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軍航母艦載機的發展趨勢:有人,還是無人?zt

(2008-10-04 14:59:34) 下一個
美軍航母艦載機的發展趨勢:有人,還是無人?
2008年08月25日 10:08:42  來源:中國網


美國海軍現役航空器的編製結構主要是根據2004年發布的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戰術航空器整合(TAI)計劃建立的,此項計劃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一個通用的攻擊類航空器資源庫。

現在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航空兵中隊均使用海軍的航空母艦進行部署,而在2015年時海軍有望得到一種采用全新設計的海軍偵察型艦載無人戰鬥機,在2020 年有望得到一種能夠用於空中格鬥和對地打擊的改型。

然而,無人航空器所麵臨的問題仍然很多,同時很多物理設計上的問題也有待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都有可能對現在和將來的航空母艦(CVN-21)的設計產生很大的影響。通過上述這些跡象可以看出:在降低造價和減少風險這兩方麵投入的資金和軍方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偉大革命即將到來!

迷惘:有人,還是無人?



十年前,美國海軍少將瑞特奧爾曾經問過這樣的問題:“未來航空母艦的外形如何?具有怎樣的能力?在航空母艦長達四十到五十年的服役期中,隨著技術的進步必然會發生很多技術上的突破,而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上的革命性的突破來改進現役的航空母艦?”

自從1993年以來,海軍一直致力於製定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來升級其航空母艦力量來為下個世紀美國海軍戰略轉型做好準備,此戰略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應用一種雙軌機製,這種機製就是對過去的艦艇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完成現代化過程,同時保持海軍必要的作戰能力、維持現役的武裝力量結構。

該戰略所完成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在2002財年采購第十艘同時也是最後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CVN-77),並於2008年開始服役,該艦是作為一艘過渡性的艦艇,並應用了一些從航空母艦研究和發展(R&D)中所取得的技術上的新進展,現在航空母艦研究和發展(R&D)正在進行之中。

從“喬治-布什”號(CVN-77)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將為雙軌戰略的保持海軍必要的作戰能力、維持現役的武裝力量結構這個因素奠定基礎,並可對新一級航空母艦的設計和建造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新一級航空母艦的第一艘主要是指CVX,即“傑拉爾德-福特”號(CVN-78)將能夠保持現役航空母艦的所有核心作戰能力,同時有選擇性地對一些係統的性能加以改進,這些係統包括:航空器彈射和回收係統,飛行甲板布局,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和情報係統(C4I)。並進一步增強船體的抗沉性。

另外,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該艦將增加更多聯合作戰的要素以使其在未來的聯合作戰中能夠承擔起主力作戰艦艇的任務。

“企業”號航空母艦計劃服役52年,將於2013-2014年左右退役,而CVN-77和CVN-78將同樣有望服役52年,這些航空母艦搭載的近期和遠期的艦載無人和有人航空器是什麽樣的呢?

近期艦載機解決方案的第一部分已經出台,這個方案主要用於解決最近二十年的問題,該方案具體內容為:有人航空器主要包括單座F/A-18E、雙座F/A-18F “超級大黃蜂”以及未來的F-35B和F-35C“閃電II”聯合攻擊戰鬥機;無人航空器的問題尚未確定,盡管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和波音公司正在共同研製一種未來的無人航空器,現在還沒有確定哪一種無人機的原型機比較適合航空母艦搭載。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海軍希望能夠將無人航空器作為現役航空母艦搭載的有人航空器的有力補充,但遲遲未能取得進展,其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造價太高和風險太大。

現在無論是英國皇家海軍、法國海軍還是其他擁有航空母艦的各個大國海軍,都從現階段美國政府對其航空母艦的使用上獲得了極其重要的啟示。在業已過去的半個世紀,這些國家的總統們在應對可能或已經發生的軍事或政治危機的過程中,主要單獨使用海軍或使用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結合,而使用陸軍和空軍的結合則不多見。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應對過去半個世紀中發生的207場軍事或政治危機中,海軍參加了其中的205場,而陸軍僅參加了38場,空軍僅參加了53場,但是這樣說的目的並不是貶低陸軍和空軍的重要性。

