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漢語有多難,老外學漢語10句最搞笑的十句話

(2008-09-23 16:59:50) 下一個
       學漢語有多難,老外學漢語10句最搞笑的十句話

        奧運會,其實也是一次世界語言交流大會。這幾天,在北京的奧運村,外國朋友學說漢語成了新聞,有關方麵也及時安排了這方麵的誌願者。由此我想到找點外國朋友學漢語的趣聞,與外國朋友一起捧腹。
對外國朋友來說,真的要學會漢語,並非易事。在包括雅利安語、閃米特語、含米特語、圖蘭語、印第安語、班圖語等各大語係在內的人類語言中,漢語(中國話)在西方人眼裏是最難學的。外國朋友如何形容漢語難學?在歐洲曾有這麽一個笑話,一個學生調皮,老師懲罰他的方式是,讓他去學漢語。最偏激的反應應該是英國20世紀著名作家、學者H.G.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其經典作品《世界史綱》中,威爾斯把中國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歸結為語言原因——因為太難學,中國人都把精力用在語文學習上了。

原文是這樣的——

“在中國,文字造就了一個特殊的讀書人階級,也就是官吏。他們也就是統治和官僚階級。他們的注意力必須集中於文字和古典文學格式,勝過集中於思想和現實;盡管中國相當太平,它的人民的個人智慧很高,但它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看來卻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阻礙。中國之所以在許多世紀中一直是個勤勞的但缺乏進取心的廣袤地區,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大概就是由於它的語言和文字的複雜,而不是由於任何別的可以想像到的原因。”(吳文藻、冰心、費孝通譯本)

外國朋友覺得漢語難學,難在哪?主要是語言習慣和所使用的語係完全是兩個概念。英語、法語、德語、俄語、希臘語、意大利語等,都屬雅利安語係,學起來自然方便。更麻煩的是,漢語一字多義、一詞多義和多字一義、多詞一義現象很普遍。如有人專門就“我”(“I”)的不同用法作過研究,竟然有多達108不同說法。如此繁雜,連以漢語為母親的中國人有時也很難搞清楚,對外國朋友來說,就難上加難了。再加上外國朋友喜歡用他們單一、簡單、自以為是的思維方式來學習漢語,忽視漢語字、詞結構的複雜、多義性,常常會鬧出大笑話。

從過去流行的笑話中來看,有這麽10句堪稱經典,令人捧腹——

一、“勝敗都是中國人贏”曾有一道考外國學生的選擇題是這樣:“大連實德隊經過90分鍾激戰大勝北京現代隊,獲得冠軍。”問,下麵哪句話與文意最吻合?A北京現代隊大勝大連實德隊、B北京現代隊大敗大連實德隊、C大連實德隊大敗北京現代隊。雖然正確的是C,考前模擬測驗反複強調,結果考場上許多考生還是選B。

這題目源於一則真實的故事:1983年,中國女排和美國女排小組賽上相遇,賽後中國報紙上出現了“中國隊大勝美國隊”的標題。過了幾天,決賽裏中國和美國隊又碰頭,爭奪冠軍,中國報紙的標題換成了“中國隊大敗美國隊”一名名叫Christr的美國留學生看了報紙後很高興,認為美國隊贏了,在中國同學中稱讚自己的國家隊,結果弄出了大笑話。據說,直到畢業離開中國,Christr見誰都憤憤不平地稱,中國人太奇怪了,勝敗都是中國人贏,那還比賽什麽呢?或許在北京奧運會上,不少外國朋友又要為此迷惑不解了。

二、“親愛的姑媽”在漢語中,“娘”與“媽”一樣,都是指母親。有一初到中國學漢語的英國留學生,在校園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國女生。於是他給她寫求愛信,但一時忘“娘”怎麽寫了,便自作聰明,以“媽”代“娘——“親愛的姑媽……”

三、“一起上床吧”“上”與“起”有時意思相同,但如果分別搭配,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上床”與“起床”便是兩回事情,而“上床”還有一起**那層意思。一美國女孩與臨時教她漢語的中國男鄰居一起應邀參加朋友PARTY,因時間太晚,又喝多了,便留宿下來。臨休息前,美國女孩給中國男鄰居遞了一張紙條——“我們一起上床吧!”她的本意是明天一道起床離開,卻害得中國男鄰居胡思亂想半宿。

四、“戴安全套”帽子是套在頭上的,有時外國朋友便會弄混。有一中國老師講過一個發生在他教授的在京外國留學生身上的故事——這名留學生告訴老師,他常騎摩托車外出。老師提醒他北京車太多,要小心。他接了一句,“沒關係,我會戴安全套的。”

五、“你我都不是東西”這則笑話南師大漢語專業的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一位自稱為漢語專家的美國教授,向他的學生講授中文課,在談到準確理解“東西”的詞義時,他作如下的表述:漢語中,“東西”並不僅僅表示方向,更多的時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電視機、眼鏡,都可以稱為東西,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動物就不能這樣表示——比如,你我都不是東西!”

六、“方便時候不能來”一次,幾位中國同學邀請剛來華學漢語的外國男生吃飯,中間,一名中國同學出去“方便一下”。外國學生不懂其意,大家告知這是去廁所排泄。這名學生記住了,有一天,一名女生希望在他方便的時候拜訪他,這位留學生立即擺手,“你什麽時候都可以來,但就是我方便的時候不能來。”還把服務行業常見語“為顧客提供方便”,理解為向顧客提供上廁所服務,一時成為笑談。

因為對“便”字一知半解,還弄出過另一則笑話——中國人請客普遍客氣,明明很豐盛的酒席,對客人也稱是“便飯”。有一次,一名外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準備了如此便飯,豎起了大拇指,讚美道——“這是一頓大便飯!”此言一出,全桌的中國人頓時沒有了味口。

七、“中國農民越來越貴了”此事發生在上世八十年代後期,有一名美國學生分不清“富”和“貴”的區別,在造句時寫道:“三中全會以後,中國農民越來越貴了。”

八、“哪裏哪裏”“哪裏”連起說就是自謙,這是一般中國人都知道的,也常用。但初通漢語的外國人W先生不理解。一次W先生參加一對年輕華僑的婚禮,他很有禮貌地讚美新娘漂亮。一旁的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謝,“哪裏哪裏”。W先生覺得挺不好意思的,以為未說到地方,便用生硬的中國話再說——“頭發、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很漂亮!”

九、“含笑九泉”上漢語課時,老師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效果,便問,“你們能說出一句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很開心很高興的樣子嗎?”台下很快出現了“開懷大笑”、“興高采烈”、“手舞足蹈”等答案。老師接著又說,“這個成語裏最好含有數字,比如一、二、三、四……”有一位留學生反應很快——“含笑九泉”。

十、“中國很行!”這個笑話頗討中國人喜歡,說的是一個稍懂漢語的外國友人批評中國人在改革開放後驕傲自大的故事:有一次這位友人來華做工作訪問,與中國朋友在咖啡店坐定後,聊中國的文化,他對中國人的友好、禮貌、熱情深有感觸。但也表示,雖然中國人一向謙遜,但有時也很驕傲自大,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最明顯。比如,現在大街上隨處可以見到——中國人民很行,中國建設很行、中國工商很行、中國農業很行,有的幹脆就是“中國很行”。說完往外麵不遠處一指,原來,外國友人有所指之處是一家銀行。“銀”的外形像“很”,“行”是多音字,除了行xíng,還讀háng,外國朋友未能分清,中國朋友聽罷哈哈大笑!

最後,借此外國友人的話,希望中國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上“很行”,祝外國朋友在中國開心!

察看全文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