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萬卷書 行萬裏路

與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戰中的大會戰(三)

(2023-10-01 18:28:11) 下一個

抗戰中的大會戰(三)

. 武漢會戰(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一日—十月二十七日)

武漢會戰是抗戰中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包括馬當、九江、黃梅、廣濟、瑞昌、星子、富金山、田家鎮、馬頭鎮、萬家嶺、瑞安、小界嶺和信陽等戰鬥,橫跨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和浙江等省。

參戰國軍約一百十萬,配備有三十艘戰艦和二百架戰機(包括蘇聯援華誌願空軍),傷亡約四十萬,主將為第九戰區司令陳誠、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第一兵團司令薛嶽、第二兵團司令張發奎、第三兵團司令孫連仲和第四兵團司令李品仙等。

日本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五日發布《國家總動員法》,正式進入戰時經濟體製,同時增加三十二億五千萬日元軍費,以舉國之力投入戰爭。他們急欲在短期內速戰速決消滅國軍主力,逼垮國民政府,以結束對華作戰,集中更多資源北進或南下。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漢會戰前的禦前會議中說,要給國民政府最後致命的一擊,迫使中國投降,他說他不願見到“帝國雄師百萬受製於中國”。因此日本傾舉國之力於武漢會戰,據戰後披露的日軍文件稱,“陸軍為漢口作戰傾注了全力,沒有應變之餘力”,連日本本土僅剩的東京近衛師團也隨時待命準備增援武漢。

參戰日軍約三十五萬,配備有一百二十艘戰艦和三百架戰機。主將為華中方麵軍司令畑俊六、第十一軍軍長岡村寧次、第二軍軍長東久邇宮稔彥王和第三艦隊司令及川古誌朗等。會戰中日軍傷亡約十餘萬。

當時國民政府雖已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還留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是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和戰時首都。國軍竭力保衛武漢,但頂不住日軍的全力以赴,在各次戰鬥和各條戰線基本上節節敗退(唯一的例外大概是所謂的“萬家嶺大捷”,國軍以十七個師圍攻日軍一0六師團,即以幾乎十倍的優勢兵力包圍敵人,付出了成倍的傷亡代價,最終包圍圈還是被硬生生扯破了,一0六師團被打殘但沒有完全喪失戰鬥力)。十月二十七日,武漢三鎮盡失。

九江戰役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九江地扼鄂贛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守住九江,即可遏製日軍西進,確保武漢安全;否則西可徑取武漢,南可迂回南昌、長沙,因而軍事委員會部署十萬大軍進行防衛,但是在日軍一個新編師團、一個旅團以及部分海軍的進攻下,僅戰鬥了三天,便告失守。

此役對保衛武漢的作戰影響至巨。其根本原因是:1)準備不足,所有部隊倉促進入陣地,敵情不明,地形不熟;2)兵力部署缺乏縱深配置,江湖沿岸的防禦多僅有一線展開,日軍突破後,缺乏反擊能力。

至於九江戰役失敗的直接原因,張發奎詳細分析如下:1)交通線破壞過早,陣地未能及時完成;2)運輸不良,兵站設施缺乏,糧彈之補給、傷兵之後送均難以順利實施;3)軍紀不良,沿途鳴槍拉夫,搜尋給養,不肖者且強奸擄掠,軍行所至,村村為墟,滿目荒涼,殆絕人跡,民眾既失同情之心,軍隊自無敵愾之氣;4)連絡不順,各自為政,互不相謀,不能及時互相策應、收協同之效;5)警戒疏忽;6)將領間缺乏自信心,中下級軍官無力掌握部下,每逢敵機襲擊,多數潰散,甚至有未見敵人而潰不成軍者。

在富金山戰役中,宋希濂的七十一軍的三十六師硬抗日軍第十三師團的飛機狂炸、重炮轟擊,傷亡極其慘重,堅持到第七天的時候,全師隻剩下了一千多人,勉強守在主陣地上,但不管情況有多凶險,宋希濂始終隻有一句話:“不許後退,狠狠地打!”

正當三十六師跟日軍一寸寸死磕時,所有人都沒想到,宋美齡聽說部隊處境困難,竟然穿著軍裝,帶著戰地慰問團冒著炮火到戰壕裏慰問士兵,鼓勵大家奮勇殺敵。前線士兵聽說第一夫人親自來慰問,士氣大振。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西安事變的關鍵時刻,宋美齡帶著一盒梅幹菜和一把手槍,去到張學良的公館。梅幹菜是帶給蔣介石吃的,手槍是萬一軍隊對她無禮,用來自我了結的。她對前來迎接她的張學良說:“這是我的東西,就不要再檢查了吧?”張學良答:“夫人,豈敢!”她就這樣走進了張公館,見到了被軟禁了十天的蔣介石。蔣介石看到她,淚流不止:“你怎麽來了?如入虎穴矣!”宋美齡反而鎮定,安慰道:“寧抗日,勿死敵手。” 宋美齡一再表示願與蔣介石共生死。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三日,在第二次淞滬會戰期間,宋美齡乘車前往上海前線慰勞官兵,途中突遭日本飛機掃射。因路麵被戰火破壞,汽車在一個急轉彎處突然因一隻輪胎損壞而失控,衝進一條水溝。宋美齡當即受傷昏迷,醒來後覺得走路困難,但她仍繼續前往上海慰問傷兵。直到慰問結束以後,宋美齡才接受醫生檢查,發現摔斷了肋骨。

