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但凡華人,都會有些印象。一般人的感覺裏,太極拳就象保健操,動作慢慢騰騰,雙手劃來劃去,人謂之“摸魚”。從後文可以看到,這種感覺其實十分片麵。
記得我在北京上學時,同窗好友梁百平去學太極拳,沒有伴,拉我同去,於是我也去摸了一年“魚”,雖然由於種種原因而未能堅持下去,關於太極拳的故事倒是聽說過一些,對太極拳的興趣也至今未減,雖然早已不練。
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太極拳的曆史並非特別悠久,大概是距今300多年前由陳王廷所創立。當然,對於美國來說,300年也不是個小數字。
陳王廷(1600-1680),明末武癢生,清初武癢生,出生於河南省溫縣的陳家溝。陳家溝地處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王屋山腳下,其地民風自古尚武。陳自幼勤奮好學,不但深得家傳武藝的精髓,而且熟讀諸子百家,可謂文武兼備。陳王廷後來成為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屬下軍官,“轉業“後回到家鄉隱居,整日一卷《黃庭》做伴,吟詩作賦,並調教族內子弟習文練武。在家傳武藝的基礎上,他創造了一套全新的拳法,即鼎鼎大名的太極拳。太極拳在陳家溝從此蔚然成風,“火”了起來,嗣後名家輩出,給陳家溝掙足了臉麵。人稱,喝了陳溝水,都會蹺蹺腿,由此可見太極拳在陳家溝的普及程度。
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直接脫胎於武術,仍然屬於武術,帶有極強的技擊性,後世稱之為陳式太極。陳式太極分成兩套,第一套號稱陳式老架,動作略為舒緩,但相比於其他幾種流派的太極拳來說,許多動作剛勁有力,跳躍動作,擊打動作比較多,打起來虎虎生風。第二套稱為炮錘,在動作的速度及剛猛上同其他外家拳術沒有差別,連名字都帶著剛勁有力,擲地有聲的感覺。
由於陳式太極動作激烈,許多年老體弱的人練不了,於是楊式太極應運而生。
楊式太極的第一代傳人叫楊露禪,早年是陳家的長工,長得闊背廣額,體魄強壯,魁梧有力,相貌威嚴。楊露禪很想學拳,但陳家有規矩,太極拳不傳外姓,無奈隻好偷偷看,悄悄練。由於他悟性極高,身體素質又特別好,於是拳技飛速提高,很快就成為一代宗師,創立了動作舒展大方,適合絕大多數人練習的楊式太極拳。目前楊式太極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的太極拳流派。
楊露禪生活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稱“楊無敵”,據說打遍天下無敵手。無論什麽拳種,什麽流派,何方聖手,沒有人能打得過他。據說,孫中山的保鏢,著名的南拳王,也對楊露禪佩服得五體投地。楊露禪在廣州表演過這樣一個節目:他用口袋罩住腦袋,一隻手指繞緊一根細棉線,棉線的另一端由另一個人揪住。棉線在二人之間保持緊繃狀態。另一人的任務是把棉線拽斷,而楊無敵的任務是既保持棉線的緊張狀態,而又不能讓棉線被扯斷。楊的本事在於,盡管他眼睛不能看,而棉線始終未能被扯斷,而同時棉線又一直保持在緊張狀態。這說明楊的感覺之敏銳,動作之快捷,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人們也許奇怪,練一種慢慢騰騰的摸魚式的拳術,何以能有本事天下稱雄?這就是太極拳的奧妙之處,也可說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奧妙之處。