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軍報:應擺脫被動應戰模式 抓住戰爭主導權 zt

(2008-12-04 07:43:57) 下一個
應擺脫被動應戰模式 抓住戰爭主導權
來源:解放軍報 時間:2008-12-4



今年初,廣州軍區部隊機關進行了一場為時數月的軍事訓練轉變理論研討,為年度軍事訓練打下理論基礎。

  春華秋實。隨著5場不同戰略方向、不同作戰任務的實戰性檢驗性聯合實兵演習完滿落幕,廣州軍區年度軍事訓練取得豐碩成果,經驗被轉發全軍。

  正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掀起新一輪解放思想的熱潮。廣州軍區領導機關和部隊以科學發展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把年度軍事訓練作為分析思考對象,將推進新形勢下軍事訓練科學發展作為探索載體,又一次展開求真務實的問題查找和對策研討。部隊上下,思變求進的熱情高漲。

  新形勢下軍事訓練應從備戰應急走向致遠經略,新時期軍事能力建設呼喚強大的長效動力支撐

  建國以來我軍的軍事訓練,可以按照多種思路區分為多個曆史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成績和經驗可以總結。然而從根本上看,我軍建國以來的軍事訓練多是備戰或應急式的,性質上大都屬於被動應對的反應。這是新興社會製度成長發展的宿命,也是多民族國家不能甩去的曆史遺產。在建國以來我軍生息強大的過程中,由於長期麵臨外部敵對勢力和民族分裂勢力的緊迫威脅,軍事訓練必須也隻能圍繞應對這些現實威脅、針對具體對手及其作戰樣式展開。這些具有臨戰性質的訓練,程度不同地提高了我軍實戰能力。但從戰略博弈的角度考察,備戰應急式的訓練,主要目的是生成當時急需的作戰能力,是對手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戰略的主導權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上。與之相應的我軍軍事能力建設的動力機製,也多靠備戰應急等“情況刺激”。情況緊急則風聲鶴唳,形勢變緩就有所鬆懈,部隊戰鬥力處於不間斷的波動狀態。從軍事效益看,我們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被迫集中投放於短期的、作用有限的針對性訓練上,難以係統全麵和長期高效地科學謀劃並組織實施軍事訓練,我軍軍事能力的建設發展因此受到影響和製約。


形勢是思考籌劃軍隊建設的邏輯起點。新的形勢是我國仍然未能實現完全統一,仍然沒有完全實現陸地、海洋和空間的國家權益,我們仍然要麵對霸權主義對國家發展的遏製和民族分裂勢力等現實威脅。但這同時,也應堅定地看到,經過30年改革開放,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的主流社會意識已然形成,我國以經濟實力為主的綜合國力空前增強,國家領導核心著眼世界戰略運籌綜合國力越來越得心應手。今後一個時期,這一戰略趨勢將繼續明顯增強,國家民族麵臨著更好的發展機遇。對國防和軍事能力建設而言,這個機遇既是戰略性的,也是曆史性的。我軍要真正成為一支與大國地位相稱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武裝力量,必須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奮發作為全麵發展。軍事訓練作為既有條件下最可能有所作為的重要領域,尤其應當抓住曆史契機,從多年的備戰應急走向致遠經略,通過有規劃有計劃、大規模常態化和全麵係統的嚴格訓練,實現部隊戰鬥力穩步提升,實現我軍軍事能力質的跨越,從而走出長期以來由於軍事能力不強、有事隻能備戰應急的被動循環,邁入“基於能力”從容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大國軍事建設新境界。在國家尚未實現完全統一的情況下,致遠經略的關鍵是統籌好當前需要和長遠目標,堅持以現實軍事鬥爭準備為龍頭牽引軍事訓練與軍事能力建設,確保具備維護國家統一的軍事能力。


