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寒士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正文

蘇州為何又叫“姑蘇”?

(2008-11-14 13:38:31) 下一個
寒士從來沒有去過蘇州, 據說:

美麗的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查一查曆史, 原來:

蘇州建城於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楚國叛將伍子胥建闔閭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了。春秋時期,這裏是吳國的都城,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

有一次讀到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詩:

月落鳥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還以為蘇州與姑蘇城是兩個城市,後經過高人指點, 才恍然大悟。 那麽:

蘇州為何又叫“姑蘇”?

令人信服的說法是以蘇州城西姑蘇山得名, 而姑蘇山則得名大禹時代:

根據朱紅先生提供的史料,在《尚書》中記載,蘇州地區的一場洪水久久不退。禹到這裏查看災情後,在治水指揮部裏,有位高級幹部 名叫胥,他是禹的助手,洪水平定後被尊稱為“水平王”。張紫琳《紅蘭逸乘》引漢王符《潛夫論》補充說:“蓋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吳者也(原注:太湖中有胥王廟)。”故名其地曰故胥,後世轉音為姑蘇。其實不是轉音,古代吳語就是念“胥”為“蘇”的。《神仙傳》有赤須子,《越絕書》稱赤鬆子,說他曾在吳國窮隆山(今穹窿山)采食赤石脂。從赤須子到赤鬆子,可以看出念“須”為“蘇”,又訛為“鬆”的過程。現在蘇州人仍把“髭須”叫為“租蘇”,就是古語的遺留。此事盡管年代久遠,仍有蹤跡可尋。蘇州橫山北脈有姑胥山,東山莫厘峰舊名胥毋山,其得名都與他有關。自後這一地區就稱姑胥或姑蘇(“姑”的發音為輔音G,這是當地土語的發聲詞,無意義)。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