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海基核力量建設最新情報—艇、彈、頭三部曲 zt

(2009-04-17 16:51:42) 下一個
中國海基核力量建設最新情報—艇、彈、頭三部曲
時間:2009-4-11 12:15:38 軍事天地


  眾所周至,核武器是大國國家安全的基石。中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而“後發製人”的核力量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可靠的生存性能和足夠有效的打擊能力。近年來,美國越來越“重視”中國的核力量。Ohio級戰略核潛艇移防至西太平洋,其動機就包括增強對我陸基核力量的打擊能力。美國有人聲稱,Ohio級搭載的核彈頭可在第一波核打擊中消滅我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陸基核力量。這裏姑且不論美國是否掌握了我洲際導彈地井的精確位置以及能否在戰時有效偵測到機動洲際導彈發射車的位置,美國的這種戰略野心就迫使得我們必須盡快提高核力量的生存性能,尤其是改變陸基單一部署的局麵,實現核力量的海陸“兩位一體”.正如《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所說,海軍要“增強核反擊能力”.

  早在60年代,海軍在開始研製第一代核潛艇時就提出了研製二代核潛艇的設想。70年代中後期進行了一些初步研究。80年代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軍隊進入“忍耐期”,核潛艇研製工作也隨之放緩,先重點解決一代核潛艇的研製工作。

  1986年4月5日。國防科工委上報中央軍委《關於戰略核武器研製安排意見的請示》,提出第二代固體戰略核導彈應走發展基本型的路子,實行海陸兼顧和技術通用原則。這也就是所謂“東風下海”的來曆。同年底,第二代固體戰略核導彈基本型DF-31立項開始研製。

  1986年4月21日,海軍黨委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提出“盡快部署第二代核潛艇的研製,其中新型反應堆的研製和巨浪二號潛地核導彈應提前起步,爭取第二代核潛艇2000年以前開始裝備部隊。”由於戰略、經濟和技術原因,和其他很多項目一樣,這一設想並未實現。

  1987年9月11日,中央軍委常委會指出:“我國是一個大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從長遠考慮,為了提高戰略核力量的機動性和生存能力,有必要研製和發展海基戰略核武器係統。”

  海基戰略核力量的研製有三大塊任務:艇(重點是二代核反應堆)、彈(重點是先進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和頭(小型化熱核武器彈頭).

  1988年3月,七院召開094型號預研工作會議。5月3日,國防科工委確定094艇為八五期間綜合論證項目。

  1994年,新一代核潛艇研製工作正式啟動。1996年,094工程立項,719所前所長張金麟任總設計師,艇用核反應堆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設計。1999年底,094首艇開工,2004年7月下水,隨後開始航行試驗。

  094艇長約133米,水下排水量約9000噸。

  戰略核潛艇造價很高,因此盡量一艇多彈。但要裝的導彈多就要核反應堆功率大、艇體大,由此造成潛艇被發現概率大,當然由於技術水平的限製,各國每艘SSBN上裝載的SLBM數量不同,但都是4的倍數,這是為了發射時艇體重心穩定的考慮。美國的Ohio水平高,裝了24枚三叉戟II D-5,而俄羅斯最新的955型SSBN首艇Юрий Долгорукий隻裝載了12枚Булава,英國下一代SSBN據說也隻裝載12枚D-5.094裝12枚JL-2,這應該是綜合考慮了戰術指標、可靠性和經濟性的結果。094遭人詬病的“龜背”可能是由於核反應功率限製了艇的排水量(直徑),以及JL-2的長度所致。若能減小JL-2的長度,並加大艇的排水量,就可以消除“龜背”.

  1988年3月10日,海軍召開JL-2武器係統戰術技術指標、使用要求及技術攻關論證會,3月30日向國防科工委上報,國防科工委於6月8日批準。由於技術難度較大,JL-2遲遲沒有立項。不過海軍試驗基地還是進行了模型彈水下彈射試驗。

  第二代固體戰略核導彈基本型DF-31於1999年8月2日首飛成功,同年底DF-31A和JL-2立項。JL-2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設計,包為民任總設計師,李明華任總指揮。固體火箭發動機由航天科技集團四院設計製造,侯曉任總設計師。與基本型相比,為了大幅度提高射程,JL-2采用了高能固體推進劑NEPE,芳綸纖維複合材料殼體、碳/碳複合材料可拋式延伸噴管。我國是繼美、法之後第三個掌握NEPE推進劑技術的國家,走在了俄羅斯的前麵。

  JL-2於2003年6月初成功實現首飛,2004年1月Y2飛行試驗成功。這兩次飛行試驗考核了發動機的性能。2005年6月16日,JL-2首次在試驗潛艇上發射成功,考核了彈筒匹配性能。2006年,JL-2首次水下發射試驗失敗。2008年5月29日,JL-2水下發射試驗成功。

  JL-2為三級固體導彈,直徑2米,長約14米,重約40噸,射程>8000 km,改進型射程可達到12000 km.