  基於這樣的戰略思考,新形勢下的軍事能力建設必須拓展更為寬廣的戰略眼界,形成更加強大長效的動力支撐,堅持“基於威脅、基於任務、基於能力”開展軍事訓練。所謂“基於威脅”,是指軍人可以通過大好形勢的灌輸堅定發展信念,可以在法定範疇分享改革開放的物質成果,但作為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守護者,必須任何時候都保持高度的戰略清醒與戰略警覺,堅持全方位的“威脅意識”和“敵情觀念”,敢於並善於從國家利益和國家戰略的高度洞察大好形勢之下的潛在威脅,勇於並甘於從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寧的角度洞察歌舞升平背後的悄然危險,以此砥礪崇高的職業意識和高漲的訓練激情,不至於社會上一說“形勢大好”、一說某個方向或局部調整和緩,就以為從此天下太平。所謂“基於任務”,是指一支部隊乃至整個軍隊,可以伴隨國家民族度過相對長期的和平年代,可以比較其他社會階層職業化的生活與生存,但是作為執行軍事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任何時候都保持神聖的使命意識和強烈的職能與責任感,堅持全維度的“戰爭意識”和“任務觀念”,在清醒洞悉國家麵臨多種安全威脅的基礎上,清晰知曉自己所肩負的多樣化軍事任務,不至於一說倡導和平世界、一說強調周邊安寧,就首先軟化鬆懈了戰鬥意誌。所謂“基於能力”,既是“基於威脅、基於任務”的必然要求,又是“應對威脅、完成任務”的根本保證。對軍隊而言,隻有堅持建設並切實具備較強的全麵軍事能力,才能對各種安全威脅和各種軍事任務應付裕如。反之,便隻能在多種安全威脅麵前倉促備戰、疲於應付,隻能在多樣化軍事任務麵前被動應急,效果效益必然大打折扣。


  實質上,“基於能力”推進軍隊全麵建設,也正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殷切期待。新世紀新階段曆史使命,從戰略全局對我軍軍事能力提出了標準很高的係統要求,而我軍的現實能力則差距很大。胡主席深刻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期,我軍建設的主要矛盾是,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麵對這“兩個不相適應”,作為一支具有光榮曆史的人民軍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隻有知恥後勇,迎難而上,緊緊扭住“基於能力”這個杠杆推進全麵建設,時時盯住“兩個不相適應”全力縮小差距。這是黨和國家及人民的曆史重托,也是我們這一代軍人的責任和光榮,當然更應成為新形勢下我軍強化軍事能力建設、大抓軍事訓練最為強大最具長效的動力之源。

新形勢下軍事能力建設需要清晰有效的戰略指導,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更需把握遵循客觀規律


  軍事訓練作為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實踐活動,有其內在客觀規律。建國以來我軍軍事訓練之所以取得較好成績,一個重要經驗就是重視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新形勢下的軍事訓練,從內容到方法都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信息化戰爭的強力牽引,正在引發軍事訓練領域的革命性變革。新的訓練實踐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認識並把握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特點規律,實現軍事訓練指導的與時俱進。


  以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切實強化官兵信息技術素質和能力。我軍生息強大的曆史,是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曆史。這是我軍的光榮,但決不是我們的理想。一支聽黨指揮、英勇善戰的人民軍隊,同時具有高技術優勢,才能更有效地服務於人民,全麵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曆史使命。必須承認,在信息技術武備及信息化建設上,我們與強敵還存有代差。但信息技術整體上還在發展中,某些關鍵技術一旦突破就能迅速廣泛擴張等特性,也給後發者盡快縮小差距提供了可能。我軍必須樹立在建設信息化軍隊上奮力趕超的雄心壯誌。現階段,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戰略目標,部隊的突出問題是,信息化認識普遍膚淺,信息技術知識普遍欠缺,信息素質和能力普遍較差。反映在訓練實踐中,一種傾向認為信息化建設高深難測,落後不是個人的問題,隻能坐等裝備更新而自己難以作為;一種傾向認為信息技術越發展,武器裝備操作使用越簡單,官兵不是專家不搞研發,會操作會使用就已合格,因而對信息技術知識學習實踐淺嚐輒止,稍識皮毛便盲目自滿不思進取。兩種傾向雖有差別,但實質上都是對信息技術這一當今社會前進的主要推動力缺乏切膚及裏的感受,對建設信息化軍隊的極端重要性認識嚴重不足。而其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在思想觀念上對科技是“第一戰鬥力”的理解存在誤區,在文化積澱上對科技強軍長期以來的追求乏力。官兵的信息化素養和能力沒有根本性提高,我軍的信息化建設就不可能有堅強穩固基礎。因此,新時期的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條件下訓練指導,必須始終扭住對信息化的科學認知這一主線,強化部隊的唯物主義理論武裝,強化官兵的科技戰鬥力理念和意識,強化官兵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提高官兵的信息技術素質和能力,進一步激發部隊在信息化建設上奮起趕超的堅定信心和堅強毅力。