通過觀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海上戰爭史可以看出,航空母艦一直保持了較為靈活的航空器平台配置,要比空軍對於固定翼航空器平台的配置更為靈活。有一點很明確,航空母艦搭載的艦載航空兵力量的價值主要在於其可以靠近危機發生的地點而不受阻礙的早期存在能力。

盡管世界上首個部署無人戰鬥機(UCAV)的海軍將是美國海軍,但是無人戰鬥機在任何航空母艦上執行諸如發射、回收、飛行作戰以及其他相關作戰任務的問題基本上是類似的。

未來的航空母艦



CVN-78構造圖

美國現在擁有一艘傳統動力航空母艦“小鷹”號,十艘核動力航空母艦,這其中包括一艘“企業”級、三艘“尼米茲”級、六艘“西奧多-羅斯福”級。

“小鷹”號(CV-63)於2008年從太平洋艦隊退役,“喬治-華盛頓”號(CVN73)進行重新部署,其母港位於日本橫須賀。基於“尼米茲”和“西奧多-羅斯福”級設計的最後一艘“喬治-布什”號(CVN-77)將完成最後的建造工作,並進行一些技術改造,使其可以包含在CVN-21/CVX級航空母艦係列中。

最近獲得證實,CVN-21的名稱為“傑拉爾德-福特”(CVN-78),或者更為通俗一些說就是“福特”級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在1998年宣稱未能得到足夠的預算建造一級采用全新設計的航空母艦,因此隻是對“尼米茲”級(CVN-77)最後的幾艘進行一些改進,“尼米茲”級和接下來建造的“福特”級將是在技術上第一和第二級采用改進設計的航空母艦,這也是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 CV-59的設計之後的第一次。

在2002年下半年,合同商采用了許多新的革命性的設計技術來替代CVN-21或者稱為CVNX-1的原始設計,其目的是使得該級航空母艦(CVNX-2)的第二艘最終設計成為一個全新係列的航空母艦。預計“尼米茲”級在研究和發展階段每艘將耗資25.4億美元,最終采購價格為每艘74.8億美元,“尼米茲”級總預算造價為每艘100.2億美元。

自從2001年國會批準對“福特”級進行采購以來,預算在2006財年有了很大的一個飛躍,達到5.65億美元,而在2007-2008財年則繼續增長。在2005年11月,設計階段已經完成了44%,最終的設計檢查於2007年3月進行,2008年1月開始建造。有18項之多的新技術延長了建造和設計的時間,但同時也使該級航空母艦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8項關鍵的新技術中的3項是成熟的,3項是正在接近成熟的,而軍方希望18項技術中的14項能夠在設計檢查完成之前接近成熟的狀態。在“福特”級項目之外,正在取得進展的6項新技術同樣也是很重要的,這些技術包括:高級攔阻索、多功能雷達(MFR),高級“海麻雀”導彈(ESSM),三維搜索雷達(VSR),聯合精確瞄準,高級武器信息管理係統/航空數據管理和控製係統。

軍方在2007年主要關注的三個技術領域包括:

第一是電磁空氣發射係統(EMALS),這項技術為了迎合海軍的需求,導致現在建造的原型裝置麵臨了很多技術困難,因此造成了較為高昂的造價以及在時間表上產生了15個月的延期;

第二是高級攔阻索(AAG),這項技術也遭遇了延期,由於技術設計產生的延遲使得交付給CVN-78的日期推遲了六個月,海軍正在增加測試周期以減少這些延遲;

最後是雙波段雷達(MFR),這項與“朱姆沃爾特”級(DDG-1000)驅逐艦相聯係的技術也麵臨了巨大的風險,以後也會裝備到“福特”級上,其交付日期也被推遲。

如果艦艇的主要部分沒有進行重新設計,雙波段雷達或三維搜索雷達係統的設計失敗後將沒有任何退路或可以替換的雷達可選。不斷上漲的造價在海軍製定預算過程中已經占據了壓倒性地位,對幾乎每一艘現在正在建造的艦艇都會產生影響。

