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秋白之死

(2010-12-18 11:08:42) 下一個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福建長汀縣,原中共最高領導人瞿秋白正在走赴刑場。當他來到中山公園涼亭前,“已見小菜四碟,美酒一甕。他獨坐其上,自斟自飲,談笑自若,神色無異。酒半言曰:‘人之公餘,為小快樂;夜間安眠,為大快樂;辭世長逝,為真快樂。’隨後,緩步走出中山公園,手持香煙,神色不變,沿途用俄語唱《國際歌》、《紅軍歌》。到達羅漢嶺刑場後,選擇一處墳墓堆上,盤足而坐,還回頭微笑地對劊子手說‘此地很好’,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飲彈灑血,從容就義。” 1

         完美無缺的烈士之死,—— 或者並非如此?

         一個已經麵對著行刑隊的死囚,還要再享受一次人間的美酒與佳肴,即使它們正是由那些即刻就要扣動扳機的手端上來的。在提供者一方,當然是為了顯示“人道與悲憫”。然而從即將就死者的角度,這一餐,與營養或健康等等未來之事都已毫不相幹,最後咽下的一口還停留在食道內,子彈或已擊碎頭顱。這最後一餐所能給予他的,隻是入口之後下咽之前,一條舌頭所能感受到的味覺而已。如果是一個平常的殺人越貨的犯人,一切都再自然不過 —— “我感覺故我在” 的“鳥為食亡”之人,其生命的意義幾乎就等同於口腹之欲的滿足,這垂死之際的人生享受,正因其已是最後一次,更是萬萬不可錯過的。但瞿秋白不一樣。他不僅是一個為信仰獻身的革命家,更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中的一流人物,這最後一餐,為什麽也竟是如此割舍不下?在一群急等著動手早完早了的劊子手們的圍觀之下,一嚼一飲,一吞一咽,所得者卻無非是垂死之際,舌尖之上,瞬息即逝的這區區一點味覺,究竟還有何享受可言?如果這區區一點味覺果真是如此重要如此本真,則又需何等的“談笑自若,神色無異”的瀟灑風神,才能令人不至生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之歎?……

         於是,我們把目光轉向《多餘的話》。

        《多餘的話》確係瞿秋白親筆所作,至今已可無疑。秋白被捕並被指認出真實身份後,自知不免。雖然國民黨方麵曾派多人來勸降,但秋白自信對蔣介石的為人早已看透:“事實上沒有附有條件是不會允許我生存下去。這條件就是要我喪失人性而生存”,而他當然絕對無法接受,以故有此絕筆之作。(2

       《多餘的話》實為中國曆史上古往今來最坦白最刻深無情的自我心靈解剖之一。“在絕滅的前夜”,瞿秋白將自己三十六年的短暫一生做了一個徹底的總結。他的結論是:雖然從少年時代起就“我就憎惡貪汙、卑鄙……以致一切 惡濁的社會現象”,當初所抱有的其實隻是一種“無政府主義、和平博愛世界的幻想”,自己並不懂馬克思列寧主義或共產主義,也不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參與中共的活動並一度任其最高領導人完全是一場“曆史的誤會”。“曆史的誤會”及語義基本相同的“誤會”二詞,於文中凡九見,凸顯作者感慨之深。作為一個在思想、感情、性格、才能、學識、氣質及興趣等所有方麵都與中共及其革命格格不入的“小資產階級知識者”,秋白坦承自己其實早已淪落為混跡於這一革命隊伍之中的一個“戲子”甚至“叛徒”。“我實質上離開了你們的隊伍好久了”,“我正是一個最壞的黨員,早就值得開除的”。但現在來說這些,卻不是為了與中共劃清界限,更不是為自己推卸責任:“客觀上我對共產黨或是國民黨的黨國應當擔負什麽責任,我決不推托,也決不能用我主觀的情緒來加以原諒或者減輕。”(3)他直麵命運,接受死亡,“雖反正是一死,同樣是結束我的生命,而我決不願意冒充烈士而死”,卻一定要回歸這個剛剛重新發現的真正自我 —— 一個多愁善感、不懂政治卻誤入政治厭倦了政治卻仍不得不死於政治的“文人”。子曰朝聞夕死,道或有不同,其精義則秋白得之矣。

       

         起之以《詩經·王風·黍離》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多餘的話》洋洋一萬餘言,嘎然而止以“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 —— 由此激起我們無盡的遐想……

前二〇八年,秦丞相李斯為宦官趙高所陷,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4

在一個人生命的盡頭,對過去生活中一件瑣細無比的平常小事的回味,正是對生命本身的留戀與執著。多少珍惜,多少溫馨, 多少遺憾,盡在此輕輕一歎中!秋白之“中國的豆腐”與李斯之“牽黃犬逐狡兔”,隔著兩千餘年的漫長曆史,跨越殘酷政治的滔天血海,異曲同工,遙相呼應,呼喚著生命的寶貴,歎惜著它的一去不可複得。但聰慧如秋白,敏感如秋白,驕傲如秋白,可以不為主義而死,安能喪失尊嚴而生?羅漢嶺下,彼盤膝而坐從容就死者,自非饕餮之徒,亦不必是主義之殉道者,要之,一真性情之人足矣。

        靈與肉。天與人。“食色性也”,然性亦焉得止於食色乎?真人之死,大慟之至,是為死者,更為我人類也。

20101217

俄亥俄

1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178474.html

2http://www.gmw.cn/content/2005-02/21/content_183435.htm

3)同上

4)《史記·李斯列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