  九院從7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為二代戰略核武器配套的核彈頭,80-90年代先後突破了初級小型化和次級小型化,隨後又進行了一係列安全性和可靠性試驗。其中初級設計采用了非球對稱構形,有利於將核裝置塞進RV狹窄的鼻錐部。臭名昭著的Cox報告中說: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identifies two general design path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hermonuclear warheads:

  · The first path, which apparently has been followed by the Russians, emphasizes simplicity and reliability in design.

  · The second path, which the U.S. has taken, utilizes innovative designs and lighter-weight warheads.

  The Select Committee judg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C\'s preference for U.S. designs, the PRC\'s theft of design information on our most advanced thermonuclear warheads, and the PRC\'s demand for small, modern warheads for its new generation of mobile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s will result in the PRC emulating the U.S. design path to develop its next generation of thermonuclear warheads.”

  當然,按照國務院新聞辦的說法,我國的核武器是“獨立自主研製”的。

  解決了核裝置的小型化,還要解決再入飛行器的小型化問題,這包括了空氣動力學、材料和控製等多方麵的問題。航天一院14所、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空氣動力研究發展中心攻克了小型化再入飛行器的滾轉共振問題,航天一院703所等研製了新型燒蝕防熱材料(碳/酚醛複合材料等),使我國小型化核彈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SLBM一般都采用多彈頭,根據導彈的投擲重量和核彈頭小型化水平不同,子彈頭的數量也不同。作為參照,看一下美國人最先進的兩種海基核彈頭:

  Trident II D-5: 8*Mk5/W88 ~150kg/475kt

  Trident I C-4: 12*Mk4/W76 ~100kg/100kt

  假設JL-2有0.6-1t的投擲重量,除去MIRV的母艙和突防裝置,彈頭重量大約是一半(300-500kg).九院前院長朱祖良曾說我們的核武器小型化水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也就是美俄的水平。此外,曾有報道我國的二代核彈頭有大、小兩種當量的。按保守估計,假設大的是幾十萬噸級(用於DF-31的單彈頭)類似於W78(用於民兵III);小的是十萬噸級,類似於W76.那麽JL-2起碼能裝載一枚幾十萬噸當量的大彈頭或三枚十萬噸當量的小彈頭。如果我們的核武器小型化達到了W88的水平,JL-2裝三枚W88那樣的彈頭也是可能的(不過最大射程可能會有所影響).

  雖然2006年我國已經在DF-5B上掌握了MIRV技術,JL-2很可能還未進行過MIRV試驗。從外電報道看,去年的JL-2試驗可能重點考核的是導彈的水下發射技術。JL-2至少還需要進行三到五次飛行試驗,才能完全考核導彈(包括彈頭)的戰術技術性能。

  眾所周至,我國已在海南三亞修建了大規模的海軍基地,部署了094艇。而最近幾年美國海軍情報偵察船頻頻在南海出現,其針對中國海軍核潛艇的意圖十分明顯。但是,即使JL-2具有12000 km的射程,要在南海打擊美國還是力不從心的。看來,南海並不是094未來的預設戰場。

  美國海軍退役中將蘭寧利曾稱:“此前中國核潛艇基地在青島附近,麵對美日強大的反潛戰力,中國潛艇不易出海。如今中國在海南島興建新基地,核潛艇經巴士海峽就能輕易進入太平洋。”巴士海峽大風大浪的氣象因素,使潛艇在與水麵艦艇和飛機的對抗搜索中占有優勢,因為聲呐浮標會迅速被水流帶走,很難對潛艇定位;而且該海域表層海水溫度終年較高,但表層以下則出現溫度激烈變化,即溫度躍變,聲呐很難偵測到在溫度躍變層下的潛艇。顯然,中、美兩國軍方都早就注意到這條潛艇的“黃金水道”.我判斷,094未來的巡邏陣地應該是第一島鏈以東的西太平洋海域,甚至可能在第二島鏈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海域。

