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子的“Rule”問題

(2008-10-06 12:37:12) 下一個


 兒子小P的思維很容易固定,我覺得他就象“不可擦寫的光盤”,給他製定的規則(Rule),一旦被他接受,堅決執行,雷打不動!

 

   最近倆月每天吃消化酶(Enzyme)。我有時會忘記給他,他倒每次都會提醒說:“要吃消化的那個東西!”自從第一次吃後,為了看他的生理有無變化。我便連續檢查了一星期他的大便軟硬程度。有時,我會說:“嗯!象石頭很硬!”有時又說:“嗯!很軟象根香蕉!”小P覺得很有趣,撫掌大笑!還問:“媽咪,象石頭的話,是不是就象個rock?”我會說:“Rock一般指大石頭,用來形容你POO-POO(大便)太大了,頂多可以說象pebble(小石頭子)!”小P更來勁了,又問:“那能不能說象stone?”我怕被他一直糾纏下去,就含糊地說:“可能可以吧,因為小的石頭有時也叫’stone’!”光是這幾個問題,每次去檢查他的大便都會問一遍,等我意識到問這些問題也成了他每天大便的一部分時,悔之晚矣!因為這些問題已經“輸入”到他的“不可擦寫的光盤”。要把這“不可擦寫的光盤”改成“可擦寫的光盤”談何容易?每天想改變這些問題我絞盡腦汁,至今還沒有找到很好的“出路”。

 

   昨晚我在給朋友打電話。小P自顧自地直奔衛生間,我心想:我不掛電話看他還問不問那些惱人的問題。所以我還假裝聊得日火朝天,“大聲喧嘩”,故意沒聽見他在喊:“媽咪,快來check我的POO-POO!”我沒理他!他又大聲叫了幾次,我仍舊繼續我的熱聊。最後,他居然光著屁股跑到我的身邊喊。我“義正嚴詞”地說:“趕快去穿上你的褲子遮住你的Private的部位,否則姐姐要笑話你了。”他還是磨磨蹭蹭地不肯去,我幾乎是“青筋暴露”地,咬牙切齒地,很強硬地重複了一遍。他才依依不舍地走進衛生間去。朋友聽到我和他的對話叫我趕緊掛電話去處理“你兒子的緊急事務!”我便讓朋友幫忙別掛電話,她莫名其妙!我說:“我正想找一個機會治一治他這個臭毛病!今天時機成熟了。”於是我又接著聊。小P穿完褲子,又跑出來大叫那句讓我頭皮發麻的話。我還是不理。他很著急,爬上桌子,對著我的左耳又大叫了一遍。這回居然改變了內容:“媽咪,快去check我的‘屎疙瘩’!”(我差點撲哧笑出聲來!因為有一次,我讓先生幫忙檢查過一次。當時先生就說過這句不文明的話。時隔幾個星期有餘,他卻依然記得,還在關鍵時刻拿出來用了。)我對著他擺擺手又用手指“噓”了一聲示意他安靜。這回姐姐出來解圍,自告奮勇要去替媽咪檢查一下。小P倒沒有拒絕,姐弟倆魚貫而入衛生間。於是,小P又開始要把那些問題拿出來狂轟亂炸。姐姐根本沒有理他,隻是捏著鼻子大叫:“Too Stinky!” 然後跑出來匯報媽媽:“很軟!奇臭!” P尾隨而出大聲辯論:“NO, It’s not so stinky.  Your   poo-poo is stinky too!”於是,姐弟倆開戰。大約5分鍾後,兩個人笑得滾倒在地。我也不知他們到底在笑啥?於是兩個月來,第一次兒子忘記了那些“石頭”問題。

 

