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走入萬塔之國

(2009-05-26 21:11:38) 下一個

赤足,臉上塗著黃色香楝粉,那女子悠悠然走進寺廟,傳統的羅衣係在腰間,花紋斑斕,長長的有點絆腳;樹蔭下斜靠著輛自行車,車筐裏有旅行指南和礦泉水瓶,枝頭蟬聲正烈;近旁伊洛瓦底江波光粼粼;遠處,熱氣氤氳裏,點綴著座座佛塔的山巒,如海市蜃樓般不可捉摸...... 


仰光印象 * 殖民色彩 * 蘇勒佛塔 * 微笑的緬甸 

仰光原名大袞(DAGON),1755年緬甸國王雍笈牙(ALUNGPAYA)統一緬甸後,賜名仰光(YANGON),意為戰亂平息。百多年前,仰光不過是個小小漁村,唯一可以自豪的是大金塔(SHWEDAGON PAYA)。1855年英國殖民者征服上緬甸後,把國都從北部的曼德勒(MANDALAY)遷到了仰光,其目的是將它作為出口柚木的港口。英國人稱它為RANGOON,其實隻是YANGON的變音。1948年在國父翁山(AUNG SAN)領導下緬甸獨立。1962年奈溫(NE WIN)將軍發動軍事政變,緬甸陷入軍事獨裁者的統治,國門就此關閉。曾經的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在短短二十多年裏淪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十個國家之一。

一開始沒有對這個城市抱有多大的希望。伴隨貧窮的必定是肮髒和擁擠這個理論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但仰光讓人驚豔。街道出人意料的幹淨整齊,視野開闊,綠樹成蔭。城市南部沿著仰光河岸的老城區,街道筆直如棋盤格。南北向有四條幹道,東西向街道主要由阿拉伯數字命名,從第一街到第七十街順序排下去,想迷路都做不到。英國的統治帶給仰光極強的舊殖民地色彩。在東南亞的其它英國殖民地裏,建築多為白色或淡黃色,仰光卻有更多的倫敦色彩,建築物均由深紅色磚砌成,白色或淡黃隻用來勾磚縫或飾線,代替倫敦濃霧的是黃花茂盛的綠樹。殖民統治帶來的另一個烙印就是緬甸人大多會說英文。除了中國和印度移民,緬甸共有67個民族,英文方便了各民族間的交流。

老城的中心就是有2000年曆史的蘇勒佛塔(SULE PAYA)。塔內藏有佛祖遺物,還有蘇勒塑像。蘇勒是大金塔所在聖山的守護神,位列納特崇拜裏的37個主要守護神,而非佛教神靈。塔四周集中了市政廳,獨立紀念碑,最高法院和眾多商鋪餐館。黃昏時分,當地人聚集在在這一帶,拜佛的,吃飯的,約會的,閑逛的。鮮花和羅衣(LONGYI,緬式沙籠)匯成一片彩色海洋,屹立在海之上的是金色的蘇勒塔,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對緬甸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們的笑容。到仰光的第一天,閑逛進一個正在做彌撒的教堂,眼神無意中和一祈禱的婦人相遇,她的燦然一笑讓我忘記了酷熱。一年後的今天,當我想起那個瞬間,依然如沐春風,婦人戴著眼鏡,已不再年輕。出乎人們想象,在緬甸很難見到愁眉苦臉的人,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妨礙他們感受生命的愉悅:女子笑的嫵媚,男人笑的滿足,孩子笑的無邪,老人笑的智慧,而佛則笑的慈悲。緬甸,我要稱你為微笑的緬甸。 


孟族故都勃固 * 大臥佛 * 早茶 * 香楝樹粉

 勃固(BAGO),距離仰光八十公裏。公元1369年孟族(MON)第六代王頻耶宇遷都於此地,勃固王朝因而得名。1539年勃固王朝為東籲王朝所滅,再加上伊落瓦底江的改道,現在的勃固隻是殘喘於仰光陰影裏的一個小鎮,唯有那椰林裏的十幾座廟塔在展示著往日的繁華。勃固諸廟中,瑞泰立安(SHWETHALYAUNG)廟最現代,輕鋼結構主體,入口處是一七重飛簷玲瓏塔,兩邊各有一巨獅石像守候,旁邊的相思樹總是撒一地花瓣。廟內的大臥佛塑於公元994年。臥佛潔白如玉,著金色袈裟,眉眼生動,微笑斜臥於寶榻之上。佛像很大,不論別的,光那描金鏤銀的腳掌就長七米七呐。原廟毀於數百年戰亂,隻餘佛靜臥於荒蕪森林中,被人遺忘,直到1881年,英國人修建鐵路時才再現於世人麵前。

