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索沃戰爭和顏色革命及其啟示 (文章綜合) zt

(2009-04-30 07:53:27) 下一個
科索沃戰爭和顏色革命
來源:中國戰略網 時政要聞 >> 戰略觀察


科索沃:民族與曆史

來源:網絡 時間:2009-4-21 15:18:04



圖:科索沃位置圖

引言: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三名使館工作人員遇難,舉國一片憤怒與哀悼。憤怒的學生前去美國使領館示威,並從外麵用石磚塊襲擊他們的建築物。中國人民質問美國為什麽要襲擊中國大使館,因為這是對一個國家主權的挑戰。美國方麵的解釋理所當然地很不令中國人滿意:一場誤會。不論怎樣,這個襲擊對美國來說極為失策。事後美國政府與使領館確實處在極其被動的地位,使克林頓在對中國的外交上不得不大大讓步。在北京,被圍攻了一個星期、不得外出購物的美國大使出來透氣時也是一點脾氣都沒有,麵對被砸破的窗子與牆壁,也隻是笑嗬嗬地說:“大家有氣,發泄發泄是正常的”。到底美軍為什麽會襲擊中國駐南使館,怕隻有美軍方高層與中國高層才能知道,我們這些小民們不論怎麽猜測,結果都沒有多大意思。當時,中國人的解釋是:美國為了建立自己的霸權,無故進攻主權國家南聯盟,並挑戰中國的主權,是十足的帝國主義行為。所以,當年學生們在抗議時就是打著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標語。同年10月,我來到美國,才從電視上看到了北約進攻南聯盟之前的記錄片,才知道了北約為什麽要進攻南聯盟,以及南聯盟對科索沃到底做了些什麽事。本文不打算討論美國為什麽襲擊中國駐南使館,隻想談談科索沃與南聯盟的關係,以期展示北約進攻南聯盟的一些原因。當然不可能包羅萬象了。讓我們從科索沃的現狀與曆史談起吧。

 現狀

  科索沃(Kosovo),原是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的一個自治省,南部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毗鄰。麵積10887平方公裏,首都普裏什蒂納,人口約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族人,塞爾維亞族人、克羅地亞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於種族衝突等原因,大量少數民族(如塞爾維亞族)離開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斷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由聯合國管轄。境內多丘陵山地。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700毫米。農業以穀物、煙草、葡萄種植為主。山地飼養牛、羊。有占全國一半的鉛、鋅礦和60%的煤礦。工業以采礦、電力、有色金屬冶煉為主。城鄉手工藝和手工業普遍。重要城市還有佩奇和普裏茲倫。

  科索沃總理塔奇於2008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在議會召開特別會議,由議員投票通過科索沃獨立,按照人民意願,成為「一個獨立、有主權和民主的國家」。會議過程由電視直播,隨官員宣讀獨立宣言,議長拉斯尼奇(JakupKrasniqi)宣布獨立,之後議員還隨即投票決定國旗和國徽。國旗會勾勒出科索沃在地圖上的輪廓,配以跟歐盟旗幟一樣的藍底色,象徵歐盟是科索沃的未來,普裏什蒂納(Pristina)成為首都。至今中國未承認科索沃,表示嚴重關注。

科索沃“國旗”為藍色背景,下方是金色的科索沃地圖,上方是六顆白色星,代表著科索沃的民族多樣性以及其對歐洲和歐盟的渴望。在科索沃首都普裏什蒂納的“獨立”慶典上,人們揮舞著的,是阿爾巴尼亞國旗。黑色、紅色和雙頭鷹是阿族人古老的象征。科索沃國旗下方金色地圖表達了科索沃議會和政府希望北部米特羅維察和塞族飛地以北地區不會分裂。科索沃“國徽”大體與“國旗”相似。

  關於“國歌”,作曲家正設法想出了一首新“國歌”,立法者也將開始設計“憲法”草案的副本。

  在科索沃,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特別在農村,有許多虔誠的穆斯林。目前在科索沃農村阿爾巴尼亞族聚居區,—夫多妻製還很盛行,有的男人可以娶四、五個妻子,生育幾乎沒有節製,有的家庭四代、五代同堂,這也是造成科索沃經濟十分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科索沃人口占原南斯拉夫的7.9%,但社會生產總值隻占原南斯拉夫的2.2%,出口隻占1.4%,是原南斯拉夫經濟最落後的地區之一。

  科索沃原是一個內陸省,是原來南斯拉夫最貧窮的省之一,也是歐洲最窮的地區之一。科索沃碳、鉛、鋅、鉻和銀含量豐富。戰爭中,大部分基礎設施遭到破壞,隻有農業有望收獲。

 曆史

  科索沃的曆史悠久,據克羅地亞曆史學家亞曆山大斯迪帕切維奇考證,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區的是40多個伊科裏。特拉切好戰的遊牧部落,他們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紀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過多瑙河到達巴爾幹並定居下來。他們修建城堡、教堂,開墾荒地,把從事放牧的伊利裏人趕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中的塞爾維亞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到公元14世紀,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統治下,塞爾維亞王國進入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一度擴大到馬其頓和希臘,而科索沃則是王國的中心。當時的地緣政治學認為,統治科索沃就統治了巴爾幹,可見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蘇丹穆拉特率領奧斯曼大軍,在科索沃的梅爾勒平原同塞爾維亞王子拉薩爾率領的基督教聯盟軍隊進行決戰,結果,穆拉特與拉薩爾雙雙戰死,科索沃從此被土耳其人占領,整個巴爾幹地區逐漸被奧斯曼化。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軍隊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貝爾格萊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爾維亞王國正式滅亡。

