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流大學到底缺什麽?
經濟大國和教育大國,似乎總是一對孿生兄弟。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給予我們的都是這樣的案例。按照GDP來講,中國似乎也是一個經濟大國了。而且,從數量上看,中國出產的“高級”知識分子,也已經值得中國人自豪和驕傲了。
不僅如此,美國人還在用這些來自中國的數字警告自己的政府和國民:小心自己的未來,我們已經被中國人超過!他們的平均教育水準已經遠高於我們!
值得自豪嗎?偉大的祖國和祖國的人民?
很可惜,這個世界不隻是看數字,而是更看重質量。那麽,祖國那種“知識分子”的含金量又怎麽樣呢?哎,我還是不說的好。隻要咱們自己知道是怎麽一回事就行,有了這種“偉大”,至少,我們還多了一種能夠對內對外“威懾”的東西,看來也不錯,對嗎?
想建世界一流大學,似乎是“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下麵這篇文章,估計比較有權威,隻是在我這位含金量低於平均水平的人讀來,怎麽也搞不明白。
中國難以建立世界一流大學,是因為中國沒有一流的學生。沒有一流的學生,又是因為普通教育的過錯。也就是說,那高高在上的高等教育,雖然在一流硬件、一流管理、一流師資方麵都很容易做到,並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但是,就是因為沒有一流的學生,所以才成就不了建造一流大學的夢想。
雖然我想來想去不是能明白,同時,在看到很多同樣來自中國的“非一流”學生在美利堅國土取得的為數眾多的一流(這個詞還是讓我感到肉麻!)成績之後,我就更加迷糊了:難道這些人在美國,是靠手段搞定了美國佬,讓他們給自己戴上一個個名不副實的“一流人才”的大帽子?就像在國內那為數眾多的“博士”官員,就像那位沒有加州理工博士帽的先生,也可以大言不慚地自封一個?
說實在話,我也好想給自己自封一個哈佛博士,加州理工博士後,普林斯頓博士“調研”(我想不出頭銜,就自己編一個,別人沒有,不是就更顯得自己偉大嗎?)。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想清楚,有了這些頭銜之後我又怎麽樣能夠將它們貨幣化。至少,我可以在半夜時分,專門為它們做幾個好夢,在夢中好好自我開心一下嘛。
對我而言,任何人都是可造之才,特別是年歲不大的孩子們。問題是,你是不是在因才而施教,你是不是在教他們能夠讓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裏活得更好的知識和技能。如果你教給他們的都是一些垃圾,那麽,理性的他們,又為什麽要產生積極性來寒窗苦讀呢?
對於從國外空降國內大學的海外精英,或許,你是在國外的科技領域很有造就的學者(按照西方的標準!),或許,你也真的是想為國家好好的訓練一些人才,而不是為了那頗有吸引力的人民幣誘惑,即使如此,你有沒有想過,你所教的知識,為什麽對你和你在美國的學生很重要,很有價值,而對於中國的學生卻沒有多少吸引力呢?或者,如果那種吸引力隻是為了能夠來到美國,那麽,你拿國家納稅人的錢,是不是也覺得心虛呢?(這後者不是你的過錯!!!)
中國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之後找工作已經越來越難了。如果通過好好學習,他們能夠像我們多年那樣,就可以因此而獲得不錯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他們會不用心去做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麽,他們在考上大學前的那麽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又是為了什麽呢?
中國政府期望用錢來買到一流大學的企圖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策略錯誤。這種錯誤又在那些通過這種機會獲得個人利益的海外“一流”人才的誤導之下,繼續讓自己迷途而不知返。
經營大學和經營企業是一個道理:你不能夠通過買(空降)來打造一個世界一流企業的。即使在短期內你做到了,也不可能持續長遠。那種企業又怎麽能被稱作世界一流呢?你最終需要的,還是一種很有活力的內在造血機能的形成和完善。
通過購買來獲得“一流”的管理,也不現實。不同的對象需要不同的管理風格和技巧。對於美國適用和成功的管理,對於中國可能就是一場災難。過分崇洋媚外,對於中國內在實力的打造,也不是一件好事。
記得曆史上那位一流(這個詞讀起來還是挺肉麻的!不知道為什麽)的軍事家(孫武),即使你(吳王)給他的隻是一些嬌滴滴的妃子,在他手裏,給以時日,這些人也同樣能夠被他訓練成能征善戰的一流士兵。我還記得,在普通人看來,不可能成為一流士兵的齊國國王手下的女人,也曾經一度讓咄咄逼人的秦王不得不大量損兵折將。
學生,永遠是一流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三流的孩子,隻有三流的師資和管理!靠空降和購買,不可能在中國建立一隻數量龐大的世界一流的科技隊伍。外國的很多東西,即使按照外國的標準是一流的,對於中國,可能實際上沒有多少價值!
再者,我還注意到,很多海外的知識分子,實際上也隻是在找借口,為了自己的利益和中國政府與部門博弈,而在那裏高唱打造世界一流的讚歌。
有人以建立世界一流為借口,好讓更多的國家資源得以向自己傾斜,雖然他本身既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種興趣和心情,來打造所謂的“世界一流”。對於很多中國大學的教授和管理者而言,對於世界一流概念的理解,充其量也不過就是馬謖對於軍事的那種水準,能夠做的就是高喊。誰都知道,會叫的狗不咬人,會叫的公雞不生蛋。
中國,到底是什麽原因形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大學?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太多的篇幅,不過,我覺得至少有一點:不是中國沒有一流的學生!相反,倒是中國的大學在大麵積扼殺學生的潛力,將他們這些原本很有潛力的坯子,打造成不入流的“非一流”成品。
如果說,中國的初中等教育在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扼殺學生的創造力的話,那麽,中國的大學,則在將這些還尚有餘溫的軀體,最後送進了焚屍爐,將還是活著的軀體給活活的燒死了。殘酷嗎?這就是目前中國高校在做的事情,其中還有很多以世界一流名號臨時空降到國內的國外精英的功勞!