老子說,以至柔克至剛,太極拳就是一個最好的注解,可謂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太極拳的第一個要求,是身體放鬆。但放鬆並非鬆懈或玉山傾頹式的放鬆,而是一種精神內斂,精神凝聚下的身體放鬆,放鬆時要求虛領頂勁,身體中正,神氣鼓蕩,意到身到,身到意隨。總之,要體會到這種“勁兒”,並非易事。實際上,太極拳能否學出功夫,大概關鍵就在於能否正確放鬆身體,並在整個練拳過程中正確做到鬆沉。各種太極流派,無論動作有多麽不同,放鬆身體的要領大抵相同,而各派高手所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一樣的。
古人說,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我曾問過功夫怎麽練出來,拳師說需要站樁和推手。中國當今太極拳功夫最深的據說是北京的馮誌強,據同學老梁當年說,馮誌強每天到公園站樁3個多小時,然後再練推手和走架子(走架子也就是練套路)。推手是一項非常有趣的對抗運動。兩人誰的功夫好,一推手高下立現。名氣再高,推手推不過別人,別人會認為名不符實。
太極拳流傳至今,除了前述陳式,楊式之外,還有吳式,孫式,武式,等等。動作有所不同,但要領應當類似。至於站樁與推手的要領,我不敢妄斷,估計也應大同小異。
我沒有見過馮誌強,但見過堪稱高手的張成。
張成是北京廣播學院的俄文翻譯,每天從事腦力勞動,但太極功夫相當了得。我領教太極功夫的厲害,正是從張成開始。
張成說,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身體可以隨時隨地在一瞬間進入放鬆狀態,也即進入技擊準備狀態。他站在操場上,要我嚐試把他推出去。於是我雙手按住他的胸脯,雙腳蹬地,用盡渾身力氣,拚命地推,也未能推動他分毫,隻覺得像推在一個在地上生了根的比較硬的大彈簧上。張成說:體會了吧?我處於放鬆狀態,你就推不動我。我現在不進入放鬆狀態,你再推我。在他不放鬆的時候,我一用力,就把他推了出去,正如推一個沒有功夫的人。
張成又說,太極練到一定境界,可以做到全身上下內外每一個部位,每一絲肌肉全部放鬆,而每一塊肌肉都可以聽從大腦的指揮,做出靈敏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又並非隻是肌肉的局部反應,而是整個身體協調一體做出的反應,把全身之力凝聚於一點,由某塊肌肉表現出來,因而威力無窮。
比如說,對於敵手的打擊,太極拳的基本化解方式是轉移來力的方向,同時在來力的方向上加力,所謂借力打力,以四兩之力來撥千斤之力。對方如果一拳打過來,太極拳的應對通常應該是要麽避開,同時借對方之力,順著對方來力的方向,把對方推出或拉出,要麽就是在對方拳頭擊中自己身體的一瞬間,旋轉與對方拳頭接觸的表麵肌肉,從而轉移對方的來力,同時扭曲甚至損傷對方手腕。
張成的徒弟小張,有一次用拳頭擊打張成,據說就是被張成用肚子旋轉著一頂,把小張頂了出去,並損傷了小張的手腕。
道理說起來容易,但要掌握實在是不簡單。推手就是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體會對方力的大小與方向以及身體重心,尋找把對方發出去的機會。高手對高手,有可能推很久都不分勝負,因為彼此勢均力敵,互相都不留破綻;也可能一上場就勝負立判,因為功夫畢竟有高下之分。與高手推手,就象推一隻大圓球,你的力氣總是在圓球表麵滑過。也就是說,高手總是可以靈活調整自己身體站立的角度和方位,讓敵手的力的方向與自己的身體成切線方向, 從而化解對方的推力,而不至於讓 對方把自己推出圈子。
張成又說,鬆和緊是相輔相成的。隻有能真正放鬆,才能夠真正收緊。他放鬆時,我摸了摸他的身體,真是無一處不象棉花,無一處不鬆。待到他收緊身體時,我再一摸,全身上下,硬如頑石,無一處不硬,腰部一圈肌肉尤其硬如鐵箍,堅不可摧。
