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入唐記》考注其一:圓仁其人

(2024-05-30 03:17:11) 下一個

 

 

         《入唐記》是筆者題《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簡稱,關於此書的閱讀,相關事跡和研究論著的關注始於兩年前,原先閱讀的相關書籍都是日文版,比較國內關於圓仁和其著作的研究,日本顯然成果豐碩。圓仁是用漢文以間隔日記形式完成《入唐記》,至1883年三上參次博士在京都東寺觀智院發現其古抄本後,才被重視翻譯成日文供研究參考,而此時距圓仁完稿《入唐記》已是約一千年之後,需要指出的是,在1072年宋神宗熙寧5年,日本僧人成尋將《入唐記》前三卷以國禮獻給神宗,這是《入唐記》最早的手本“成尋本”可惜在中國已經不傳。
 

         中國對圓仁及其《入唐記》研究較晚,明顯落後於世界關於東亞史和佛教史的研究氛圍,通過《入唐記》不僅能了解晚唐時代日本遣唐使的活動以及新羅人在中國生活和社會活動情況,更能對於晚唐地方和長安市井生活,底層官府與僧侶,庶民之間的關係以及“會昌滅佛”事件的角度上認知有著及其重要意義。中國史吏體製完備但主旨是政治史,對於社會史經濟史隻能通過遊記,繪畫,小說作以窺探,而《入唐記》恰恰是真實的一手資料。筆者有幸閱讀到了圓仁及其著書,呈微薄之力從圓仁及著,關於新羅人的活動,晚唐茶文化和“會昌滅佛”四部分作以係列整理,供閱者參考。
 

          將《入唐記》介紹給全世界的賢人當屬美國東亞史學家埃德溫 賴肖爾先生<Edwin Oldfather Reischauer>,埃德溫先生早年以研究《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而獲得哈佛大學博士稱號,並協助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先生創建東亞文明課程,在1961年擔任美國駐日本大使之前完成了《入唐記》的英文版翻譯和《圓仁唐代中國之旅》著作,他是第一個將《入唐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馬可波羅行記》並列在一起稱之為“古代東方三大遊記”的學者,在他的推動下世界漢學界尤其是日本學界開始重視起《入唐記》的研究和推崇,一批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問世。
 

 

        作為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圓仁少年時代出家於今櫪木縣大 慈寺,圓仁的剃度師廣智法師是日本律宗開山的大唐鑒真和尚的傳法徒孫,805年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法師從大唐返回,在其故鄉今滋賀縣比睿山大開宗風,十五歲的圓仁即於809年投入最澄門下勤學苦修行解並重,且成績優異,813年十九歲的圓仁以“遮那照”得度,標誌他通過了天台宗最高學位的考核。過了九年,師匠圓寂前囑咐圓仁為求護佛正法,務必排除千難萬險渡海赴唐深造。835年日本朝廷組織第十九次也是最後一次遣唐使團時,圓仁牢記恩師遺言,攜帶延曆寺未決的天台宗教義三十條以“請益僧”即向大唐更高學府請教佛法教義身份加入遣唐使團。839年7月12日,經過兩次橫渡失敗損失一艘渡船情況下,他們開始了第三次橫渡。此遣唐使團一行約四百人分乘三艘大船,從博多起航。圓仁被安排在大使藤原常嗣所在的一號船,途中三艘船漂流失散。一號船於7月30日抵達今江蘇揚州海陵縣桑田鄉東梁豐村,8月23日,四號船帶著斑斑傷痕僥幸駛抵海陵縣岸邊。9月16日,二號船也終於抵達海州<江蘇灌雲縣>沿岸。
 