 看來對付這種固定思維就是要用比較堅決的態度和改變及加入“新的元素”來衝破它。因為每天都順著他,等於每天在強化他。還有一些適當的疏導也很重要。      

上星期五晚上,小Pbest friend Alex來我們家 sleepover(晚上邀請朋友到家裏來玩樂過夜)。三個孩子鬧翻天,樓上樓下,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打枕頭戰(pillow fight,一會兒玩計算機遊戲,一會兒放音樂跳舞。玩pillow fight時,小P大哭。告狀說:“姐姐用枕頭打我的臉。”姐姐堅決否認:“我沒有打臉,隻打了肩膀。弟弟說謊!”Alex說:“我當時沒有看見,不知道有沒有打到臉。”人證找不到,姐弟倆一哭一叫,不知誰對誰錯?小P特別委屈,一直嗚嗚不停。我就找姐姐溝通說:“弟弟哭得這麽傷心,可能是你碰著他的臉了。因為枕頭太大,你碰著他可能你也沒有看見。我相信你倆都沒有撒謊!來跟弟弟說‘sorry!’就行了。”可是,姐姐不知是因為Alex在,還是真的覺得自己沒有碰著,堅決不肯道歉!小P是“認死理”的,在他的腦海裏就是他們特教老師教給他的rule:誰做錯了,誰說“sorry!”就可以接受,否則跟你沒完!弟弟一直哭,任我怎樣解釋。幸虧先生加班回來救駕。先生馬上擁抱姐姐說:“不管有沒有碰著弟弟,先來跟爸爸big hug。”因為女兒跟爸爸更親,hug完了。先生仍舊把我的話和女兒重複了一遍。姐姐馬上就說“sorry!”兒子的哭聲嘎然而止。我反省自己一定是當時隻顧hug弟弟,沒有想起來去hug姐姐,所以同樣的一番話,爸爸hug過後,她就接受了。可見有時,語言是乏力的,肢體的語言也很重要。想想兒子的這種固定思維,對他在學校的生活肯定有障礙,怎樣才能讓他的腦子變成“可擦寫的光盤”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

 

  Sleepover完的第二天早晨小P的固定思維又觸礁。三個孩子都爭先恐後地往衛生間的小板凳(stool)上踩,結果幾乎是小PAlex同時踩著。這時雙方都認為自己第一,誰也不讓誰!Alex已經拿了牙膏刷開始了。小P立在那兒哭鼻子,嘴裏還嘮叨著:“Because I first touched the stool , I should use first!Alex 不理他。他就跑到房間在一個角落繼續哭。我隻好在他旁邊坐下來說:“小P我們還有另外兩個bathroom,你可以去用,說不定你比Alex刷得更快呢!”他卻說:“I want that one because Alex didn’t follow the rule. My teacher said’ Who go first ,who will do it first!’ ”我想我也不用再勸他去另外兩個衛生間了,一定是徒勞。接著改變戰術:“小P,如果你先去Alex 那個bathroom刷牙的話,你身上可能會多長出一塊chubby 的肉來,比如說長在脖子上,也可能長在你的臉頰上,還可能長在額頭上,(一邊說一邊指著他該長肉的部位)那多好看啊!”他馬上撲哧笑出聲來,但轉眼又開始用手抹眼淚,還是不服氣。我又接著說:“Alex是不是客人?是不是你的best friend?”他用力的點點頭!這回我想有救了,因為開始喚起他的情感。“你上次是不是給Alex多吃幾片你的special chips?你要對Alex好的話,讓他先刷一次牙。明天他就不在這裏了,而且他是客人,你是小主人,主人對客人要有禮貌比如說:讓他先刷牙就是對客人有禮貌的表現。如果Alex不高興的話,下次他就不來sleepover了。你這次的sleepover 很不succeed(剛學了姐姐最近的spelling word,他搞明白了這個詞什麽意思)。”就這幾句話打動了兒子,很happy地等著Alex 刷完牙,才開始動手。等吃早餐時三個孩子有說有笑了。

 

 星期天帶姐弟倆去看一個community的音樂會。那個band震耳欲聾,要在平常,小P聽見這麽吵的音樂多半會抱怨太吵。結果他卻一個勁往前擠,因為那首歌是他最喜歡的“Take me out the ball game”。後來我才發現我的判斷失誤,原來他要看的是那架擺在band很近的做“cotton candy(棉花糖)的機器。還跟我說:“MummyIt’s magic! That pink cotton candy is so beautiful! 看著那些排著長長隊伍要買棉花糖的孩子們,我也很想給他們買一個吃,也不管是不是junk food。我當時因為是騎自行車的,也沒有帶錢,又不想把他倆也再騎回去一趟。隻能讓兒子在那看“魔術”。我對小P講:“媽咪知道你很想吃那個pink cotton candy, 看著媽咪也很想吃。這樣吧,今天我們就看他們怎樣做,下次媽咪看到有cotton candy 一定給你買一個吃。但是隻能吃一次,因為它是junk food,好嗎?今天回去,媽咪給你們extrareward(額外的獎品),因為今天你們兩個都很乖,沒有鬧著要吃cotton candy!?”小P高興得馬上問我那個extrareward是什麽?就這樣,非常期待地回家!

 

 這一招就是用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無論自閉兒還是正常孩子都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