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德一

一一德一,以得為一
正文

紫禁城裏的女人氣息

(2009-01-14 04:39:23) 下一個
我們鏡頭的腳步最後停留在交泰殿前,在它被歲月肢解而龜裂的額頭上,那隻翩翩起舞的彩鳳乘著雪花注視著我們,

  那些女人美麗而哀傷的夢想注視著我們。

   被愛、被傷害、被淩辱、被殺戳,紫禁城的女人,夢想常於誕生處毀滅,又於毀滅處誕生。

   因為棲息在交泰殿上的那隻鳳凰相信,涅磐才是她永不停息的命運。

  老佛爺氣魄再大,也不敢在紫禁城裏壞了祖宗的規矩。但慈禧終究是慈禧,“龍在下,鳳在上”的石雕最後出現在她的陵墓裏,在另一個世界,她回應了自己的諾言。

  石屑飛濺掛下一幕稀薄的水花兒,一隻鳳凰漸漸顯形,無限嫵媚地偎依在巨龍的羽翼之下。

  劉曉慶扮演的少女慈禧一臉稚氣地望著埋頭刻鏤的老石匠:“為什麽都是龍在上,鳳在下啊?”

  “龍是皇上,鳳是娘娘,當然是皇上在上,娘娘在下嘍!哪有鳳在上,龍在下的道理啊。”

  “哼,有一天我做了娘娘,就要龍在下,鳳在上!”

  這是李翰祥導演的電影《火燒圓明園》片斷。當年拍攝的時候,故宮博物院給予了最大程度的配合,貨真價實的文物做道具,演員可以直上太和殿龍椅,全封閉狀態下的大典再現,這都是我們《故宮》劇組可望不可及的待遇。

  第一次觀影,我還在讀小學,除了炫目的畫麵外,留下印象最深的倒是這個“龍在下,鳳在上”的細節。及至以導演身份進入故宮,遍尋內廷,尤其在慈禧生前居住過的儲秀宮、寧壽宮流連多日,始終沒有找到這樣一尊石雕。

  故宮的管理員看我找得辛苦,就告訴我其實故宮裏本沒有“龍在下,鳳在上”的石雕,老佛爺氣魄再大,也不敢在紫禁城裏壞了祖宗的規矩。但慈禧終究是慈禧,“龍在下,鳳在上”的石雕最後出現在她的陵墓裏,在另一個世界,她回應了自己的諾言。

   這是在一個午後很隨意的聊天裏獲得的信息,我沒有進一步考證。但對於紫禁城裏的鳳凰形象,興趣漸漸濃烈起來。

   《大戴禮·易本命》說:“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長。”然而,貴為百鳥之王的鳳凰,其命運從誕生之日起,就緊緊地依附於龍。

  華夏初世,軒轅黃帝多年征戰,終於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小部落。統一的國家需要統一的圖騰,黃帝取各部落圖騰之精華,創造出一個新的形象——龍。然而,那些被淘汰下來的圖騰該如何使用呢?黃帝的妻子嫘祖為了安慰那些失落的部族,仿照黃帝造龍的方法,組合了一對華貴的大鳥,造字的倉頡命名為“鳳”和“凰”。

  《詩·大雅·卷阿》的詩句讓中國人沉醉了幾千年:

  鳳凰於飛,翔翔其羽,亦集愛止,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於天子。

  鳳凰於飛,翔翔其羽,亦傅於天,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於庶人。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鳳為雄,凰為雌。它們本是心有靈犀、比翼齊飛的愛侶,後來卻合而為一,成為惟龍是瞻、亦步亦趨的鳳。

  舜帝時代,下令譜曲製樂,夔作《九招》呈獻,舜率群臣演奏,奏到第三招,百鳥齊鳴;第四招,百獸悉舞;演奏至最後一招,金龍彩鳳,雙雙舞動雲端。老臣蒼舒對舜說:“此乃龍鳳呈祥,龍現身預示風調雨順,鳳顯形表示國泰民安。自盤古開天辟地,隻是偶爾見到龍飛或鳳舞。龍鳳雙至,這還是第一次。”

  自此,“龍鳳呈祥”成為宮廷裝飾中最不可或缺的形象。

   但是,從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一路走來,穿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直至乾清門,根本見不到鳳的影子。紫禁城前朝是皇帝布政和舉行大典的地方,空氣中盡是龍的雄性荷爾蒙,溫婉的鳳哪有容身之所?鳳在紫禁城的第一次降落,是在中軸線上的第五座宮殿——交泰殿上。

