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9,中國外交戰略需大調整嗎?zt

(2009-01-07 15:59:02) 下一個
2009,中國外交戰略需大調整嗎?
來源:中國國際戰略網 時間:2009-1-7 8:58:37




中國“奧運外交”展現大國氣魄

  編者按 1989年,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略。20年後的今天,當中國的實力顯著增強,我們是否該對“韜光養晦”的戰略做出調整?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這一戰略的現實意義呢?本報約請了兩位專家撰文闡述了各自的看法。

  應堅持“韜光養晦”

  現在,國內有一些人頭腦發熱,說什麽“韜光養晦”是“鴕鳥政策”,應該放棄;我們現在有能力同美國“分庭抗禮”,或者“平分秋色”;中國人民一定要出一口惡氣,等等。

  愛聽“讚歌”可能是人之常情,但“讚歌”容易迷人,使人飄飄然,甚至忘乎所以。國際上某些人精心譜寫的“讚歌”,實際上是一顆新式的“糖衣炮彈”,要利用中國一些人的浮躁情緒和簡單的“大國心態”,麻痹中國人民的憂患意識。他們大肆渲染和誇大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其真實目的就是要引起西方,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的驚恐,從根本上感到中國“威脅”和“挑戰”的嚴重性,從而動員敵對中國的勢力聯手遏製中國崛起。

  雖然中國人民幾代人孜孜以求的“揚眉吐氣”,現在終於成為現實,這確實大快人心,讓人自豪。但如果因此就不再謙虛謹慎了,要放棄“韜光養晦”戰略思想,狂妄自大,甚至想在國際上推行一、兩個大國共管世界的方針,那可不是一件好事,可能正中了國際反華勢力的奸計。他們早就說,中國韜光養晦政策不過是權宜之計,是“最大的國際戰略欺騙”,中國一旦強大了,就要像美國一樣“無情地追逐世界霸權”。

  其實,“韜光養晦”如果是經典意義上“臥薪嚐膽”的現代版,或者是像劉備那樣,為了複興漢王朝,在處於弱勢地位時對曹操玩的“韜晦策略”,那說出去就是最大的不“韜光養晦”。鄧小平同誌提出的“韜光養晦”有明顯的前提,即“決不當頭”、“永不稱霸”和“有所作為”。因此,本質上是不同的,說出去了也是正大光明、理直氣壯的。“臥薪嚐膽”的核心是複仇,而且有特定的敵人。我國堅持奉行“韜光養晦”戰略,核心是“振興中華”和“共同繁榮”,追求的是世界和平與發展。它既沒有特定或假想的敵人,更不是為了霸權。即使同美國這樣喜歡稱霸的國家,我們國家的方針也是要盡量減少麻煩,不搞對抗,從戰略高度求大同、顧大局和處理分歧。

  “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是辯證的統一,是一種積極的方針。消極理解“韜光養晦”,容易陷入“無所作為”和被動,也不符合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責任和義務;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在國際上“有所作為”的分量,顯然也要相應加大和拓寬;在某些事關我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如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等,還不能不承擔和發揮某種“牽頭作用”。但過分強調“有所作為”,甚至大肆鼓噪和吹噓要“大有作為”,要推動中美“共管世界”,也是不現實和有害的。

  首先,這實際上是自不量力,充好漢,打頭陣,很容易引火燒身。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到本世紀中葉,中國也才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且還要經過艱苦奮鬥。其次,美國也絕不會真的願意中國同它平起平坐,“共管世界”。更何況,如果真的要這樣做,全世界都會強烈反對,群起而攻之,中國將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第三,更重要的是,這不符合時代潮流和我國的外交方針政策,不利於我國關於建立和諧世界理念的推行。

  目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幾乎是瞬息萬變。冷戰已結束快20年了,但冷戰思維仍像幽靈一樣在中國家門口徘徊。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新保守派和日本的右翼,心裏一直感到不舒服。他們最多隻能承認中國是他們“利益攸關方”的小夥伴,是處於“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言下之意,中國還沒有“順著他們走”。因此,他們始終沒有停止拚湊“亞洲版北約”的努力,唯恐中國影響“光芒四射”,動搖他們在國際上和亞洲的“盟主地位”,總是利用一切機會牽製和遏製中國的興起。

