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Sensory,brain,Motor

(2008-11-24 10:56:08) 下一個
把跟郭爸討論的東西貼在下麵:

郭爸,您好!

  剛剛做義工回來,最近老美要過節了,特忙!

 非常同意您說的“同樣觀看一個場麵,普通孩子關注的和自閉症孩子關注的不一樣。普通孩子關注的,是人,是人的變化,特別是人臉的變化;自閉症孩子關注的,是物。他們往往躲避觀察人臉,即使觀察,持續的時間也非常短暫。這樣,他們就不可能通過視覺獲得別人足夠多的信息。也就是說,有個視覺選擇性問題,有學者提出個視覺圈的概念。如果我的孩子,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樣,去觀察人臉,從而了解人的變化,那麽他永遠都不可能真正康複。”我在跟小P特教老師開會時,談到過數次,但他們那些所謂的專家采用ABA的方法可以說是很失敗的。小p的“eye contact”可以說是他目前最大的問題之一。我個人認為ABA的訓練眼神方法沒有太大效果。所以,最近從RDI開始著手,這種基於情感誇張的訓練方式起到了一些進展。最近的眼神大約一分鍾內能夠看2-3次,每次停留時間大約2-3秒,還是非常弱,基本處於第一階段(按照The Son-rise Program Developmental Model 的評估表格判斷)。我覺得這種視覺的選擇性一定跟他的腦子結構與正常孩子不一樣造成的;結構雖不一樣,但是通過訓練或吸引他的注意力還是可以提高他們的“eye contact”。

也除此之外,也同意您說的“我們孩子最特殊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的感覺器官是有選擇性,這一條,就決定了進入他們大腦的信息是不全麵的;再加上他們思維上的欠缺;這樣,他們怎麽可能做出正確的反應呢?因此,我堅信:喚醒孩子的感覺器官是決定性的基礎。”我的小P總在他不喜歡的時候或累的時候,就抱怨太吵!尤其是去觀看樂隊表演,碰上他喜歡的曲調,他聽得津津有味,毫無怨言;等到他不喜歡那支曲子,他就會捂起耳朵說“太吵了!”甚至在我們大人聊天時,他無趣了,也會抱怨太吵!您說“我兒子也曾經有過這麽個階段,他聽到不喜歡聽的聲音就把耳朵捂起來並伴有情緒波動。隨著他興趣的廣泛和理解力的增加,現在基本消失了。”這跟您在您的帖子裏談到小郭別人起初踩到他,他不覺得痛或者根本沒有去注意,通過刺激他的訓練,他的敏感度可以提高。所以您給我的提供陳達德回答有關閾值的答複,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神經閥值(threshold)的過高或過低都可能會造成孩童功能發展以及表現上的問題,一般而言,閥值的處理主要分成"減敏感" (desensitization)---原則為"刺激由小到大";以及"增敏感"(sensitization)---原則為"刺激由大到小"。以觸覺為例,減敏感的作法為循序漸進地從較細緻、局部區域、短暫的觸覺刺激經驗逐漸增加到較粗糙、大範圍區域、長期的觸覺刺激經驗;相反地,若要增敏感,以前庭覺為例,則為按部就班地先從極大量、長期、多元的前庭刺激經驗以促使孩童產生感覺/反應的差異(跨越神經閥域值產生變化),藉由刺激的接受造成後續功能的活化可使神經閥值逐漸降地(便敏感),再逐漸將刺激降為低量、短期、單一的前庭刺激來訓練/促進孩童的感受敏感度與區辨性。

  所有他們這種選擇性,我覺得問題出在三種可能: sensory, brain,  motor。這三樣東西決定了信息輸入(sensory);信息處理(brain);信息輸出(motor,動作包括行為語言的各種輸出)。這三樣類似於一個麥克風,放大器,揚聲器((speaker)的裝置一樣。揚聲器((speaker)裏沒有聲音出來,我們找原因的話,可能性就是麥克風壞了,要不放大器壞了,再可能揚聲器本身壞了。這是一個“靜態係統”的比喻。我們孩子的sensory, brain,  motor,我認為是一個“動態係統”。他們的sensory跟motor有問題的話,很大可能還是由於他們的大腦出了問題,或是生理發育的過程出了問題。這就涉及到每個自閉兒的發育和大腦結構的不同,造成他們的個性化(沒有兩個表現完全一樣)。小p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育得比較健康,我回想起來跟我們從很小就開始訓練有關。他在兩歲時,我先生就訓練他騎車自行車(帶training  wheels),一年後(才三歲)就卸掉 了training  wheels,兩歲半我就訓練他騎scooter(帶三個輪子的)。一兩個月後,就可以騎兩個輪子的那種。開始會跑後,總跟姐姐玩追追逃逃的遊戲。每天的運動量保證在兩到三個小時。即使現在,每天回家,外麵下雨刮風,我也要讓他們倆在自己家裏玩爬樓梯,追追逃逃,或蹦蹦跳跳的遊戲。小P的運動細胞可以說就是這樣培育出來的。對於他的精細動作,兩歲半左右就拿蠟筆教他塗色(曾經手把手地教);在他三歲半時,曾在牆上貼一張大白紙,讓他在上麵亂塗鴉,他的幼兒園老師教我拿鉛筆頭(選的鉛筆長度,要他剛好能抓住頭來畫的長短比較合適);還曾經教他拿筷子夾玻璃彈珠等等都是訓練。現在他的老師總說他的 sensory  motor沒有問題。我覺得其實還是有問題的。除了耳朵對某些吵鬧敏感外。有一次,他的腳趾甲破裂,他可以用手把整個指甲撕下來,他居然說“不痛的!”有時,手長了“倒刺”也直接就撕下來。這說明他忍痛的“閾值”比我們一般人要高。也就是他對痛覺不敏感!這種異常現象,就是他的“sensory, brain,  motor”三環中出現了問題,不知到底是哪一環或兩環三環都出現了問題,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比較明確的是:就像陳達德有關閾值的答複一樣,通過刺激訓練是可以讓他提高敏感度的。我個人認為: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要多多的刺激訓練;尤其是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會有很大幫助,不單單是訓練他的sensory,  brain,  motor,更多的是訓練他大腦思維的敏捷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