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姚桐斌——死於文革暴徒之手的航天奠基人(光明網)

(2010-08-31 19:21:05) 下一個
赤子心係航天情

  拳拳強國心,依依航天情。

  少時濟世誌,弱冠遊遠瀛。

  神火鑄幹將,騰空起長纓。

  清風學舟苦,淨宇若胸襟。

  未捷驚噩耗,妖氛摧柱傾。

  旌表堪慰藉,英魂浩宵靈。

  在紀念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有23位科學家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包括已故去31年的姚桐斌。這位傑出的航天材料和工藝專家雖在動亂中不幸遇難,他的卓越功績和愛國激情卻始終為後人所懷念。

  生平

  在江西高中會考時獲全省第一,靠打工讀完大學,又考入官費留英生。在英國成為進步學生和科學工作者協會的主席,又赴德國工作,在海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回國11年間,主持了幾百項開拓性的課題研究。中國騰飛於太空的火箭導彈,其鑄造材料上凝聚著他的心血

  姚桐斌,1922年出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因生活困難曾輟學兩年,靠擺攤賣日用百貨和打零工維持生計,讀完了小學並考上中學。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的烽火燃起後,15歲的他不願在民族敵人的鐵蹄下生活,也加入了逃難行列。他到江西未淪陷區讀高中後,會考時獲得全省第一的成績,有七所大學要錄取,他選擇了遷到貴州的唐山交通大學。

  在交大期間為解決生活費,姚桐斌幹過打掃實驗室、發郵件等零活,也當過家庭教師,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1945年,他到重慶北碚的礦冶研究所工作,隨後考入了官費出國留學生,1947年赴英國。在英學習期間,他節衣縮食,將拿到的兩年學費勻成三年用,獲得了伯明翰大學冶金學博士學位。他身在異國,卻牽掛著祖國的解放和振興,與國內共產黨組織取得了聯係,並參與發起組織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英國分會,還擔任了主席。1949年,當得知新中國成立後,他作為中國留英學會主席(總務幹事)向毛澤東主席發出致敬電,並得到回電。姚桐斌因領導愛國活動被英國政府宣傳為不受歡迎的人,隨即赴德國從事金屬研究,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位海外的愛國誌士,引起周恩來總理的重視,經專門安排,姚桐斌於1957年同妻子彭潔清回到祖國。

  回國後不久,姚桐斌便到剛剛成立的國防部五院(七機部的前身),領著十幾名大學畢業生開始創建中國自己的航天材料研究機構,擔任了材料研究室主任。七機部成立後,他又擔任了材料研究所所長。從1958年至1968年這十年間,姚桐斌主持了幾百項具有開拓創新的課題研究。特別是中央確定“兩彈一星”(導彈、核彈、衛星)繼續上馬的決策後,迫切需要解決製作導彈的材料不過關難題,他於1962年組織製定了導彈材料工藝的研究規劃。除了在科研院所中從事研究外,他還經常親自深入車間,同工人們一同改進生產工藝。由於深入第一線,他發現工廠生產的電解錳的質量不穩定,是由於生產環境差,沒有貫徹文明生產,便身體力行用三個月時間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姚桐斌的領導下,中國不僅解決了高溫釺焊合金材料,還在高強度鋼、難熔金屬、高強鋁合金及焊接工藝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達到國際水平的成果。他所留下的研究成果直至1985年還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特別進步獎。

  姚桐斌回國後的11年間成果斐然,與他忘我的工作學習精神是分不開。一次,他被組織安排到北戴河休養,卻帶了一箱子書刊資料,同去休養的錢學森看到後笑著說:“哪有像你這樣休養的?”1966年“文革”風暴卷起後,七機部內陷入一片混亂,姚桐斌卻仍然按時上班研究課題,並對人說:“‘文化大革命’過了以後,我們還要大幹一場。”可惜在1968年他在46歲時便遇難,經中央批準被追認為烈士。遺留下的《研究工作方法》一文,對指導科研長期有著重要的意義。

  背景

  參加國際會議時向提問者說:“我是中國人,當年出國就是為了現在回國。”

