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鮮、越南、海灣:美國人看這三場戰爭 zt

(2009-01-05 15:46:32) 下一個
朝鮮、越南、海灣:美國人看這三場戰爭
來源:中華網 時間:2009-1-3 9:22:02

  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外用兵規模最大的3場戰爭。朝鮮戰爭持續了3年,用兵44萬,美國官方統計美軍死亡、失蹤 54246人;越南戰爭持續了14年,用兵55萬,美軍死亡、失蹤58209人;海灣戰爭用兵44萬,43天解絕戰鬥,美軍陣亡146人。3場戰爭用兵規模相近的戰爭,最終的結局卻大相徑庭。對於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世人眾說不一。如果對這三場戰爭所用兵器和地緣政治環境加以比較,人們就能較為清晰地透視僅僅通過一場戰爭難以察覺的那些深層因素。當左右一場戰爭勝敗的地緣政治因素大大超過軍事技術因素的時候,我們從中獲得的啟示,就決不應該是幾件高技術兵器。

  令世界目瞪口呆的戰爭

  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一場當代軍人從沒目睹過的戰爭。擁有5000輛主戰坦克, 5000輛步兵戰車,3000門10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760架作戰飛機的伊拉克大軍經過5個月的全麵封鎖,38天的空中突襲,100小時地麵戰鬥,頃刻土崩瓦解。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又如此迅速地崩潰,戰爭雙方都沒有想到。戰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稱要讓海灣變成越南,讓美國人在這裏血流成河。美國總統布什也為自己的軍隊的傷忙做了充分的準備:美國在海灣戰區的戰地醫院準備了18530張床位,在歐洲準備了5500張床位,在美國本土也留了22000 張床位,共計46000張床位。地麵進攻發起後,美軍又預備了220架醫療直升機,1000餘輛地麵救護車,C-130運輸機準備每天出動30架次以上執行傷員後送任務,每天另有74架次的同型號的運輸機留作備用。在美國頗受尊重的思想庫--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預測美軍的傷亡將達1.5 萬人。美國國防部後勤局的計算機也得出了同樣的數字。1.5萬個裝屍袋悄悄準備好了以後,戰場指揮官,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軍提出了一個較樂觀的估計:陣亡5000人,美軍參聯會主席鮑威爾上將提出的數字最底,也在3000人左右。預想的傷亡人數並沒有出現。美軍以146人陣亡467人受傷的代價輕易取得了海灣戰爭的勝利。陣亡的146人當中還有35人死於友軍火力誤傷,28人喪命於一枚來襲的非毛腿道彈。真正麵對伊拉克近距離火力戰死疆場的僅83 人。如此的結局令全世界目瞪口呆。爭論與評價風起雲湧。普遍的結論是:精確製導武器的出現,正在改變傳統的作戰方法。高技術在軍事領域的運用,極大的改變了作戰樣式和戰爭結局。還有更進一步的說法:今後的戰爭,都將以海灣戰爭的模式進行。我們生存的這個時代,軍事衝突包含了越來越多的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人文,宗教背景,難道它以經被技術簡化了嗎?最先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結論麵前清醒過來的,似乎還是美國人自己。

  來自美國的報告

  1991年7月,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了海灣戰爭的初步的報告--《海灣戰爭》。 1992年4月,關於海灣戰爭的最後報告--《海灣戰爭》公開發表。9個月的時間裏,報告作了不少改動。改動最大的,就是關於高技術武器的作用。初步報告中那些過分誇大的不實之辭,在最後報告中被一一糾正。最後報告裏特別指出:精確製導武器不是突然出現的尤物。巡航導彈70年代就開始研製。F-117隱形戰鬥機80年代初就已製成,海灣戰爭也不是頭一次運用這種武器的戰爭,精確製導武器初露端倪是在50年代初的朝鮮戰場,當時美國空軍為了轟炸橋梁和水壩,曾用B-52“空中堡壘” 重型轟炸機投放過無線電製導的1200磅的航空炸彈。60年代的越南戰爭,精確製導武器的使用更加廣泛。1965年,“百舌鳥”式反雷達導彈投入使用,使越南北方的防空雷達和炮瞄雷達遭到嚴重破壞。為了對付橋梁,隧道等堅固目標,美軍廣泛使用了“小鬥犬”式“小牛”式等空對地導彈,激光製導炸彈也曾投入戰場。與此同時,各類高技術傳感器也在越南戰爭中投入使用。為發現在大片森林遮蔽下行動的部隊,美軍使用了一種命名為“人員嗅探器”的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由直升機攜帶,用來測量空氣中的氨。如果剛好投放在部隊的下風頭,氨的濃度隻要爭加百分之一, 二,傳感器便立既嗅探出來報警。為了扼斷越南人民軍的交通線,從1969年11月到 1970年4月,美國空軍每天出動300-400架次,集中轟炸老撾境內的“胡誌明小道”。一種叫做“白房子”的遠距離傳感器投入使用。整個胡誌明小道區域內都撒下了這種被形容為“陸上聲納浮標”的東西。這種罐頭狀的傳感器能探測到周圍汽車行駛所引起的振動,然後用無線電發出信號,在空中飛行的AC- 130E電子偵察機接收道信號後,立即計算出車輛的準確位置,然後引導武器攻擊,這些傳感器曾使越南人民軍損失巨大。每往前方運送1噸的物資,就含有五噸物資損失的代價。美軍在越南擁有的技術優勢如此之大,以致“把越南炸回石器時代”的喧囂反複出現在政府和軍方的宣傳之中。然而,美國人卻被打敗了。