  交泰殿地基呈正方形,深、廣各三間,四麵有門,單簷攢尖頂,黃色琉璃瓦,銅胎鍍金圓形寶頂,形似中和殿。梁枋飾以彩畫,或為雙龍,或為雙鳳。

  “交泰”的“泰”字,出自《易·泰·彖辭》: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誌同也。有魚水交融,政通人和的意思。

  今天的遊人行走至此,隔門相望,殿內陳設基本分為三部:西間西洋自鳴鍾,東間中國本土的銅壺滴漏,中間陳設清代25方禦璽。一時很難明晰這裏究竟有何功用。

  《日下舊聞考》說,明代交泰殿是皇後的居所,但是相關記載卻稀疏而模糊。明代皇後的寢宮是交泰殿後的坤寧宮是確定無疑的,皇後在紫禁城不會同時擁有兩座寢宮。於是民間又有一種說法,因為交泰殿之前是皇帝寢宮乾清宮,之後是皇後寢宮坤寧宮,人們推論,交泰殿應該是皇帝皇後共同過夜的地方,“交泰”二字即是暗喻,但我沒有找到任何官方資料支持此說。

   交泰殿在清代是皇後舉行內廷典禮儀式的舞台。在重大節日裏,皇帝親臨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拜,母儀天下的皇後在內廷也要享受類似的待遇。

  《清實錄》記載,每年元旦、冬至次日、皇後生日千秋節,皇後在朝見太後、皇帝後,來到交泰殿,接受貴妃以下宮眷和命婦的朝賀。在這些日子裏,皇後披掛禮服,中和韶樂奏響《淑平之章》,內監率內廷女眷,來到交泰殿外的丹陛上。樂止,女人們在各自的拜位上站立。此刻,丹陛大樂奏《正平之章》,眾人向皇後行三跪九叩大禮。樂止禮畢,皇後在中和韶樂《順平之章》中,緩緩退位。

  明代內廷女性遠遠多於清代,宮人數目最高時竟達到9000人,擁有一套完整的女官製度,無論嬪妃、女官還是普通宮女,都歸皇後管轄,而內廷中又沒有其他明確的皇後辦公地點。因此,交泰殿在明代,很可能一如清代,節日時上演朝賀禮儀,平日裏皇後處理內廷事務。

  無論交泰殿的功用究竟如何,這裏畢竟是彩鳳在紫禁城第一次棲息的地方。紫禁城,從這裏開始,有了女人的氣息。

  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夏天,北京城格外溽熱。一個男嬰在母親萬貞兒的懷裏漸漸冰冷,他年輕的父親——成化皇帝朱見深,偎依在萬貞兒身側,悲傷而無助,他比那個死去的孩子,更需要溫暖。萬貞兒的母愛,隨著那個幼小的靈魂纏繞盤旋,然後一股腦地投注在這個小他17歲的丈夫身上。

  可能就在同一天,一個10歲的瑤族女孩被帶入紫禁城。此刻,她還沒有從巨大的恐怖中掙脫出來,不久前她部族的男人們,在一場失敗的起義中被官軍斬殺殆盡。女孩跟著漫長的俘虜隊伍來到京城,那些幸存的男孩被閹割做了太監,而她因為容貌出眾,成了一名宮女。在登記注冊的時候,濃重的廣西口音使登記的太監將她的姓名“李妙善”,誤記為“紀妙善”。

  一道大門在她的身後,隆隆地合上了。這道大門,叫乾清門。紫禁城裏女人們的故事,都發生在乾清門後。

  539年過去了。公元2005年,同樣溽熱的夏天,這道大門在我們的鏡頭前,緩緩打開。機位升起,越過門前的銅獅,金色琉璃瓦,繼續升高,整座內廷:高闊的後三宮,婉約的東西十二宮,鬱鬱蔥蔥的禦花園,在夏日迅速炫目的晨光裏,一覽無餘。