除了拜佛,緬甸人開門七件事的頭一件就是喝茶。那天走進勃固河邊的茶館時,差點被眾多的目光烤焦,原以為是遊客裝束的緣故,後來才知道,茶館是緬甸男人社交的地方,女子從不涉足,更惶論單身女子。茶館由木頭和竹子建成,一半懸在河上,如湘西的吊腳樓。桌椅板凳都象小孩子過家家用的,與其說是坐著,還不如說是蹲在那兒了。每天全緬甸的茶館裏,目之所及都是蹲著的男人,穿著不同顏色的羅衣(LONGYI),而茶一喝就是半天。緬甸茶味同印度奶茶,隻少了點香料的味道,點心油炸居多,同樣受印度影響。也有咖啡,雀巢速溶,和環境不配。施施然喝了兩杯奶茶後離去,全不顧背後的騷動。次日,當LOK來到同一個茶館時,人們爭先告訴他有個中國女子曾在此喝過茶。LOK笑我:你已成傳說了!

勃固的市場雖沒有仰光的大,但更生機勃勃。很多攤位賣一種淡黃色樹枝,粗細從酒盅到碗口不等,截成一拃多長,那就是聞名遐爾的香楝樹枝(THANAKHA),緬甸女子用來防曬美容的。樹枝沾水在一種特製的石板上磨出粉漿,塗在顴骨和鼻梁上,愛俏的,還用刷子刷出圖案來,看慣了倒也別有一種風韻。有這等天然化妝品,我自然是早將防曬霜扔在腦後啦。隻可憐了LOK,不得不幹著磨工的活。據說緬甸男孩的人生功課之一就是每天幫媽媽或姐妹磨香楝樹漿。 

夜行車上的老和尚 * 緬族商人 * 油炸蟋蟀 

去曼德勒(MANDALAY)的車全滿了,好在出租車司機熟悉車站,找到另一家公司的巴士,隻餘兩個位子,車頭2號和車尾的40號位。當然不想車尾座位,整整一晚上呢。可1號已經被和尚預定了。知道緬甸的規矩,和尚與女子是授受不親的,更何況坐在一起。沉吟間,售票員問有問題嗎,我當然沒有問題,就怕和尚有問題。人群中站起了和尚,說不妨。次日清晨突然醒來時,車窗外不再是濃綠滿眼,曠野裏稀稀拉拉的幾棵樹,仿佛非洲旱季的大草原。靠窗盤腿跌坐著個老和尚,披著黃色袈裟,見我醒來,便微笑著遞過一袋檳榔。一時間怔住,競不知今夕何年,此身何處?夜裏和尚把我的大包挪到他的座位前,好讓我能有個較舒適的睡姿。語言不通,隻能雙手合十,以微笑致謝。

兩個小時前就應該出發的巴士蹤影全無,問售票員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其他人倒是個個神定氣閑。暮色漸濃,忍不住煩躁。有人上前解釋是因為車的空調壞了要修。那人是緬族商人,經常來往於仰光和曼德勒之間。他說讓外國人在這裏等了這麽長時間真是不好意思。他的一再道歉和周圍人的頷首微笑讓我很是羞愧。間談間,他告訴我在緬甸,女子很早就結婚生子,從來沒有那一個女子會單獨上路等等。看得出他的好奇,但他很禮貌的沒有打聽我獨自旅行的原因。那天晚上他堅持要請我吃晚飯,並告訴我那是緬族的傳統。我沒有堅持,盡管我知道緬甸的月均收入隻有20多美元。第二天早上我付了兩個人的早餐,趕在他反對之前。我告訴他那是中國的傳統。

因為車的遲開,到吃晚飯的地方,正好是淩晨一點,緬族商人大聲叫著昏睡的我。糊裏糊塗跟著眾人下車,飯店前三兩個小販,竹匾裏堆著高高的,背光看不清楚。好奇,問賣的是什麽,小販早就了拿起一個,熟練地拉掉點什麽,遞在手裏。半夢半醒間看也不看就放入嘴裏,好香。這時才看清楚原來那滿滿的都是,油炸蟋蟀! 


阿瓦古都 * 貓頭鷹石像 * 懸空柚木廟 * 永曆皇帝 

公元1287年緬甸的蒲甘王朝為元朝忽必烈所滅,緬甸曆史上的黃金時代就此結束。之後的戰國時代,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撣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現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對峙狀態。公元1386年,兩個王朝間爆發戰爭,史稱四十年戰爭,國力因此消耗殆盡。公元1555年,阿瓦王朝為東籲王朝所滅。阿瓦也就此走向末落。昔日車水馬龍的街道,變成今日的農田和糖棕櫚林,間或有寺廟和佛塔廢墟散落其間。幾乎堙滅的城牆現在成了古都保護區的邊界。也許是6美元門票的原因吧,那個下午隻有我一個遊客。