宋美齡絕對不是聖母,但無疑有種。)

黃埔一期生、一六七師師長薛蔚英因延誤軍情、失守馬當而在湖南衡陽被槍斃。他是抗戰中第二個被處死的中央軍嫡係高級將領。

在武漢會戰期間,日軍還在十月十二日登陸大亞灣,十月二十一日攻陷了廣州。

但是日軍未能達到消滅國軍主力的主要戰略目標。

其實從武漢開打的那一天起,蔣介石就明白,武漢是守不住的。自抗戰以來,但凡日軍計劃占領的城市,還沒有成功防守的先例。

武漢會戰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抗戰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相持。日軍深入中國內地,戰區越來越擴大,補給線越來越長,兵力不敷分配,捉襟見肘,陷入了進退兩難的泥淖,戰局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日本最感棘手的長期消耗戰。日本的侵華政策不得不由以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轉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他們停止了戰略進攻,轉為戰略保守,企圖“以華製華”、“以戰養戰”,由以主要兵力進行正麵戰場的作戰,改為敵後戰場的“治安”維穩。日軍不再提擴大占領區,也沒有要攻取下一個大目標的意圖。

問題是在日軍已經占領的後方,他們所謂的“治安恢複地區,實際上僅限於主要交通線兩側數公裏地區之內”,其他地方出現了各種新勢力,有來不及撤退的國軍,有各色土匪,有保安團,也有形形色色的偽軍,更多的是八路軍的遊擊隊。

同時,中方的情況也極不樂觀。剛剛恢複了一點元氣的空軍在武漢空戰以後再度大傷筋骨;海軍則幾乎一掃而空。中國由一個沿海國家變成了內陸國家。因為失去了絕大部分至關重要的關稅收入,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急劇縮水,不得不靠一輪又一輪印鈔票維持開銷支出,終於導致了惡性的通貨膨脹。更嚴重的是全國軍民的士氣低落。

自抗戰打響以後,全國百姓一直在以高昂的精神支持前線,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在民眾的強力支持下,盡管國軍損失了上百萬軍隊,大量國土淪喪,中華民國的旗號卻依然不倒。然而不管大家的情緒多麽振奮,隨著上海、南京、太原、徐州和武漢等一係列大城市的陷落,幾乎沒有一份象樣的戰報,偶爾幾次“大捷”緊跟著的總是一敗塗地,凡是誓死保衛的地方幾乎都以失守告終,隻有腿長擅跑的人能逃出來。連張自忠、薛嶽、孫連仲那些名將都打不過日本人。如此敗仗打得太多了,民眾終於發生了動搖,所有人都從心底感受到刻骨的疲憊,失敗的情緒無可避免地蔓延開來。

武漢失守不久後,長沙又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事。

岡村寧次占領了武漢,下一個顯而易見的目標就是長沙。

麵對長沙的危機,蔣介石下定決心,自已守不住的東西,也不能讓日軍輕易拿到,如果日軍打長沙,就把整座城池燒成焦土,不給岡村寧次留一點完整的東西。

根據蔣介石的指示,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組織了大批放火隊,並規定如果城東的天心閣起火,就說明事情危急,大家立刻動手點火。

十一月十二號夜裏,長沙城南門出現了火光。那時日軍離長沙還遠得很,更沒有發起進攻,那火隻是個普通的消防事故,但放火隊卻不知道是怎麽回事,看到起火就驚慌失措,以為是事先規定的信號,於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立刻四處放火。

從十二號到十四號,大火足足燒了三天三夜,在沒有疏散民眾的情況下,張治中燒掉了全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建築,超過三萬人死於大火之中,所有糧食布匹等毀於一旦。

. 南昌會戰(一九三九年三月十八日—五月九日)

南昌會戰是正麵戰場進入相持階段以後中日軍隊的首次大戰。

打完武漢會戰之後,國軍在華南的地盤被分為兩段,北邊是第五戰區,西南邊是第九戰區,東南邊是第三戰區。南麵兩個戰區的連接點是南昌,南昌不僅有重要的鐵路樞紐,還有空軍機場。

中方參戰部隊為第九戰區司令薛嶽、十九集團軍司令羅卓英等和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三十二集團軍司令上官雲相等指揮的二十萬人,在會戰中傷亡約五萬。

