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雲低,路遙雨細。

不要以為退休問題對於我們來說還很遠,及早規劃、按步行動,讓自己45歲前退休。
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CITI重組分拆的看法

(2009-01-16 22:24:13) 下一個
Citigroup Q4 勁虧83億 ,隨即宣布進行重組。 計劃將舊公司分拆成Citicorp 和Citi Holdings, 前者將會保留集團在100多個國家的傳統銀行業務,後者則將納入一些“非核心”的資產管理、消費金融業務和經紀業務等,主要包括CitiFinancial、Primerica金融公司以及花旗在日本的子公司——日興資產管理公司。Citi Holdings 的“special asset pool”就是一個類似垃圾堆填區的地方,裏麵存放包括11月獲得fed擔保的非優質資產。早前消息TARP餘下350B款項被通過,但未為股價帶來支持。

抄11月的一段舊文,用以說明一下問題。

700汗都喂狗了!
來源: lkk1080 於 08-11-20 22:33:23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曆史回眸:

1933年,經過1929年市場崩潰以及銀行倒閉潮後,國會通過了Glass-Steagall Act (GSA) 動議,用以分離投資與商業銀行間的活動,並成立FDIC保障銀行存款。其目的是恢複消費者信心及消除銀行存款因為恐慌而出現的迅速流失。

當時的銀行嚴重使用客戶存款進行風險極高的證券交易及不符要求投資項目裏。市場的泡沫爆破後,銀行的信用出現危機。參議員: Carter Glass與另一位是國會代表 Henry Bascom Steagall, 提議並促成這一動議。 GSA 建立了一道商業與投資銀行間活動的防火牆。兩者都受到功能劃分以及控製。商業銀行隻能從證券交易中獲得自己10%的Income, 但可以為國債進行保險業務。例如當時的銀行巨頭JP Morgan就被迫大幅裁減自己的業務範疇。

1965年作為GSA的延伸,政府再一次對銀行與保險業進行劃分,銀行不可涉及保險範疇。

美國的主要銀行從80年代開始就一直尋找機會廢除Glass-Steagall Act,直到老格頭這個出身於花街 J.P 友上台。 1987年老格頭第一次在國會上講話時就直接為廢除GSA發表高論。

1999年11月,銀行業及保險業巨頭險勝出,讓國會通過 Gramm-Leach-Bliley 動議,撤銷了原有的GSA商業與投資銀行之間的約束,進而方便銀行業者獲取更多的業務。我們的小克同誌就在此一刻與CITIGROUP 主席Sandford Weill一起簽訂了以上的Gramm-Leach-Bliley 動議。

GSA 的廢除代表了美國銀行家們可以放開拳腳,商業銀行可以簽發和交易全新的投資衍生產品,例如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s) 和發明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 (SIVs)。因此美國經曆了一切證券化的短暫虛渺繁榮,同時也為這次金融海嘯埋下了種子。在推翻 GSA的運動及證券化革命中,Citigroup 可謂功不可沒。所以這幾個月來一直請大家關注C 的走法。
07開始,有數家地方小銀行倒閉,今年4月Indymac倒閉,下來就是清算並國有化2房、WM終結、緊接是全國第四大商業銀行wb的爭奪,5大投行迅速垮台,接管AIG… 這一切仿佛一場早早寫好劇本的悲喜劇一一上演。大結局隻有一個-- 整個原有金融世界的倒塌。正值DOW 下破8000,讓我們一起回首這出大戲中的主角破身和幾個關鍵過場。。。

全文: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finance&MsgID=1286338

作為始作俑者之一的CITI,今天反倒要把當年一心一意搞到手的業務剝離開來,實在是很大的諷刺。分拆目的很明顯,保住傳統銀行業務部門,但問題關鍵是誰去接收Citi Holdings?最大可能是這部分資產(負債)全部國有,類似AIG的路子。這看來“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將這些公司債務賬單往納稅人身上推。一旦走上這條路子,美國的苦日子就真的到來了。

第一、 債務數目龐大:
花旗2008年全年的虧損可能超過180億美元,這還未包括資產減計部分以及新增加的債務(迄今為止,花旗已獲得政府注資450億美元)。按照此龐大數量級別的虧損,一旦國有化這批所謂“資產”估計將為持有者(納稅人)每年增加600億以上的負向現金流。

第二、 為其他銀行開先例:
大家本周留意到跳水的銀行不少,而且交易量每天都是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資金在逃出。花街本周早有C 和 BAC要被國有的流言,引發本輪的拋售。這兩家的股價更是在O8的刺激經濟計劃和TARP餘下款項雙雙被通過的情況下繼續下跌,這應該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如果國有這個先例一開再開,所有銀行都可通過剝離計劃來個金蟬脫殼,但留下的“非核心”資產都要每一個美國人來承擔嗎?

第三、 何時售出這些資產:
AIG就是一個試驗樣品擺在眼前,除美國外,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公司甚至國家會為這樣的一個行屍走肉般的公司買單,因為無人能搞懂這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更無辦法為這些資產進行定價。所以,這些資產項要重新出售到市場上,短期來看沒有可能。

昔日輝煌的花旗,如今淪落至此,不禁唏噓人生如此,感歎人在江湖,出來行走,遲早要還 。可恨公司大頭的包包裏都是漲漲的,死人塌樓關他P事。另外,CITI普通持股人很可能遭遇類似AIG的事件重演,提醒一下抄底的朋友,切勿小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