從2006財年到2007-2008財年這些航空母艦建造的延期就意味著一年左右的推遲,因此在“企業”號退役和2016年9月第一艘“福特”級(CVN-78)交付之間,海軍將繼續保持11艘航空母艦的海上力量。2007年7月,“福特”級的設計已經完成70%,艦艇所有的低層甲板都已經完成。海上力量和遠征武裝力量委員會稱:“海軍在維持其設計時間表的按時完成方麵也麵臨著巨大挑戰,這是由於艦艇的一些關鍵技術的發展時間延長了。”發展技術所需時間的延長已經使得艦艇設計無法按時完成,並妨礙了艦艇的建造。如果得到足夠資金支持,第一艘“福特”級航空母艦將於2015年開始服役。

“喬治-布什”號已經曆了費用超支的問題,從開始的49.75億美元預算到2008財年的58.22億美元,增加了8.57億美元,增幅為17%。預算不斷增長的部分原因是由於艦艇設計上出現的3500個改動。CVN-79以前主要是指CVNX-2,後來主要是指“福特”級的後續艦型,CVN-79要等到2011財年才能得到預算,並將於2012年開始建造,正式服役則要等到2018,最初是計劃用來代替“約翰-肯尼迪”號。與“福特”級的第一艘相比較,CVN-79將擁有一個更加明顯地重新設計的飛行甲板,先進的電磁攔截索,可能發生變化的船殼形狀以及反應裝甲。下一級航空母艦CVN-80或者“福特”級第三艘將與CVN-79相同。

上述關於航空母艦的討論或許看上去與未來的艦載航空器無關,但是這些艦載航空器將從未來的航空母艦上發射和回收,因此未來的艦載航空器必須可與未來的航空母艦相適應。

有人航空器



美國F/A-18大黃蜂戰鬥機大角度爬升

現在的航空器是基於所謂的“概念”航空器,這種概念使得航空母艦進行部署時將戰鬥機和攻擊戰鬥機混合使用,主要包括F/A-18C/D“大黃蜂”和F/A-18E/F“超級大黃蜂”的混合,這是2002年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戰術航空器整合(TAI)計劃所做努力的結果。

軍方希望重新評估航空母艦對於現在包括F-14“雄貓”在內所有航空器的需求,並進一步對戰鬥機和戰鬥攻擊機加以改進和整合以及在未來如何分配F-35。海軍陸戰隊的AV-8B“鷂II”隻能從大型甲板兩棲攻擊艦(LHD/LHA)起飛,而其F/A-18D“黃蜂”可以從陸地上起飛。

現在每個“黃蜂”和“超級大黃蜂”中隊擁有12架航空器,在執勤和戰備中隊都是如此。當F-35進入各個艦隊服役後,“閃電II”中隊將擁有10架航空器。總共有20個F/A-18執勤和戰備(RAG)中隊。

在未來的十年中,海軍將保留20個“超級大黃蜂”飛行中隊,每個中隊擁有12架航空器,但是將其F-35執勤中隊的數量從20個中隊(每個擁有12架航空器)減少至13個中隊(每個擁有10架航空器,總共130架航空器)。未來的F/A-18E/F執勤和戰備中隊將從3個減少到1個,這將使海軍航空兵中隊的數量從現在的43個減少到35個,此項計劃中航空器的數量從516架減少到392架。

海軍現在保持了大約421架F/A-18A/B/C“黃蜂”和一個替換活塞結構改進中心,預期耗資9.7億美元。海軍也在占總量約40%的機翼發現了裂縫,持續到2007年12月的中期延壽計劃主要針對這個問題開展工作。

令人擔憂的是接下來的這些年裏,這些航空器都需要收回進行技術改造,預計F/A-18C/D將於2011年開始短缺,而如何減輕這樣短缺的情況尚未找到解決的方法。

海軍陸戰隊正在逐漸淘汰4個F/A-18D的中隊(每個中隊擁有12架航空器),在有足夠數量的F-35形成戰鬥力時將完全淘汰這些F/A-18D的中隊。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戰術航空器整合計劃也改變了海軍陸戰隊的F-35中隊和航空器數量,最初計劃組建21個F-35執勤中隊,其中14個中隊是每個中隊擁有12架航空器,7個中隊是每個中隊擁有20架航空器。

