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真木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天際憑掌握,刹那化永恒。
個人資料
正文

王輝《人 往 低 處 走》

(2009-12-22 13:21:41) 下一個

    青少年時代讀《老子》,第八章頭一句話是“上善若水”,照字義解釋,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當年對此不得其解,那時心目中最強的是鋼鐵,人們團結起來,才“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麵的保爾是人們的偶像。再看第二句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爭”行嗎?這不恰恰與當年的“鬥爭哲學”相悖嗎?及至壯年至老年,遊走八方,見過夔門之水,方知水之力量;聽過壺口之水,方知水之聲勢;賞過九寨之水,方知水之秀美;望過東海之水,方知水之廣博。六十年後再讀“上善若水”這句話兒,其味道卻迥然不同了。“心靜如水”——成為如今我最美好的感受。

   其實,“上善若水”也可以解釋為“人的最美好的品行如同水一樣”。這怎麽理解呢?人如同水,水好似人。在《紅樓夢》裏麵,賈寶玉七八歲時便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即使含有貶義的“水性楊花”之說,言其女子楚楚風姿,不也是很美妙的嗎?這些姑且不論,單就“水善利萬物”來講,世上萬物離開水就不能生存,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還包容“水溶萬物而不爭”。茶借水而芳香,名茶清水,品之如見佳麗;酒借水而醉人,泉香酒洌,名水才有名酒。孔子曾曰:水有五德。仔細想來,這水川流不息,惠及一切生物,乃有德;浩大無盡,安放沒有高低不平,乃有道;穿山越嶺,流百丈山澗而不懼,乃有勇;順天循理,發源必自西向東,乃有誌;流必向下,不逆行亦不回首,乃有義。於是乎,“水往低處流”這一千古不變的常態,反過來又被用來激勵世人要“人往高處走”。其實,人能不能也往低處走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我認為,“人往低處走”有兩層含義。

     一層意思是,我們做人,尤其是手中掌握一定權力的人,雖然自己還沒有往低處走,但是眼要往低處看,眼睛向下,時時關注下層群眾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係”。我們這些已經走到人生低處的老人,同樣也要眼睛向下。我每天早晨五點多騎自行車去遊泳館,每當看到路上披星戴月的清潔工人辛勤勞作,自己走在低處的感覺便蕩然無存,唯獨留下對那些清苦的清潔工人的一份感激之情。

    另一層更重要的含義是,人往低處走是人生必經之路。人往高處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處走,是追求人生。人生就是一個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弧線形。

    從生理功能上看,每個人必然經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時期。民諺有雲——“一歲出場亮相,十歲讀書至上,二十歲青春蕩漾,三十歲職場對抗,四十歲身體發胖,五十歲打打麻將,六十歲老當益壯,七十歲常常健忘,八十歲搖搖晃晃,九十歲迷失方向,一百歲掛在牆上。”當然,這不過是一種調侃,或許不足道哉。每個人的情況盡管不同,但是從中年到老,身體要逐漸衰退,從高處向低處走則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老漢我的身體不錯,六十歲時還是“老當益垃”,但是七十歲以後就有了老的感覺,“常常健忘”已經出現了。有一位老教授告訴我一個笑話,一次他送客人下樓,客人說忘記戴帽子了,他讓客人稍候,說他給客人去取,可是他回房就忘了,關上門看起電視來,直到客人再找上門才想起來。

    從社會職業角色上看,每個人必然要經過求學、就業,從低到高,達到最高峰以後逐漸回落,退居二線,直到退休。尤其是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人,在他們從低到高,不斷晉升,達到巔峰以後,不可避免地要逐步退居二線,由“官”回歸為“民”。有些人為什麽有失落感呢?就是因為由在職到退休,失掉了權力和地位,是由於隻習慣於往高處而不習慣於向低處走。當然,由於我國仍存在深厚的“官本位”影響,從領導崗位上退下的人,仍然以種種名義保留著一定的社會地位,也不會低到哪裏去。一位退下來的老同誌告訴我,他曾給有關領導同誌寫信,建議以後出席某些會議不要再約請他們上主席台。他說我們這些老年人不能總坐在那裏,占著那麽多座位怎麽能行呢?我認為這位老同誌的可貴之處,是他有“人往低處走”的高度自覺性。

    商品社會,真往低處走,難。山珍海味,香車美女,處處都是誘惑;股票房子,工資職稱,天天都有欲望。耐得住寂寞,需要功力,真一輩子守住一隅一杯茶,離聖賢就不遠了。是啊!我們老年人就是一天一天往低處走,往低處走,直到生命的終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