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們大家都是過客《三》

(2009-06-26 10:42:04) 下一個

我們大家都是過客《三》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文人利用各種機會大批進入美國,很多人像插柳一樣就地生根了。我這裏說的文人不是指來美國求學莘莘學子,而是不管多大歲數,就是喜歡美國來落戶的。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既講出人生要隨緣才能入大安,也講出柳樹的生命力極強,要求實在不高,隻要稍微給點水,就能活下來,長成一棵大樹。有趣兒的是,小時候學鬆樹的風格,挺拔剛硬,來到美國又要學柳樹,彎彎曲曲,順其自然。

 

中國曆代文人實在是飽經滄桑,長相特別像鬆樹,要麽挺在懸崖絕壁上,要麽長在寺廟裏,其它的不是“粉身碎骨”就是被利用太多,當然這都是說的改革開放以前的事。能有機會出來呼口新鮮空氣,為何不借機溜達一圈兒呢,管它冬夏與秋冬。在打日本餐館的時候,美國女房主看著新鮮,問我在中國是幹什麽的,我說是教授。妹妹馬上出來製止,在美國不能隨便稱教授。在美國呆長了才知道,教授是終身榮譽概念,象征著某一領域最高學術水平,一般地說,獲得博士學位後還有一段漫長的路。

 

文人在美國還有一條路,這條路在中國曆史上稱為“儒商”,典型代表是王致和,進京考試要麽落榜,要麽等不及,幹脆賣起了家鄉的臭豆腐,一傳又是好幾百年。中國文人在美國操“三把刀”的不少,早期“三把刀”開餐館居多,最近幾年,福建農民異軍突起,很少見到文人開餐館了。進入文人開的餐館最大的感覺,老板和老板娘都是甩手掌櫃,在餐館裏仍有時間同客人交流,要的是儒雅閑靜,欣賞的是老板老板娘的麵部表情。這種開法,從尼克鬆時代開始,延續了幾十年,最後被福建人打敗,老板和老板娘成了餐館裏最忙的人。最近,台灣“神探”李博士常去的那個香格裏拉餐館轉手給了福建人,標誌著一個時代結束。

 

尼克鬆時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那時中國大陸還在文革呢,在美國開餐館的文人集中來自台灣香港和馬來西亞新加波。我到美國紐黑文的頭幾年,每天都夢想著兒子將來長大後能像容閎一樣進耶魯大學讀書,耶魯舉行畢業典禮,每年必去無疑。見到黑頭發的,不管是老是少,要麽端詳一會兒,要麽跟蹤一會兒,實在想搞清楚這些父母在美國是幹什麽職業。又過了幾年,對美國越來越熟悉,幹脆直接發問,十有八九讓我問得很準,都說培養一個孩子不容易。看來中華儒商之風早已帶進耶魯了。

 

需要重筆提及的是,克林頓二期政府時期,曾向中國大陸頒發了大約五千個“L1”簽證,這五千個“L1”簽證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有舉足輕重的曆史意義,它既阻止了美國經濟下滑,又帶來中國大陸經濟騰飛。這麽早將這個重大研究課題提出來,是為了讓年青一代中美關係研究學者一是不要淡忘這段曆史,二是早做數據統計,進行項目人事跟蹤,研究方法對路,說不定還是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耶魯有一位來自印度的經濟管理學博士研究生,會講中國話,他準備的博士論文是台灣和大陸高科技術的互相依賴,具體說是台灣的核心電子技術,大陸的勞動生產管理技術,相互依存。從發展眼光看,他的選題高度和壽命都不足,因為中國大陸掌握全球核心技術已經近在咫尺了,也許有的領域還會出現在他完成論文之前。

 

L1”簽證為一年期有效工作簽證,主要簽發對象是注冊資金一千萬人民幣以上的公司總經理和其他主管,允許他們攜帶配偶子女到美國成立分公司或注冊美國公司。如果業績突出,一年以後直接申請綠卡,這段法律實施前後有三年時間。大陸獲得“L1”簽證的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人文背景,又是改革開放後的商海精英,做的也是真實貿易。原來大陸人信息不通,多通過台灣人香港人轉手,現在自己做了,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美國的綠卡很吸引人,獲得簽證的老總們定會努力工作創造業績,獲得綠卡後隻是子女在美國上學居住,本人還是常呆大陸,中美貿易開始穩定發展。五千個簽證,相當於美國一下多了幾千個中美貿易公司,中美貿易文化交流產生質的變化,起點應該在這裏。

 

當時通過“L1”方式進入美國有兩條渠道,一條是在大陸準備資料直接去美國使館申請,二是以商務考察身份進入美國,然後在美國申請。在美國各州申請國際貿易公司手續很簡單,賬上打入五萬美金,有一張租用辦公室的照片,通過律師辦理是三百五十美元,自己辦理隻需七十美元。康州注冊的公司還沒有營業執照,隻給一個公司ID,然後每年需要交七十美元管理費。如今這些公司經過十年風雨飄搖,還有生命的不到三分之一,活下來的會像鬆樹一樣堅挺。當年過來的這些孩子很多已經美國名校畢業了,我聽說過有一個沒有上成,是我在洛杉磯朋友的朋友,女兒被哈佛錄取,父親在美成了武俠小說迷,實在拿不出錢來辦綠卡身份,按在美滯留,女兒不能獲得獎學金。