海軍陸戰隊的新計劃是14個F-35執勤中隊(每個中隊擁有10架航空器,共140架航空器),3個F-35戰備中隊(每個中隊擁有10架航空器,共30架航空器)。這就使得海軍陸戰隊航空兵中隊的數量從25個減少到17個,而航空器的總數量從356架減少到170架。

航空兵中隊和航空器數量的減少部分是由於航空母艦執勤的數量從12艘減少到11艘,因此對於戰鬥機數量的需求也大為減少,使得海軍將執行作戰任務的攻擊戰鬥機數量減少到310架,而在未來的采購預算中總共減少497架航空器,受此影響的是F/A-18E/F要從548架減少到460架,減幅達到16%;F-35要從1089架減少到680架,減幅達到38%。如果轉化成美元,就意味著航空器采購預算將減少350億美元,這些數據都是去除近年來的通貨膨脹因素之後得出的。

F/A-18E/F“超級大黃蜂”項目於1992年獲得國會的正式批準,主要目的是替代早期的F/A-18“大黃蜂”(F/A-18這種機型曾被7個國家的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采購),其F型(戰鬥型)替代F-14“雄貓”用來為未來的艦隊提供空中防禦。

在2006年,海軍已經得到了262架航空器,還計劃采購462架,再加上從開始計劃的90架降低到84架的用於電子戰和壓製敵方空中防禦(EW/SEAD)的EA-18G“咆哮者”。同年,海軍陸戰隊拒絕采購航空器。這是一個較為成熟的項目,軍方正在將模塊升級的方法應用到該項目中,這包括AESA雷達升級、機組人員艙室升級、網絡中心戰(NCW)整合等相關模塊的改造。除了AESA雷達升級之外,新的整合武器係統也正在研製之中,並將成為最引人矚目的技術改進。在2013財年,采購預算將會大幅裁減至2.01億美元,並即將結束。

雙座EA-18G“咆哮者”將取代EA-6B“徘徊者”來執行電子攻擊和戰術幹擾任務。電子攻擊型(EA型)主要基於戰鬥型(F型),90%的機體結構與戰鬥型采用的是通用的框架。為了完成空中測試,兩架原型機於2006年交付使用,並於同年8月進行首次試航。不過,現在該型機已經不再大量生產,隻是軍方於2007年4月在簽署一個多年的采購合同時訂購了56架該型機。完成最後的飛行測試要等到2009年1月,到那時約占總數三分之一的航空器將由軍方采購。軍方在2007財年又追加了4.5億美元的預算資金,到2013年的采購預算有望達到74.66億美元。

減少409架F-35已經產生了效果,對聯合攻擊戰鬥機(JSF)的采購將減少至2912架,其中還包括英國皇家海軍采購的60架,未來幾年的采購總量下降了14%。但是這並不影響將來眾多已經簽署了軍購協議的外國空軍對於該型機的采購,因此共有九個夥伴國的軍方願意為該型機提供係統發展和建造原型機的資金支持。從總的角度來講,F-35項目發展所投入的資金已經從2001年的344億美元上升到現在的445億美元,增幅高達29%;采購預算也已經從2001年的1996億美元上升到現在的2317億美元,增幅達到18%;但采購計劃卻降至530架航空器,每架航空器的采購預算在2007年達到1.12億美元,增幅高達38%。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將整個航空兵力量轉化為聯合攻擊戰鬥機的過程中,海軍陸戰隊將麵臨許多與飛行員相關的問題。由於所有的海軍陸戰隊隊員都來自於步兵階層,因此海軍陸戰隊的飛行員首先是將自己作為海軍陸戰隊步兵,在擴展的戰場空間中進行近距離空中支援(CAS)的訓練方麵要遠遠超過其他的軍種。而與之對比,海軍飛行員的精力則主要集中在空空作戰、空中阻擊以及兩者的混合。由於目前CV型和CVN型航空母艦存在著任務交叉,因此需要對海軍戰鬥機機組人員增加這些方麵的訓練課程。

F-35計劃進行長達七年、超過11000飛行小時的飛行測試,這些測試最早始於2006年12月。同樣,整合的全能型F-35將於2011年才能進入實戰,2007年的計劃顯示到2011年之前共生產103架F-35,總造價為200億美元。