  海灣戰爭中被新聞媒體抬到前所未有高度的高技術兵器,為什麽在越南戰爭中卻收效甚微?美國陸戰隊大學當代軍事學教授麥克爾.懷利上校曾兩次在越南服役,他說:“我們當年是帶著滿腦子技術上的狂妄出兵越南的。當時,我們擁有超音速飛機和靈巧炸彈,有彈藥充足,可以不間斷射擊的大炮,有精密的電子裝備,有獲得哈佛大學管理學位的軍官,還有從理論上說使步行成為過去的直升機服務。但敵方想出了把軍人與民眾混雜在起來,在夜間行動,依靠徒步的機動以及利用我們對高科技作戰方法的依靠等弱點,來打擊我們”。冷靜下來的人們開始思索為什麽用直升機機動的美軍打不贏赤腳走路的越南人民軍的時後,另一場武器係統差別更大的戰爭出現在人們的視野: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

  1950年的朝鮮戰場,美軍一個軍擁有坦克430輛;而中國人民誌願軍最初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美陸軍一個師的師屬炮兵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還可以得到非師屬炮兵同類口徑和更大口徑火炮的支援;當時誌願軍一個師的師屬炮兵僅有一個山炮營,12門山炮。美軍一個步兵師擁有電台1600 部,無線電通信可以一直到達排和班;而我軍入朝時從個部隊多方抽調,才使入朝部隊每個軍的電台達到數十部,勉強裝配到營,營以下的通信聯絡仍然主要靠徒步,軍號,哨子及小量的信號彈。美軍的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擁有汽車7000輛;誌願軍主力第38軍入朝時隻有運輸車100輛,第27軍入朝時則隻有汽車45輛,38軍90%的兵員還在使用1905 年設計的日製三八式步槍。空中力量更無法相比。美軍空軍在朝擁有1100架飛機。誌願軍當時別說飛機,連防空武器都極端缺乏。麵對美軍的1100架作戰飛機,入朝作戰的之初誌願軍隻有一個高炮團,36門日製的75毫米高炮,還有12門留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後來回憶道:“我們在北朝鮮戰場上空幾乎未遭抵抗而且,除地麵火力外,我們可以不受阻礙地攻擊敵補給線。在頭一年,對方甚至連防空火力還擊也沒有”。美軍飛機從東海岸炸到西海岸,從鴨綠江炸到漢江,轟炸時間沒日沒夜,掃射目標不分大小,見人就炸,見物就炸。為了尋找轟炸目標,有的美國飛行員拚命降低飛行高度,以致撞到山頭和高壓線上的事時有發生。中國人民誌願軍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艱苦奮戰的,迫使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將,遠東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丟官去職,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翻車喪命,硬把美國人打回到談判桌前。英國戰史專家克裏斯托弗.錢評論說:“朝鮮戰爭對西方世界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嚴峻考驗,它使擁有強大技術優勢的盟國幾乎抵擋不住”。有人說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敗在武器水平比美國整整差了一代,是第3代武器係統和第4代武器係統的較量,那麽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誌願軍與美軍武器係統的差距又該有幾代呢?。當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戰爭這種綜合力量的較量看成是單純兵器的較量時,戰爭本身就被簡單化了。

