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子的魔幻星球

夕子做過記者、PR和廣告人;出過書、寫了很多文章,也買賣了很多房子;現居多倫多。
個人資料
夕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當惡行成為民俗

(2022-02-16 19:02:57) 下一個

寫在前麵的話——

作為一個獨生女,和一個獨生女的媽媽。

我對於這個新聞的關注度的確要高於任何人。

因為這是決定我們之後是否可以安全平和再次返回故土的關鍵。

難道不是麽?

無論亂世還是盛世,每一個小人物都有她的尊嚴,

作為小人物,我們不指望“永親”,不指望銘記。我們可以活,可以死,可以被侮辱,可以被損害,可以被鐵鏈拴起,甚至可以被吃掉。

但至少,請給我們的生命一個回音,

不要說著說著就再無交代,不要這樣爛尾。

這是對人之為人,最起碼的尊重。

就這樣活稀泥,把紅腫之處看作豔若桃花,就這麽不了了之,隨便搪塞敷衍;以後歲月靜好不是因為天下太平,而是我們閉上了眼睛,捂住了耳朵而已。

如果我們用打擊毒品的力度,用抗疫的決心,去對待買賣人口的罪行,讓那些人販子、買妻買兒的人瑟瑟發抖,讓村幹部、地方官員不敢袒護任何一個買賣人口的罪犯,很多人的人生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這個社會需要善良而較真的人,更需要良知。

這是我們作為人的一種基本操守。

雲南兩位調查記者鐵木和馬薩、老蠻、王聖強、時代尖兵、鄧記和千千萬萬堅持為八孩媽們呼喊的網友就是這樣的人。我慶幸我們身邊還有這樣的人。

這篇文章是豐縣事件之後寫得最好的一篇,也是我一直很喜歡的魔都三大寫手之一---灰鴿叔叔的作品,他的視角另類而犀利,也非常令人感悟,分享給你們看——

 

因為父母是知青,我小時候在一個很小的縣城生活。

 

那個地方有一個全球知名的特產:薄荷油。僅僅這一個產品,就足以拉動一座城的產業。

 

但幹著幹著,就有人發現,哪怕產品品質差一點,摻點兒雜油,也能順利賣出去。於是在酒桌上,它就成了全行業分享的“先進經驗”。

 

從上到下,大家都高興壞了。原來的一斤賣到一斤二,再賣到一斤半,最後大家還在琢磨怎麽弄成兩斤……

 

老老少少歡天喜地,對外人也毫不避諱。連小孩子都知道,“賣之前是要摻一點的”。

 

廠裏張燈結彩,員工觥籌交錯,好日子過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有一天,原本的客戶大批取消訂單。

 

一直被“稀釋”的產品,終於失去了競爭優勢,開始被其他地區超越。

 

但是,麵對投訴甚至暗訪,人們理直氣壯:

 

“這哪叫作假啊?這是我們這裏的老工藝!”

 

外人覺得這裏充斥著欺騙,而這裏的人覺得外人充滿著惡意。

 

2

讀完上頭這一段,大家可能有點義憤:

 

“這不就是公然造假嗎?難道沒有一個人意識到嗎?監管部門難道不管嗎?”

 

說來你可能有些不信。它真的很難被意識到。我小時候也沒有意識到。

 

你會沉浸在人們喜悅的神情裏,滿腔的自信裏,你到處都會聽到人驕傲地說,即便我們放鬆對產品的要求,它依然超越同行一大截。

 

當這種“放鬆”帶來更多的玩具,更多的零食,連孩子都會堅信它是了不起的“老工藝”。

 

喜悅同樣會洋溢在管理者的臉上。一方麵,他們迎來了更好的經濟指標,更穩定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麵,一個“小地方”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網——

 

哪個處長,沒有做薄荷油的親戚呢?