國軍少將王禹九和中將陳安寶陣亡。七十九師師長段朗如因貽誤軍機被“軍前正法”。

日方參戰部隊十二萬,主要為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傷亡約二萬四千。

南昌會戰主要圍繞南昌城的保衛和反攻展開。

第一階段日軍進攻南昌。中日雙方在南潯、武寧、萬家埠、樂化、安義、靖安、奉新和南昌市區等地發生戰鬥。岡村寧次把十一軍的重炮旅團都擺到了前沿,加上兩個師團的炮兵,一共兩百多門大、中口徑火炮,直接覆蓋了羅卓英的幾乎全部陣地。經過幾輪凶猛的炮轟,國軍前沿一片混亂。緊接著日軍七十六輛中型坦克、五十九輛輕型坦克,加上裝甲汽車,撕開了國軍防線,全速挺進。不少國軍新兵看得目瞪口呆,他們連汽車都沒坐過,哪裏知道如何對付裝甲集群。在鋼鐵猛獸麵前,可憐的小兵隻有扔掉步槍,掉頭逃跑。如此高密度的裝甲突擊,在世界戰爭史上還是第一次,比德國名將古德裏安(H.W.Guderian)的裝甲部隊“閃擊戰”都早了半年。羅卓英的部下辛辛苦苦挖的工事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很快就被日軍甩到後麵。日軍輕易攻陷了南昌城。

第二階段中國軍隊反攻南昌,雙方在高安、奉新、大城、西山萬壽宮、生米街、市汊街和璜溪等地激戰,結果中方失利撤退。

南昌的失陷使江西核心區域淪陷,浙贛鐵路被切斷,第三戰區與大後方的聯絡陷於困境,軍事補給隻能依賴浙贛兩省的公路,東南各省未淪陷地區的處境更加困難,日本在南中國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

. 隨棗(河南隨縣—湖北棗陽)會戰(一九三九年五月一—二十四日)

武漢會戰以後,日軍停止戰略攻勢,轉攻為守以鞏固武漢及其周邊占領區。

國軍為牽製敵人,於一九三九年四月下旬在各戰區發動了所謂的“四月攻勢”,積極襲擾日軍。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從東、西兩麵向平漢鐵路南段進攻,壓迫日軍側翼。

對此岡村寧次指揮第十一軍等十一萬大軍,由信陽、應山、鍾祥一線,向桐柏、隨縣、棗陽方向發動進攻,企圖消滅第五戰區的主力。

根據夏文運事先送來的情報,李宗仁清楚岡村寧次掃蕩五戰區的戰略意圖和兵力配備,相應地,他決定不跟日軍爭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且戰且退,打消耗戰。

於是從五月一日至十二日,日軍一路高歌猛進,連克高城、天河口、棗陽、湖陽鎮、新野、唐河、吳家大店、徐家店和桐柏等城鎮。隨著進展過快,日軍的側翼露出了缺口,彈藥也快供應不上了。

李宗仁趁機調集大量援兵,從五月十三日起轉守為攻,先後收複了唐河、新野、棗陽和隨縣等處,迫使日軍退回鍾祥、應山等原駐地,恢複了戰前態勢,隨棗會戰隨之結束。國民政府宣布他們打勝了隨棗會戰。

不像先前的七次會戰,國軍沒有潰敗。

先後投入隨棗會戰的國軍有張自忠的三十三集團軍和湯恩伯的三十一集團軍的二十二萬人。在會戰中,中方傷亡約二萬五千,日方傷亡約一萬三千。

. 第一次長沙會戰(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三日—十月八日)

岡村寧次指揮發動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日本稱之為“湘贛會戰”,似乎更名副其實)的目的是消滅國軍第九戰區的主力,打破第三、第五和第九戰區的三麵包圍。日軍從一開始就擬定了“在最短期間內捕捉敵第九戰區主力部隊,將其殲滅”,“實施本作戰時以奇襲為主,盡量在短期內結束戰鬥,然後恢複大概原來態勢”的戰略方針,一句話,打完就走,不擴大占領區。日軍的要害是兵力不足,力不從心,各作戰方向無法進行有效策應,無法構成對中國軍隊的合圍。日軍參戰部隊約十萬。

國軍先後參戰的有約二十四萬部隊,主將為陳誠和薛嶽。

會戰集中在贛北、鄂南和湘北三省接壤地區。從日軍進攻開始,至日軍主動撤退告終,戰場全局的主動權基本上操之於日方。會戰結束後,兩軍都回到原有陣地。因此,就會戰本身而言,雙方未分勝敗。但從抗戰的全局來看,因為日軍消滅第九戰區主力的目的未能達到,加上中方曾判斷日軍將進攻長沙,為此作了“萬一長沙不守”的多種準備,故日軍未能攻到長沙而退卻也被視為國軍的勝利,盡管日軍根本沒有占領長沙的計劃。薛嶽從此被許多人譽為抗日第一名將。

不過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軍務處處長賀執圭曾總結道:“這次湘北戰役,除前哨戰中確曾發生激烈戰鬥外,其餘各個主陣地和各個大部隊,不是聞風遁逃,便是一觸即潰。……而所謂追擊、側擊等等,言追擊,則始終與敵相隔一日行程;言側擊,則從未與敵人主力接觸。在敵人是‘全師而退’,而我軍隻不過是‘送客出門’。”

會戰中國軍傷亡約四萬,日軍約四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宋美齡絕對不是聖母,但無疑有種。"

"聖母"啥樣子, 有例子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