 

中國人在美國,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障礙,這些障礙很多情況下是通過上學讀書解決的。不能讀書又想做大鬆樹保持長青帶來了很多艱難和新的問題,我這人很明智,早早地做了柳樹,該禿就禿,能綠就綠。我有個叫安康的朋友,來美國前是某大電視台動畫編導,已有不小名氣,按傑出人才移民美國,我都開店好幾年了,他還在外麵晃。一天,在他太太的推薦下來找我,看能不能一塊做點事。安康是我見過口才極好的人,到了趙忠祥的那個水平,這樣的大才他自己居然沒有發現。我說,咱們辦一個美東中文廣播電台吧。

 

這個點子有點過時,但不算餿。美國至今還保留著成千個廣播電台,都還有經濟效益,是因為美國大部分人開車,很多人一天多半時間在車上度過,通過收聽電台獲取信息娛樂,無線電台仍然是主渠道。一些電台特別願意讓出某些時段給其它語種免費廣播,可以趁機打廣告獲取經濟效益。安康盤算好幾天,主要是考慮自己的收入,又不願做嚐試性開創性工作,這件事就撂下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安康來找我,看看能不能找一份穩定打工的活,工資低點沒事。紐黑文的美國手術器械公司是低層次移民紮堆的地方,安康點著名要去那。在職業介紹所,管理人員對安康說,你這種背景去那幹活糟蹋了,去一個新地方畫表盤吧。安康是七八級繪畫專業,他給我畫過一米長的直線,就像是用尺子比著畫的。

 

到了美國才發現,我已經掉進了社會的最底層,換句話說,除了拿美國救濟的,就是我身邊的那一群人物了,我這條柳枝也就插在了那裏。文人又是出汙泥而不染,觀察我身邊的人物,都是來自大陸的四麵八方,言談舉止,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一種我從來沒有見過的生活個性。我試著用白描方式一天描寫一個人或記錄一件事,寫在一張白紙上,晚上拿到這些朋友中間大聲朗讀。這一張張白紙對大家來說好像是興奮劑,老包,虎子,老江,老板娘,還有美國酒客,一個個人物太可愛了,有時候我還沒讀幾句,自己先笑背過去。沒過多久,白紙開始成卷了。我自己也讀過不少書,可從來沒有過讓人笑得人仰馬翻的感覺。有人送給過老包一輛豐田車,老包自己一天沒開過,還賠了兩千多。這件事是隨時想起隨時笑,大頭笑話一輩子也笑不完。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安康一晃又出現在我的小酒莊,說打工畫表盤之餘還想幹點高雅的,現在兼任新澤西一家《主流》雜誌駐康州記者,收集稿件。《主流》雜誌是大陸文人在美站穩腳跟後創辦的第一本正規印刷又非常精美的月刊,投資人是世界級名人著名克隆科學家楊向中先生。楊先生出身貧寒,七七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來美後短短幾年就培養出了世界第一條克隆牛,成為康州州大終身教授。楊先生這次投資文化刊物給了大陸文人幾頁白紙,舞文弄墨的機會。聽著安康的介紹,我不禁對楊先生肅然起敬。

 

《主流》總編張曉蓓女士,寫著一筆秀美的鋼筆字,早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是資深的專業編輯,她又以采訪名人見長。采訪名人是高水平的社交,著裝談吐都需達到至極。《主流》雜誌壽命隻有十期,楊正寧趙小蘭靳羽西李昌鈺王已千都被她一一擊中。雜誌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八大作家專欄,也有各地普通華人采風,所有照片廣告都經過精心裁剪篩選。美國人可能還沒有領略過東方職業女性的豐采,看到趙小蘭靳羽西的封麵照,非要買走一本回家看個新鮮。

 

特約記者收集稿件既是美差又得罪人,人家專門寫了稿,你又不能保證刊出怎麽辦,有時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張曉蓓看了我那幾張小白紙,不錯,寫作方法十分獨特,決定給出兩個頁麵,在第十期上發表。後來,安康對我說,麻煩了,這次得罪了不少人,《主流》停刊了。我說,怎麽會呢,安康說,一是楊先生病重,無法繼續投資,二是現有的廣告收入還無法支持雜誌運轉。張女士幹起了家教。

 

再後來,安康帶來了張女士簽署的一張九十美元稿費支票:老潘,你的命真好。對我來說,這張支票不是錢,而是張女士給我打出直行的綠色信號。那件事發生在二零零三年。

 

人過中年,總會回頭看看自己的腳印。也就在這時候,我得知,楊向中先生在一九九七年被診斷為癌症,投資《主流》的時候已經處於中晚期開刀治療,今年二月楊先生去世,享年四十九歲。

 

又一個過客。你看,人走了,留下來的是多麽有價值,多麽美好。

 

                                                            04/25/2009

《未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