 

老張掙錢了,我恭喜恭喜,老李掙錢了,我祝賀祝賀,大家都沒有欺負“自己人”,都在過好日子……

 

自己人裏,不會有人跳出來說“我們的好日子不對勁”;而那些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外人,都是“不懷好意”的“雜音”。

 

之所以沒有所謂的輿情危機,隻不過是因為——在當時,固定電話都是奢侈品。

 

3

可能你們猜到我接下來要寫什麽了。

 

所以,一個年輕的小縣城的“新媒體人”,真的會覺得宣傳一個“八孩父親”是“正能量”——因為國家正在鼓勵生育,所以孩子多的就是優秀典型——哪怕站在政策的角度,這個“八孩”也有一大半是違反了當時的政策;

 

所以,一些那裏的公眾,真的會覺得“鎖住女人”這事兒“見怪不怪”——因為它不是一件令他們吃驚的事,老張也這麽搞來了女人,老李也這麽搞來了女人;

 

所以,即便是那裏的管理者,也不會感到“震驚”或者“憤慨”,而是先表態“沒有的事兒”“不至於”——從書記到主任,從科長到院長,大家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過個年還天天見的親戚朋友……

 

外人眼中的“國事”,都是他們的“家事”,外人看不慣的,是我們的民俗,如果外頭在批評我們——

 

那一定是“不懷好意”的“雜音”。

 

我們會覺得它在不斷地撒謊,每一版都在打臉,最新版似乎也在等待被打臉,我本來覺得就算聊這事兒,也應該聊聊危機公關與實事求是——但看到如此拙劣的前言不搭後語,如此缺乏常識,如此撒謊不臉紅,我倒是逐漸傾向於相信,他們有點像“惡不自知”。

 

就像打架,有人覺得推搡就是打架,有人覺得有人骨折才算打架,甚至有人覺得得有一個人斷氣才算打架——那造假、欺詐、拐賣、家暴、霸淩、強奸……都可以被“自主定義”。

 

“原來這是拐賣啊?幾百年了,在我們這兒都不算啊!”

 

很多時候,如果一個地方的“定義”持續了很久,但和外頭的不一樣,那就是“約定俗成”。

 

倘若這個“惡”不夠大,當你去到那裏時,還會有人鄭重地說,要尊重那裏的民俗。如果你忍不住多說兩句,說這麽幹不對啊,還會有人說,那是“曆史原因”、“本地特色”、“關乎民生”。

 

於是,在那裏,惡不會消失,隻會越來越大,它可能早就突破了公眾的心理承受力,突破了法律的條文,甚至突破了文明的底線,但它依然理直氣壯,肆無忌憚。

 

甚至於,有奇怪的膽量,把千瘡百孔的事實當做“正能量”給大家看。

 

4

以前迎來送往的時候,一直會遇到這樣的感慨:

 

“大地方規矩就是多。”

 

它可能是不把瓜子殼扔在地上,可能是不在車廂裏開免提,可能是不能在頂樓搭個陽光棚,可能是很多很多帶來“小麻煩”的事情。

 

但我還是覺得,隻要有可能,我們就要帶著孩子去到更“大”的地方。去省裏最大的地方,去國家最大的地方,去世界最大的地方,去到一個上上下下關係越來越疏遠,但流程越來越明細的地方。

 

可能隻要幾個月,你就會發現,小地方的規矩才更多。它也許會讓你覺得“舒適”,但也會讓你墮落。

 

它不在紙上,甚至也不在理解範圍內,它會被所謂的親情友情所掩蓋,甚至模糊著正確與錯誤的邊界,你在脫離時會顯得像一個怪物,唯有參與、認可甚至崇拜那份“惡”才能讓自己獲得安全感。

 

最後你會忘記那是惡。從上到下,都會忘記。哪怕已經被全世界認為是白癡,是惡魔,也不會有反省的意願。

 

但那終歸是惡。

 

當陽光不可避免地照進來的時候,當網絡把陽光的範圍擴大的時候,它隻能被灼燒、被融化、在痛苦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說辭,直到灰飛煙滅。

 

麵對訂單消失的困境,我小時候生活的縣城,許多人都罵罵咧咧。其他產業也受到了波及。

 

它花了很長時間,很大成本,才勉強有些起色。但再起色,也無法企及昔日的時光。

 

它不配得到遺憾。也不配得到可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SAR 回複 悄悄話 怎麽解決這類現象呢?
tobyd_媽媽07 回複 悄悄話 回複:‘OrganicFarmer 發表評論於 2022-02-17 05:24:16
好文!’

**================**

+1
郝斯佳 回複 悄悄話 讚好文!
OrganicFarmer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livinghere 回複 悄悄話 隻能說中國的文化有問題。沒有宗教信仰,就沒有基本的底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