  土耳其的占領導致巴爾幹地區一分為二,南方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亞人,北方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拉渥尼亞人和伏伊伏丁那人。當時奧地利的維也納是歐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亞洲專製主義則是愚昧、腐敗、混亂和暴戾的同義詞。許多塞爾維亞人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奴役,紛紛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別是克羅地亞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則移居科索沃,填補了塞爾維亞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者實施一種改變當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當地塞爾維亞人信仰東正教,阿爾巴尼亞人則販依天主教。奧斯曼帝國雖然沒有采取強製性措施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這些教徒沒有規定非信伊斯蘭教不可,他們允許東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須向當地政府繳納人頭稅,而這種稅款相當高,幾乎使一般東正教、天主教教徒無力承擔得起。而如果有誰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項稅款。故而許多阿爾巴尼亞人接受了伊斯蘭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塞爾維亞人紛紛遷徙到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地區,這種長途跋涉在17世紀達到高潮。曆史資料表明,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約有三、四萬塞爾維亞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國的匈牙利地區或亞得裏亞海的克羅地亞地區。土耳其統治者將流亡者留下來的土地與房屋分給了改變了宗教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並把居住在相鄰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到18世紀,科索沃已成為阿爾巴尼亞人占多數的地區。據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當時科索沃省的阿爾巴尼亞人已占當地人口的60%以上,其餘為塞爾維亞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亞人。

從18世紀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塞爾維亞經過兩次起義,於1815年成立了公國,1852年黑山公國建立。1876~1878年塞土戰爭後,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複興運動不斷高漲。日益沒落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由於擔心塞爾維亞的強大而開始支持阿爾巴尼亞人了。在1880~1889年間,有6萬科索沃塞爾維亞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爾幹國家聯盟向土耳其宣戰,推翻了土耳其的統治,處於奧斯曼帝國奴役下長達5個世紀之久的科索沃重新並入塞爾維亞,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經是阿爾巴尼亞人了。為了恢複多種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國沒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莊園,將土地優先分給有戰功的塞爾維亞士兵,大批在莊園種地的阿爾巴尼亞人和土耳其人一起移居土耳其,這樣,定居在這裏的阿爾巴尼亞族人急劇減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約50萬,占科索沃總人口的39%左右。



科索沃戰爭的起源

1999年2月6日,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下,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舉行和平 談判,談判的基礎是美國特使希爾草擬的方案。

  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尊重南聯盟的領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按當地居民人口比例組成新的警察部隊維持治安,北約向科索沃派遣多國部隊保障協議實施。

  這個方案對雙方來說都難以接受,阿族堅持要最終走向獨立,並且不願解除武裝,南聯盟則不同意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亦反對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但是,主持談判的美國和北約表示,這個方案的80%內容不許改變,必須接受,否則拒絕的一方將受到懲罰,其中對南聯盟而言將遭到北約的軍事打擊。在談判陷入僵局後曾一度休會,3月15日複會,阿族代表於18日簽署了協議,但塞爾維亞方麵仍然拒絕簽字。3月19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


科索沃戰爭的導火線——沃爾克謊言

1999年1月16日,歐安組織駐科索沃觀察團團長沃爾克向新聞界宣布,經他“親自現場調查”發現,塞爾維亞警察在科索沃境內的拉察克“屠殺了45名手無寸鐵的阿族平民”。沃克爾的報告一經透露,美國和北約立即作出強烈反應,西方輿論全體動員,把米洛舍維奇描繪成一個製造人道主義慘案的十惡不赦的劊子手。並向米氏施加了強大壓力,迫使其同意“按照西方的意誌來解決科索沃問題”。

  1月底,美國特使草擬了一個“解決”科索沃問題的方案。該方案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兩點,一是科索沃應該成為南聯盟內同塞爾維亞和黑山一樣平等的第三個共和國,二是北約軍隊要進駐科索沃。談判的基礎雖然是由北約開列的,但卻不容許作任何改動,若不簽字就將導致軍事打擊,這種由其他國家和組織主導的針對一個主權國家內部事務的最後通牒式的談判“邀請”世所罕見。郎布依埃談判自然未能取得結果。

  1999年3月24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繞開聯合國下達了轟炸南聯盟的命令。科索沃戰爭就此爆發……

  然而實際情況呢?

  1999年1月15日,塞爾維亞警察在拉察克和佩特羅沃兩個村莊搜捕5天前殺害警察的凶手時遭遇阿族武裝分子偷襲。塞爾維亞警察在與阿族武裝分子交火中擊斃了大批阿族武裝分子。這些人在沃爾克口中居然搖身一變成了“手無寸鐵的阿族平民”……

  在歐安組織觀察團配合下,南聯盟司法部門將在拉察克村打死的阿族人屍體運到普裏什蒂納法醫研究所。普裏什蒂納地方法院女法官馬林科維奇19日發表聲明說,初步驗屍結果表明,在拉察克村發現的屍體都是在戰鬥中被打死的阿族恐怖分子,而不是無辜平民。南聯盟法醫小組從19日開始同來自芬蘭和白俄羅斯的法醫小組做進一步的驗屍工作。

  22日,歐安組織輪值主席、挪威外交大臣沃勒貝克在普裏什蒂納發表聲明宣布,歐安組織駐科索沃觀察團團長沃爾克16日是在“感情衝動情況下”作出“塞爾維亞警察屠殺45名拉察克村阿爾巴尼亞族平民”結論的。他說,在法醫小組對從拉察克村運到普裏什蒂納法醫研究所的屍體檢驗工作結束之前,歐安組織將不作任何結論。沃爾克也承認,“自己當時確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複雜性”。但最後的驗屍結果還是無法證明拉察克村發現的屍體是無辜的平民。

  然而,這並不煩礙科索沃戰爭的爆發……

  現在,科索沃作為一個國家獨立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可逆轉。然而當年發動戰爭的理由已經被人淡忘,因為勝利者是不需要向別人解釋什麽的……



科索沃獨立:一個21世紀美歐聯手製造的怪胎

來源:光明網-光明觀察 時間:2009-4-20 17:08:30

  科索沃獨立給加拿大帶來的頭痛

  美國和北約主要國家如德、法、英、意大利等國,不管塞爾維亞反對,紛紛承認單邊宣布獨立的科索沃。但它卻給加拿大帶來頭痛:承認嘛,不是鼓勵魁北克省法裔的分離分子嗎?不承認嘛,又怕這樣唱反調有損

