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反對到讚成:毛澤東對秦始皇態度轉變

(2012-02-19 21:25:15) 下一個

從反對到讚成:毛澤東對秦始皇態度轉變

作者:王子今 來源:《百年潮》 發布時間:2011年03月07日 點擊數: 277 ( 字體: )

【導讀】林立果搞的《五七一工程紀要》中說毛澤東是“當代的秦始皇”。理解毛澤東會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所說到的“我也是秦始皇”,應當注意到“林彪罵我是秦始皇”這樣的具體背景。
 
 
 
資料圖:毛澤東讀書
  
  毛澤東多次說到“秦皇漢武之業”。秦始皇的曆史功業,首先在於結束了戰亂紛爭的曆史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而秦王朝的政治體製,實際上規定了兩千年來中國政治的基本格局。作為關心曆史、熟悉曆史,特別重視借助曆史經驗指導現實鬥爭的政治家,毛澤東在諸多言辭文字中涉及對曆史人物的評價,而秦始皇,是毛澤東曾經予以多次品評的人物。因為政治時勢的差異和論說主題的區別,毛澤東的秦始皇評價,有不同的側重點。
 
  通過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可以了解這位政治家的史學觀念和文化性格,也可以窺知他在時代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有所變化的曆史視角和價值取向,或許在一定意義上也有益於真切體會他在某種特殊環境下的特殊心境。
 
  “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
 
  1926年,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的課程中,就有分析中國曆史的內容。據當時學員保存的筆記,在“中國政治史與中國地主階級”的題目下,毛澤東談到秦王朝的曆史:“中國政治,可說是地主階級的政治。皇帝不過是地主的表征,所以每朝皇帝的倒閉,就是地主階級的分裂。……如秦末,二世大興土木,人民的人力財力,耗費殆盡。漢劉邦,楚項羽,陳勝、吳廣,應之而起。漢高祖先入函穀關,與秦父老約法三章,秦人大悅。此概指少數地主而言。”在關於曆史上土地問題的總結中,又有這樣的記錄:“(秦朝末年)陳勝吳廣不堪其苦,遂輟耕而歎,揭起義旗,他們純粹代表農民利益者。同時有漢高祖、項羽等皆起兵討始皇,結果漢高祖勝,項羽等失敗。”一說“(秦)二世大興土木”,一說“陳勝吳廣”等“皆起兵討始皇”,其實秦末農民暴動發生時,已是秦二世時代。“起兵討始皇”的說法,表明毛澤東認為秦末大起義的性質,總體表現出對秦政的反抗,也包含著對秦始皇政策的否定。
 
  毛澤東1944年4月29日致李鼎銘的信中,有高度肯定秦末農民起義的文字:“實則吾國自秦以來二千餘年推動社會向前進步者主要的是農民戰爭,……。”《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中國古代曆史時,也有對於農民戰爭的評價:“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中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規模之大,是世界曆史上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裏,隻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毛澤東在頌揚農民戰爭曆史作用的同時,指出其發生原因是“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於是通過對“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的讚揚,也表露出了對“殘酷”的秦政的否定。他在20世紀70年代又曾經明確指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
 
  毛澤東在著名詞作《沁園春·雪》中,說到中國古代的五位帝王,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句,透露出內心對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的看重。此後數句是:“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自注:“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麵。文采、風騷、大雕,隻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毛澤東強化了“反封建主義”的主題,說“略輸文采”諸句是非“謾罵”筆法的“批判”。所謂“別的解釋是錯的”,回答了《沁園春·雪》在重慶初次為媒體披露後,一些站在敵對政治立場的文人“誣為封建帝王思想”的“曲解醜詆”。
 
  “賈誼雲: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毛澤東在多次談話中,給予西漢初年政論家賈誼很高的評價。賈誼論著以分析秦王朝得失的《過秦論》最為著名。1958年4月27日,毛澤東在致田家英的信中說到賈誼的《過秦論》:“如有時間,可一閱班固的《賈誼傳》。可略去《吊屈》、《鵬鳥》二賦不閱。賈誼文章大半亡失,隻存見於《史記》的二賦二文,班書略去其《過秦論》,存二賦一文。”賈誼的《過秦論》,是最早的較係統總結秦王朝興亡的曆史,較全麵地分析秦政之功過得失的著名政論,其中也發表了對秦政進行文化評判的具有深刻涵義的見解。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已經大段引錄了賈誼《過秦論》的內容,並且真誠地感歎道:“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
 
  《過秦論》說秦以弱勝強,終於實現統一,“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然而迅速敗亡,是有曆史原因的:“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裏所說的“仁義不施”,指責秦始皇等人以暴虐之術治國,終於導致了不可挽救的政治危局。賈誼還批評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誌,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而秦二世又“重以無道”,終於導致秦王朝的覆滅。
 
