夢想而走呢?

張炘煬: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強加的,反正我的夢想也基本上繼承了我父母的夢想。記者:所以你下意識當中是不是有一種感覺覺得說,我不需要為我的生活負責任,是你們要為我負責任。

張炘煬:本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

解說:畢竟隻是16歲的孩子,很多張炘揚顯而易見的偏激和固執,似乎也和一直被攙扶著的成長有關,在這之下,埋著深深的無力和脆弱。

記者:那你爸他的說法是說讓你過早的出來之後,然後你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摸索,接觸到城市浮華的生活。

張炘煬:對,會迷失自己。

記者:那你覺得你的內在比較脆弱嗎?

張炘煬:那最大的軟肋應該就是當聽到就是家裏出現變故的時候,我就會徹底一蹶不振。

記者:這對你來講是?

張炘煬:對我來講的話就是沒有人再幫助我實現自己夢想了。我考慮一些功利的問題,是為了要讓我今後不用再考慮它,可以放開手腳的實現我自己的理想---做數學。

解說:張炘揚的天分和弱點一樣明顯,他的碩士生導師曾經對他進行過勸誡。

碩士生導師:你從前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要在數學上幹出點明堂來,但你如果心誌不成熟,就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牛人,在任何方麵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牛人。

解說:張炘揚自己,也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記者:你有一次在課堂上直接問老師,問我是不是班上最牛的。

張炘煬:有這麽一回事兒。

記者:你為什麽要那麽問呢?

張炘煬:當時屬於一種誌得意滿,夜郎自大。從張老師那裏看看自己真實水平是什麽樣的。

記者:老師怎麽說?

張炘煬:老師說,你還早著呢。

【解說】張炘揚在十六歲時終於如父母所願讀到了博士,他的家人一直在學業上為他驕傲,但他們也意識到,也許這並不意味著全部的人生。

【紀實】:父親:就這麽走,別看咱碩士畢業又考上博士了,我說也不見得是成功,也不見得行,一是花了多大心血這就不說,孩子也失去了不少,咱也不能說這就是最好的。

張炘煬媽媽:跳的快他接觸的事兒他自然,他了解事兒就多,然後他就缺乏對這個事物的判斷能力。

記者:其實我覺得包括我們內在的社會當中的人,對炘煬是非常關切跟祝福的態度,而且他還這麽年幼,但他可能隻是希望說在他的知識跟智能發展的時候,他沒有忘了愛,還有同情,還有責任感。也許知識可以從頭來讀,可是一個人身心他如果就發展到一個程度了就可能很難再退回來。

張炘煬媽媽:對。這個倒是可能,這也是我們一直就是比較擔心的問題,就包括現在也是一樣。

【演播室】:當火箭升空加速時,會出現超重,航天器裏的人會有嚴重的壓迫感,這是速度帶來的後果。張炘煬十六年來,以異乎尋常的速度趕超他人, 這個孩子的內心也承受著必然會有的巨大壓力,他的成績,掙紮,狂妄和脆弱,都是這個壓力的後果。中國的普通父母,在自身一代的發展受限之後,很自然地渴望孩子能夠超常規地發展和成功,他們以自己的本能與期望做出選擇。也負荷著這個選擇帶來的得失與經驗。我們感謝這個家庭真實呈現這一切,給我們共同思考的機會。十六歲的張炘煬,一切都還在發展和變化當中,我們祝福他能發揮自己的天賦,也希望他能夠享受內心的穩固和安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Anla 回複 悄悄話 我覺得這個孩子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他父母。我同意他的觀點,人就要有生活的目標,向往好生活無罪。他的父母可以過自己的生活,沒必要纏著他。太多太多的中國父母在打著愛護的旗號消耗著自己孩子的青春。
花兒朵朵 回複 悄悄話 天才也罷、悲哀也罷,多想他一會都不值得!浪費時間。
SINEAD4273 回複 悄悄話 謝謝。

這是剝奪, 是摧殘!
風行水上 回複 悄悄話 個案而已,哪裏都有,隻不過在中國,海華們就要研究批判深挖了。
yanlan 回複 悄悄話 金殿玉堂無主人,可憐一個好基址!
我是一元黨 回複 悄悄話 一般天才的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反常規而進行的了,但他們也許因此成功。
漢至 回複 悄悄話 一個少年讀到高學曆,也一個蒼蠅套在鞋子裏一樣,隻是看稀奇,卻沒有任何價值。去報道他,就是一種浪費。或者說,應該報道怎麽會允許這樣的怪事發生,對社會會是怎樣的後果。
煥華 回複 悄悄話 漢字 才 是:十 丿。
這告訴我們1:天生我 才 必有用。行 行 出狀員。
2:人 丿 是 才能的根本!做 人 是根本!
個人理解而已。謝謝博主好文。
xwenxuecityy 回複 悄悄話 這完全是他個人和父母的事,與中國何關? 這種娃娃博士歐美也有,媒體隻是報道一下。沒見“解讀歐美”之類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