  加拿大與美國和北約的關係。

  眾所皆知,民調指出,魁省750萬人口中,幾乎一半人是支持魁省獨立的。其實,魁省在魁人黨政府下曾經在1980和1995兩次舉行公投,後一次,僅僅在不到百分之一下敗北。今天作為反對黨的魁人黨認為,如果加拿大政府承認單邊宣布獨立的科索沃,它必須同樣對待魁北克主權獨立問題。

  外交部長的回答是:科索沃和魁北克根本不能比較的。他說:科索沃是個獨特情形,涉及一場殘酷的戰爭、種族清除和國際幹預。其實,反對黨自由黨領袖迪安早一天也這樣說的。

  2006年塞爾維亞的黑山省宣布獨立時,加拿大外交部不敢張嘴,隻好靜悄悄地在外交部網頁宣布承認這個新國家。加拿大可能故伎重演?這次恐怕不可能的。它必須有個解釋,脫不了說些什麽這是\'獨特\'的、不能以此為先例等。但稍微有眼光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虛偽。這是雙重標準。

  不過,如果魁北克省有一天真的像科索沃一樣單邊宣布獨立,它的結果也一樣要看美國的臉色的。

同時,傳統的國際法並沒有為科索沃的獨立提供任何法律依據,國際法所承認的民族獨立國家隻限於殖民地脫離原宗主國的獨立,而不是從現行國家政體上分裂出去。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同時特別強調這一獨立隻是一個特例。

科索沃獨立是一個特例嗎?

  科索沃獨立的確將會變成一個先例,鼓勵其他少數族裔以科索沃為例,要求分離,要求獨立,自成一個主權國家。俄羅斯是這樣警告的,不少專家學者也同意這個看法的。但美國卻認為科索沃是一個特例,不能成為先例,不少專家學者也同意這個看法的。

  不錯,科索沃是特例,問題是,美國今天可以這樣說,直到至另一個特例出現。我們知道,一旦法律依據拋棄,我們將會有一個又一個特例的。這麽一來,數十年甚至幾百年西方曆史兩個最重要的政治觀念,也是建立的國際秩序的根源--主權平等(Sovereignty Equality)和邊界不可侵犯性(Inviolability of Border)不都給破壞了嗎?

  其實,美國號稱的特例純粹是一個宣傳名詞,似是而非,騙人的。根據美國的說法,科索沃的特例是基於所謂米絡舍維奇的鎮壓脫離運動,但這種政府鎮壓脫離運動絕不是科索沃僅有或專有的,何來特例呢?翻開曆史,過去的也好,當前的也罷,這是一種正常的反叛亂軍事運作程序,遺憾、痛心、譴責都行,但絕不是特例。

  請看看吧,它們采取比科索沃更是血腥的長期反叛亂軍事行動: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南亞的斯裏蘭卡、俄羅斯的車臣,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還有過去的北愛爾蘭。不過,它們是由民選政府對反政府武裝運動的軍事措施。

  此外,不要忘記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同樣是反叛亂軍事行動,破壞更大,殺死殺傷更多,但這是由外國政府執行的!



“顏色革命”:第二輪“和平演變”?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09-4-20

到訪北約的美國國務卿賴斯會見了白俄羅斯國內的反對派,公然煽動白俄羅斯民眾造反,而此前,白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已表示有意在2006年發動革命,徹底推翻現政權。種種跡象表明,繼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之後,顏色革命這副多米諾骨牌仍不會輕易停止滾動,除了白俄羅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還有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在顏色變幻的麵紗背後,究竟是一隻什麽樣的手在暗中操控這一波民主改造浪潮?

  主持人:本報記者 葛小瑜 楊立群

  嘉賓:潘占林(中國前駐南斯拉夫、以色列大使)

  趙華勝(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

  胡鍵(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所中亞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記者:有專家認為,前蘇聯地區愈演愈烈的顏色革命實際上是西方推行的第二輪和平演變.從賴斯對白俄羅斯的言行來看,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權更迭顯然不是一個終點。同時,布什連任以來,白宮對外政策的意識形態色彩越來越濃,並更多地強調民主的口號。民主也好,反恐也好,都是美國謀求一超獨霸,推行單邊主義的一件外衣,而這中間的微妙變化,應該如何看待?

  潘占林:我認為,美國並沒有放棄反恐大旗,與此同時,也正在大張旗鼓地推行民主革命.進行反恐,美國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目前,伊拉克反恐戰爭仍處於進行時,而布什在其第二任期更高地舉起了民主大旗。由於反恐往往采用武力手法,耗時費力,成本很高,並經常有較大的傷亡,因此其將來更可能采取文的一手,即所謂的民主革命,文武兩手相得益彰,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戰車的兩個輪子。

  趙華勝:顏色革命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複雜的,美國因素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民主政策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獨聯體地區的顏色革命絕不是特例,不過,在這背後隱藏著地緣政治特別是美俄競爭等因素,即美國對地緣政治的利益訴求與民主改造之間是互為原因、互為目的的。

  布什在第二任期內確實對民主給予了特別的關注,這是因為98226;11之後以反恐為第一要務的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曆時4年、反恐任務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塔利班被打垮,基地組織被分解,大規模的恐怖組織已經不複存在,迫切嚴峻的反恐形勢得到緩解。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至上的國家,其民主政策也不可避免地沾有實用主義色彩。當美國在某個問題上非常需要另一國家的支持之際,它是不會介意這個國家是何種政體的。對於布什政府而言,民主是一個手段,如何使用完全取決於不同形勢。

  胡鍵:反恐和民主實際上是布什第二任期內對外政策一個美元的兩麵.在伊拉克戰爭結束以後,美國的政策重心顯然又重新回到了後蘇聯地區。與伊戰之前不同的是,美國在該地區不是打著反恐的旗號,而是打著民主的旗號。美國這一方針的變化,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兩方麵的因素。美國對後蘇聯空間的改造是美國政策方針變化的必然性因素。美國贏得了冷戰,但並沒有真正贏得後蘇聯的戰略空間,改造後蘇聯空間是美國既定的目標。98226;11事件以後,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之後國際反恐聯盟的破裂,以及在後蘇聯空間發生的一係列事件,包括這些國家反對派力量的壯大,是美國政策方針從反恐到民主改造轉變的偶然性因素。由於後蘇聯地區各國的大選一直要延續到2006年,美國決不會輕易地放棄這樣的機會,也就是說,在布什的第二任期內,民主改造後蘇聯空間將是其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麵。

