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8.88% RBS

(2010-04-21 09:31:10) 下一個
One of the reasons I choose this stock is the name RBS remind me of Ren Bishi, whose Carmel spirit should be carried out.I\'ll keep this stock as long as possible. Apr.30 is the birthday of Ren Bishi, I imagine myself in a one year of 轉戰〖fight in one place after another〗轉戰陝北.

心雄萬夫,氣勢幹雲——石魯《轉戰陝北》賞析作者:

石魯是20世紀中國書畫領域的革新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掀起的大力改造中國畫浪潮的背景下,石魯以其超邁古今的大膽探索而彪炳於世,他以特立獨行的藝術語言,表達了一個革命者在“宏大曆史敘事”中的文化情懷,成為“長安畫派”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以敘事、抒情、象征手法相結合的巨幅曆史畫《轉戰陝北》就是他藝術上取得突破的代表性作品。
《轉戰陝北》創作於1959年,紙本設色,208×208cm,中國革命博物館藏。該畫構思獨特,意境深遠,用傳統山水畫表現了革命曆史重大題材,令人耳目一新,為中國畫創出了一條新路。《轉戰陝北》是石魯為建國十周年而創作的。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畫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革命題材的繪畫創作之中。在石魯創作《轉戰陝北》之前也有不少以“轉戰陝北”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但石魯的《轉戰陝北》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在表現“轉戰陝北”這一曆史題材時,多以毛澤東指揮千軍萬馬為畫麵主要內容,而石魯的《轉戰陝北》卻創造性地以山水為主,毛澤東和警衛隻在山水間占很小的位置。石魯在這幅畫中采用了間接描繪的方式,內在還是敘事性的,但畫麵的主體構成卻是山水,通過描繪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個大氣磅礴的空間,把觀眾帶入到了一個具體的曆史情景之中,喚起了觀眾的聯想,使觀眾也主動參與了這幅畫的創作。在畫麵上雖然看不見千軍萬馬,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在大山大壑間隱藏著千軍萬馬,以少勝多,用間接的方式暗示出一個宏大的曆史場麵。

這幅畫融合了高遠和深遠兩種表現方法,通過獨特的構成方式,塑造了毛澤東的革命胸懷和氣勢。前麵的近景是高遠法,山體巍峨雄壯,用了紀念碑式的構圖方法,再加上筆墨十分厚重,給人以崇高偉大之感,很好地襯托出了毛澤東高蹈遠略、氣吞山河的偉人之勢。近景山體上豎直的墨線壓住厚重的色調,顯示出直衝雲霄的勢頭,而這種勢頭又被長短不一的橫線多層次地截斷,遏製了這種上衝的勢頭。這樣一來在山體中就積聚了一股沉厚的待發之力,而位於畫眼位置的毛澤東側立像則是一條未被截斷的豎線,所有蓄積於山體中的上衝力在這裏得到了爆發,人物麵積雖小卻有天地一人、統領山河之氣魄。毛澤東的位置偏向畫麵的右側,身體又麵向畫外,這樣就將畫麵之勢引向畫外,衝向更廣闊的天地,形成畫麵宏大的精神氣度,成功地表現了毛澤東“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英雄氣概。遠景以深遠法畫成,由濃而淡再濃再淡的墨色使畫麵向遠處無止境地延伸,創造出遼闊的意境和博大的氣度。這樣高遠和深遠的結合在橫與縱的空間以有限的畫麵表現了無限的意境,使《轉戰陝北》具有了雄健博大的風神氣度。據說毛澤東這一“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的構圖形式,靈感來自於從飛機上鳥瞰延安寶塔孤聳於陝北高原上的形象。石魯以其獨到的眼光和創造性,把這一原本壯闊的自然形式轉換為藝術形式,使《轉戰陝北》意境開闊、氣勢逼人,成為革命曆史題材繪畫的經典文本。

《轉戰陝北》中的筆墨概括凝練、扛鼎有力。粗筆大線,抑揚頓挫,既有黃土高原的宏闊高邁,又有陝北民歌的酣暢響亮,豪放中見穩健,淋漓中見沉厚,有強烈的主觀表現性和筆墨自主性。石魯在這張畫中對筆墨的處理注重對意的表現,而不拘泥於具體物象的客觀表達。比如前景主要山體以濃重墨線勾勒結構,再附以大筆皴擦,處理十分概括。陽麵渲染紅色,象征革命的意義,粗重的墨線與厚重的朱膘、赭石等色交疊擠壓,濃墨重彩地塑造出突兀而立、樸實雄渾的西北高原的藝術形象,造成了熱烈、沉雄、厚重與偉岸的氣勢。毛澤東的形象雖小,但卻是整幅畫中最濃重的一處墨色,在虛淡的遠景的襯托下,顯得極有分量,穩穩地壓住了全局。石魯在這裏選用了毛澤東的側立像而不是正麵像,避免了謹小失大,從而使這一形象更凝練有力。石魯認為“畫有筆墨則思想活,無筆墨則思想死。畫有我之思想,則有我之筆墨;畫無我之思想,則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筆墨奴隸矣。” 情動於衷,筆由心出,這是石魯的獨特個性,體現了強烈的主體自主意識。石魯在《轉戰陝北》中的筆墨表達與這一革命曆史主題水乳交融,使這幅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得到了完美統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