  十七大政治報告的結束篇提出四個“一定要堅持”,第一條就是要“居安思危”和“憂患意識”。這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認真分析研究國內外形勢得出的科學判斷,也是對全黨全國方向性的要求和呼籲。因此,在我們揚眉吐氣的大好時光,不僅要繼續堅持“韜光養晦”,還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並注意兩者之間戰略上的一致性,切不可掉以輕心。

要恢複漢唐雄風

  20年來,中國領導人嚴格遵循“韜光養晦”戰略,對內發展經濟,強身固體,對外近睦遠和,避免衝突。經過20年的務實低調,韜光養晦終於結出累累碩果。事實上,“韜光養晦”的成功,正促使“韜光養晦”戰略逐步淡出中國的曆史舞台。雖然我們不會完全告別這個戰略,但目前和今後的中國,將是國際社會的中國,中國將在發展與進步中,展現國際視野中的自信與責任,展現國際社會所信奉的能力與力量,而這個過程的起點就是2009年。

  第一,中國的作用和責任決定了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介入國際事務。30年來,中國國際實力和地位的提升,尤其是2008年成就的獲得和困難的克服,決定了中國要充分相信自己處理國際問題的能力。2008年讓中國人意識到,不能隻關注國內的發展和過自己的生活。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觸動全球各地的神經,這意味著中國對世界承擔的責任和作用更加重大。這將促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更加自信、成熟、積極,韜光養晦因此也將逐漸淡出。

  第二,國家利益延伸海外需要中國展示能力與力量。中國國家利益已經延伸至全球各地,決定了中國要有能力和意願來維護這些利益。2008年,國際上出現了能源安全、糧食危機、海盜猖狂等一係列重大國際問題,更需要中國展現國際社會所信奉的能力與力量。出兵護航索馬裏隻是一個開始,不如此不足以顯示一個逐漸強大的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與力量。此外,韜光養晦強調的是外交為內政服務,但目前的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內政和外交相互促進的時代,僅僅強調外交為內政服務,已經不太適合當前中國的內外形勢。中國必然要在重視國內的同時,更加注重國際因素對國內問題的影響和塑造。這種情況下,再用韜光養晦來指導中國外交戰略,將會不利於中國在國際體係的改革與調整中發揮作用,進而影響到中國外部利益的維護。以為隻要搞好我們自己的建設,世界就會接受中國、認同中國,這種看法顯然已經跟不上中國的發展。

  第三,國際社會需要一個積極、自信的中國。美國雖然為國際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美國自私本性決定了美國實行“家天下”的治理策略,結果導致世界怨聲載道。與美國相比,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令世界耳目一新,雖然路漫漫,但中國的努力與付出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讚譽。在朝核、伊核、達爾富爾等地區熱點問題上,中國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在能源和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國際金融等問題上,中國的主張,都體現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同。現在是我們發揮發揮國際作用的時候了。

  第四,曆史使命決定中國要恢複漢唐雄風。中國近代以來仁人誌士的遺願,決定了中國要恢複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強勢地位。近代以來,多少仁人誌士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心靈相通,都是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而有威懾力的國家。這就決定了韜光養晦一定會淡出中國曆史舞台,被一個以自信與強大為基礎的戰略所取代。2008年國際社會的整體評價,已經證明中國需要這樣的戰略,雖然這隻是一個開始,但正如有學者所稱,2008年後,在整個國際社會中,恐怕隻有 13億人才相信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總之,2008年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之年,是中國開始告別韜光養晦,踏上強國之路的一年。當然,告別韜光養晦,並不代表中國放棄低調務實的外交,不代表中國在國際社會上要趾高氣揚,不代表中國要靠硬實力來威震世界,不代表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會幹涉別人,不代表中國要牟取私利,更不代表中國會挑戰美國霸權地位或與西方對抗。告別韜光養晦,是要樹立自信和負責任的大國、強國形象,是要展現成熟穩重的大國、強國的力量。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學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