記者:顏色革命的發生,應該說內因起了主要作用。當事國的前政權往往因為沒能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問題,背離了民眾的意願,使國內矛盾激化,從而為反對派壯大提供了空間,也令外來勢力有機可乘。對其他處於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中的國家來說,值得引以為鑒。

  趙華勝:前蘇聯解體之後,整個經濟體係崩潰,再加上當事國的國內政治鬥爭以及不甚合適的經濟政策,上述國家普遍陷入長期的經濟衰退之中,貧困現象很嚴重。同時,類似兩極分化、貪汙腐敗、裙帶關係之類的社會不公現象尤其突出,民眾對此相當不滿。隨之而來的地區矛盾、族群衝突等等也都被激化。上述因素綜合起來,國內矛盾就相應而生。

  當事國實行的都是多黨製,反對派的存在不是不合理的,如果選舉是公正的、透明的、符合憲法的,政權的交接也是正常的。但那種人為的組織、操縱與支持反對派利用一切手段製造混亂奪取政權的手段,是對別國內政的幹涉,也是違反國際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的。然而,有一點教訓是顯而易見的,即如果一個國家的執政者不能使社會和諧發展,那就很有可能失去政權。

  胡鍵:後蘇聯國家政權的最大特點是原蘇聯的國家機器和政治精英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原有製度的各種弊端也同樣在國家獨立後繼續保持著自身的慣性,包括集權體製、權力腐敗、法律虛設等等都腐蝕著這些國家的機體。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經濟轉軌經過十餘年後仍然在困境中徘徊,有的國家甚至迄今還沒有達到1990年的水平。經濟長期徘徊不前與政治腐敗兩個原因合在一起就足以讓反對派有充分的理由進行顏色革命.因此,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白俄羅斯等國雖然還沒有發生顏色革命,但並不意味不會發生。

  潘占林:顏色革命的確教訓深刻。當權派為誰執政?是為黨派、小集團,還是為個人和家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不是為了廣大群眾的利益,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執政就沒有根基,就會最終被人們唾棄。隻有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心全意為民謀福祉,才能使社會穩定,使國家長治久安。而為民謀福祉,必須密切聯係群眾,與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與群眾心連心,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甚至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不可避免要被掀翻在地;為民謀福祉,也必須勤政廉政,貪汙腐敗,巧取豪奪,搜刮民脂民膏,人民是不會容忍的。

  記者:顏色革命過程中,西方勢力的操控之手隱約可見。他們通過培育親西方媒體以及反對派力量,通過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滲透等等方式,影響甚至改變當事國的政治進程。在喧鬧的街頭活動背後,這些隱蔽的手段是如何推波助瀾的?

  胡鍵:在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中,很顯然,外部力量的操控之手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外部力量的隱蔽手段在革命的過程中發生影響一般經曆以下幾個過程:首先是革命前的準備,這包括培訓和平革命的基本素質和手段、培植有潛力的反對派;其次是利用選舉中某些地方出現的違法行為,借助於自己培植起來的輿論工具大力渲染,甚至故意誇張選舉違法行為的影響;第三是攻擊執政派腐敗的政治軟肋.因此,即便僅僅是某些地方選舉違法,但執政派的腐敗政治仍然可以作為被攻擊的目標,結果使指責選舉違法轉移到政治腐敗上來;第四,利用民眾對執政派長期執政的不滿情緒,充分發動被啟蒙了的民眾進行遊行示威,並提供資金援助。因此,連美國等外部勢力都非常清楚,他們推行的民主實際上是在用民主來戲弄這些國家的民眾。最終是迫使執政派領導人辭職,以達到民主改造的目的。可見,內部的顏色革命與外部的民主改造是葬送這些國家政權的兩隻手,二者缺一不可。

  趙華勝:在顏色革命過程中,美國和西方的存在以及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的滲透不僅僅表現在最後的選舉時刻,而是經過長期的社會準備,例如由西方資助的一些非政府組織從蘇聯解體伊始就已經存在。此外,獨聯體國家的發展也正好到了改朝換代之時,可以說美國也正是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


科索沃戰爭啟示:攻勢空中力量的決定性作用

時間:2009-4-21 15:28:05

  自從意大利軍官、著名的軍事戰略家杜黑提出在現代戰爭中製空權是取勝的關鍵的觀點以來,由於科技發展的漸進性,其理論的正確性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顯露的。在一次大戰中,空中力量隻是輔助地麵力量的附屬力量,但也顯示了擁有製空權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優勢和主動性。二次大戰開始直到冷戰結束這段時間,空中力量在戰爭中的作用逐步增強,客觀地說,美國是完全依靠空中力量的優勢維持了朝鮮戰爭的和局,以致在雙方和談時,當美國提出劃定停戰邊界線要考慮他的空中力量優勢而必須給予領土補償時,朝方南日大將指出:老實說,沒有你們的狂轟濫炸你們決不可能呆在現在的戰線上 。但人們對杜黑理論的理解仍然僅限於在空中優勢的條件下奪取地麵優勢,最終在地麵打敗敵人,即空中力量協助地麵力量遂行軍事行動。冷戰時期,東西雙方在歐洲沿邊界線部署了數量驚人的重型陸戰武器和數以百萬計的陸軍部隊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但這一觀念,正在被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三場局部戰爭所打破,這就是以美國為主導發動的第一次海灣戰爭(1991)、科索沃戰爭(1999)和伊拉克戰爭(2002),這三場戰爭的共同特點是高技術的廣泛運用,表現為戰場信息的單向透明、空中力量發揮決定性作用、精確打擊。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空中力量對南聯盟進行了長達80多天的持續空中打擊,並且雖然大兵壓境,卻沒有動用一兵一卒進入被攻擊國境內,卻最終達成了他們的政治目標:迫使南聯盟政府接受軍隊撤出鬧獨立的科索沃自治省和科索沃地位須談判的不利要求,實際上為科索沃最終獨立簽發了通行證,吞下了國家主權受損的苦果。這實際上創造了一種新的戰爭樣式,即僅僅依靠空中力量(不僅包括海空軍的飛行器,也包括巡航導彈等導彈武器),通過摧毀敵國關鍵的生活和生產資源並進而摧毀其抵抗意誌的方式迫使敵國接受攻擊方的政治要求,從而取得戰爭勝利。我們不妨稱之為“科索沃方式”。

