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母親

(2008-07-12 11:55:29) 下一個
提起母親,總讓我想起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大兒媳婦",美麗賢惠,忍辱負重,操持著一個大家庭.
小時候,姥姥姥爺,父母,姨和姨夫,我和姐姐,表姐表哥,我們每個孩子的保姆,一起住在一個四和院兒,她是書香之家中的小女兒,也是這個大家庭的管家.在我的印象中,家人們始終相處融合.我的阿姨告訴我,母親從未和她紅過臉,有時到月底家用不夠了,母親總是不聲不響地把自己的工資往裏貼.父親是個生活能力極差的人,脾氣也大不好,母親從不和他計較.長大後我怪母親太過忍讓,母親笑笑說,那時是大家庭一起生活,為顧全大局所以總讓著他,時間一長,倒把他給慣壞了.對孩子們她是身教多於言教,和我們更像是朋友.我們生活,工作,戀愛上的事都喜歡對她講.姐姐曾用小說<<母親>>中的一段話形容她的感受,"一個人如果也能稱他母親為精神上的母親,那他真是太幸福了."
母親是家裏唯一學理科的,是我們公認的"大聰".有東西壞了需要修理,或買了新產品要知道用法都找她.有什麽物件兒找不到,問她準能告訴你在那兒.我一直覺得學理科的人比學文科的人動手能力強,這個印象便是源於母親.
在單位,用母親一個同事形容她的話是:"一輩子處於學雷鋒狀態".50年代她曾經把自己一次漲工資的機會讓給他人.母親學理工出身,且家學淵源,文學底子深厚.研究所的一個叔叔說,有不少科技人員的稿子經過她的文字潤色,也有好多文科出身人的文章受過她的技術指點.這些文章得以發表,獲獎,可她從未要求過聯合署名.
開放以後,她作為所裏主管業務的領導審批過那麽多留學生,進修生,代表團,可從未給自己安排過一次機會.我問她為什麽?她說覺得自己外語不夠好,且年齡偏大,還是應該讓比自己更合適的人去.
母親寫得一筆好字,用父親的話說,母親的字蒼勁有力,似男人的筆體.我印象中母親永遠一幅溫文爾雅的模樣.父親說其實她"膽大得很".解放前就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而被捕過.文革開始,她又不顧後果,在部裏第一個站出來為已經被打倒的頭號走資派說話.有個"隻專不紅",出身"惡霸地主"的工程師說,母親從不歧視他,工作上給他很多幫助,還曾力排眾議,讓他當過"學大慶標兵".
文革中父母在不同的農村下放勞動,母親回北京時已患上了嚴重的貧血,又因輸血得了肝炎,此後多次住院.對這一切她始終泰然處之,還交了不少醫生護士病友朋友,她收到的賀卡五花八門,有之呼其名的,有叫大姐的,有叫阿姨的,有叫奶奶的.
退休後,母親全不見人們所說的"退休綜合症".她踏踏實實的當起了大家的好後勤.父親說:"一般飯館的菜可趕不上你媽".姐姐說她減肥計劃總不能實施,因為晚上那頓飯太香.和年輕人她沒有所謂"代溝".我的同學朋友來家,都特喜歡和"阿姨"聊.有的幹脆稱"咱媽".有個喪母的朋友說,一看見"咱媽",就想起自己的母親.
最近看電視劇,才知道更年期會鬧得那麽嚴重.於是問母親,你怎麽沒有更年期呢?母親輕描淡寫道,"誰能沒有,不過人的情緒是可以控製的".
母親一直體弱,可精氣神兒總那麽好.用一個朋友的話說:"老太太是那種精神不倒的人".我們笑稱她是"有錢難買老來瘦,身輕如燕,抬腿上房".她年輕時多病,老來倒比好多同齡人身體健康,親朋好友有事她都跑去幫忙,被大家叫做"救火隊員".
我出國後她常寄包裹來,主要是給外孫女的書,凡有印刷錯誤的地方她都仔細標出來,說每一本她都先看過,又多了份兒童文學方麵的愛好.
父親曾說,他最後一本書,要寫上"獻給我的夫人".他本人學術上頗有成就,被同行稱做領軍人物.不過我總說,其實他做得最成功的事,就是娶了母親.
搬家後,父親把他和母親當年的結婚照重新洗了貼在牆上,我的朋友見了無不驚歎,"阿姨真漂亮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