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王亞法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海人和“汏屁股”

(2010-03-29 05:54:11) 下一個

上海人和“汏屁股”

                                                      ——王亞法

 

新茶上市了。

前幾天有朋友從上海來,送來一小包雨前龍井,於是我請了幾位上海朋友來嚐新。

茶過三盅,大家聊起了上海的變化,有位朋友問:“上海改革開放後,最大的變化是什麽?”

另一位不假思索地說:“高樓的興起,地鐵的開通,市民財富的增加……”

提問的朋友說:“這是人人皆知的事,不要從大處猜,我指的是日常生活的細節。”

靜寂一下,有人說:“假領頭。”

說起假領頭,時下的青年人或許不知,筆者不得不作些交待,因為那時買布料要布票,於是上海人在將襯衫的其他部分省去,隻保存領頭,冬天穿在棉毛衫外麵,和真的襯衫一樣,不知內裏的人根本看不出,這樣既節省了布料,又體麵依舊。

提問的朋友點頭同意說:“改革開放後的穿衣問題解決了,上海馬路上連討飯的也穿上了西裝。”

一位女士插嘴說:“在電視上看到槍斃鬼也穿西裝了。”

大家一陣哄笑。

“還有——”提問的朋友繼續叫大家猜。

剛才那位女士說:“倒馬桶。”

提問的朋友說:“倒也是”。

七、八十年代的上海,一清早弄堂裏就響起:“拎出來!”的叫喊聲。接著家家戶戶推門聲響,大嫂、阿姨,手提圓鼓鼓的紅家夥,魚貫而出,然後,嚓嚓……聲起,滿弄堂一片竹絲亂耳(注意,不是絲竹悅耳,因為那時塑料刷子尚未普及,馬桶刷子均是竹絲所製),奏起了交響樂——《上海的早晨》。

大家七嘴八舌,提問的朋友也認同了,但是猶嫌不足,還是問:“還有呢?”

又沉寂一陣,坐在角落裏一位不愛說話的朋友,突然冒出了三個字:“汏屁股。”

大家先是一愣,接著哄堂大笑。

原來那時上海人居住條件差,許多家庭沒有淋洗設備,臨睡前隻能打一盆熱水,將下麵重要的部位擦洗一下。前不久看電視劇《王貴與安娜》,新婚的安娜要新郎王貴“汏屁股”,那知道王貴兄不適應此道,因為鄉下老家不流行這套,沒有這個習慣,可見當時上海人的“汏屁股”,還是率領先進新潮流的。

大家笑得前仰後合,那位女士指著那位朋友說:“你也說得太不文雅了,一般人家叫‘用水’。”

確實,因為叫“汏屁股”太俗,也有人家叫“用水”的。

改革開放前上海的機關單位,因為要節約水電,一星期一般隻開放一次浴室,每臨洗澡,澡堂的更衣室裏掛滿襤褸衣衫,異味撲鼻。一次回家說及此事。我剛讀小學的兒子調侃說:“你們臭知識分子,當然是臭的羅。”聽罷忍俊不禁,倏忽這已是三十年前的舊事了。

衛生是文明的標誌,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變化真的太大了,從“用水”到天天洗澡就是一例。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九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