如果說,在目前階段,由於人口太多,機會太少,資源不足等太多的原因,無法改變初中等教育“應試教育”格局的話,那麽,先從高等教育開刀,將資源真正用到對學生的培養,真正做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去,中國還是能夠大幅度在自己的土地上,出產為數不少的一流人才。如果高校能夠讓現在的學生,像我們當年(三十年前)那樣刻苦用功學習文化知識的話,即使都是些二流的人才,也還是能在他們中產生出大量的準一流畢業生。
中國,和站在中國土地上享受中國納稅人貢獻的華裔學者們,不管你是不是能夠認識到這點,至少,請不要口出汙言,來隨意玷汙那些生長在中國土地上的孩子們的“流”性和等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對於我,這種古訓,也還是真理!子不學,非所宜。更值得我們認真反思自己。聰明是已經存在的潛質,不需要你去培養。智慧,是教育者對聰明孩子的給予,是需要後天付出努力才能獲得的東西。大學的任務不是也不能夠去培養聰明的孩子。如果你隻是做到了這點,那麽,你在認真挑選聰明的孩子,讓他們進入校門之後,你就沒有再做任何有價值的事情了。
中國的大學,是不是就是這種狀況?!我覺得,很多在教育戰線擁有實權和資源的人,似乎並不知道什麽叫做教育?
相比中國應試教育的可惡而言,中國大學教育的無能,對於中國人才的摧殘,具有更大的破壞性。我在此提個小建議:那些從海外回去的學者們,不論你們是短期的“援助”,還是長期的“駐紮”,請注意中國的國情:太前沿和太偉大的東西,對於那片國土,可能在目前階段還不是很有價值。產生諾貝爾獎獲得者隻能是結果,不是前提。那就像是航母,不是一兩艘艦艇就能夠搞定的。
好了,請大家拍磚吧。我在新浪的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wangxiangusa。我在那裏沒有貼出多少內容,隻是保留了一個讀者和我溝通的地址。比較完整的內容,可以參訪我在萬維網的博客:http://blog.creaders.net/laowang。
附錄:中國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學缺什麽?
黃全愈 2010年09月06日
這篇文章,2006年在《南方周末》發過,是跟當時北京大學的校長許智宏院士商榷。當時北京大學提出來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學,我們談一談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這個問題吧。凡是擁有世界一流大學的國家,都有諾貝爾獎得主,世界強國都有自己的世界一流的大學,所以我們國人的情緒可以激動到這一點。那麽,中國要辦世界一流的大學缺什麽?我們先看看世界一流大學需要什麽。我認為這個世界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生。
我在國內拍到一張白宮的照片,但是,這個白宮呢,是建在中國某一所中學的校園裏,按照一比一建起來的白宮。我在這裏麵拍了照片,我還是這所學校的教育總監,我在這個白宮裏拍了照片,拿回去給我們的美國同事看,他們看看我又看看照片,不知道是他們在夢中還是我在夢中。
現在國內很多學校,包括中學和大學,設施先進程度都很不錯了。也就是說,一流的設施,我們集中全國的國力,三五年內一定能夠做得到。那麽一流的管理呢,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長退休以後,包括我們中國人都有,沒有一個團也有一個連,我們隻要去請一定能夠請得到。那麽一流的師資,我想集中全世界最優秀的華人學者,再去請那些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師,每一個重要的專業係都請一個,兩個,我想這也不難,也是可以做到的。
最難的是什麽,一流的學生。也就是說前麵三個一流可以去請可以去搬,但是第四個一流我們必須自己去奠定這個基礎。大學有三個職能,教學、科研、服務社會,因此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學生。當時我跟這個許校長商榷的就是,最難的是一流的學生,哪裏來?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原料,世界一流的大學生需要世界一流的基礎教育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源。但是,我們現在的這個應試教育,以考為本的這個基礎教育,無法承載世界一流大學。有一位著名學者曾經統計了,一般立國三十多年,便會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前蘇聯1917年立國,39年後得了第一個諾貝爾獎,捷克41年波蘭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中國已立國46年,現在很快就61年了,還在等待之中,有點晚了。應該找找毛病了。
這個數據,是新華社提供的。中國科技工作者,總數已達2174萬人,居世界第一。瑞典的總人口,就包括嬰兒老人才650萬,但是,他們獲得了14項諾貝爾獎。新華社的這篇文章就說,我們中國研發人員達到120萬人,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盡管我國科技人員隊伍總規模龐大,但高層次人才依然十分短缺,能夠躋身世界前沿,參與世界競爭的戰略科學家更是鳳毛麟角,我想這也是錢老的遺恨了,錢老臨終前念念不忘的也是這個問題了,跟溫總理提到也是這個問題。
培養聰明的孩子還是培養智慧的學生,1972年美國的教育部長馬特蘭,他做了一個文件了,後來把它叫做《馬特蘭定義》,它就講到要培養這個智慧的學生,包括了這麽幾個方麵的內容:第一,是總體的智力;第二,是具體的學術才能;第三,是創與造的思維;第四,是領導能力;第五,是視覺藝術因素;第六,是心理運動能力。
怎樣去培養這個智慧的學生呢?我們的基礎教育能不能為大學輸送富有創造力、想象力和領導力的學生?如果能,中國的大學就有望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如果不能,即使有再好的設施、師資和管理,也難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可見,高等教的質量不完全在於高等教育本身,基礎教育這個基礎,不能缺啊! (以上內容摘自拙著《黃全愈教育文集》當當、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