   乾清門將紫禁城一分為二。門前是黃鍾大呂的前朝,門後是淺吟低唱的後寢。“國家”一詞,被這道門攔腰一斷,才使人恍然到原來是有兩重意義的。

  國和家之間,還有一片過渡地帶,叫乾清門廣場。

   廣場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50米,是個狹長的橫向廣場。在皇城中軸線上,有多片廣場,呈橫向狹長狀的,除了乾清門廣場,隻有天安門廣場。明清兩代,人們通過收束的千步廊到達天安門廣場時,由於視距驟然縮短,隻有昂首仰望才能看清這座皇城大門的全貌,加之門前的華表、石獅、金水橋,有力地突出了天安門的高大莊重。

  乾清門廣場的設計思路,與天安門廣場如出一轍。乾清門內是皇帝與後妃們居住的寢宮,所有建築的尺度,要盡量接近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給人親切隨和的感覺,因此,乾清門的體量不能太大。前朝最後一座宮殿保和殿高32米,而乾清門比它低了一半,隻有16米。為了使前朝與後寢兩部分的建築銜接自然,不產生突兀之感,隻有控製乾清門的視距,利用空間變化,保證它在人們視野裏具有足夠大的體量。

  還有一處妙筆,常常為人們所忽略。

  乾清門前,有一對琉璃照壁,飾以蓮花、荷葉,花朵間枝葉相映,異彩流光。特別之處在於:這對琉璃照壁並非如其他宮門那樣平行排列,而是呈大雁展翅般斜八字對稱屹立,將乾清門夾在斜八字的交匯點上,視覺更凝聚,令乾清門更顯深遠秀麗。

  乾清門後,是皇帝的家,民間傳說為三宮六院。

  三宮的確是有的,中軸線上,前有皇帝寢宮——乾清宮,後有皇後寢宮——坤寧宮。乾清、坤寧源出於《易·乾、坤二卦》:“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就是彩鳳在紫禁城第一次出現的交泰殿。它們俗稱為後三宮,取義“乾為天,坤為地,清靜寧一,天地交泰,陰陽和合,天下以治”。

  中軸線上後三宮,體製規模略遜於外朝各殿。後三宮整體占地麵積不及三大殿的三分之一,建築密度提高了一倍。其中最高闊的乾清宮比太和殿低11米,麵積減少1300多平方米。這些變化使後三宮布局緊湊,符合其人居性建築的特點。

  同前朝一樣,後三宮院內,也沒有栽樹種花,但在明清兩代,這裏會隨季節設置各種盆栽花木,暑往寒來,花香不斷。

  後三宮東西兩側,各有六座宮院像兩腋一樣依傍著,又稱“掖庭”,這裏是嬪妃們的生活空間。

  這12座宮院建築格局基本相同,都是在深、廣各50米的正方形基地上,采取一正兩廂,前後兩進的三合院格局,大門在前,四圍院牆。六宮之間,隔以縱橫通道,南北縱向稱為長街。臨街宮門設琉璃照壁限隔內外。高牆深遠,門戶森嚴,是六宮突出的特點。

  東西六宮及內廷宮門的名稱,無外乎男女之禮,廣生胤嗣。如承乾、翊坤、景陽、鹹福,標示妻道之禮;麟趾、衍慶、千嬰、百子,寓意後坤繁衍;其餘鍾粹、儲秀、延禧、增瑞、景仁、遵義等,大都歌頌祝福之辭。

  在東西六宮之後,是體製更低一級的乾東乾西各五所。明代,宮女中未能得幸升位嬪妃,但資格較老、地位較高的,可以住在這裏。

  內廷地域廣大,四周宮牆周長1500多米,最初隻有四座出入大門:乾清門、坤寧門、蒼震門、長庚門。無論出入,都難於上青天。

  朱元璋對內廷女眷管束極嚴。這位興於田野的農民皇帝向來視男女混雜為洪水猛獸,他曾對大臣們說:“男人婦人,必有分別。婦人家專在裏麵,若露頭露臉出外來嗬,必然招惹淫亂的事。”

   對宮中女性,朱元璋以《內令》規定如下四條:

   一、凡私寫文帖於外,寫者接者皆斬,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

  二、凡庵觀寺院燒香降香禳告星鬥,已有禁律,違者及領香送物者,皆處以死。

  三、凡宮中遇有疾病,不許喚醫人入內,止是說症取藥。

  四、凡宮闈當謹,內外後妃不許群臣謁見。

    重重高牆,道道清規,皇帝將他的女人們,嚴密地封藏起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