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犬子學中

(2008-08-15 18:59:17) 下一個
一時興起,準備寫這篇短文,就試著將題目告訴了九歲的兒子,正如事先所料,兒子根本不知道“犬子”是什麽意思;於是就告訴他,“犬”就是“狗”。“狗怎麽學中文啊?”兒子笑著問;再解釋“犬子”就是“兒子”的意思;這下,這小子不高興了,“我怎麽就成了狗了?”;隻好再解釋,“犬子”是古代對自家孩子的一種謙卑的稱呼。“謙卑是什麽意思?”;再解釋,還是不明白,隻好安慰他,在加拿大,狗還是寵物呢。“反正我不是狗!”。您看,到頭來,“犬子”還是沒有弄懂“犬子”的意思。

兒子5歲移民加拿大,做父母的牢記國內親友的忠告:“一定要讓孩子學中文,否則將來都沒法和奶奶、外婆說話啦”。是呀,不學中文,和奶奶、外婆說話時,總不能一直讓老爸、老媽當翻譯吧。於是,稍微安定後,就忙著找中文學校。一打聽,得!加拿大真是不錯,周末有免費的中文班!記得第一次送兒子上中文幼兒班,有些放心不下,老牛和太太就站在門外邊聽邊看。這一聽可不對勁了,這中文老師的普通話,怎麽和老牛不相上下呀?一口的南方味;這一看更不對勁了,這小子怎麽被老師抱到前麵的椅子上去了?再聽再看,得!這小子正領著小朋友們讀兒歌呢!也難怪,兒子出生在北京,從3歲開始就上一周接送一次的全托幼兒園(這在加拿大被認為是一件殘酷的事,這麽小就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可國內不少雙職工的孩子都經曆過全托)。兒子一口的京腔京調,不正是小朋友們學普通話的示範嗎。不過,做父母的可不太樂意,立即去辦公室將兒子跳了一級,直接從中文一年紀開始。這不,“犬子”就在加拿大開始了他的中文學習之旅……

在海外,有孩子學中文的家長都知道,讓孩子學中文絕對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哄也好,罵也罷,家長們反正是能想出的辦法都想出來了。有的家長甚至把學中文和玩遊戲結合起來:“認一個中文字,獎勵十分鍾玩遊戲”,有意思吧。老牛主要采取的還是哄的辦法,小兒剛開始學中文還好,因為他的英文還沒有跟上。半年後,掛在他嘴邊的就是:“爸爸,中文是most difficult language,right?”。您瞧,雖然禁止他在家說英文,可混著用也不能算全違規吧。為了鼓勵他學中文,就讓他順著杆子望上爬吧。不但告訴他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學會中文,學其它語言就是a piece of cake了;還告訴他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指不定很快又會成為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中國人,當然要學中文。不知道是不是說過頭了,以致後來決定申請加拿大公民時,這小子很長一段時間不樂意,又不知費了多少口水,才讓他勉強點頭。

小兒學中文學得淚眼漣漣,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一、二年級時。但當學會拚音、部首後,記中文字的速度常常令我們驚訝;可惜的是,好景不長,考完試後很快就會還給老師。至於對一些中文課堂上、生活中沒有用過的詞語、成語的理解往往令人啼笑皆非;有時,更是直接從英文生硬地翻譯過來。

一日和小兒一道坐電梯,小兒神秘地輕聲對我說:“爸爸,他走狗”,邊說還邊用眼睛瞄著旁邊的白人。老牛甚是詫異,“走狗”,這種階級性很強的詞匯,他是怎麽學到的?況且,在加拿大說一個老外是走狗,是資本主義走狗,還是社會主義走狗?趕忙製止他不要瞎說;他卻堅持說:“是的,他走狗”,並用手指著蹲在老外腳邊的一條小狗。這一下,老牛沒忍住,大笑了起來。“Walk a dog”成了“走狗”!