         圓仁一行在揚州開元寺掛單半年,從沙門宗睿學習梵文,又從全雅受密宗灌頂及兩部曼荼羅、諸尊儀軌、佛舍利等。半年後,因唐文宗未準許圓仁等請益僧去天台山求法,按規定他們應同遣唐使一道返國。圓仁因未達入唐求法目的而心有不甘。回國途中,船至登州赤山灣<今名石島灣>,遇大風暴雨觸礁擱淺,在船破損嚴重需上岸修理情況下。圓仁和徒弟惟正、惟曉及務工於此時借機脫離遣唐使團,暫棲赤山法華院,故址在今山東榮城市石島鎮西車村紅門峰下。赤山法華院屬佛教天台宗派,據《新唐書  東夷傳》記載此寺是新羅國重臣張保皋所建,當時寺內有新羅僧人二十餘名,其中有一法名信惠的僧人到過日本,通曉朝中日三國語言。據《入唐記》記載,信惠是圓仁一行的日常翻譯,圓仁也是這段期間學習了漢語會話。當時法華院尚實行初期禪林“上下均力”的“普請”製度。圓仁在《入唐記》卷二中寫道:法華院每至收蔓菁<即蕪菁,俗稱大頭菜>、蘿卜的季節,寺中高至上座下到務工盡出下地揀葉。如庫房無柴,院內僧人盡出擔柴。其餘耕作采茶等勞動均不分貴賤集體作務,佛教大家庭的氣氛十分濃鬱。可惜這種自力更生農禪結合,上下平等的優良寺院傳統自唐以後逐漸被冷落。
 

          《入唐記》描述赤山法華院周邊景觀和日常詠經,冬誦《法華經》,夏講八卷《金光明經》,長年講之。南北有岩,嶺水通院庭,從西而東流。東方望海遠開,南西北三方連峰作壁,但坤<西南方>斜下耳。赤山浦東南涉少海,有島嶼,東岸接連處是吳幹將作劍處,時人喚為莫邪島。講經時,“講師登座訖,一僧作梵,即雲:何於此經等一行偈,至願佛開微密,大眾同唱雲:戒香、定香、解脫香等頌。講訖,講師下座。一僧唱處世界如虛空偈,音勢頗似本國。
 

           圓仁在法華院期間,聽說著名的天台宗座主誌遠法師在五台山弘揚天台教義,於是他決定改變初衷不去 浙江天台山而往山西五台山。840年3月,圓仁與其徒惟正、惟曉等人離開法華院,院主法清法師親自把他們送到一百三十華裏外的文登縣依依惜別。圓仁一行經青州<今山東益都>、淄州<今淄博市>、齊州<今濟南市>、德州、唐州、冀州<今河北冀縣>、趙州<今趙縣>、鎮州,於6月2日抵達五台山,參拜誌遠法師問教。向誌遠法師學佛的這段親曆,倒解決了中國佛教史的關於誌遠法師記載的疑點,在唐人著《法華傳記》中提到的江南人誌遠和北宋《宋高僧傳》的汝南人誌遠實屬經曆相似的兩個法師,同時不能以汝南誌遠的事跡來確定《法華傳記》的著作年代。具體考證在此從略。
 

          圓仁一行在兩個月後的8月8日,辭別誌遠離開五台山,經並州<今太原市>、汾州<今山西汾陽>、晉州<今平陽>、蒲州<今永濟>、同州<今陝西大荔>於9月19日行至長安,奉敕居住在左街崇仁坊的資聖寺,一住近五年。初拜大興善寺元政阿闍黎學金剛界大法,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又從青龍寺義真習胎藏界法並蒙灌頂,再隨元法寺法全受傳儀軌,依醴泉寺宗穎修習止觀,至此圓仁實現了多年的求法夙願。
 

        “會昌滅佛”中圓仁也深罹其厄。他最賞識的弟子惟曉於843年8月初圓寂,葬於長安春明門外的鎮國寺附近。圓仁本人因無唐祠部牒,被官府“勒令還俗,遽歸本國”。他對武宗皇帝的異常痛恨和滅佛毀法惡跡在《入唐記》第四卷中大加抨擊。
 

           後來圓仁假裝還俗於845年6月5日離開長安。與他交情深厚的棲白法師作詩相贈,詩名《送圓仁三藏歸日本國》:
                家鄉臨晚日,海路信歸橈。
                樹滅渾無岸,風生隻有潮。
                歲窮程未盡,天末國仍遙。
                已入閩王夢,香花境外邀。      

 

 