  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這三場戰爭中,恰恰是美軍與對手的武器水平差距最小的第三場戰爭,被宣揚為高技術武器起到了絕定性作用,美國人該怎麽從這個迷團中走出來呢?正是為了詮釋這個迷團,才有了前麵說的那個“最後報告” 。美國防部部長切尼在報告中列舉了美軍致勝的數個“得益於”:得益於對方孤立, 得益於盟國支援,得益於獨特的沙漠環境,得益於戰爭發生的時間,得益於長時間的戰前的準備。其中,沒有一條提到得益於高技術兵器。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更進一步提出,從海灣戰爭中得出的最錯誤的結論,就是這場戰爭是完全依靠高技術優勢打贏的。高技術兵器贏得海灣戰爭的論點,在美國不攻自破。

  天時不如地利

  到底是什麽因素使美國人在海灣取得空前的勝利的呢?切尼的幾個“得益於” 貼近了皮毛,特別是其中的第3條:得益於獨特的沙漠環境。用兵之道就主觀條件來說,是軍製和統帥。就客觀條件來說,則是兵器和地形。讓我們來看一看海灣戰場,越南戰場和朝鮮戰場的不同地形條件。

  海灣戰場第一是地形平坦,科威特領土是被眾多河床,幹穀分割的濱海荒漠平原,伊拉克領土沙漠占國土麵積的40%,其餘大部分也是平原。第二是基本無植被遮蔽。伊拉克領土的森林麵積僅占土地麵積的3%,而科威特則僅占全部土地麵積的 0.1%。第三氣候幹旱,氣象條件簡單。科威特年降水量約125毫米,伊拉克領土北部年降水量有500毫米,但作為主要戰區的南部,則隻有100毫米或更小。作為西方軍事理論鼻祖的克勞塞維茨說:“地形對軍事行動的發生的影響有三個方麵:妨礙通行,妨礙觀察和對火力的防護”。海灣戰場既缺乏妨礙通行的高山峽穀,又缺乏妨礙觀察和利於隱蔽的茂密植被,更沒有這兩者綜合的山嶽從林,它的地形條件使美軍能夠不間斷地監視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在無特征的沙漠地形上,連挖壕深埋的伊拉克坦克都成為精確製導武器攻擊的大好目標。這種獨特的地形條件,成為了美軍高技術兵器的力量倍增器。

  讓我們看一看朝鮮戰場的地形條件。朝鮮全境大部分地區為高山和深穀,北部是鹹境山脈,狼林上脈和蓋馬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東部是從北向南延伸的平行山脈。南部是太白山脈和蘆嶺山脈,西南部為南朝鮮山脈。全境不但山多,而且植被茂盛,森林和灌木林占了四分之三。地貌起伏的山地形成了大量天然障礙和死角隱蔽區,茂密的植被又利於軍對隱蔽行動和達成作戰的突然性。“ 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最初以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身份踏上朝鮮土地後,印象深刻地評價說:“這一帶的地形看上去,對機械化部隊的士兵是不合適的。石峰高處離地6000英尺,山崖像刀鋒一般,坡度極陡峭,狹窄的山穀如蛇般蜿蜒曲折。公路不過是些崎嶇小徑,較矮些的丘陵則為灌木鬆林覆蓋。對於一個善與隱蔽的士兵來說,那就是最好的掩體。這是一個適合於打遊擊戰的地方,是靠雙腳行軍的中國步兵理想的戰場,而我們靠輪子走路,受道路限製的軍隊來說簡直糟糕透頂”。李奇微退役後在回憶錄中列出理解朝鮮的五個因素,排列第一的就是地理。

  比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更加麻煩的是侵越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越南不象朝鮮那樣多山多樹,而且茂密的熱帶叢林和多發的熱帶疾病更成為美國軍人的夢魘。越南北部是由深穀切割而成的平行山係,海拔1500-300米。南部是高原和台地,海拔500-1500米。山間溪流很多,河床落差較大,水流湍急,雨季江河泛濫,許多地方變成一片汪洋。熱帶叢林覆蓋了全部領土麵積的40%。年平均降水量南部地區為別1600毫米,北部地區達2830毫米。陰雨多,雲層厚,空中力量的使用受到不小的限製:道路網小,到處都是難以通行的熱帶密林和沼澤地,給地麵部隊的重型裝被輸送帶來了很大困難。炎熱潮濕的氣候使武器裝備容易鏽蝕,在歐洲可用十年的裝備,在越南用不了一年。蚊蟲肆虐使人員晝夜難安,多發的熱帶疾病又很容易瓦解部隊的戰鬥力。幾乎所有回憶越南戰爭的美國軍人,都忘不了描繪一番越南的地形,也忘不了訴說一番這種地形對他們的作戰行動形成了如何大的限製。戰爭本身就是在不同的地形上的運用。地形既會成為兵器的倍增器,也會成為兵器的衰減器,但地形並不能絕定勝負本身,它容易成為戰爭行動中勝不沾光,敗必委過的因素。勝者不願多談它所帶來的便利,敗者卻津津樂道它所產生的災難。它在勝敗中的地位可能被抬的很高,也可能被貶的很低。對它的爭論不休的時候,我們卻不能忘掉另一個遠遠超過地形的戰爭兵器倍增器或衰減器--國際政治。