  從軍事資源的使用效率來說,“科索沃方式”是無以倫比的,它創造了人員零傷亡、軍事設備損失極小(僅損失一架F-117隱型轟炸機)、在軍事上完勝、政治上完全達到目的的圓滿結果。戰爭是政治的附屬物,其目的不在於屠殺,也不在於摧毀敵國,而在於以暴力或暴力威懾手段從敵國攫取利益,在這一目標下,占領敵國也好,不進入敵國而使其就範也好,要看具體目的和成本效益對比來決定。“科索沃方式”的意義其實遠不止於實現後一種目標,而是一張可以靈活運用的牌,有時可以以空中力量摧毀一國的生活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進而摧毀其國民意誌,引起內部的政治不穩和國力極度虛弱,進而采取地麵行動,收割莊稼,這時,地麵力量成為空中力量的附屬物或延伸。其實後來的伊拉克戰爭實際是“科索沃方式”的一種變種。

  在我看來,“科索沃方式”能夠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因素:

  第一、高科技在軍事上的廣泛運用。首先是信息獲取技術的發展,遍布太空的各種遙感、通信和導航衛星,多種無人機係統等等為軍隊安上了無所不見的眼睛,美軍 10年前就宣稱可以對朝鮮半島那樣大小的國土麵積實行全時空監控,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可以隨時掌握。然後以攻擊武器借助先進的定位係統實施精確攻擊。有人舉例,越南戰爭中美軍為摧毀一座橋梁要組織多批次大投彈量攻擊才能完成,而海灣戰爭中隻需一架次一枚激光製導炸彈。其次是隱身技術的發展,科索沃戰爭時期的F117、B-2是世界上僅有的投入實戰的隱型轟炸機。第三是製電磁權技術的發展,強烈的電磁幹擾使敵方的雷達癱瘓,通訊不暢,而己方的監控和通訊手段暢行無阻。

  第二、非接觸性。巡航導彈是美國這幾次局部戰爭中擔當重任的攻擊武器。麵對漫天飛舞、甚至頭頂掠過的妖魔,即使像塞爾維亞人這樣剛毅頑強的人民也隻能空握拳頭,望天興歎,有勁使不上。當時新華社記者曾經采訪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主演、南聯盟功勳演員日沃依諾維奇先生,盡管老人的眼睛依然明亮而剛毅,但卻無奈地說:敵人在看不見的地方襲擊我們!這話使我很難忘記。他手中那威猛的MP-40和MG34再也找不到可惡的德國鬼子了。

  第三點非對稱性。即美國等西方國家當時在以上兩個方麵具有敵國不可比擬的優勢。敵國擁有的優勢:勇氣、大規模的陸戰武器、訓練有素、富於戰鬥精神的陸軍部隊都在戰爭中發揮不了任何作用。隻有少數防空導彈可以發揮作用,再就是高射武器無目標的射擊。


其實,第三點是最令人深思的。要知道,南聯盟軍隊與我們的人民解放軍有許多相似之處,是由鐵托將軍創建的紅色武裝,具有光榮的戰鬥傳統和經驗,訓練有素,英勇頑強,擁有壓倒敵人而不被壓倒的英雄氣概和犧牲精神,其陸軍是一支強大的部隊。一旦與北約軍隊展開地麵戰鬥,拋開空中因素不說,在崇山峻嶺科索沃地區,會夠北約受的。但這支枕戈待旦、躍躍欲試的部隊盡管成功地隱藏了自己的力量,卻在漫長的煎熬過後,等來了一紙城下之盟。將士們充滿血絲的眼睛一定飽含著淚水和失落。在長達80多天的抵抗中,北約實際控製著南聯盟的電閘,貝爾格萊德的供電、供水設施不斷遭到襲擊,水電供應時斷時續,做飯、喝水都成了問題,甚至上廁所後的馬桶都沒法衝洗,人們紛紛在大街上用撿拾的柴禾生火做飯,這樣的日子人們能忍受多久,最終必然轉為對政府的不滿和壓力,使官方和民眾的抵抗意誌瓦解。這是一種在持續空中打擊下束手無策的煎熬,其結果必然是最終放棄抵抗,南聯盟畢竟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為民族的生存和未來著想。

  然而,這樣的代價似乎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我看到當前許多專家對“僅僅依靠空中力量取得戰爭勝利”這一提法並不認同,依然抱有決定戰爭勝負的依然是地麵力量的僵硬觀念,這十分令人擔憂。

  在我看來,“科索沃方式”的使用代表著一種全新戰爭樣式的開始,因此在客觀上要求一個國家對軍事力量構成和建軍思想做出重大調整。這種調整的核心就是:全力建設一支具有進攻精神和進攻手段的海軍和空中力量,而地麵力量要適度小型化和精幹化。

