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子”和“七子”

(2019-01-10 16:48:01) 下一個

“五十子”和“七子” 
      —中朝關係可能超越對台關係麽? (原創)

1月8日朝鮮金正恩訪華,受到習近平主席親切會見,並在北京度過了35歲生日。這個時間恰逢美國貿易代表團來華談判,並且習近平主席剛剛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布《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對台重要講話。所以我評了句:“小金訪華時間趕得好啊,可以把中國給美國和台灣的福利通吃了。”

這裏我討論一下中朝關係是否可以超越中國對台關係。

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慶典上,《七子之歌》被選作主題曲,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唱響。
《七子之歌》是中國近代著名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共七節,“七子”分別指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他們是近代帝國主義侵華被割讓租借的中國土地。聞一多將這七處中華失地聯想為《詩經·凱風》中因母親落難而生活流離悲慘的七個孩子,深情渴望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台灣現在是“七子”中唯一流落在外還未統一的。這次習主席在對台重要講話中主張對台實行“一國兩製”,應該也是參照香港澳門把台灣作為中國曾被長期割讓的殖民地來處理的。(1895年《馬關條約》台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

那麽“五十子”又是什麽意思呢?

中國在曆史上是東亞強國,如果說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搖籃,中國則是整個東方文明的搖籃,並主導整個東亞文明圈,在漢武帝時,中國就擁有了50多個藩屬國,主要集中在西域(新疆、中亞)地區,同時也包括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家,我們將之稱為“五十子”。到明朝和清朝,中國還擁有40多個藩屬國,包括新疆、西藏、蒙古,朝鮮、琉球,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暹羅(泰國)、爪哇(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錫蘭(斯裏蘭卡)、馬六甲(馬來西亞)等。中國對藩屬國采取懷柔政策,厚出薄進,擁有外交權,並提供武力保護。

清末中國勢力衰落,對藩屬國漸漸失去保護能力。近代帝國主義尤其是日本侵華,首先就是從離間中國藩屬國,使其獨立,脫亞入歐,再進一步占有進行的。日本占有琉球,朝鮮就是用的這樣的手段。對於日本一步步侵華的野心,熟諳中華曆史的毛澤東是看得最清楚的,早在辛亥革命時期,毛澤東隻參與了一年新軍就退出了,就是因為毛澤東更看到了日本將大舉侵略中國,認識到當時亡國滅種才是中華民族麵臨的主要矛盾。在1937年4月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麵侵華的前夕,中共號召全民抗戰,並終於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並共祭黃帝陵,宣誓誓死抗日。毛澤東親擬的祭黃陵文中寫到:“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即是對日本占琉球,台灣,朝鮮,然後侵略中國東北-華北,並進一步鯨吞全中國的侵華步驟的揭露。在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毛澤東主席堅持要出兵朝鮮,並獻出自己唯一的兒子,也是看到了朝鮮對中國曆史和未來的意義,毛澤東主席所構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要讓中國再次恢複成一個亞洲乃至世界的最強國。

如果台灣堅持要做最怨艾頑冥不肯回歸的“七子”之幺,而朝鮮肯堅持和中國保持意識形態一致,做中國最忠誠強悍的“五十子”的長子,那麽中國為什麽不該把更多的利益和恩澤給予朝鮮呢?


“愛我中華”-迎恩門 (2018/9/10)

2018年9月9日,朝鮮為慶祝建國70周年,在平壤五一體育場舉辦《光輝祖國》大型團體操表演。除了傳統的歌頌社會主義和勞動人民的章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展現朝鮮外交姿態的“國際友誼”章節,團體操演員排出“團結合作、善鄰友好”的中英文字樣,一些外國名曲也被編排為團體操,其中就包括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愛我中華》,於是想起朝鮮曆史上那見證了朝鮮近代歸屬興替的“迎恩門”。

朝鮮王朝自1392年開國以後就是中國明朝的屬國(1637年後為清朝的屬國),恪守藩屬之道,奉行事大主義,重視與宗主國中國的宗藩關係。(評:就像英聯邦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印度等國家重視與宗主國英國的關係一樣。)

1407年(朝鮮太宗七年),朝鮮王朝模仿高麗王朝在開京(今朝鮮開城)的“迎賓館”,在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西郊修建了“慕華樓”(1430年以後改稱“慕華館”),作為迎接中國“天使”的國賓館(注:這是天使在漢文的真正含義),慕華館前立有兩柱紅木,稱為“迎詔門”或“延詔門”。1539年(中宗三十四年),明朝使臣薛廷寵來到朝鮮,他對“迎詔門”的名稱發表意見說:“所迎有詔、有敕、有賞賜,而名以‘迎詔’,似偏矣!”於是題寫“迎恩門”三字,作為該門的新名稱。


[圖片]

迎恩門在朝鮮壬辰倭亂中第一次被毀(注: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16萬第一次侵入朝鮮。1597年,豐臣秀吉再派水陸兩軍約17萬人第二次侵入朝鮮。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退被擊退。朝鮮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朝鮮戰爭”。這是中國抗美援朝的抗日援朝先例。)重修後明朝使臣朱之蕃於1606年(朝鮮宣祖三十九年)重題“迎恩門”匾額,並落款“欽差正使金陵朱之蕃書”,掛於其上,此後該門沿用了近三百年。

朝鮮王朝時期,中國明朝和清朝使臣來到朝鮮時,朝鮮國王都要親自出城到迎恩門去迎接“天使”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即所謂“郊迎禮”。迎恩門搭建一個結彩黃帳殿,並“設黃屋、龍亭、香亭於帳殿正中,陳列金鼓、黃儀仗、鼓樂於其前”,當天早晨朝鮮國王穿翼善冠袞龍袍,率宗親、百官來到迎恩門,向中國使臣鞠躬致敬,將敕書置於龍亭中,而後與中國使臣一同穿過迎恩門,入城前往王宮舉行正式大典。(感:2010年加拿大國慶節期間,我們曾訪問加拿大多倫多,本想體驗一把乘直升機俯瞰多倫多的旅遊項目,興衝衝趕到乘機地,被告知因為英女王到訪,所有飛機不能升空,項目已取消。)
[圖片]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4年12月4日,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係,即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注:這是年輕的袁世凱第一次在大清軍事外交界嶄露頭角,為1912年承清帝遜位執掌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奠定基礎。)

1890年(朝鮮高宗二十七年)秋,清朝派遣使臣續昌、崇禮前往朝鮮吊祭神貞王後趙氏,當時漢城一帶已有很多日本殖民居住。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不願前往迎恩門郊迎。最後,在時任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的壓力下,被迫親自前往迎恩門舉行“郊迎禮”,這也是迎恩門前舉行的最後一次“郊迎禮”。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控製了朝鮮,並扶植親日傀儡政府。1895年1月,朝鮮政府頒布洪範十四條》,正式宣布“割斷附依清國慮念,鞏固自主獨立基礎”,同年2月,迎恩門被朝鮮親日政府拆除。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製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係。

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的支持下,“升級”為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原來俄國和韓國也曾經有一腳,就如蘇聯和國民黨也有一腳。)

1896年11月,朝鮮獨立協會又開始在迎恩門原址上修建“獨立門”,而原迎恩門隻剩下兩根花崗岩石柱。

1910年日韓合並條約簽訂,朝鮮發生東學黨政變,日本強行幹涉,在朝鮮獲取了駐軍權,朝鮮成為日本實際上的屬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