  秦政之失,在於“吏治深刻”與“賦斂無度”,是人們大都注意到的。賈誼特別指出秦始皇“行自奮之誌,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的事實,實際上涉及到秦王朝專製政治在體製方麵的根本弊病。賈誼說,“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這樣的政權,“亡不亦宜乎?”以為極端專製的秦王朝迅速滅亡,是曆史的必然。賈誼還具體描述了秦政的這一特色:“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側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言論的嚴格禁錮,是專製製度的突出特征。不過,這種禁錮並不能平息民眾的怨憤,反而會激起更強烈的反抗。正如《過秦論》所指出的:“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
 
  《舊唐書·朱敬則傳》寫道,正諫大夫朱敬則在武則天當政時代曾經上書,借秦亡的曆史教訓闡發自己的政見。他說:“臣聞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門,張公室,棄無用之費,損不急之官,惜日愛功,疾耕急戰,人繁國富,乃屠諸侯。此救弊之術也。故曰:刻薄可施於進趨,變詐可陳於攻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況鋒鏑已銷,石城又毀,諒可易之以寬泰,潤之以淳和,八風之樂以柔之,三代之禮以導之。秦既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返,卒至土崩。此不知變之禍也。”認為秦王朝在時勢變化之後而政策“不知變”,於是導致敗亡之禍。毛澤東在這段文字的天頭有批注,重申了賈誼《過秦論》中的論點:“賈誼雲: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毛澤東對《過秦論》的特殊重視,反映當時他對賈誼的秦政批判和秦始皇批判是基本讚同的。

毛澤東肯定反秦農民戰爭的信
 
  “秦始皇是個好皇帝”
 
  然而,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在某些場合下,毛澤東對批評秦始皇專製、獨裁的意見,卻明確表示不讚同,並且主張要為秦始皇“恢複名譽”。在將秦始皇和孔夫子進行比較時,毛澤東認為秦始皇要“偉大得多”。
 
  毛澤東1958年5月8日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範文瀾同誌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曆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興。(這時站起來講話了)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實證明厚今薄古是史學的傳統。敢於站起來講話了,這才像個樣子。文章引用了司馬遷、司馬光……可惜沒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當然,我也不讚成引秦始皇。(林彪插話:秦始皇焚書坑儒)秦始皇算什麽?他隻坑了四百六十個儒,我們坑了四萬六千個儒。我們鎮反,還沒有殺掉一些反革命知識分子嘛!我與民主人士辯論過,你罵我們是秦始皇,不對,我們超過了秦始皇一百倍,罵我們是秦始皇,是獨裁者,我們一貫承認,他們說的不夠,往往要我們加以補充(大笑)。”同年8月,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的講話中又說道:“要馬克思與秦始皇結合起來,民主與集中結合起來。”用秦始皇的極權政策比喻“集中”。同樣的意思,有人記錄為毛澤東表示要做“馬克思加秦始皇”。
 
  1958年11月,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又說到:“殷紂王(通常稱之為‘暴君’)精通文學和軍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1959年8月11日,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作了長篇講話。他說:“我勸這些省委書記,你們不要怕告土狀。秦始皇不是被罵了2000年嘛,現在又恢複名譽;曹操被罵了1000多年,現在也恢複名譽;紂王被罵了3000年了。好的講不壞,一時可以講壞,總有一天恢複;壞的講不好。”
 
  毛澤東在1964年前後多次談到秦始皇的曆史地位,評價越來越高。在1964年6月24日一次接見外賓的談話中,毛澤東說: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認為應該講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夫子偉大得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製度如度量衡,有些製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罵他就是兩條: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同年8月30日在一次談話中說到黃河流域的水利建設,毛澤東又說道:齊桓公九合諸侯,訂立五項條約,其中有水利一條,行不通。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行得通。秦始皇是個好皇帝,焚書坑儒,實際上坑了460人,是屬於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實也沒有坑光,叔孫通就沒殺麽。孟夫子一派主張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對秦始皇;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屬於荀子一派,主張法後王,後王就是齊桓、晉文,秦始皇也算。我們有許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時也有許多事情行不通。
 
  曆史上曾經有抬高秦始皇的說法,但是毛澤東將秦始皇和孔夫子相比較,公開揚秦抑孔的論點,應當說是最具有曆史文化的衝擊力和震撼力的。
 
  “焚坑事業要商量”
 
  20世紀70年代,“文革”中的毛澤東對秦始皇發表了具有更為絕對化傾向的肯定和讚揚。較此前所謂“坑儒”“其實也沒有坑光”的說法更進了一步,認為對於秦始皇“焚坑事業”的曆史意義應當重新討論。
 