  關於海軍和地麵力量問題限於篇幅我在這裏不想過多議論,主要想談談攻勢空軍的作用。說起“科索沃方式”成功的關鍵條件有非接觸性和對稱性,其核心就是我打你,你隻能被動防禦,任我宰割。我還是要強調一句老生常談的話:最有效的防禦是進攻。刺蝟厲害,可以使老虎無處下嘴,甚至可以紮破老虎嘴,但終究處於被動地位,老虎可以養精蓄銳,從容不迫地折騰刺蝟,直到找到機會下手。一味被動防守是不行的,當你沒吃沒喝,上廁所後馬桶都沒法衝洗而敵人毫發無損的時候,抵抗隻能意味著煎熬,沒有任何勝利的希望。而我們九十年代提出的新“三打三防”和當前依舊實行的大陸軍(空軍依然隸屬各大軍區,空軍配合陸軍作戰的指導思想依然牢固)體製不能不令人擔憂。而你看美軍,陸軍隻有區區10個師,充其量不到30萬人。而空軍卻擁有36萬之眾,這還不包括海軍所屬的航空兵力量。其陸空力量對比與我國形成鮮明對照:先不談裝備質量差距,我國空軍雖然也有40萬之眾,但這是包括空降部隊和防空部隊在內的數字,並且與陸軍170萬之眾的數字比起來數量很小。雖然我國陸地邊界漫長,敏感地區較多,陸軍的規模可以適當大些,但如此規模的陸軍我看有些過於笨重,消耗資源過多,長期來看,對國防不利。須知,當前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十分重視進攻型空軍的建設,在這方麵,以色列空軍建設堪稱經典。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幾乎不再發展隻具有單一截擊功能的戰鬥機而轉向發展兼具對空、對地和對海綜合攻擊功能的多用途戰鬥機,這是建設攻勢空軍的必然趨勢,真正的防守不是坐等敵人來犯時在本國有限的空域內被動地迎擊它,而是主動出擊,摧毀敵人的出發基地,真正威脅它的戰略後方和軍事資源,以進攻實現成功的防守,即讓敵人無法或難以從看不見的地方襲擊我們。為此要發展的重點是遠程預警機、空中加油機、多用途戰鬥機、戰略轟炸機、各種用途的無人機,同時跟上軍事科技發展趨勢,推動戰機向隱型化、無人化發展。組建具有雷霆般打擊力量的空軍拳頭部隊,消除非對稱因素,讓敵人不敢輕舉妄動。

  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已提出了建設“攻守兼備”的人民空軍的戰略思想,相信我們會打造一支真正的令人膽寒的空中利劍,有效保衛祖國利益。



美刊披露科索沃戰爭被掩蓋的驚人內幕

時間:2009-4-21 15:29:48

  提前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中,有一顆重磅炸彈:題為《科索沃被掩蓋的內幕》。這篇報道光是引文部分,就足以讓美國的讀者感到觸目驚心了:北約聲稱其在科索沃戰爭中大獲全勝,但那場戰爭實際上根本沒有傷及南聯盟的元氣。這篇報道傳遞的另一個信息是: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行動不僅在道義上(侵略他國主權)和政治上(科索沃問題更加複雜化)上失敗了,軍事上同樣是一場難以啟齒的失敗。空襲戰果報告原是“注水肉”

  1999年6月,當北約對南聯盟進行了長達78天的狂轟濫炸,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最終同意將其軍隊撤出科索沃的時候,北約聲稱進行了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空戰。美國及其北約盟國上下充斥著一股近乎狂熱的勝利氣氛。美國著名軍史學家約翰-基甘寫道:“這是戰爭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唯一一場隻靠空中力量就大獲全勝的戰爭!”美國國防部長科恩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重創了駐科索沃的南聯盟軍隊,摧毀了其50%的火炮和1/3的裝甲運兵車。”美國參聯會主席謝爾頓上將指著彩色圖標向人們介紹說:“北約空軍一共摧毀了南聯盟的120輛坦克、220輛裝甲運兵車和超過450門火炮、迫擊炮。”對於這一異常樂觀的戰果,當時就有人表示懷疑,但苦於沒有過硬的證據,所以隻有少數軍事專家沒有被北約和美國國防部的聲明所迷惑。直到北約轟炸南聯盟一周年後的今天,美國《新聞周刊》通過非常渠道獲得了一份美國空軍的絕密軍事評估報告。這份報告揭開了北約襲擊南聯盟“戰果”的真相——-北約對南聯盟的空戰,實際上遠沒有它公開吹噓的那麽神,絕大多數的北約炸彈都炸在了荒郊野地,或者炸中了成百上千輛平民轎車、卡車或者假目標,極少打中南聯盟軍事目標。

  那麽北約真正打中的軍事目標有多少呢?是14輛坦克,而不是120輛;是18輛裝甲運兵車,而不是220輛;是20門火炮,而非450門!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戰爭期間,北約飛行員聲稱一共摧毀了744個目標,但美國空軍調查人員戰後悄悄到科索沃通過飛機和地麵調查後發現,確有證據證明打中的目標僅僅58個!更重要的是,美國《核科學家通報》雜誌獲得的美國國防部另一份秘密報告顯示,美國空軍在對南空襲中一共動用了5285枚精確製導炸彈,這些“精確製造炸彈”卻無法精確命中目標,許多卻炸中了平民。

  北約盟軍最高司令不敢正視的真相讓人震驚的不光是戰果真相,還有北約和美國政府在戰間和戰束後拚命掩蓋真相、欺騙民眾的做法。在科索沃戰爭期間,美國政府一再指示北約盟軍最高司令克拉克,一定要提交“積極的戰果報告”,決不能公布任何“真正的戰果”!而北約空軍將領卻向克拉克抱怨說,在15000英尺高空用飛機打坦克“根本不可能”,聲稱打中坦克的飛行員“90%是說假話”。權衡了利害關係之後,克拉克上將決定屈從於華盛頓的壓力,選擇了擴大戰果的做法。然而,克拉克上將打心眼裏對每天上報到他辦公桌上,然後由他親口向外發布的戰果感到懷疑。他曾私下向華盛頓最高決策層提出他的疑慮。然而,正是這種懷疑斷送了克拉克的前程,戰爭一結束,華盛頓就宣布克拉克將提前退役!就在這時,南聯盟地麵部隊司令帕夫科維奇將軍透露說,南聯盟駐科索沃部隊隻損失了13輛坦克!心灰意冷的克拉克說什麽也不相信南聯盟將軍的話。他甚至譏諷說:“南聯盟簡直是在自欺欺人!”然而,克拉克的一名高級貼身參謀卻偷偷地告訴他說,帕夫科維奇將軍所說的一切是真的!克拉克對那位參謀說:“我一定要在交出指揮權之前把這件事弄得水落石出。”克拉克在沒有跟五角大樓和北約其他高層官員打招呼的情況下,於去年6月底向科索沃派出一個絕密的地麵戰果調查小組。這個小組的30名專家全都是克拉克的親信,他們是來自北約參謀部或者美國空軍“彈藥效果評估小組”(MEAT)抽調來的精英(這些小組成員後來風趣地稱自己是“臭肉”,因為“彈藥效果評估小組”的英文縮略語正好是英文單詞“肉”的意思)。