  今年JL-2有可能在094艇上進行首次水下發射試驗,如果試驗成功我們有望在今年的國慶閱兵上看到JL-2的雄姿,而094是否會以某種形式公開也非常期待。

  094和JL-2再經過若幹次試驗(包括導彈定型飛行試驗和批抽檢飛行試驗),若一切順利,我估計五年後094可初步形成戰鬥力。

  為了保證有兩艘戰略核潛艇可隨時執行戰備任務,需要六艘在役艇。由於094還不完全令人滿意,海軍有可能先建造3艘094初步以建成水下核反擊力量,同時發展更先進的戰略核潛艇(水下排水量約15000噸,裝載16枚潛地洲際導彈)和潛地洲際導彈,以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核潛艇研製工程五十年大事記

  1958年

  6月27日 聶榮臻元帥呈報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關於開展研製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

  6月29日 鄧小平總書記批準聶榮臻提出的報告,並在報告中關於加快研製進程處批注“好事”.此後,根據報告中的提議,由羅舜初(組長)、張連奎(副組長)、劉傑、王諍組成4人小組,負責籌劃和組織領導核潛艇研製工作。

  7月28日 中央軍委在《關於海軍建設的決議》中指出:海軍以發展潛艇為重點,相應地發展必要的水麵艦艇。無論是潛艇、水麵艦艇,都應該特別注意采用新的技術成果,如導彈、原子動力。

  7月 中共中央批準研製核潛艇,並以海軍為主組建“總體設計”分組,以二機部為主組建“核動力設計”分組。

  7月31日至8月3日 蘇聯赫魯曉夫到我國訪問,要我國答複蘇方提出的“關於建立聯合艦隊與長波電台的建議”,妄圖控製我國,當即遭到我國嚴厲的拒絕。

  9月29日 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等視察渤海造船廠。

  10月 原子能研究所反應堆工程研究室等單位的科技人員200餘人,開展反應堆物理、堆設計、燃料元件、熱工水利、自控等研究工作。

1959年

  9月 赫魯曉夫來華時輕蔑地說:“核潛艇的技術複雜,你們搞不了,花錢太多,你們不要搞。”並拒絕向我提供核潛艇的技術援助。為此,毛澤東毅然發出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年底,中央軍委同意陳賡的建議,按“尖端集中,常規分散”的原則,決定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增設原子工程係,專門培養原子專業的研究設計人才(第一批核工程專業學員於1965年畢業,共20多人,以後都成為中國核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設計骨幹力量).

  1960年

  3月22日 國防科委成立以海軍政委蘇振華為組長的核潛艇研製工程領導小組,下設總體組、反應堆組、導彈組和電子組。提出了“核潛艇研製要以反應堆為綱,船、機、電、彈緊緊跟上”的方針,促進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研究和設計工作。

  6月 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等專家的指導下,提出了《潛艇核動力方案設計(草案)》,對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堆型、主要技術參數等有了初步的設想構思,為以後的研製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

  1961年

  由於國家經濟遇到暫時困難,不能同時開展太多的尖端科研項目,核潛艇的正常研究工作進展緩慢。

  1962年

  12月14日 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周恩來總理任主任,成員有副總理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以及中央軍委、國務院有關部委的負責人。

  1963年

  3月 中央專委正式明確核潛艇研製工作暫時“下馬”,並批準保留少數核潛艇研究的技術力量,繼續從事核動力裝置和潛艇總體等關鍵項目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為設計試製核潛艇做準備。

  8月 經中央專委批準,原子能研究所反應堆研究室與海軍艦艇研究院(即七院)核潛艇技術研究室合並,成立潛艇原子能動力工程研究所(簡稱核動力研究所,即中國人民解放軍715所,屬七院),開展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總體方案的論證、設計工作。

  1965年

  3月20日 由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委第11次會議批準核潛艇工程“上馬”,重新列入國家計劃,715所劃歸二機部建製,要求二機部1970年建成核潛艇陸上模式堆。

  6月12日 以海軍艦艇研究院(七院)一所二室為基礎,組建核動力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即719所).

  7月 二機部潛艇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提出了潛艇核動力反應堆設計方案,並很快得到中央專委的批準,年底即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初步設計(1967年完成潛艇核動力裝置擴大初步設計;1969年完成潛艇核動力裝置全部施工圖).