  六十年代中期以後,中國西北戈壁大漠騰起的蘑菇雲和刺破蒼天的淩空衛星,使整個世界都不能不重新估價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能夠創造這樣的世界奇跡,是由於有著一批代表著最先進生產力的愛國赤子,姚桐斌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

  1963年,姚桐斌出國參加一個國際學術會議時,遇到了英國、德國的冶金專家。有人問他,為什麽當初舍棄我們那些良好的科研條件而回中國去,姚桐斌回答說:“我是中國人,當年出國就是為了現在回國。現在中國還比較落後,但將來中國會強盛起來。”經曆過舊中國重重苦難的人,最期盼祖國的騰飛,像姚桐斌這一代奔向海外的赤子,正是懷著這樣的報國之心,把國外學到的知識奉獻於祖國自然是應有之義。

  科學與祖國的事業相結合,又離不開政治這一中介。姚桐斌曾說過:“我從國外回來,第一件大事就是補習政治。”他特別注意學習毛澤東的哲學思想,用以分析社會和科研中的問題。他與其他“兩彈一星”的精英們超乎世界科技界意外的種種創造,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用政治因素來解釋。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正是在這一輝煌領域中充分顯現出來。

  故事

  從中國金屬工業隻能生產樓房用材料的低起點出發,幾年間便研製出耐幾千度高溫的導彈用材料

  他認為研究過程就是re+search,把這個表示“研究”的英語單詞的詞頭re分割開來,就是“重複尋找”之意

  1958年,姚桐斌創建航天材料研究機構時,我國的金屬材料工業還隻能達到樓房建築用材的水平,而導彈或衛星在發射時會產生幾千度高熱,需要高溫釺焊合金材料。中國曾向蘇聯有關方麵詢問這類材料的成分和工藝,對方為保持核導彈等尖端武器方麵的壟斷地位,一直不肯提供,甚至帶著輕蔑表示:“材料成分,就是告訴你們也沒有用。這樣吧,你們需要時,向我們訂購好了。”為了使中國的國防尖端工業擺脫依附於人的地位,姚桐斌率領科研人員進行了兩年的刻苦攻關,1960年,中國發射第一枚國產的地對地導彈便用上了他們研製出的新材料。此後,他在這一領域不斷努力,為中國的係列火箭不斷騰飛提供了材料上的保障,當之無愧地成為“兩彈一星”工程中的傑出貢獻者。

  姚桐斌在總結科研規律時,曾提出一個生動的比喻——re+search。他說英語中這個表示“研究”單詞若把詞頭re分割開來,就是“重複”之意,加上詞根search表示“尋找”,科研的過程就是反複尋找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1968年,姚桐斌在辦公室剛批改完文件便不幸被暴徒打死。周恩來得知後,因震驚而將手中的茶杯滑落到地上。

  熟悉姚桐斌的人都說他身上充滿激情,熱愛生活又一片坦誠。他雖是工科出身,中文詩詞也寫得很好,並喜好古典音樂且愛畫畫。姚桐斌出差時給妻子寫信常常要賦詩,有時還附上一幅風趣的素描畫。

  “文革”風暴卷起後,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出於對歸國知識分子的歧視心理,對姚桐斌進行了種種攻擊,姚桐斌卻襟懷坦蕩,說自己沒有曆史問題,黨組織和周總理都是了解自己的。盡管工作條件惡化,他仍堅持繼續研究國家急需的導彈和衛星的保溫材料。1968年6月初,七機部內發生持續的嚴重武鬥並造成不少傷亡,家人和朋友都勸姚桐斌不要再去上班或躲一躲,他卻回答:“光拿工資不做事,於心不安”,仍到車間設法恢複生產。不幸的是,8日那天他剛剛批改完衛星保溫防熱材料的文件,便被仇視“反動學術權威”的暴徒毒打致死。當時,周恩來得知這一消息,因震驚而將手中的茶杯滑落到地上,氣憤地說:“姚桐斌是我從海外要回來的專家,國家需要這樣的專家!”他馬上讓協助自己工作的粟裕前往七機部調查,嚴辦凶手,並要部軍管會開列了一份對重要科學家的保護名單。(作者 國防大學教授 徐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