張成還說,拳師可以根據需要,把全身之力凝聚於一點,讓某一點力大無窮,無堅不入。比如說,把力集中於手,手就可以破石碎磚,如摧枯拉朽。說著,他用兩個指頭輕輕捏了一下我的手腕,頓時痛不可當,似有千鈞之力壓迫之。張成說,他隻要再略一用力,就可以把我的手腕捏碎。我對此深信不疑,連連告饒。
張成還讓我站穩,他來推我。盡管看來他隻是輕輕一推,我隻感覺來力如大海的波浪,滾滾而來,勢不可擋,一下子就後退了好幾米。
我對張成佩服不已,心想,中國的頂級高手,也不過如此了吧。誰知跟老梁一說,老梁說,張成跟馮誌強相比,差了好幾個級別。他舉例說,有一次張成失手把徒弟小張推出去,導致小張休克,送到醫院搶救才救過來,馮誌強聽說後,對張很不滿意,於是借機略示懲戒,在同張成切磋時,略一發力,張成於是飛到了沙發底下,人們把沙發抬起來,才把他拽了出來。張狼狽不堪,但似乎不太服氣,還要同馮切磋。馮仍然毫不客氣,剛一交手,兩秒鍾內遂把張發到了一麵牆上去。老梁笑著說,這回張成貼在牆麵上好幾秒鍾後才滑下來。誠然,此乃誇張之言,不可當真。
老梁還說,有一次馮誌強在上海舉辦的全運會上任武術裁判,有一位大力硬氣功師,身硬如鐵,不怕打擊,不服馮的名聲,要來和馮切磋。馮誌強知道他不怕打,也許怕摔,於是在10分鍾之內,連摔了他12個跟頭,把他摔得鼻青臉腫,心服口服,非要拜馮為師,馮還收了這個徒弟。老梁說,馮大概就同楊露禪一樣,屬於天下無敵了。連李連傑的教練吳彬帶武術隊出國表演,也曾帶上馮當保鏢,遇到有人挑釁,就讓馮出場對敵。馮隻需略施小技,就打得對方落花流水,甘拜下風。當然,馮的下手極有分寸,從不傷人。順便說一下,太極高手可以做到發人於數丈之外而不傷之,也可以做到不發人,用寸勁而於盈寸之間碎其肺腑,使其命喪黃泉。太極拳的高妙於此可見一斑。
河南省是太極拳的發源地,高手輩出。目前有所謂四大金剛,其中之一是陳王廷的直係後裔陳小旺,功夫據說了得。但據河南省一位練太極的朋友多年以前對我說,陳小旺遠不是馮的對手。有一次馮到河南造訪,同陳見麵,切磋時手輕輕往陳胸部一搭,陳立時喘不出氣來,可見馮的功夫之深不可測。當然,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也許陳目前的功夫已有巨大長進,達到最高境界也未可知。
2007年,有一位有名的日本相撲運動員,長得牛高馬大,力大無窮,到鄭州打擂台。來自陳家溝的陳小旺的一個再傳弟子上場後,隻一個回合,就將其放翻。可見,單純從技擊的角度看,摔跤運動員無法同太極拳師對陣。為什麽?簡單地說,摔跤手必須牢牢抓住對手,才能夠有所作為,但他們就是無法抓住太極拳師。比如說,摔跤手抓住了太極拳師的肩部,而太極拳師隻需輕輕一旋轉肩部,就可以擺脫對方控製,而這種旋轉外人還往往看不出來,隻有摔跤手自己明白;摔跤手經常要有推或拉的動作,有與對手相持的時候,而太極拳師根本不給他們這種機會。摔跤手推就推空,拉就拉空,剛剛抓住對方一點頂力(這種頂力往往是誘敵之計),於是勇猛向前,一瞬間頂力會突然消失而變成迅猛的拉力(引進落空),摔跤手又怎能不失去平衡,被對方所製?
中央電視台近年來舉辦武林大會比賽項目,讓各種拳種,各種流派在一起比賽。來自陳家溝的太極拳師贏得了2007年的冠軍。這都還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無法同陳小旺比肩,更無法望馮誌強之項背。
2006年有一次有機會同李連傑的教練吳彬聊天,談到馮誌強,吳彬說,現在還有比馮更厲害的太極拳師,根本不用動作,用意念就可克敵製勝。咦! 世上真有神人乎?昔日同窗梁百平,於今已神乎其技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