  戰爭的背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布勢已似一盤錯綜複雜的棋局。能否縱橫捭闔,遊刃其中,對現代領導人的能力與見識都是重大的考驗。薩達姆說要讓海灣變成第二個越南。他卻不了解越南之所以成為越南的那些外部條件。越南背後有960萬平方公裏的中國。中國政府和人民不惜人民重大民族的犧牲,先後向越南派出共 30萬人的防空,工程,鐵道和後勤保障部隊,並從武器,彈藥到糧食,被服等提供了巨額無償援助。在戰爭的嚴重時刻,中國政府嚴正聲名:960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是越南人民的廣闊後方,7億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後方。在這種國際環境中進行戰爭的美國,不得不對自己的行動加以限製。1964年 8月到1973年1 月曆時八年對北越的空襲,轟炸的目標先是軍事基地,繼而是橋梁,鐵路和主要公路等運輸補給線;再繼是油庫和儲油係統,發電廠,鋼鐵廠,飛機場,最後則集中轟炸“胡誌明小道”。千炸萬炸,卻不進入距中越邊界40公裏內的“轟炸禁區”。所有轟炸目標都由白宮而不是前方指揮官決定的做法,被約翰遜總統自嘲為“沒有我的命令,他們連一所廁所也不敢轟炸”。有了朝鮮戰爭的教訓,美國人從心底裏不希望再與中國人進行較量。侵越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上將和約翰遜總統的一段對話,更顯示出美國人的心態。1967年4月,威斯特摩蘭對約翰遜說,如果把兵力增加為68萬人,能夠在兩年以內結束越戰;如果隻爭加到56萬人,結束戰爭要3年。約約翰遜滿臉不高興地反問:“我們增兵,對方不能增兵?這樣下去的盡頭在那裏呢?”,威斯特摩蘭回答說,武元甲的增兵能力以接近盡頭,美國人消滅他們的速度已經超過了他們補充的速度。約翰遜又問,如果武元甲要求中國派譴誌願軍,情況會怎樣?,威斯特摩蘭半天才說了一句,“哦,那到是一個大問題 ”。美國就是在這樣尷尬的條件下,進行了那場令他們難以望懷的越南戰爭。越過38度線挺進北朝鮮招致中國出兵的慘痛教訓,使得美國軍隊再也不敢越過17度線直接攻擊北越了。當我們從全局通視這場戰爭的時後,誰還能夠說越南戰爭的勝利僅僅是越南的勝利呢?。