  8月15日 中央專委召開第13次會議,批準核潛艇研製分兩步走,第一步先研製魚雷攻擊核潛艇,第二步再研製導彈核潛艇,並要求魚雷攻擊型核潛艇於1972年下水試驗,同時進行核潛艇的陸上模式反應堆和海軍核潛艇碼頭基地的建設;並決定建立遠洋靶場測量船隊。(這次重要會議的召開被視為中國第一代魚雷核潛艇正式開始研製的時間。)

  8月 海軍第一座大功率長波台竣工,標誌著可以遠距離對水下潛艇進行通信。

  8月 七機部四院組建了第四設計部(簡稱四部。1970年1月劃歸七機部一院建製),負責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總體設計及其準備工作。

  9月 715所和二機部194所合並,成立二機部909基地(1973年更名為二機部第一研究院;1990年更名為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1966年

  8月30日 6631型常規動力導彈潛艇建成,為水下發射固體導彈試驗做準備。本年,“文化大革命運動”爆發。周恩來總理幾次組織召開中央專委會議,堅持研究部署有關核潛艇的研製工作。

  同年,海軍艦艇研究院第719所開始進行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總體方案論證和設計。

  1967年

  3月 國防科委正式下達了中程潛地固體導彈的研製任務,明確導彈核潛艇武器係統研製任務分工。

  3月至11月 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等中央首長連續簽發電報,指示二機部所屬企事業在“文革”中實行軍事管製,不準串聯、不準奪權、不準停產,進行正麵教育。

  5月15日至1973年7月 國務院決定對二機部機關實行軍事管製。

  6月 海軍提出導彈核潛艇的作戰使用要求分兩步走,第一步,在魚雷核潛艇基礎上研製導彈核潛艇,性能先不要求太高;第二步,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的基礎上,再考慮研製性能更好的第二艘艇;並確定了第一艘艇研製工作的重點是:突破潛地導彈武器係統及其潛艇水下發射技術,除潛地導彈武器係統外,原則上均采用魚雷核潛艇的配套設備,等於在魚雷核潛艇的艇體增加一個導彈艙室。

  8月30日 中央軍委向所有從事核潛艇工程的單位發出《特別公函》,指出:核動力潛艇是毛主席親自批準的一項國防尖端技術項目,必須群策群力,大力協同,排除萬難,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

  10月 海軍提出導彈核潛艇的作戰要求,在核潛艇及潛地導彈方案論證審查會上,審查了戰術技術任務書,研究了核潛艇的發展步驟、導彈試驗程序、試驗基地建設、試驗分工及全武器係統協調抓總等重大問題。

  12月 國防科委下達了我國彈道導彈核潛艇第一個兩級固體燃料火箭的型號研製任務。這次重要會議的召開被視為中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和第一代固體潛地戰略導彈正式開始研製的時間。

  1968年

  2月 國防科委成立核潛艇工程辦公室,由海軍、國防科委、國防工辦和六機部的人員組成,負責處理研製核潛艇的日常工作。

  4月8日 毛澤東簽發中央文件,決定抽調某軍區炮兵團擔負六機部渤海造船廠基本建設任務(即“6848”批示).

  5月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在總裝船廠放樣。

  7月18日 毛澤東簽發中央文件,決定派出解放軍部隊支援核潛艇陸上模式反應堆的建設工作(即“7.18”批示).

  11月 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開工建造。

  1969年

  2月9日、11日、12日 周恩來總理聽取國防工業係統匯報後說:“……潛艇、快艇這一套要加快些。核潛艇1970年下水很有希望……海軍要把空中、海上的防禦係統搞起來。”

  10月 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海軍。由國防科委、國防工辦、國家計委、海軍及有關工業部的領導組成,海軍政委李作鵬任組長,羅舜初、周希漢任副組長(1971年改為蘇振華任組長,餘秋裏、方強、錢學森、周希漢任副組長).

  1970年

  1月 七機部四院第四設計部(總體部)遷至北京劃歸七機部一院建製,改名為一院四部,由一院負責潛地導彈的技術抓總和協調工作(1979年又改為七機部二院抓總);七機部一院任命控製係統專家黃緯祿為潛地導彈總設計師。

  4月28日 核潛艇陸上模式反應堆土建、安裝工程全部完成,5月1日開始試車。

  4月 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完成總體試水,開始設備安裝。

  7月15日、16日 周恩來總理在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提升功率前夕聽取工作匯報時指示,“要安全可靠,萬無一失,要以搞好為準。” “要充分準備,一絲不苟,萬無一失,一次成功。”

  7月17日 淩晨2點 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開始提升反應堆功率;7月18日和20日,周恩來兩次打電話,要求參試人員“不要急,要仔細做工作。加強現場檢查。越是試驗階段,越要全力以赴,一絲不苟,才能符合要求”.