大多數同齡的孩子對中文的理解和小兒一個等級。有一次從中文課接朋友的孩子回來,途中問他學了什麽。他很高興地回答:“叔叔,今天我們學了孫子兵法”。是嗎?《孫子兵法》該是中國古代對世界軍事的一大貢獻,讓他們學學這個成語絕對不錯。忙問:“孫子兵法是什麽意思呀?”這一問不要緊,他的回答差點讓老牛沒有把住方向盤。“‘孫子\'就是grandson;‘法\'就是strategy;‘兵\'就是ice;‘孫子兵法\'就是講小孩滑冰的方法”。要是“孫子”真有在天之靈,聽到這種解釋,不知該如何感想?

其實,對於孩子們在海外學中文,做父母的絕對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要意識到:中文對他們來說是第二語言,不是第一語言。以我們兒時的經曆來教育他們是萬萬行不通的。不少有孩子的同胞移民時都準備了國內的小學教材,雄心勃勃地想讓自己的孩子移民後繼續學國內的小學課本。老牛沒有精確統計過,但老牛看到的基本是百分之百沒有堅持下來,因為太不現實了。國內語文課本有著過強的政治色彩,你想解釋,這裏的孩子也根本不感興趣;而數學課本裏,也因有太多的中文字不認識,而讓孩子們望而卻步。

其次,對孩子們學中文的期望不要太大,不要指望在這裏出生,或者上小學前就移民的孩子能聽、說、讀、寫樣樣精通。老牛讓孩子堅持學中文,主要目的是希望他基本能聽能說;成人後,如果願意或者說必要時,能迅速將中文檢起來,而不要成為遺憾。老牛周圍不少早期華人移民的孩子,有的是小同事,有的是實習的學生,每當問到他們會不會中文時,不會的孩子總是以“I wish”開頭,要麽是希望當時自己能堅持下來;要麽是希望當時父母能逼迫他學;但絕對都是一臉的後悔。老牛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回答同樣的問題時,也有這樣的遺憾。

當然,讓孩子們學中文,家長的犧牲和督促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學中文成功的孩子,父母每周甚至花十幾個小時陪孩子一起學中文。而像老牛一樣的大多數父母做不到這一點,但總可以送孩子去周末的中文學校,平時督促他們完成中文作業,並創造一個中文環境,如:在家必須說中文,不要和孩子練英語(雖然隨著孩子的長大,會越來越有資格做自己的老師);給孩子準備一些中文書,中文動畫片等等。

在海外學中文,好的老師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老師會激發孩子們學中文的興趣;會根據中文是第二語言這個特點去挑選教學內容;會適當調整國內的教學方法,從而讓適應了西方教學方法的孩子們更易接受。遺憾的是,中文教學在加拿大沒有成為規模,對周末免費中文學校的怨聲也一直不斷;而私立的中文學校又麵臨經費的短缺。中文老師們相對來說也不固定,把教中文作為職業的老師少之又少;所幸的是,已有不少同胞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在努力之中。教過小兒的大多數中文老師,都非常敬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很得當,如用講故事、猜迷語來激勵孩子們的學中文興趣就是個好主意。對這些老師們,老牛心存感激,這也是小兒能堅持學中文的重要原因。

中文在世界上也越來越普及。前不久,新聞報道新加坡前資政李光耀就鼓勵國民要有長遠眼光,投資讓孩子學中文。老牛也親自遇到一個韓國移民家庭送孩子上周末中文學校,其實不少韓國人能認識國標2312個漢字的。相對這些外人,部分同胞們,卻對孩子學中文不甚積極。在加拿大還有“男孩學中文,女孩學法語”之說。原因據說是:男孩學了中文,長大後至少可以回國娶老婆;女孩呢,學法語會氣質好。這是不是無稽之談,姑且不論。老牛隻是希望,無論男孩女孩,學學祖裔語言是絕對沒有壞處的。

行文至此,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剛過,小兒正好吃完了他的粽子,興奮地告訴我:“爸爸,我的粽子裏有三個‘日子\'”。哎,英文都是date,“棗子”也不能變成“日子”呀。看來,“犬子”學中文的路還漫長著呢,真希望他能堅持下去,並能盡早完全理解“犬子”的含義。


來源:北美教育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