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舟一葉

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個人資料
正文

華裔虎媽育兒思索

(2011-01-17 15:24:35) 下一個

當我第一次讀了Amy Chau在華盛頓郵報的文章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時 ,讓我聯想起曾讀到過的另一位虎媽,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媽媽,譚恩美少年時期可謂坎坷,連續兩年內她的父親和哥哥分別因腦瘤不治而去世。她的母親為了脫離悲痛,帶上她和弟弟遠離美國,搬到瑞士居住, 那一年恩美16歲。到了歐洲的恩美喜歡門前的阿爾比斯山,更讓她開心地是,在美國不受男孩子歡迎的她,到了瑞士成了熱山芋,她有很多追求者,其中成為她男 朋友的是個吸毒者,恩美母親命令她與男朋友斷絕來往,恩美不聽。母親如以往一樣,以死相脅,從小到大,若恩美任性,不願練習鋼琴,不聽勸告,母親會用中文 哭喊,不如我去死好了。這次也不例外,虎媽先是以死相脅,接著道,真希望腦瘤死的是你,不是你哥哥彼得。最後恩美仍然 不聽,虎媽索性哭叫道:“I rather kill you! I rather see you die!" (我寧願殺了你,寧願看你死。)”邊說邊鎖了門,拿出明晃晃的切肉刀(meat cleaver), 把恩美推至牆角,眼睛閃著野獸般的光,急促地道,"First, I kill you. Then Didi and me, and our whole family destroy!" (我先殺了你,然後弟弟和我,全家一起滅亡。)

   
可以想象,輕舟讀到這兒,同樣呼吸急促起來,這篇名為“Confessions(懺悔)"的短文是恩美自傳"The Opposite of Fate (命運的反麵)"的一篇,恩美花了很大的勇氣,將這件真實舊事寫了下來。虎媽將刀口對著恩美,10分鍾,15分鍾,大約更長的時間,恩美終於語無倫次道,“I want to live. I want to live. (我要活,我要活。)幾十年以來,恩美常想,若那一刻她沒有為生命祈求,虎媽會與會就一刀下去,結果了她的生命。到了虎媽晚年,恩美終於忍不住問了她這個問題,已經得了老年癡呆症的譚母慈祥地回道,沒有的事,你小時候很乖啊,連打屁股都沒有過,一次也沒有。

   
文章結尾讓人深思,"How wonderful to hear her say what was never true, yet now would be forever so."(如今聽她說這些不真實的話,也將永遠不會再有的事,感覺真好呢!)看到這裏,輕舟眼睛早已潮濕了。
   
  
同樣的,這位名字也叫Amy的美籍華裔媽媽,為了塑造女兒成為她的理想孩子,威脅、逼迫道:如果不彈好鋼琴,就把玩具都捐給救世軍。。。不準吃午飯,不準吃晚飯,沒有聖誕節禮物。。。不準辦生日聚會,兩年、三年甚至四年。為了培養她心目中的好孩子她決不允許孩子們看電影、出演校園劇,不允許孩子抱怨沒有參演校園劇,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孩子不可以選擇自己的業餘活動,考試成績沒有全A。。。如果孩子得了一個B,也許那永遠也不可能發生,那麽接下來的就是一場暴風驟雨。震驚的中國媽媽會讓孩子來做幾十遍乃至幾百遍的練習測驗,直到他再次得到A。讀到這裏,輕舟震驚了,Amy怎麽將自己的育兒經驗上升到所有中國媽媽的經驗,還美名其曰,為什麽中國媽媽是一流的?


是的,中國媽媽普遍比美國媽媽更重視孩子的教育,但這樣走極端並不多,至少在美國華裔媽媽圈子裏不多見。也許在中國,為了應付應試教育,媽媽不得不讓孩子多練習,溫故知新,直到取得好成績。可是美國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孩子可以沒有全A,但孩子的綜合能力重要的多,這些能力包括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領導能力,社交能力,動手能力等。。。隻拿全A,不參與社會活動的孩子,普遍很害羞,被稱為nerd(木訥無趣的書呆子)。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各方麵均衡發展,努力學習的同時,也享受生活趣味。


當然Amy的文章也有可借鑒的地方,比如,無論學習還是彈琴,不要輕言放棄,堅持到底,養成良好的習慣,良性循環。。。但出發點卻不敢苟同,Amy認為中國父母受儒家思想影響,知道什麽對孩子最好,所以可以無視孩子們的要求與愛好。。。中國父母不是不關心自己的孩子,隻需換位思考,他們可以為孩子放棄一切。。。顯然,這種思維對中國人說很熟悉了,中國的孩子必須服從父母,因為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Amy認為即便喊孩子廢物,孩子也不以為然,中國孩子都有堅強的心靈。總而言之,中國孩子在儒家家長製的熏陶下,成績全A,彈奏樂器能力精湛,完全順從父母。

 

   這種完全服從和填鴨式的教育模式調教出來的孩子,的確是傳統的中國好孩子。縱觀曆史,中國封建社會的管理官吏多數是讀書人,換句話說,“書呆子”治國者居多,儒家思想,四書五經是科舉考試的命題來源。中國古語有“十年寒窗”,勤學故事有“頭懸梁,錐刺股”等層出不窮。儒家科舉文化造就了中國學者通過記憶、模仿、苦讀書、練習命題作文,考試成績優異而被選為官吏,所謂“學而優則仕”,而成就“吃了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古訓。


而填鴨教育模式下的中國學生缺乏創立自己的思路,或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訓練。他們往往是從模仿成功的例子裏學習,成績優秀,但少有創意,音樂方麵也不例外,中國有棒打出的音樂演奏天才朗朗,卻少有創作樂曲的“莫紮特”。


Amy認為孩子讀書好,精通樂器對孩子自信心培養很有益。但真正的自信心源於精神康健,一個在家裏沒有得到尊重的孩子,也很難在學校或將來社會上,用平等心去尊重別人,也難免過於苛求自己或他人。心靈康健的孩子也許成績沒有全A,但他們有一份內在的安全感,對待他人或困難也多了心平氣和,能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看待問題。


也讚成Amy的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心,讓他們認識到他們有能力做好事情,幫助他們獲得某項技能,良好的工作習慣和自信。精益求精,多做習題,熟能生巧,是學習技能,和基礎教育的好辦法。但出發點不應該隻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服從、惡語相逼,而是和孩子一起設立界限(boundary)。學生自然以學為主,但適當地看些電視或玩電腦遊戲也有必要,參加學校活動更是重要,有益孩子們社交能力,服務社區的心態和舞台表演能力的培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力,來自神的天賦,和神賦予的人生目標。但出發點不是讓孩子成為家長心目中的驕傲,而是“無論做什麽,都應該從心裏作,不是為人做,而是為主作”。心靈成長至關重要,因為“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References 參考: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11504576059713528698754.html?KEYWORDS=why+chinese+mother

Tan, Amy. The Opposite of Fate. Penguin Group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http://www.canadameet.com/info/edu/2011/0111/53370.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itsjanexu 回複 悄悄話 I read the book of "The opposite of Fate" a year ago. I agree with your view of the articl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