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來源:搜狐
我們現在所說的辣椒,大多來源於茄科、辣椒屬(Capsicum)下的 5 種栽培種,其中又以 Capsicum annuum 最為常見。我們所熟知的長條帶彎的尖椒,稍短一點的朝天椒,以及大個兒的幾乎沒有辣味的青椒,都是這個種下的栽培種。
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辣椒是 Capsicum frutescens,也就是“小米椒”,生在比較低矮的灌木上,帶著小尖頭的辣椒玲瓏可愛,不僅可以食用,也是園藝裏備受喜愛的品種。辣椒哪裏最辣人?實際上,和我們的直覺不同,辣椒的籽兒並不辣,皮兒也沒那麽辣。辣的是皮裏麵那層白色的辣囊,一般緊靠柄、貼著辣椒皮豎直延伸出來,把它刮掉,辣味就能減少大半;對於不辣的青椒,這部分刮掉也能改善青椒苦澀的口感。實際上,辣椒的這部分,是為了保護裏麵的籽兒不被錯誤的動物吃掉。鳥兒是不怕辣的,辣椒本身也期望鳥兒能多吃點兒,反正消化不了都會排出,正好隨著鳥飛得遠遠的、把種子散播出去。然而討厭的哺乳動物卻總是不識時務地啃食果實,甚至種子還沒成熟就被吃掉了,那怎麽行?於是,辣椒素作為一種防禦哺乳動物啃食的機製被演化出來。然而辣椒卻萬萬沒想到,有幾種哺乳動物卻愛上了這種刺激的感覺。其中一種叫鼩鼱,是吃辣的高手,常年的演化選擇讓它根本不擔心辣不辣的問題;而另外一種則是沒毛的猿——嗯,人類。
人類當然能吃出來辣,但是卻非常“自虐”地愛上了這種刺激。辣椒的基因來源非常多樣,不過都起源於新大陸,在中美到南美的熱帶地區,有好幾種辣椒分別被早期的定居者所馴化。Capsicum annuum 來自中美洲,Capsicum chinense(另一個種,也就是黃燈籠辣椒。名字裏雖然有 china 但並非原產於中國)則誕生於亞馬遜北部。安第斯山脈也馴化了自己的辣椒,不過在今天已經不太常見了。最新的科學研究支持,在厄瓜多爾的西南部發現了最早的辣椒馴化證據,能夠追溯到 6000 年以前,算是新大陸的人類最早馴化的農作物了。而真正讓辣椒變得傳奇的,是它從新世界走遍舊大陸的腳步,以及人們的帶著“自虐”感卻依舊欲罷不能的喜愛。在 1493 年,第二次橫渡大西洋的哥倫布,以及隨船的醫生,把這種“像玫瑰花叢一般”生長的植物帶回了西班牙。辣椒其實不是一種十分挑剔生長環境的植物——不管是裝飾也好,調味也罷,人們(和鳥類)開始自發傳播這種植物。來自伊比利亞的商船在明末清初將它帶到了廣東和福建沿海,從而登陸亞洲,向內陸傳播;奧斯曼和阿拉伯的商人也將辣椒通過東歐商路,經過匈牙利傳進德國。英語中的 chilli 據說來自墨西哥的一種土著語言,聽起來跟“寒冷”的chilly 有一種戲謔的反差——辣椒實際上是製造灼熱感的東西;而世界各地的人們也迅速將這種植物和他們文化以及語言中的香料、熱辣等詞匯相聯係起來,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名稱:paprika,pepperoni,jalapeno,tabasco,“唐辛子”等等……在中國,一開始人們隻將這種“番椒”作為觀賞植物或者藥物使用,但隨著它被大規模地栽培,人們發現用它調味的食物實在是別有一番風味。最先開始食用辣椒的是貴州及其相鄰地區,在鹽缺乏的貴州,“土苗用以代鹽”,而到了乾隆、嘉慶年間,四川、湖南、雲南等地也開始食用辣椒了。到了清代末年,我們現在熟悉的辣菜已經進入了川菜經典食譜,而川菜以油濺辣子的吃辣習慣也在這個時候形成。
從幹辣椒、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醬,再到糊辣椒、泡辣椒、糍粑辣椒,調成成紅油味、麻辣味、酸辣味、糊辣味、魚香味、怪味……從小小的辣椒開始,衍生出來了如此豐富的味覺。既然從海上傳進來,那麽為啥福建和廣州不吃辣,偏偏是內陸的四川、貴州和湖南人愛吃辣呢?這個問題到了今天或許也在困擾著各種各樣的人——我們為什麽選擇吃辣?到底是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造就的?辣椒好吃嗎?當然好吃了。辣椒能刺激口腔黏膜,增加唾液分泌及澱粉酶活性。在潮濕炎熱的地方,人常常會感到食欲不振。辣椒能起到刺激、開胃的作用。辣椒素對蠟樣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顯著抑製作用,所以也備受潮濕地區的青睞——在食物儲存手段並不到位的過去,能殺菌也是非常重要的特質啊。
辣椒帶給我們的,實際上不是味覺,而是一種刺痛、灼燒的感覺。辣椒裏麵含有的辣椒素(Capsaicin,又名辣椒堿)作用於嘴裏的痛感神經通路,這種灼熱的感覺會讓大腦產生一種機體受傷的錯誤概念,並開始釋放人體自身的止痛物質——內啡肽。所以,吃辣的確是一種“刺激”的體驗,甚至產生一種欣快的感覺。(順便說,解辣的正確配方是乳製品——裏麵的酪蛋白能夠結合辣椒素,從而減少對口腔的刺激)而什麽樣的人會喜歡吃辣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保羅·羅津(Paul Rozin)曾經在墨西哥做過研究。他發現,吃辣這個特質實際上是後天培養的。在吃辣的家庭,小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帶辣味的食物,能夠培養對於人們對於辣椒的耐受度。不過,即使是這樣,人們對於辣椒素的敏感和喜歡程度也因人而異。喜歡追求刺激的人,往往更願意吃辣——通過一種“良性的自虐”來獲取快感,仿佛坐過山車一樣。實際上,在辣椒傳入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尋覓帶刺激的食物了。早在距今 1600 多年晉朝的《華陽國誌》中就記載蜀人“好辛香”,在中國,人們使用薑、花椒、茱萸等。而在今天,花椒被更加刺激的辣椒擠到了四川一隅,形成了麻辣的特殊味型。
即使四川地區經曆了人口萎縮、湖廣填四川等大型移民過程,吃辣(或者說嗜辛)的文化和習慣也得以保持至今。這是否說明了四川和湖南地區的人天生愛刺激呢?有可能,四川和湖南人的性格也是敢愛敢恨,敢作敢當。到了現在,則是“辣妹子辣”,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不過,於我而言,吃辣始終還是一件戰戰兢兢的事情。我的性格也不算火爆,尋求刺激的需求也並沒有太高,而喜歡吃辣,可能更多的並不是辣本身,而是隨著辣的味道而來的家鄉菜的記憶。回鍋肉不加豆瓣便不成為回鍋肉,辣子雞不從成山的幹辣椒裏撈便不成為辣子雞,水煮魚不泡在滾燙的紅油裏便不成為水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