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對於F-35的采購預算在2008財年為30.25億美元,而這僅僅是一個長期采購項目的開始,在2011財年之前每年的預算將增長到44.88億美元,在2012財年增長到64.2億美元,並保持在這個數量許多年。

無獨有偶,美國空軍F-35采購預算的增長也是相當顯著的,2008財年報表將預算調整到24.1億美元,采購12架F-35,其中6架分配給空軍、6架分配給海軍陸戰隊,聯合項目為研究、發展和測試(RDT)獲得了41.46億美元的預算,增加了7.05億美元。

從上述可知,我們能夠預見:在未來的十年中,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航空器將在所有的超級航空母艦產生重疊,海軍戰術作戰航空器總量將達到1200架,但是通過整合以及應用無人航空器,海軍有人航空器的總量到2025年前將下降到900架。




美海軍新一代電子攻擊飛機EA-18G“咆哮者”

美國軍方認為未來的無人航空器有能力解決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依賴今天的有人航空器係統很難解決。首先就是降低執行任務的風險,無人航空器有能力在許多高風險的環境中執行各種任務,而現階段或近期的包括F-35在內的有人航空器基本上無法執行這些任務。這些關鍵任務包括:情報、監視和偵察(ISR),壓製敵方空中防禦(SEAD)以及使用各種彈藥執行一係列打擊任務。

最初的無人戰鬥機項目在空軍和海軍之間是各自獨立的,這兩個軍種都有各自的采購項目。建造視野更廣、能力更強、互操作性更好的航空器——這個目標鞏固了這些項目的地位,其目標是最終建成聯合無人戰鬥機係統(J-UCAS)。而不幸的是,各個軍種之間在無人戰鬥機方麵未能達成協議,並存在著頻繁更換高層領導、預算變動、無人戰鬥機發展的優先權重新被安排等諸多問題。

最後,相關專家建議重組聯合無人戰鬥機係統項目,為海軍發展一個飛行距離更遠、可以由航空母艦搭載的無人戰鬥機係統。該項目的領導機構在2006年發生變化,從高級防禦研究項目機構(DAPRA)變為空軍,並伴隨著海軍的參與和預算減少。

在海軍方麵,高層希望將第一架無人戰鬥機作為監視平台,而空軍高層則計劃建造一種新的飛行距離較遠、留空時間較長並具有攻擊能力的航空器,這就是由於需求不同而在兩個軍種之間存在的分歧。海軍將在2015年研製出一種較為簡單的無人偵察航空器,在2020年研製出一種具有攻擊能力的無人航空器。

現在,包括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波音公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在內的最初的合同商都擁有一種航空技術示範機型(ATD),波音公司擁有X-45C,而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擁有X-47B。

對於這個采購項目較為關鍵的八項技術都是成熟的,但是綜合計劃辦公室(GAO)的報告指出:其中有三項是成熟的,而另外五項接近成熟,能夠支持在2012年進行潛在的係統采購。在那時,建立一種可以搭載在航空母艦上的航空器將成為一個很有競爭力的項目。

盡管軍方在未來的無人戰鬥機所執行的任務和所扮演的角色方麵仍然存在分歧,但是聯合無人戰鬥機係統項目的合同商將仍然把精力集中在對兩個航空技術示範機型共享一個通用的作戰係統、有效載荷和下級係統進行技術和作戰評估,之後海軍和空軍能夠使用這些評估的結果來決定是否開始發展這個項目。

很明確的,海軍的無人戰鬥機項目想要在係統的經濟可承受性方麵成為一個新的樣板——研製一種改進型的戰鬥機,並降低單位造價,同時減少有人航空器的損失率,增加戰場空間意識。海軍的無人戰鬥機項目仍然需要解決很多技術上的問題,這包括:多航空器控製,指揮、控製、計算機(C3),任務籌劃,意外事故管理以及基於CVN設計的任務有效性。