  以對抗思維破解“路徑依托”的負麵效應,強力激發官兵創新激情和打贏能力。戰略的本質是對抗。無論對抗雙方發展路徑如何相似,都不可能改變互為克製並戰而勝之這一根本目的。值得研究的是長時間以來,國家在經濟政治外交上綜合施策維護戰略機遇期的精心運籌,社會從生活方式到生產方式兼收並蓄的普遍現實,在所難免地軟化並削弱著青年官兵的對抗思維與對抗意識。在部隊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實踐中,我軍不得不艱難地跟隨別人的腳步踟躇前行。這是後進者趕超的經由之路,但是必須清醒看到,“路徑依賴”極易導致“被動鎖定”。其負麵效應不隻體現在物質層麵,更應警覺的是它必然嚴重弱化部隊的創新意識,嚴重消磨官兵的對抗思維,致使軍事戰略這一軍隊建設理論基石的本質意義受到嚴重衝擊。對於一支圖強奮進的軍隊來說,這才是最致命的。人類曆次戰爭形態演變的經驗教訓啟示我們:各國軍隊投入新戰爭形態的時間可以有早晚,速度可以分快慢,但基於新的作戰形式製勝於對手的根本目標,是自始至終必須堅持的。跟進的目的在於趕超,趕超的標準隻能是取勝。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實踐中,我們的前輩軍人正是由於克敵製勝的信念無比堅定,製勝於敵的意識異常強烈,因而才迸發出連對手也不得不歎服的製勝能量,才創造出令世界稱奇的輝煌。已然成型的信息化戰爭形態,是技術因素更為突出的戰爭樣式,必須對由於技術路徑造成的“依賴鎖定”保持高度警覺。新形勢下的軍事訓練指導,尤其應當強化對抗思維和打贏意識,並使之切實貫徹於訓練實踐。一方麵,在初期跟進後加強消化吸收,加力推進物質技術和軍事理論上的自主創新,加速構建克敵製勝的技術體係和理論體係。一方麵,始終注意從基本理論上廓清戰爭的本質與裝備技術跟進的主從關係,強化部隊官兵的製勝意識和對抗思維,激發打贏意識和必勝信念,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熱情,切實提高我軍官兵在信息化建設中博采眾長的素質和能力。

 以指向性訓練深化軍事鬥爭準備,有效提高部隊完成多方向多種軍事任務的素質和能力。有主動指向性的軍事能力建設和軍事訓練,與戰備應急式的軍事能力建設和軍事訓練,是性質、內涵不同的兩種軍事訓練指導。其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有規劃、有計劃的自我能力塑造,而後者隻是被動的能力應對。近年間,軍委總部以軍事鬥爭準備為龍頭,強力牽引我軍軍事能力建設和部隊訓練,成績有目共睹,思路發人深思。新的形勢下,軍事鬥爭準備必須繼續深化,深化的指向瞄準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聚焦點是大規模提高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核心軍事能力。有規劃、有計劃地實現核心軍事能力塑造這一戰略目標,不能空喊口號,也不能上下一般粗。應對不同安全威脅有不同的軍事要求,完成不同軍事任務需要不同的軍事能力,在不同戰略方向完成不同任務也有不同的軍事內涵,戰勝不同作戰對手則更需要不同的軍事籌劃和訓練。因此,切實強化訓練的指向性,應當作為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一個重要指導,加以突出地強調。從軍事能力建設和軍事訓練實踐的層麵看,隻有把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核心軍事能力,指向性地分解落實到不同作戰任務課題訓練中,通過嚴格訓練逐一形成相關作戰能力,深化軍事鬥爭準備才是落到了實處。基於此,廣州軍區在年度訓練指導中,緊緊圍繞軍區部隊擔負的“五項戰略任務”,既精心組織指向性基礎訓練,更精心設計指向性明確的聯合實兵演練,保證部隊訓練與戰區的多方向、多樣化軍事任務相適應,推動軍事鬥爭準備向持續深化紮實轉進。