  7月30日 核潛艇陸上模式堆試驗達到滿功率運行,指標符合設計要求,標誌我國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建造成功。

  9月 我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開工建造。

  12月26日 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勝利下水,開始進行舾裝。

  本年,我國核燃料廠先後生產並提交了陸上模式堆和核潛艇反應堆使用的兩爐燃料元件,保證了兩座反應堆的安裝使用。


1971年

  4月1日至8月16日 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進行係泊試驗(4月底開始向艇上的反應堆裝填核燃料;6月核潛艇的反應堆達到熱態臨界).係泊試驗期間共完成試驗項目392項,啟堆10次,反應堆運行400多小時。

  6月25日 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就核潛艇碼頭啟堆試驗問題指出:中國第一次搞核潛艇,試驗工作要穩當一些,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多花一些時間充分準備,取得經驗。試驗要先碼頭、水麵、淺水,然後再深水,分四個階段……

  7月1日 中國首次實現在核潛艇上以核能發電,進行了主機試車和動力裝置聯試的初步考核。

  8月23日 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開始航行試驗,到1972年4月共出海試驗20餘航次,累計航行幾千海裏,完成了絕大部分試驗項目。

  9月24日 國產化的魚-1型熱動力自控魚雷設計、生產定型。

  1972年

  3月 中央軍委葉劍英副主席在觀看了核潛艇研製紀錄片後深情地說:“核潛艇搞出來了,人民感謝你們!”

  8月12日 毛澤東主席簽發電報,批準核潛艇進行擴大航行試驗。

  9月21日 中央軍委葉劍英副主席視察渤海造船廠。

  10月 在改裝的常規潛艇上首次成功進行了全尺寸模型導彈的水下彈射試驗,對攻克水下發射技術關鍵有重大意義。

  1974年

  1月至4月 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進行檢驗性航行試驗。

  2月18日 國務院、中央軍委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和遠洋測量船隊兩個工程領導小組合並為國務院、中央軍委核潛艇、遠洋測量船隊工程領導小組,蘇振華任組長,餘秋裏、周希漢、方強、錢學森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海軍裝備技術部。

  8月1日 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命名當天服役的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為“長征1號”,正式編入海軍序列,並舉行了莊嚴的軍旗授予儀式。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等參加了交接命名大會。該艇經過20多次出海試驗,試驗項目近200個,反應堆運行了數千小時,累計航行6000多海裏。該型核潛艇分為7個艙室,采用水滴線型,搭載聲自導魚雷,單軸推進,自持力90晝夜,下潛深度和水下航速等都達到或接近國外水平。1985年,“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8月19日 88歲高齡的朱德委員長在海軍蕭勁光司令員和劉道生副司令員的陪同下,乘坐223驅逐艦,在秦皇島海區檢閱了包括核潛艇在內的海軍新型艦艇部隊,並為海軍題詞:“增強革命團結,加速人民海軍建設。”

  1975年

  5月25日 中共中央做出關於國防尖端技術發展問題的決定,首先抓緊洲際導彈的研製,積極進行潛地導彈的研製。

  8月3日 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設計、生產定型。

  8月21日 魚-3型反潛雙平麵聲自導魚雷設計定型。

  1976年

  本年,研製出具有一定精度的慣性導航係統並裝艇使用。

  1977年

  4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華國鋒任中央專委主任,葉劍英、李先念任副主任,8月6日增補鄧小平為副主任。

  9月18日 中共中央批準“向太平洋發射洲際地-地戰略導彈、潛艇發射固體潛地戰略導彈以及發射試驗通訊衛星”為1980年至1984年的三項重點任務,即:“三抓任務”.

  12月7日 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核潛艇、遠洋測量船工程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其工作移交國防科委統一領導。

  12月14日 中央專委批準張愛萍兼任中央專委辦公室主任,專委辦公室的日常工作由國防科委科技部承辦。

  1978年

  3月17日 王震副總理視察渤海造船廠。

  4月20日 常規動力導彈潛艇改裝成水下發射試驗潛艇並交付使用。

  1979年 4月 為了減輕七機部一院過重的型號任務負擔,加強對潛地導彈型號導彈的領導,充分利用七機部二院的生產能力,國防科委決定將“巨浪”型號的總體設計部(四部)和控製係統研究所劃歸七機部二院,由二院負責潛地導彈型號的抓總任務。此時潛地導彈正處於技術設計階段。

  9月 為了加強核潛艇工程的技術抓總和協調,國防科委、國防工辦任命彭士祿為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緯祿、趙仁愷、黃旭華為副總設計師。

  12月 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經曆了9年多的全壽期運行試驗,進行了530項(次)試驗項目,取得了反應堆堆芯全壽命期運行的完整數據,完成了曆史使命,核反應堆最終被關閉,開始進行運行工作總結和開蓋拆除前的技術準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