在第一個航空器的設計中,要求研製一種能夠實施12小時持續對地監視的航空器。在這一點上,軍方在2006-2012財年為聯合無人戰鬥機係統研究和發展(J-UCAS R&D)投入了38.77億美元。預算資金減少了30%,在2009財年從44.5億美元減少到28.99億美元,這就將該項目中每架航空器的造價從69.19萬美元降低到57.978萬美元,從而達到了該項目的一個目標——降低造價。這種航空器比現在的有人航空器係統造價更低,其目標是達到一架有人航空器造價的一半。海軍在2007年對該項目的預算是1億美元,2008財年增加到1.62億美元。


對CVN設計和作戰的影響



EA-6B“徘徊者”

為使海軍的無人戰鬥機適合未來航空母艦的作戰,這將對航空母艦的諸多方麵產生影響,這包括:甲板結構、航空器彈射和回收能力、空間分配、機庫、指揮和控製工作站、通信和數據傳輸途徑、艦體天線結構以及未來航空母艦的基本結構和作戰等諸多方麵。

海軍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廣泛的研究,從而更好地設計“福特”級航空母艦,而這些技術上的改造可能在早期的“尼米茲”和“西奧多-羅斯福”級航空母艦上也需要,不過服役時間更久的“企業”號和“小鷹”號將失去改造的這種機會。

現在的概念是這些航空母艦將搭載航空兵中隊或分遣隊執行作戰任務,一個航空兵中隊包括12架航空器,而一個航空兵分遣隊則包括4架航空器。CV/CVN對其搭載的包括EA-6B、EA-18G、E-2C在內的多種支援航空器采用分遣隊形式進行有效部署,通常是搭載4架航空器。海軍的無人戰鬥機有望不超過分配給這些支援航空器的空間。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的E-2D“鷹眼”將仍然留在這些航空母艦上麵,新的EA-18G“咆哮者”將取代EA-6B“徘徊者”,而EA-18G與現役的F/A-18E/F通用性更強。

現役的CV/CVN在甲板上通常搭載75架航空器,全部為有人航空器,這其中包括多達20架諸如EA-6B、C-2的支援航空器,而甲板上的戰術攻擊戰鬥機的數量為36架。

到2020年之前,通過改進航空器的設計預計可使航空母艦搭載多達87架航空器,其中包括20架支援航空器,而攻擊戰鬥機的數量則達到48架。

未來的航空母艦搭載的有人和無人航空器包括多達87架攻擊戰鬥機、情報、監視和偵察航空器以及正在計劃中的20架海軍無人戰鬥機。

不過,必須要注意本文所指的無人戰鬥機並不是早期的媒體宣傳的這一代無人戰鬥機,特別是通用原子公司的MQ-1/MQ-9“掠奪者”係列無人戰鬥機。由於“掠奪者”係列無人戰鬥機並不適應在舷側作戰,因此在航空母艦上搭載這種機型是不切實際的,其主要原因包括:發射控製附件,甲板氣流(WOD),甲板自由起飛翻滾,Rotax 912活塞引擎,輪結構攔截索(Mk.7)等都存在著很多問題。

發展“掠奪者”已經遭到海軍陸戰隊拒絕。舉例來說,在0級風的氣象條件下,現在的MQ-1/MQ-9“掠奪者”係列無人戰鬥機需要3000英尺的起飛距離(TO),在15節頂風的氣象條件下,需要大約2000英尺的起飛距離,有效載荷平均450磅。

“掠奪者”能夠使用現在的航空燃油。不過,通用原子公司已經開始研究與未來海軍無人戰鬥機相關的一些問題,其中一項技術上的挑戰仍然有待解決,那就是為無人航空器使用重型燃油引擎(HFE),此項技術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進行測試和發展,並將於2013-2014年投入實戰。

相比於有人航空器係統,海軍無人戰鬥機有望無需使用很多的能量來協助航空器發射和回收,但是這將取決於最終的機身重量和有效載荷問題。

未來的戰術控製係統(TCS)設計,將有可能按照現在一些無人航空器上使用的通用控製係統的設計。用於C3I和數據鏈進行數據交換的通信天線必須安裝在CVN上,這是從“掠奪者”MQ-1/ MQ-9的四級作戰需求的設計和建造所得到的經驗,這種需求要增加到五級(對無人航空器的全功能控製,從發射到回收的有效載荷以及所有任務方麵),以控製CVN可搭載的未來的無人航空器。