  這個秘密小組很快發現,北約空軍對攻擊固定目標諸如掩體或者橋梁都應該十分精確,但讓專家們大跌眼鏡的是,北約空軍還是會打不中,這得歸功於南聯盟軍隊的戰術偽裝天才。調查小組的一位著名專家驚訝地說,南聯盟軍隊為了保護一座北約重點轟炸的橋梁,在真橋上遊300米處搭了一座用塑料造的假橋,結果北約戰鬥機和轟炸機多次轟炸了那座假橋,而真橋直到現在也安然無恙。專家們還發現,南聯盟軍隊把長長的黑木頭插在破卡車的兩個輪子之間,結果引得北約戰鬥機前來輪番攻擊;有三分之二的SA-9導彈發射器居然是用製造歐洲牛奶瓶的金屬線紮的!北約的一名專家悻悻地說:“在15000英尺高空看這些玩意,絕對跟真的一樣。難怪飛行員們老報告自己打中了哪些哪些目標哩!”

  克拉克惱羞成怒,他下令調查小組通通滾下直升機,采取最笨拙但卻最準確的辦法——-乘車或者步行對戰場進行逐一核實。克拉克破口大罵調查小組說:“該死!你們應該開車到每一處現場,開不了車的,就步行上去核查!我就不信北約的空戰效果會這麽差!”調查小組二次出發,這回他們把科索沃境內的每個彈坑都查了一遍,為了調查一些大彈坑的情況,他們不得不捏著鼻子翻動老百姓丟在彈坑裏的臭垃圾甚至糞坑。到了8月初,調查小組帶著2600張照片返回了德國拉姆斯泰因美國駐歐洲空軍司令部,向駐歐美國空軍副司令沃爾特-貝吉特將軍進行了匯報。貝吉特將軍還沒有聽完匯報就從椅子上蹦了起來:“我們沒有打中坦克?你們這麽說是什麽意思!”克拉克聽完匯報後也同樣從椅子上蹦了起來:“沒有打中坦克?這不可能!我不相信,我決不相信!”然而,調查小組的專家解釋說,50噸重的坦克殘骸在拖走時想不留下任何痕跡是不可能的,但調查小組沒有發現任何這種痕跡。“注水肉”是這樣造出來的沮喪、絕望的克拉克下令美國空軍趕緊製造一份新的“戰果”報告,駐歐美國空軍準將約翰-凱雷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閉門造車,終於提交了一份令克拉克“滿意”的報告。根據這份“戰果報告”,北約成功摧毀了南聯盟的93輛坦克,接近於謝爾頓說的120輛;擊毀了南聯盟的153輛裝甲運兵車,跟謝爾頓提的220輛相差不遠。

  那麽,這份令克拉克和美國軍方最高層“感到比較滿意”的戰果報告是怎麽出籠的呢?原來,凱雷準將在撰寫這份報告的時候,根本不到戰場進行考查核實,而是以飛行員自己報告的情況為準。凱雷辯解說:“讓飛行員自己講是最可靠不過的了,因為他們都是當事者。”

  然而,凱雷的這番話當即就遭到北約總部一名高級軍官的反駁,說凱雷統計的數字中“起碼有一半以上沒有任何根據”。

  北約總部其他高級將領同樣不相信凱雷的報告,美國情報部門也對凱雷的報告表示懷疑。去年11月,美國中情局在美英情報專家年會上公開表示,南聯盟軍隊的實力戰前戰後幾乎一樣,根本談不上傷筋動骨。中情局的一名高級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偷偷說:“美國人都明白事實真相,隻不過沒有人願意說起這個話題罷了。”今年1月,美國國防部也開始不敢相信自己的“戰果”了。在今年1月份遞交給美國國會,上麵簽署有國防部長科恩和參聯會主席謝爾頓上將的《科索沃戰爭報告》上,194頁的長篇大論居然沒有具體可靠的數據,“虛得等於沒有內容”。這份報告雖說引用了凱雷戰果報告的數據,緊接著卻心虛地解釋道:“所有的評估都無法正確反映南聯盟軍隊真正的損失情況。”這句話包含的意思,據美國國防部一位高級官員解釋說是:“這是空軍的統計數據,我們並不覺得它是正確的。”

  實際上,就連美國空軍現在也不再采用凱雷的“戰果”報告了。所有的當事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閃爍其辭。克拉克將軍拒絕談論南聯盟在科索沃戰爭中具體損失的數字。再說,克拉克已於上周交出了北約盟軍最高司令的職務,今年6月又將退出美軍現役,所以一切都不關他的事了。參聯會主席謝爾頓的發言人告訴記者說,計算南聯盟損失多少應該是媒體的事,不關軍方的事。然而,美國軍事專家們擔心,如此公然造假的結果,會使美國未來軍隊的發展出現一邊倒,美國空軍在今年11月大選之後必然會提出大量軍費瓜分份額,從而極大限製了其他軍種的平衡發展,這等於是美國人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而更大的危險在於,如果美國人不敢正視科索沃戰爭失敗事實的話,那麽極可能會誤導未來決策者也就是美國的未來總統,過於迷信空中力量,過於迷信“科索沃式戰爭”,那樣的話,美國吃大虧的日子還在後麵。