  朝鮮戰爭同樣如此。當我們希望越南人民記住中國人民提供的巨大支援和付出的巨大犧牲的時候,我們也不應忘記朝鮮戰爭期間,蘇聯對中國的巨大的支援。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政府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22個空軍師的裝備,並提供了使用這些武器的必要訓練。入朝之初,我誌願軍4個軍,三個炮兵師不過 600 輛汽車,加上新編的兩個汽車團共計1300台。關鍵時刻斯大林決定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提供汽車3000輛。沒有這樣的支援很難想像中國人民誌願軍能夠長驅直入推進到 38線,占領漢城。空軍的裝備和訓練更是如此。朝鮮戰爭爆發前,我空軍隻有一個配備老式飛機的混成旅。1950年10月誌願軍入朝時,空軍發展到3個旅。至1950年底,已形成八個航空師的規模。蘇聯不僅提供了這八個航空師的全部裝備,而且斯大林還拿出了剛剛裝備蘇聯空軍的米格--15戰鬥機裝備誌願軍空軍。1950年11月15 日毛澤東曾致電斯大林,對蘇聯給中國補充兩批共120架米格飛機表示感謝。1950 年底至1951年4月,空軍又組建了9個航空師。美國報紙評論說,中國“幾乎一夜間成為世界空軍強國”;沒有蘇聯在裝備和訓練上的強有力的支援,不會有這種可能。除了軍事支援外,蘇聯的政治支援也提供了更加重要和堅強的後盾。朝鮮戰爭期間,遠東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強烈主張以海軍封鎖中國沿海,襲擊中國東北的重工業基地,甚至不惜動用核武器。他的觀點在軍界十分普遍。一時間,擴大朝鮮戰爭的輿論在美國甚囂塵上。杜魯門總統怒氣衝衝地否定了麥克阿瑟的意見:“他炸了中國的城市以後,蘇聯的物資仍然將源源而來,如果要貫徹到底的話,他第二著就得轟炸海參崴和橫貫西伯利亞的鐵道!”。美國的決策層的考慮是:如果轟炸中國東北的工業和軍事基地,需要美國空軍付出極大的投入和代價,由此不但無法應付蘇聯在其他的地方的挑戰,而且還會給蘇聯報複性襲擊美國在南朝鮮和日本的基地提供借口。即使東北的基地受損,中國仍可通過西伯利亞鐵路接受蘇聯的軍事補給和援助;要炸毀西伯利亞鐵路以消除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的戰爭能力。無疑就是直接與蘇聯對抗,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說,“如果全球戰爭爆發,我們有輸的危險”。如果美國在朝鮮戰場使用原子彈,同樣會引發一場雙方擲核物器的競賽,在朝鮮的美軍有遭蘇聯核武器襲擊的危險。美國決策層的這些觀點綜合在一起,就是1951年5月14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對國會說出的那段名言: “如果把戰爭擴大到共產黨中國,就會把我們卷入一個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敵人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中”。朝鮮戰爭使美國曆史上第一次接受了有限的戰爭的概念。所謂“有限”,並不是指單方麵的有限,而是在綜合因素製約下,各方所能采取措施和使用手段受到的限製。當誌願軍空軍以中國東北的機場為基地出動到朝鮮作戰,美國空軍也無可奈何,不敢像麥克阿瑟鼓吹的那樣“窮追”進入中國領空做戰。美國人從空中信號截聽到有蘇聯飛行員參戰,仍然無可奈何,也隻有保守秘密,不敢對國內輿論公布。這是美國人不得不吞下的苦果。在世界戰爭史上與一個強國對抗,不獲得大國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一個擁有巨大軍事潛力的中國站在朝鮮的背後。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和所有現代戰爭手段的蘇聯又站在中國背後,成為朝鮮戰爭最後結局的關鍵。越南戰爭也是同樣。朝鮮戰爭和越南讓美國人感受到了“帶著鐐銬跳舞”的滋味。兩次世界大戰中用盡一切手段爭取完全勝利的思維方式和戰爭方式雪崩一樣坍塌,不得不讓位與地緣政治中一種全新的戰略平衡概念。

 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又是怎樣營造自己的戰略地理環境的呢?薩達姆第一個就拋開了原來的住要的支持者和武器提供者蘇聯。他的行為使達成反對他的國際共識變得輕而易舉。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評價說:“如果莫斯科支持伊拉克,美國的選擇自由將受到嚴重製約”;“蘇聯和阿拉伯國家的合作,其重要意義怎麽估計都不過份”。國防部長切尼說:“伊拉克在政治上十分孤立,聯軍的空襲作戰不會引起鄰近大國的幹預,而美國在其它地區作戰往往要考慮著一問題”。伊拉克與大國關係如此,與鄰國的關係更糟。北麵的土耳其切斷了伊拉克的輸油管,允許聯軍利用土耳其的的機場和基地攻擊伊拉克。東麵的伊郎和伊拉克打了八年戰爭,交惡更深。戰爭期間所有伊拉克飛往伊郎避難的飛機和飛行員都被悉數扣留。戰後也不歸還。而西麵的敘利亞長期以來也是對手,它派出一個裝甲師參加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進攻伊拉克。南麵的兩個鄰國,伊拉克侵略了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則邀請美軍大規模進駐,成為聯軍攻打伊拉克最大的前進基地。這就是伊拉克的地緣政治環境。即無大國支持,又與鄰國為壑,隻剩下“四麵楚歌”四個字。如此環境中奢談把海灣變成第二個越南,無異於天方夜譚。而在海灣戰場大打出手的美國,則再也不存在朝鮮戰場上的38度線和越南戰場上的17度線了。與當年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用了4個“錯誤”描繪朝鮮戰場不同的是,海灣戰爭期間的參聯會主席鮑威爾用了5 個“理想”。他說:“沙漠風暴行動是與理想的敵人進行的一場理想的戰爭...... 我們獲的了理想的聯盟,理想的的設施和理想的戰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