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專家:中國海軍還不能稱為“藍水海軍”
中軍網 www.milchina.com 日期:2008-12-24 16:41:13
169“武漢”號驅逐艦。
西方各國近幾天來再次睜大眼睛,緊盯中國海軍前往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實施護航的行動。“鄭和歸來了?”美國《華盛頓郵報》等許多媒體將這次行動和“鄭和下西洋”類比,稱這標誌著中國向遠洋的“藍水海軍”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在西方,“藍水海軍”幾乎是大國的標誌。一些媒體認為,中國參加這次聯合國呼籲的多邊行動,是作為“國際體係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在行動。但也有個別媒體立即擔心起中國海軍的威脅。
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彭光謙對《環球時報》稱,無論從性質、使命還是能力方麵看,中國海軍戰略仍是近海防禦戰略,還不能被稱為“藍水海軍”。不過,他同時強調,擁有遠洋行動的機動能力,與我國海軍近海防禦的性質並不矛盾。
中國海軍向“藍水”邁進?
“中國中央軍委稱,軍艦赴索馬裏師出有名。”英國廣播公司(BBC)21日近一周來第三次在其中文網的頭條刊登了相關的消息。報道稱,中國軍方負責人就派遣軍艦到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的決定作出辯護,強調有關行動是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作出的決定,完全符合有關國際法的規定。
對於中國的決定,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上將18日表示,美國期盼中國向亞丁灣派遣軍艦,並會與中方密切合作。基廷透露,他已經和其他部門取得聯係,美軍將向中國海軍艦隊提供情報。他還稱這將成為恢複中美軍事交流的跳板。
美國《華盛頓郵報》在題為“鄭和歸來了?”的報道中稱,中國宣布正式派遣艦艇抵禦索馬裏沿岸的海盜,標誌著中國海軍第一次參與多邊“戰鬥任務”。
文章稱,這讓人想起明朝鄭和帶領艦隊跨越印度洋的行動。數次航行後,中國的“藍水海軍”時代就終結了。不過“現在鄭和又回來了”。文章稱,過去20年來,中國海軍一直在緩慢卻穩步地發展。雖然中國還沒有航母,但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近幾年來,中國軍隊,特別是海軍發展進程的每一步都會引起外界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關於中國建設一支“藍水海軍”的話題,一直是西方軍事觀察家津津樂道的事情。今年以來,一些西方媒體頻頻炒作“中國要造航母”,“在三亞建海軍基地”以及“在印度洋建基地”等傳聞。英國《簡氏防務周刊》12月10日發表年度報告,其中將“中國解放軍海軍向藍水邁進”視作中國防務2008年兩大亮點之一。有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海軍的行動充滿了警惕。《洛杉磯時報》19日的報道稱,中國這次行動顯示“北京現在愈來愈樂意運用自己的軍事肌肉”。《華爾街日報》則稱,中國海軍已引起了華盛頓、東京和台北的擔憂。
“藍水海軍”成為大國標誌
所謂“藍水”,是指遠離海岸線的深海和大洋,由於遠離大陸,海水基本呈藍色或藍黑色而得名。一般而言,在最靠近陸地約200海裏以內的海域,由於海水中混雜了泥土而呈現黃褐色,被稱為“黃水”或“褐水”。“藍水海軍”則是指能在外洋長時間執行戰鬥和非戰鬥任務,並在較寬廣的大洋範疇保護本國海洋利益和安全,防止敵對勢力的威脅。
目前,藍水海軍幾乎成為大國的標誌。美、俄海軍是當之無愧的藍水海軍,他們的艦船可以出現在任何可能出現的海域;英、法等歐洲國家的海軍雖然規模不及美國和鼎盛時期的俄羅斯,但是以中、輕型航母為核心,大型水麵艦艇為骨幹的英、法海軍,再配合數量較多的輔助船隻,也能支撐其在實施一定強度的遠洋作戰。1982年,英國海軍遠征馬島,顯示了老牌海洋強國的藍水海軍的戰鬥力。日本、韓國雖然沒有航母,但是裝備能搭載大型直升機的大型兩棲戰艦和“宙斯盾”型驅逐艦,使其具備較強的遠洋獨立作戰能力和力量投送能力。印度更是拚命發展航母、核潛艇和大型驅逐艦等遠洋作戰裝備,致力於建設一支可以控製印度洋的藍水海軍力量。
西方軍事學說認為,海軍從本質上是一個進攻性的兵種,沒有足夠的“藍水”活動空間,海軍難以發揮作用。當年清朝的北洋水師,擁有世界第四、亞洲第一艦隊和鐵甲巨艦,但抱著死守海口的落後理念,最終打不過以藍水為目標的日本海軍。冷戰剛開始,美國就提出把中國圍堵在“島鏈”中的戰略構想。美國“環球戰略網”曾報道,因為“第一島鏈”的限製,中國潛艇遠洋訓練自2000年以來每年平均隻有3.4次,2007年加強訓練的結果也不過6次,遠比不上美國一年上百次的遠洋巡邏次數。法新社也曾援引美國海軍情報機構的一份報告稱,在094“晉”級戰略核潛艇服役前,中國僅有的092“夏”級戰略核潛艇隻能在中國近海活動,從來沒有進入大洋實戰值班。由於“夏”級搭載的“巨浪-1”潛射導彈射程不過2000公裏,再加上活動位置的限製,打擊範圍無法夠到美洲大陸,因此有西方觀察家甚至不承認中國有可靠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即便是有了射程8000公裏的“巨浪-2”洲際導彈,搭載它的“晉”級戰略核潛艇也必須挺進到第二島鏈以東的“藍水海域”,才能確保中國海基核力量的可靠打擊。