從科索沃戰爭看未來戰爭形態

 世紀之交,在巴爾幹半島爆發了一場高技術的空襲反空襲戰爭---科索沃戰爭。這場戰爭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諸多新型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得到運用,各種新式戰法經曆了戰爭的實踐檢驗,是一場典型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通過對這場戰爭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發現其所展示的若幹特點,勾畫出未來的戰爭形態。

  一、將重要後勤目標列入戰略打擊重點,實施首先打擊和持續打擊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從古至今,後勤保障工作均對戰爭產生著重要影響,未來戰爭,後勤保障工作將更加直接地製約著戰爭,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因而,戰爭的戰略指導也從首先打擊有生力量向同時打擊作戰能力與經濟潛力轉變,從對後勤目標實施階段性打擊轉向進行全戰場、全過程打擊。

  現代戰爭,戰略打擊的首輪重點目標不僅包括重要軍事戰略目標,還包括軍事生產力量。此外,對後勤目標的打擊範圍將不斷擴大,從大到小,從軍到民,從機場、港口設施到倉庫、營房,從鐵路、橋梁到加油站,直至與軍隊保障有關的重要工廠、企業、設施等。這與以往首先著重打擊作戰部隊、主戰裝備不同,而是把重點放在打擊對方的作戰能力與潛力上。這種打法,人員的傷亡率較之傳統戰爭有很大的下降,但對作戰能力與潛力的破壞非常大,即使軍隊和裝備的保存比率能夠維持較高的水平,但其擁有的作戰能力和潛力很難達到相應的水平。不僅如此,在過去的戰爭中,由於科技水平的限製,對後勤目標的破壞手段較為單一,破壞程度較低。而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科學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敵對方將會充分利用先進的遠程精確製導武器、地球物理武器等高技術兵器,對處於戰略後方的工業生產基地、軍工生產基地、戰略物資儲備基地、戰略交通道路、交通樞紐等重要目標進行綜合打擊破壞,癱瘓戰略後勤支援能力,加大實行持續保障的難度。這也反映了未來戰爭前方與後方、作戰與後勤、軍隊與地方的界限將愈發模糊。對此,未來作戰將更加重視把後勤安全問題放在整體作戰中全麵統籌,並利用積極有效的攻勢實現以攻為守,而不是為防而防,從根本上改善後勤的安全問題。

  二、作戰樣式呈不對稱攻擊,以結構破壞、整體癱瘓為目的未來戰爭的形態,將是以空中打擊、遠程精確打擊、係統打擊為主,進行結構破壞、功能摧毀、整體癱瘓,以達到降低對手的作戰能力,保持或擴大不對稱的態勢,控製力量對比轉化,從而奪取和保持戰略主動權。孫子曰:“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未來高技術戰爭依然離不開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但是由於高技術兵器的發展,“集中優勢”的內涵己由傳統的“量”的集中轉變為“質”的集中。未來作戰,集中力量不僅是指兵器、兵力數量的集中,而且更強調的是質量的集中、打擊威力以及作戰效能的集中,盡可能擴大力量對比的不對稱。即集中技術含量高、命中概率大的精確製導武器和裝備高技術武器的部隊,對敵對方的戰略戰役體係的要害目標實施突然、準確、猛烈的打擊,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對手以最大的破壞和精神上的震撼。從近期爆發的幾場局部戰爭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定條件下,集中力量(主要是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程度越高,造成的不對稱態勢越大,則贏得戰爭的可能性就越大,作戰的規模和時間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控製,損失和傷亡就越小。


未來戰爭,主要是高技術條件下的聯合作戰,整個作戰體係,是一個內部結構龐雜而聯係緊密的完整係統。該係統由許多作用地位各不相同但功能互補、缺一不可的子係統有機構成,如武器係統、指揮係統、保障係統等,均對整個作戰係統的運轉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個子係統或一個環節出現故障,都會影響整個係統的正常運轉,甚至導致係統癱瘓。因而,未來戰爭的打擊重點將主要是戰場偵察係統、指揮控製中心、高技術武器作戰平台、情報網等要害目標。通過對這些係統關節點的有效打擊,破壞對手的平衡,使其喪失應有的功能和作戰能力,從而更及時、更準確地達成戰略戰役目的,推動整個作戰全局向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

  三、全局上采取封打結合,實行禁運等多種戰法的綜合運用未來戰爭,是諸軍兵種共同實施的聯合作戰,不論是發起進攻還是組織防禦,也不論采取何種具體的作戰樣式,隻靠單一軍種的力量是難以取得勝利的。同樣,僅運用單一戰法也是無法製勝的,必將是多種作戰力量和多種作戰方式的綜合運用。近年來的戰爭實踐表明,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聯合作戰融多種類型、多種樣式、多種方法和多種手段於一體的特征更加突出。作戰方式和手段越是靈活多樣,就越能夠製對手於出其不意,越易於控製戰場主動權,從而陷敵於被動局麵。傳統的隻靠單一手段獲取戰爭勝利的作戰樣式,在未來戰爭中將很難占據一席之地。

  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使得戰場空間更趨廣闊,作戰力量更為多元,從而為作戰方式和打擊手段的多樣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使聯合作戰的戰法內容和手段更加豐富多樣,呈現明顯的多樣性、係列性和綜合性等特點。不僅如此,如同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所強調的全勝思想的運用,並不代表著完全放棄武裝打擊,而是以實力為後盾,結合經濟封鎖、政治威懾、外交鬥爭等多種手段,達到切斷對手與外界的聯係,從政治、經濟上孤立、癱瘓對手的目的,這種作戰手段的非常規化也將成為一個趨勢,為達成戰爭勝利目標,戰場內外、軍事性和非軍事性作戰力量的界限日趨模糊。未來戰爭中,孫子不戰而勝的全勝思想也將成為重要的戰略指導,其特點則是在全局上采取封打結合,形成環形部署,達成包圍態勢,以及設立禁飛區、禁航區,實行海空封鎖,切斷陸路通道,控製別國援助等諸多戰法。通過綜合運用各種作戰方式和手段,盡可能地使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打擊對手,隻有這樣,才能形成整體合力,產生整體效應,達成預期目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