  以實戰性訓練綜合檢驗基礎、合同和聯合訓練,全麵提升部隊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素質和能力。大規模提高部隊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核心軍事能力,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作戰行動乃至戰爭行為,越來越需要通過軍事訓練進行精心設計和嚴格檢驗,訓練作為戰爭“預實踐”的功能越來越明顯。與之相悖,人類生活目的和生活方式越來越追求幸福安逸,人們越來越容易健忘戰爭活動必須以流汗流血直至犧牲生命作為基本代價。具有社會性質的軍人和軍隊,長期浸染於此類職業與人生的基本矛盾中,吃苦耐勞的精神容易削弱,甘於犧牲的意誌容易淡化。自覺從難從嚴訓練的思想作風與訓練作風,需要通過職業、職能教育和條令、條例約製不斷強化,但最有成效的養成措施,則需要實戰化的訓練實踐不斷砥礪磨練。而在我軍建設整體上處於機械化與信息化複合發展階段,機械化內容訓練容易低不成高不就,流於形式和走過場。信息化內容訓練又因其課題新難度高,容易出現重操作輕應用、重技術輕戰術、重要素輕集成、重合成輕聯合、重構設環境輕實戰運用、重訓法研究輕戰法探討,和重視大型演練活動輕視部隊普遍全麵訓練等普遍性問題。如果作風不實訓練不嚴,信息化條件下訓練中的形式主義和走過場,甚至比機械化條件下訓練更難以被發現,更容易被忽視。因此,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指導,無論從訓練是為了打贏未來戰爭的根本目的上看,還是從嚴格訓練作風的現實需要上看,都應當始終堅持“三從兩嚴”的訓練方針,和“內容源於大綱、要求嚴於大綱、標準高於大綱”的練兵思想,用使命課題牽引訓練,用崗位練兵強固訓練,用基地演習檢驗訓練,把實戰最急需的、最管用的基本技能、基本戰法訓全、訓實、訓精、訓到位。當前,尤其應當把近似實戰的對抗性訓練和基地化訓練演練,作為軍事訓練的專項課題加以研究,常態化地運用於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實踐,使部隊視基地為戰場,把演習當作戰,把對抗演練的過程當作高強度檢驗訓練質量的過程,當作高難度磨練部隊戰鬥精神和思想作風的過程,全麵推進部隊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能力提升。


“集成”、“集約”部隊官兵中蘊含的巨大潛能,積極作為、善於作為,破解信息化條件下訓練難題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拉開了我軍訓練轉入信息化的大幕。序幕雖不必立即抓住所有眼球,但時至今日仍對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將信將疑東張西望,甚至埋怨條件不具備而不思奮進,則既不應該也不符合當前部隊訓練的實際。我軍戰略調整始終是快捷敏感的。經過幾年努力,從武器裝備水平到作戰思想理論形成,已具備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一定的基礎條件。特別要看到,部隊蘊含著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強大力量,官兵中蘊藏著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巨大潛能。領導者隻要積極作為善於作為,就能把這些力量集成為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大係統,將這些潛能“集約經營”、“點化”出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威武雄壯的高潮大戲。


  集成技術要素構建信息化作戰訓練平台,以平台為支撐開展常態化要素集成訓練。我軍戰鬥力的現實差距,集中反映在信息化水平不高,具體體現於各個環節和子係統的信息獲取能力弱、處理容量小、傳輸穩定性差、武器平台難兼容、智能化程度和一體化水平低等方麵。建設一個“戰訓一致、相互兼容、技術先進”的信息化平台,一舉突破現實困窘,綜合解決上述重難點問題,是數年來嚴重製約我軍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訓練的核心瓶頸。要不要在部隊信息化作戰訓練這一核心地帶著力,能不能在部隊信息化建設這個前沿突破?答案顯而易見。“作為”的道路遍布坎坷,實踐的曆程充滿艱辛,但結果最終表明:即使是攻克信息化平台建設這樣的核心堡壘,隻要積極作為善於作為,就可以有所作為並大有作為。所屬某部近年立足現有條件,充分拓展導航定位係統和軍、地多個衛星通信指控平台,及現行各類有、無線係統功能,構建以指揮控製為主體、前聯偵察情報、並聯火力打擊和野戰防空預警、後聯綜合保障的戰役戰術指揮控製平台,有效提高了部隊信息獲取、處理、傳輸和實時指揮控製能力,較好解決了複雜地形、惡劣天候和快速機動中指揮控製難等問題。這一成果在全軍推廣後,軍區立即組織部隊把信息化平台訓練納入常態化運行軌道,在分隊戰術和合同戰術訓練層次全麵開展各作戰要素集成訓練,並結合執行重大任務和重要演訓活動,積極開展信息化平台聯用聯訓聯演,按指揮編成進行平台編組、按作戰流程規範集成步驟、按作戰樣式確定運用手段,探索出異地同步指揮、一體化訓練等新的作戰訓練樣式。今年,又在全區推開了基礎技能訓練標準化、要素集成訓練集成化、戰術戰役訓練實案化、實兵演習訓練全程對抗等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訓練的全新模式,不僅部隊基礎訓練和合同訓練基本實現信息化,戰術戰役訓練和實兵演練也普遍增強了對抗性和實戰性,機關部隊的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訓練,由此進入一個新階段。