  1973年7月4日,在和王洪文、張春橋的談話中,毛澤東說,不能大罵秦始皇。他還感慨曆史上不少詩人對秦始皇興趣不大,“就是李白講秦始皇”。毛澤東的原話是:“早幾十年中國的國文教科書就說秦始皇不錯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講秦始皇,開頭一大段也是講他了不起。‘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一大篇,隻是屁股後頭搞了兩句:‘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說他還是死了。你李白呢?盡想當官!結果充軍貴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來了,於是乎,‘朝辭白帝彩雲間’。其實,他盡想當官。《梁甫吟》說現在不行,將來有希望。‘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指揮楚漢如旋蓬’。那時神氣十足。我加上幾句,比較完全:‘不料韓信不聽話,十萬大軍下曆城。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鍋了。”確實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由於該詩後頭部分寫了秦始皇大興土木,尋求長生之藥等事,便引出毛澤東一段對李白很不客氣的議論”。1973年8月5日,毛澤東作《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其中涉及秦始皇評價:“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毛澤東又說: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有建樹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1973年9月23日,毛澤東會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又說到秦始皇。他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是讚成秦始皇,不讚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製,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製度。
 
  毛澤東詩句所謂“焚坑事業要商量”,其實在曆史上是可以聽到思想共鳴的。明代思想家李贄曾經這樣評論李斯關於焚書的上書:“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當戰國橫議之後,勢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關於秦始皇焚書,還應當注意到毛澤東多次引用唐人章碣的《焚書坑》詩:“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1959年,他曾經請康生查核章碣生平以及此詩是否其作品。康生在12月8日給毛澤東的報告中說:“主席:關於章碣的生平材料很少,查了幾條,但同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所記差不多,送上請閱。”毛澤東於是又請林克再查。12月11日在康生的報告上寫了致林克的信:“林克:請查《焚書坑》一詩,是否浙人章碣(晚唐人)寫的?詩雲: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1966年4月14日在《對〈在京藝術院校試行半工(農)半讀〉一文的批語》中,毛澤東引用了這首詩。接下來的一句話是:“有同誌說:‘學問少的打倒學問多的,年紀小的打倒年紀大的’,這是古今一條規律。經、史、子、集成了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狀況,就宣告它自己的滅亡,隻有幾十分之一的人還去理它,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那回事,這是一大解放,不勝謝天謝地之至。”清初學者吳景旭在《曆代詩話》中引明人陳眉公詩:“雪滿前山酒滿觚,一編常對老潛夫。爾曹空恨鹹陽火,焚後殘書讀盡無?”葉聖野詩:“《黃鳥》歌殘恨未央,可憐一夕葬三良。坑儒舊是秦家事,何獨傷心怨始皇?”吳景旭又引南宋史學家鄭樵的議論,認為秦始皇所坑者,不過是少數儒生,“一時議論不合者”,說明秦始皇焚書坑儒並不如世人所傳那樣殘酷。在這些地方,毛澤東都加了圈點。
 
  毛澤東在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期間有關“教育革命”的談話中,又曾經提到過秦始皇。他說:“真正的本事不是在學校裏學的,孔夫子沒有上過大學,還有秦始皇、劉邦、漢武帝、曹操、朱元璋,都沒上過什麽大學。可不要迷信那個大學……”秦始皇再次被作為成功人物的典型。
 
  有學者分析說,毛澤東抑秦貶孔的傾向,是在晚年才明顯和強烈起來的。從學術上說,毛澤東讚成秦始皇,不讚成孔夫子,主要原因是他認為儒家是向後看,搞曆史倒退,法家是向前看,強調現實發展;孔子都是空話,而秦始皇有無可抹殺的政治實績。在1974年1月25日召開的中央、國務院直屬機關“批林批孔”動員大會上,謝靜宜說,“當我們向毛主席匯報林彪也有孔孟之道的言論的時候,主席說,噢,凡是反動的階級,主張曆史倒退的,都是尊儒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林立果搞的《五七一工程紀要》中說毛澤東是“當代的秦始皇”。理解毛澤東會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所說到的“我也是秦始皇”,應當注意到“林彪罵我是秦始皇”這樣的具體背景。
 
  秦始皇“耽於求神仙”,“無聊得很”
 
  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不同的曆史背景下,傾向有所不同。這是由複雜的因素決定的。而毛澤東出自深心的秦始皇觀,經過曆史心理多棱鏡的折射,在不同的時段,表現出不同的色彩。
 
  1961年9月22日,熊向暉等到武昌向準備次日會見蒙哥馬利元帥的毛澤東匯報情況。當毛澤東得知蒙哥馬利在參觀醫院時曾經對醫生說“你們中醫中藥很神奇,應該發明一種藥,讓你們的毛主席長生不老”時,他對熊向暉等人說:“什麽長生不老藥!連秦始皇都找不到。沒有那回事,根本不可能。這位元帥是好意,我要告訴他,我隨時準備見馬克思。沒有我,中國照樣前進,地球照樣轉。”68歲的毛澤東,就此發表了對生死的看法,同時也透露出對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的做法頗不以為然的態度。
 