不過,對於中國海軍“藍水海軍”的擔憂,美國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萊爾曾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稱,“中國發展‘藍水海軍’不應該被任何人看作是威脅。太平洋是一個很大的海洋。中國發展‘藍水海軍’不應當會引起任何衝突。衝突的引起是由於問題的存在,而不會是因為某一海軍力量的存在。”布萊爾說,“美國如何看中國發展‘藍水海軍’,完全取決於中國如何使用這一發展起來的海軍能力。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個大國需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中國這樣不會讓任何人感到不安。中國海軍能夠,也應該被鼓勵,在很多領域扮演積極的角色,比如維和、打擊海盜、保護海洋通道安全。”
美聯社援引簡氏國家風險評估組織高級分析師勒米埃的話說,實際上打擊索馬裏海盜是聯合國呼籲的多邊行動。參與護航任務使中國能夠以一種不會威脅到其他國家的方式來發揮其海軍力量的作用。英國《衛報》稱,中國的行動正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希望中國采取的行動,這是一個標誌,正如美國方麵描述的那樣,中國正在成為國際體係中的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遠洋護航、巡邏是和平時期大國海軍的常規任務
軍事專家認為,現代海軍的本意就是屬於“藍水”的。為什麽大多數國家海軍軍裝,特別是白色禮服和海魂衫,顏色款式都基本一樣,就是因為大家經常需要在公海等國際海域行動,海軍天然就是國際軍種和外交軍種,這是隻有以“藍水”作為常規活動區域的海軍獨有的屬性。
現代海軍是在地理大發現之後產生的,從誕生起,它的基本任務就是遠洋護航,保護本國與海外的商船運輸和航道安全。這樣的任務直到今天仍是海洋國家和瀕海國家海軍的主要任務。當然,當今整個世界都已經生活在對國際貿易的依賴中,各國的利益,尤其是貿易大國的利益已經非常國際化了,海軍到遠海維護全球海洋安全,本質上就是保護本國的海上利益。除了護航,還有巡邏、海外救援等,都是和平時期大國海軍的常規任務。
2006年黎以戰爭期間,《環球時報》記者曾在貝魯特親眼目睹美國從黎巴嫩撤僑的情景:美國的一支規模不大的航母編隊來到距離貝魯特很近的地中海海域巡弋,岸上則從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到海邊開辟了一條特別通道,通道盡頭是一個臨時停機坪,美國僑民在這裏登上美國海軍的飛機,飛機把他們送上航母。正是因為有“藍水海軍”的依靠,幾萬美國僑民不到兩天就全部撤出了衝突中的危地。當時,記者就感覺很震撼,海軍是國際軍種,保護本國國民在海外的人身、財產安全是天經地義的使命啊!
中國軍事專家戴旭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抵禦外敵侵犯領海的任務,靠空軍和導彈部隊就足以完成,當然,這是極而言之。解決海上劃界爭端、宣誓主權、維護海上主權,需要海軍發揮巨大的作用,但隻有真正走向遠洋,擔負維護世界海洋和平的責任,同時保護中國的海上利益,那才能真正告別“水師傳統”,脫胎換骨成為實質意義上的現代海軍,這需要能力建設,但更重要的是戰略思維的發展。中國海軍現在已經擁有一定的執行遠洋任務的能力,怎樣常規化地使用這樣一支力量才是向“藍水海軍”發展的關鍵。
多數軍事專家認為,中國海軍仍是近海防禦型
中國海軍自1949年成立後,曾長期是守在河流入海口不遠處的“黃水海軍”。1980年,為順利完成洲際導彈試驗任務,中國海軍護航編隊穿越島鏈,首次航行到太平洋深處,中國海軍開始具備“走出去”的能力。2002年,中國艦艇編隊首次完成環球航行,具備一定的遠洋執行任務的能力。不過,多數中國軍事專家認為,目前中國海軍仍然是一支典型的近海防禦型海軍。
首先,中國海軍關注的重點區域仍然在近海範圍內,例如台灣海峽、東海海域等,中國海軍的作戰訓練也通常在這一範圍內展開。其次,中國海軍仍然過度依靠岸基力量的掩護,由於缺乏足夠的補給和防空力量,中國海軍編隊難以脫離岸基航空兵的保護在大洋上獨立完成高強度的作戰任務。
在俄羅斯,一位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稱,同世界海洋大國相比,中國海軍實力相對較弱,由於沒有海外基地,艦艇遠洋補給困難,加之官兵經驗不足,這些都是實際情況。然而,中國海軍缺乏的更多是實踐和信心。現在,曆史給中國海軍提供了一個機會,中國應當抓住這一契機,進一步提升遠洋綜合能力。
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彭光謙少將21日對《環球時報》表示,西方一些人以此判斷中國的軍事戰略發生變化是不準確的。中國的海軍戰略仍然以近海防禦為主,但這一戰略不等於隻能在近海活動不出去,這樣做等於給自己畫地為牢。擁有遠洋行動的機動能力,與我國海軍近海防禦的性質並不矛盾。
香港星島環球網的一篇評論稱,仔細分析一下中國的發言,會發現一個微妙的地方:中國說的是“護航”,而不是其他國家派軍艦時慣稱的“打擊”,從中顯示出來的謹慎態度,可能預示著中國海軍的定位。對於中國而言,事情絕非是一場“肌肉秀”。
文章稱,在當前經濟蕭條的背景下,保護中國輪船和公民的安全、降低經濟風險,是中國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