現在數據鏈視距範圍(LOS)通訊使用的C波段處於模擬的5250-5850兆赫茲,不夠實用,常常發生數據延遲;而衛星鏈使用的Ku波段處於數字的11450-14500兆赫茲,更加適合超視距的指揮和控製,是航空母艦上可以采用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替代。如果問題還不夠複雜,那麽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仍然存在於天線的設計和結構,這也是為什麽前文要提到未來“福特”級航空母艦的多功能雷達和三維搜索雷達技術問題。

如果隻考慮要保持視距範圍通訊,有必要安裝三台嵌入式的C波段天線。而在整合到網絡中心戰,並與包括驅逐艦、大型兩棲攻擊艦等艦艇平台在內的近岸平台實時連接時,視距範圍通訊將仍然是可以使用的。數據鏈不僅要嵌入到衛星係統中,同時也要嵌入到未來的E-2D“鷹眼”和EA-18G“咆哮者”。

如果未來的CVN是按照一個中隊或者甚至是兩個中隊的規模部署海軍無人戰鬥機,那麽空間分配就會對戰術控製係統、維護以及其他一些問題產生影響,盡管許多問題與現在有人航空器出現的問題相同,但還有一些問題是無人機獨一無二的。

在現在的計劃中,僅有6架海軍無人戰鬥機在任何時間都保持留空狀態,而現在的戰術控製係統控製台至多能夠同時操縱3-4架無人戰鬥機。未來的戰術控製係統任務籌劃係統將不止是在單獨一台計算機上運行,而必須整合到其他有人戰術任務籌劃係統中去,這主要是指的聯合任務籌劃係統(JMPS)。海軍必須沿著這樣的方向為海軍無人戰鬥機發展戰術控製係統和任務籌劃係統。

就像任何有人航空器一樣,無人駕駛的海軍無人戰鬥機將對作戰人員產生一些影響。某些研究顯示在未來的海軍無人戰鬥機中隊中最多需要現在85%的人員。相比於現在一個F/A-18E/F“超級大黃蜂”中隊所需的最小數量210名作戰人員、25名軍官、185名軍士來說,一個分遣隊所包含的4架無人航空器隻需10-12名軍官和30名其他人員,總共需要40-42名人員即可完成循環作戰。在諸如EA-6B和E-2C的支援機種中,一個中隊的海軍無人戰鬥機所需的人員隻是現在有人航空器所需人員數量的50%。在F/A-18E/F的戰鬥機種中需要更多的作戰人員,但一個分遣隊的海軍無人戰鬥機所需的人員也隻是現在有人航空器所需人員數量的75%。

歐洲各國不會忽視陸基或者艦載無人航空器係統的潛力。在2006年12月,英國國防部宣稱已經簽署合同將TARANIS無人航空器驗證項目授予BAE係統公司領導的一個開發團隊。這個1.24億歐元的聯合項目將由BAE係統公司來進行管理,其目的是全力發展TARANIS無人航空器來滿足皇家空軍對於無人航空器的需求,但是英國國防部並沒有參加歐洲無人機項目。

一個航空技術示範機型的地麵測試將於2009年開始,飛行測試將於2010年在澳大利亞烏莫若進行,不過這不是基於現在的預算資金。

分析家認為如果英國在2020年之前想要進入無人航空器領域,就必須要參加美國海軍的無人戰鬥機項目,就像英國已經簽署的F-35“閃電II”項目一樣。


十年之後,美國海軍將很有可能將其第一架海軍無人戰鬥機整合到“福特”級航空母艦上,並解決將海軍無人戰鬥機中隊部署在早期的航空母艦上等諸多問題。當這些航空母艦在造船廠中完成必要的檢查和升級之後,將敞開胸懷來迎接這些新的海軍無人戰鬥機。

有人和無人航空器的前景將很有可能就像今天的F/A-18C/D、新一代的F/A-18E/F以及未來的F-35中隊一樣,在航空母艦上單獨配置或混合配置。

但是毋庸置疑,無人航空器的時代正在來臨,我們需要解決的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

來源:德《海軍》2008年I期

作者:Keith-Jacobs

編譯:知遠/溫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