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劉曉波:胡錦濤政權左右開弓

(2010-10-09 23:28:26) 下一個
胡錦濤政權左右開弓

   最近,胡溫政權打壓媒體和嚴控輿論之不智,倒黴的不管是自由派,也波及左派。自《新京報》和《冰點》被整肅之後,自由派文化網站“愛琴海”也被杭州市網管封殺。與此同時,三個左派網站“中國工人”、“工農兵BBS”和“共產黨人”也被當局封殺;被大陸新左派力挺的香港中文大學財經教授郎鹹平也被封殺,上海有線電視第一財經頻道的脫口秀節目《財經郎閑評》在2月27日突然被上海有關部門下令停播。
   
   郎鹹平成長於台灣、就讀於美國,就業於香港。他以公司財務專家身份品評大陸經濟改革,強烈批判大陸國有資產流失、“國退民進”問題,揭露一些企業界人士以收購名義,對國家資產巧取豪奪,由此刮起所謂的“郎旋風”。郎鹹平已經變成大陸媒體追逐的熱點人物,不斷在各種媒體上露麵,有些電視台還請他主持專題節目。
   
   據報道,停播的表麵原因是經濟理由,而實質原因卻是政治黑狀有關。因為,郎鹹平的直說敢言的風格使《財經郎閑評》每周兩次,重播五次,很受歡迎,躋身於上海有線電視節目收視率排行榜前三名,偶爾還能排到第一。由此可見,《財經郎閑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郎鹹平的成功招致那些被他批評和揭露的企業界人士的怨恨,他們聯名告狀,以“莫須有的罪名”指控他“背景複雜”和“動機可疑”,他在中國大陸挑起一些經濟話題的爭論,“起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不能起到的作用”。

   
   六四後,中共的既定方針就是堅定不移地“反自由化”和“反和平演變”,大陸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和開明媒體、自由主義網站一直是現政權打壓的重點。但為了維護權力和嚴控輿論,左右開攻也是中共常態,江澤民當政時期,也封殺過老左派鄧立群等人把持的極左刊物《真理的追求》和《中流》。
   
   雖說與江澤民政權相比,胡錦濤政權在意識形態上的左轉是不爭的事實,胡錦濤本人崇尚“西柏坡精神”和“延安精神”,屢屢前往革命老區作秀;在現行政策上高舉親民旗幟、關注社會公正奇缺,用幫助農民工追逃欠薪和廢除農業稅來體現關注弱勢群體。
   
   然而,就當下中國的現實而言,以獨裁特權為自稱的各級權貴家族,早已形成了各自的利益集團,其特征是:1,“隻進不出”的封閉性;2,“隻增不減”的剛性;3,權貴集團主宰公共決策。所以,兩極分化和社會不公等問題的日益加重,在根本上不是因為物質再分配的不公正,而在於基本權利分配的極端不公。也就是說,首先是官權與民權之間的巨大不平等,才導致物質利益再分配中的巨大不平等。
   
   無論胡溫政權的意識形態高調唱得多麽華麗,但其現實統治卻是極端機會主義的,隻要對政權穩定這一最高目標構成挑戰,它才不管挑戰來自何方、意識形態認同如何,隻要它覺得且權威遭遇挑戰、政治穩定遭到威脅,內在的權力恐懼就會推動它痛下狠手,管他左右,統統封殺。早在2003年,河南的左派張纖夫、張正耀,因散發《毛澤東——我們永遠的領袖》傳單而被判刑。
   
   在當下中國,凡是自稱左派的人,大都是機會主義的,高官們如此,知識界名流亦如此。比如,麵對胡錦濤政權的左右開弓,號稱優先關注底層利益的新左派們,再次表現出首鼠兩端的機會主義。大陸的新左派人士從來不敢抗議當局對言論自由的壓製,而專幹落井下石的卑劣勾當。
   
   比如,大陸的三位著名新左派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小東,政治學者兼《國際社會科學》雜誌副主編黃紀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他們接著官方整肅《冰點》的時機,對自由派知識分子李大同和袁偉時落井下石。在一個座談會上,他們指責李大同與資本家相勾結、向強權屈從;指責袁偉時宣揚“奴化影射史學”,並稱義和團所代表的民族主義屬於不容挑戰的“國家信仰”。當這種“信仰”被挑戰時,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關閉冰點的行為也不能排斥,但需要按照法律進行。
   
   也就是說,新左們從來不在乎任何人的言論權利,非但不關心自由派的言論權利,而且對同道的言論權利也漠不關心。比如,河南的左派張纖夫、張正耀,因散發《毛澤東——我們永遠的領袖》傳單而被判刑時,沒有一位新左派站出來表示關注;反日遊行中,上海當局逮捕了在網上組織遊行的湯曄,也沒有一位“愛國者”站出來捍衛湯曄的權利;最近,“中國工人”、“工農兵BBS”和“共產黨人”三個左派網站被當局封殺,至今也沒有聽到任何一位著名新左派的抗議聲。
   
   新左派的民粹主義旗幟很絢麗,舞起來,令人眼花繚亂;新左派的社會公正腔調很高昂,唱起來,讓人難以企及;新左派的愛國主義口號很響亮,喊出來,還有點震耳欲聾;但,除了絢爛、響亮、高亢的表皮之外,他們就是沒有對底層民眾的實際關懷,也沒有對野蠻強權的實際反抗,更沒有對真正損害國家利益的獨裁政權的譴責。
   
   這樣的行為,已經遠遠超出個人行為的犬儒化了,而墮落為言論殺手的幫凶。
   
   2006年3月9日於北京家中(《蘋果日報》2006年3月11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