  1975年,在批儒評法運動中,全麵抬高秦始皇成為一時風氣。當時在毛澤東身邊為他讀書的蘆荻曾經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曆史地位請教毛澤東。毛澤東說,秦始皇作為一個曆史人物,要一分為二地評論。秦始皇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中國以後,喪失了進取的方麵,誌得意滿,耽於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這次戰爭掀開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的序幕,在曆史上有很大的意義。這可能是我們目前所知毛澤東最後的秦始皇評價。其中“要一分為二地評論”的意見,是符合毛澤東曾經長期提倡的曆史主義原則的。
 
  以為秦始皇“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的說法,可能並不合於曆史真實。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曾經五次出巡,“親巡天下,周覽遠方”,其實都是有具體的政治目的的。秦始皇在各地刻石紀念,所謂“東撫東土,以省卒士”,“臨察四方”,“宣省習俗”,以及《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所謂“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都說明了這一情形。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連年萬裏巡行是十分艱苦的事。我們不必輕信秦王朝當時“皇帝之功,勤勞本事”,“朝夕不懈”,“莫敢怠荒”的政治宣傳,但是也不宜得出秦始皇“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的結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表的這些議論,其實都是對秦始皇執政後期政治風格的批評,也曲折地反映了晚年毛澤東的特殊心境。讀所謂“喪失了進取的方麵,誌得意滿,耽於蘩鄭求神仙,修宮室”,“消磨歲月,無聊得很”,可以體會到這時的毛澤東,是在堅持一種急進而更急進,進取又再進取的鬥爭風格。而通過所謂“什麽長生不老藥!連秦始皇都找不到”,人們似乎又可以隱約感受到一種悲涼的氣氛。有學者引錄葉劍英“忽憶劉亭長,蒼涼唱《大風》”的“微妙的詩句”,以為對於理解晚年毛澤東的心態“頗具啟發含義”。論者又引範碩《葉劍英在1976》一書中所說,葉帥晚年,幾位同誌為編輯他的詩集,曾當麵請教“劉亭長”指誰,葉帥不加思索地吐出“毛主席”三個字。在晚年毛澤東的心理中讀出“蒼涼”基調,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始皇:一個涵義複雜的政治符號
 
  我們看到,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曾經有所變化。這種變化的出現,有主觀方麵和客觀方麵的多種因素。比如,在與當權的“腐惡”勢力進行革命鬥爭的年代,毛澤東的立場和情感更為貼近所謂“起兵討始皇”的“農民的反抗運動”,“農民的革命戰爭”。而在取得政權以後,則對秦始皇在“有許多事情行不通”的情況下,“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的做法可以有較多的理解。古代政論家所謂“始皇所坑者,蓋一時議論不合者耳”,毛澤東很可能是讚同的。
 
  另外,曆史人物秦始皇作為一種政治文化的象征,本身其實也有複雜的涵義。而兼有曆史學者資質的政治家毛澤東觀察曆史人物,自然又有從政治視角出發的特殊眼光。
 
  1954年1月3日,就當時特定的政治背景,毛澤東曾經向蘇聯客人談到秦始皇的事跡。師哲在回憶錄中寫道:“毛澤東說,‘我們黨內,或許也是國內要出亂子了。自然,我今天說的隻是一種可能性。將來情況如何變化,還要等等看。這個亂子的性質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有人要打倒我。我們中國曆史上曾出現過秦滅六國,秦滅了楚。秦就是他們陝西(毛用手指著我),楚就是湖南(毛用手指著自己)。這是曆史上的事實。那麽現在怎麽樣?還要等等看。’”秦始皇在這裏似乎被看作一種地域政治的代號。
 
  1958年10月13日,毛澤東起草了準備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的《再告台灣同胞書》,其中寫道:“台灣朋友們,不可以尊美國為帝。請你們讀一讀魯仲連傳好吧。美國就像那個齊盡王。說到齊盡王,風燭殘年,搖搖欲倒,他對魯衛小國還要那樣橫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現在是向帝國主義造反的時候了。”所謂“秦帝魯連恥”,事在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當時曆史還沒有進入秦始皇時代,然而我們應當注意到,後來被秦始皇繼承並推行至於極致的秦的“帝”業,在這裏是被毛澤東看作對諸“小國”“橫行霸道”的“帝國主義”的代名詞的。
 
  當然,從總的性格傾向來說,以激進為基本特征的一如“青鬆怒向蒼天發”的毛澤東,與“行自奮之誌”,“惜日愛功,疾耕急戰”的秦始皇,個人風格確實還是有共通之處的。分析毛澤東的秦始皇情結,應當注意到這一情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