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詩

(2008-07-12 12:18:19) 下一個
記得小時侯看過的一本連環畫中說,劉胡蘭學寫的第一句話是"毛主席萬歲".我隨和英雄差著年代,小學時的語文課本也是從毛主席語錄開始.像現在的兒童背唐詩一樣,文革中的孩子也大都能背不少毛主席詩詞.後來有個提倡全民寫詩的運動,其中最出名的是小靳莊農民詩歌.一次聽廣播,某位農民詩人慷慨激昂地朗誦:"貧下中農補新鞋......" 當時覺得納悶,新鞋補它幹嘛?可事關貧下中農也不敢多問.幾天後詩歌見報,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貧下中農不信邪".
文革後期家長先後回城,教我些唐詩宋詞,漸漸對古詩詞有了感覺,也照貓畫虎地寫過幾首.鎖在抽屜裏自我欣賞,頗有些作了詩人的得意.當時廣播電台有個文學欣賞類的節目,印象比較深的一集是介紹聞一多在國外寫的一首思鄉詩,文字不記得了.總之反映的情緒是,詩人看異鄉的事物都不順眼,十分思念祖國.主持人在讚揚了作者的愛國情操之後,拿出反麵教材--資產階級詩人徐誌摩的<<再別康橋>>.由此我對五四時期的新詩產生了興趣.不過不太敢嚐試新詩寫作,總覺得少了格律的限製寫起來反而更難.
某日,母親說有位英國詩人的姓氏發音與我的小名有些相似.當時剛學了幾句半生不熟的英文,便去找了Wordsworth的作品,從The Daffodils開始,讀起外國詩歌來.
開放以後解恨似地買書,其中有不少詩集.最貴的是一本<<李商隱詩選>>,當時少見的港版書,價錢是國內書的好幾倍,因那時我正鍾情於李商隱及花間派,再加上精美裝禎的誘惑,終於買下來,還夾了片紫色的花瓣在<<無題>>那頁.
不久前聽說國內出現一會打回車就能寫詩的新詩流派,大概是把一句大白話分成幾行寫便可稱之為詩.
假期帶女兒回國探親,一天她告訴我,她寫了好幾首詩.我聽了真是欣喜萬分.這些年女兒雖然在當地學校成績優秀,中文卻是日漸荒疏,平時要她寫篇作文尚且犯難,回國沒幾天居然主動寫詩.看來時差沒白倒,讓她也因"夜不能寐"而"欣然命筆"了.
我的思緒被女兒接下來的話打斷:"人家給我個寫詩的軟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