“集約經營”諸軍兵種部隊潛力潛能,積極探索諸軍兵種聯合訓練方法路子,穩步推進我軍作戰訓練從形式到實質的聯合。我軍是黨統一指揮的人民軍隊,聯合作戰和訓練的思想基礎堅實牢固。然而,由於較長時間的體製區隔和武器區別,現階段部隊聯合訓練又多停留在形式和口頭上,落到實處相對較少。聯合訓練成為當前訓練的又一個突出難題。難題必須解,難題可以解,鑰匙就在於大力弘揚我軍主動協同、密切配合的光榮傳統,就在於強化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訓練,聯,則共同進步共同提高,不聯,就沒有發展沒有出路的思想觀念。在這一領域,廣州軍區今年突出從思想認識、指揮編組、指揮手段入手,指導既有的四個聯合訓練協作區破除門戶之見,彌合指揮分立,消除技術壁壘,不斷提升層次,增強訓練效益,從形式上聯合逐步走向實質上聯合:一是按照“誰參戰、誰參訓,誰主訓、誰牽頭”的原則,緊貼協作區使命任務和戰時可能的作戰編組,確定主抓聯合訓練的牽頭單位和具體參訓單位,解決由誰“主訓”的問題;二是按照“訓戰一致、突出聯合、縱橫銜接、係統配套”的要求,以聯合演習課題為主線,統籌各軍兵種訓練內容,促進聯合訓練與軍兵種訓練內容相互融合,解決“訓什麽”的問題;三是區分聯合基礎訓練、聯合專項訓練、聯合指揮訓練、聯合實兵演練等類別,解決“怎麽訓”的問題。當然,我軍聯合訓練要在現有體製下突破和發展,仍必須在協作區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比如在總部和戰區建立聯合訓練專門協調機構,統一製定聯合訓練規劃計劃,指導軍區、軍兵種聯合訓練。比如健全聯合訓練運行機製,從任務統籌、組織實施、協調控製、檢查督導等方麵加以規範,確保聯合訓練有效落實和高效運行。比如切實加強聯合作戰人才培養,努力改善聯合訓練保障條件,等等。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創新精神深入探索具有我軍特色軍事訓練路子


  我軍近年進行的一些訓練改革,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大都取得較好成效。但客觀地看,這些改革對訓練領域一些帶有根本性的矛盾與問題,觸動還不大、觸及並不深,或者說有意無意地回避了一些根本性的矛盾與問題。諸如新形勢下練兵動力不足,訓練中心地位“不到位”的問題;訓練領導管理體製機製不得力,訓練組織實施體製機製不順暢的問題;訓練指導思想不端正、作風不實,不能正確處理訓練事故的問題;訓練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急於求成、急功近利,訓練研究中的泛學術化、以理論研究代替實踐規範的問題;訓練科技含量不足導致效率不高,訓練投入不足導致保障不力的問題等,既長期存在於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實踐中,時至今日仍是我們進行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負資產”。在新的形勢下推進軍事訓練科學發展,必須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客觀要求,堅決衝破傳統的改革禁忌,克服零打碎敲的“小農意識”,以更加堅定的態度推進軍事訓練領域改革創新。在改革創新的總體指導上,應切實運用信息時代的軍事思維方式,廣泛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的先進方法,努力提高科學技術對改革籌劃的貢獻率。在改革創新的係統思路上,應切實遵循結構決定功能、先優化係統結構、再優化係統功能的思想,從調整優化條塊分割體製、建立科學高效訓練領導管理體製機製和聯合訓練體製機製這一根本問題入手,謀求軍事訓練質的變革。應切實將訓練理論、體製、內容、方法、手段、管理、保障等領域的改革協調起來,以各軍兵種、各要素、各層次改革的協調發展,整體推進軍事訓練轉變。應切實將軍事訓練改革創新與軍事理論創新、軍事技術創新、軍事組織創新、軍事管理創新協調推進,把我軍各項建設和改革成果及時整合轉化為現實戰鬥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