         五十一歲的圓仁離開長安後,行腳曆經洛陽、鄭州、汴州<今河南開封>、泗州<今安徽泗縣>、揚州、楚州<今江蘇淮安>、海州、密州<今諸城、膠南一帶>、登州,欲重返赤山法華院,再以此尋覓回日本的船隻。然而赤山法華院已在“會昌滅佛”中被拆毀,麵對廢牆殘瓦荒草萋萋圓仁悵惘不已,隻得在寺莊打點一些破房住下,幸好又尋著已還俗的新羅人信惠照料日常生活。
 

          經過兩年多的周折,847年9月底,圓仁終於攜帶著在長安和各地求得的經論章疏五百八十五部,七百九十四卷,以及胎藏、金剛兩部曼陀羅,諸尊檀樣、高僧真影等法物共五十九種,在赤山浦搭乘新羅海船越洋東歸,於10月30日始抵日本博多。    
 

           圓仁回日本後駐錫比睿山,在山中設灌頂台並建造根本觀音堂、法華總持院,大力弘揚天台宗和密宗,還在“常行三昧堂”提倡淨土念佛法門。他繼承最澄遺誌,宣揚大乘戒律,使日本天台宗獲得很大的發展。848年他被日本朝廷授予傳燈大師法位854年榮任日本第三代天台宗座主。圓仁的著作,除著名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外,尚有《金剛頂經疏》、《蘇悉地經略疏》、《顯揚大戒論》等十餘部佛經疏論。後來日本佛教學界認為,圓仁歸國後的十六年是其一生中的巔峰時期。
 

         公元864年2月24日,圓仁坐化於比睿山,世壽七十一歲。日本朝廷為其建墓塔於比睿山,清和天皇賜諡“慈覺大師”。圓仁著書《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原本已失,上述在19世紀發現的古抄本已定為國寶。
 

           圓仁在唐九年,足跡遍及今天的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七省,經曆了文宗、武宗、宣宗三朝。他用間斷式日記體裁記述了這九年的見聞經曆完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該書用漢文寫成共六百零一則約八萬字,分為四卷。它如實記載了唐代晚期的地理,風俗,政治宗教,社會經濟和平民生活及佛教寺院狀況等等,是一部極為珍貴的研究唐史和佛教史的史料。比如關於晚唐武宗時大宦官仇士良的倒台就比正史記載得清晰可靠。又比如當時長安盛行的“俗講”<指法師對庶民講述佛經故事以宣揚佛法的形式,與之相對的是法師在寺院正式講經的“僧講”>,該書也屢屢提及:“開成六年正月九日五更時拜南郡了,早朝歸城,幸在丹鳳樓,改年號改開成六年為會昌元年。乃敕於左、右街七寺開‘俗講’,左街四處:此資聖寺,令雲花寺賜紫大德海岸法師講《華嚴經》……從太和九年以來廢講,今上新開,正月十五日起首,至二月十五日罷……九月一日,敕兩街諸寺開‘俗講’……”、“會昌二年正月一日……諸寺開‘俗講’……五月,奉敕開‘俗講’,兩街各五座。”
 

          從以上記述可以想象當時長安城內寺廟講經規模之大難以言表,《入唐記》史料地位毋容置疑,至於文學價值因為其本身記敘的嚴肅性,相對稍有欠缺。不過圓仁也有一些抒情描寫躍然筆間,筆者附上《入唐記》卷三描寫五台山景色一段作為本文的結尾:    
                中台者四台中心也,遍台水湧地輭,草長者一寸餘,茸茸稠密,覆地而生,蹋之即覆,舉腳還起。步步水濕,其冷如冰。處處小窪,皆水滿中矣!遍台沙石間錯,石塔無數,細輭之草,間莓苔而蔓生,雖地水濕,而無滷泥,緣莓苔輭草,布根稠密故,遂不令遊人汙其鞋腳。奇花異色,滿山四開,從容至頂,四麵皆花,猶如鋪錦,秀氣芬馥,薰人衣裳。人雲今此五月猶寒,花開未盛。六、七月間,花開更繁雲。看其花色,人間未有也。

                                    <   待    續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