馬車停在一組白色佛塔前,塔側,一座貓頭鷹石像站在磚柱上,眼大嘴翹,體肥翅短,頭戴幾乎和身體一樣高的錐形王冠,憨憨的象隻卡通小雞。在緬甸,貓頭鷹是智慧和吉祥的象征。奇怪的是我隻看見了這一座石像。請教車夫,他那大半緬語小半英語的回答實在是個挑戰。結果是壓根沒記住任何沒列在旅遊指南裏的寺塔名。

阿瓦最吸引人的是巴岡亞恰(BAGAYA KYAUNG)廟,整座廟懸空建在267根柚木柱子,廟本身也是由柚木建成,到處都是精美的浮雕,出現的最多的當數稱作KEINARAYEE的女首孔雀身的形象,其次就是叫揭路荼(GARUDA)的鷹頭男身形象。KEINARAYEE多出現在門楣上,而揭路荼則守衛著佛前的柱腳。廟裏陰暗涼爽,隻佛前點著蠟燭。和尚全神貫注讀著經書,毫不理會我這外人。眼角閃過小沙彌的紅色僧衣,哦,那一邊還有座雕刻精美的涼亭。

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永曆皇帝南逃至曼德勒,被緬王囚禁在阿瓦古城,不久又被送回雲南,死在吳三桂的手下。阿瓦見證了一段中國皇帝的亡國痛。 


伊洛瓦底江之晨 * 尼姑 * 明宮磚塔 * 世界上最大的鑄鍾

清晨六點整,三輪車夫已等候在樓下了。小夥子精瘦結實,光頭,口中老是嚼著檳榔,笑起來有點象吸血鬼,當然是可愛的那類。LOK從仰光過來應該中午前到,如果按原計劃乘客船去明宮古城肯定是趕不回來的。隻好雇船。船是二十多人的那種,一個人坐實在奢侈。沒有現代工業的汙染,伊洛瓦底江水依然很清,漁人劃著小船在江上撒網。更多的是兩頭翹的帆船,靈巧如點水蜻蝏。

如今的明宮隻是個沿江的村子,村口就有一座裝飾繁複的佛塔,一對雪白的石獅注視著江水,也注視著江中沐浴的姑娘。尼姑正從江邊提水回來。緬甸的尼姑都穿粉紅袈裟,玫紅褲子,比起其它國家的白色或灰色僧衣,倒也平添了幾分嫵媚。

1752
年緬人雍笈牙建雍笈牙王朝,隨後幾年統一了南北朝。孟雲王費時十一年在明宮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磚塔--明宮磚塔(MINGUN PAYA)--和一口大鑄鍾,還有無數佛塔。不同於其它佛塔的圓形,明宮磚塔整個一個高大厚實的長方體,正麵有狹長的大門,和三重門飾。除了大門是白色外,整座塔是厚重的黃棕色。右側修複的台階通向半坍塌的塔頂。從側麵看,更象自然的小丘而不象人工建築。明宮鍾號稱為世上最大的鍾,重87噸,直徑5米。實際上俄羅斯有一口更大的鍾,但已殘破。明宮鍾離開地麵半人多高,鍾的內側滿是不認識的文字,想必是緬語的佛經。敲一下,鍾聲洪亮,屬於夜半到客船那類。 


實皆古城 * 乳塔 * 觀音寺和康有為 

綿延2000多公裏的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隻有一座英國人建的橋--阿瓦橋(AVA BRIDGE)。過了橋便是遍布寺廟的實皆山(SAGAING HILL)了。一條長廊直上山頂的SOON U PONNYA SHIN 廟。還虧的有天棚,否則在熱季的陽光下,赤腳走在石階上不亞於刀山火海。 站在山頂眺望,百餘座各種形狀大小的佛寺散落綠樹叢中,白色和金色塔身與相思樹的累累紅花相輝映。其中的KYAZW KYAUNG可容納數千僧人,是緬甸的坐禪中心,也吸引了很多外國人也到此學習。

實皆最出名的佛塔當數造型奇特的貢慕禱佛塔(KAUNGHMUDAW PAYA)。緬甸的大多數佛塔呈鍾型,而這一座卻形似乳房,俗稱乳塔,據說建築靈感來自一個王後的完美乳房。環塔有八百根油燈柱,當年每到夜暮時分,和尚點燃所有油燈,雪白的乳塔凸現黑夜之上,那早歸塵土的王後是不是也一般的美豔絕倫?

附近還有緬甸華僑1773年修建的觀音寺,寺中碑文上刻著5000多中國玉石商人的名字,他們大多來自雲南騰衝的僑鄉--和順。從和順現存的各姓家譜中,還可以核對出碑文中的不少人名。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海外,也曾留宿觀音寺,寺中至今留有他的墨跡。 


古都阿瑪拉普拉 * 柚木大橋 

阿瑪拉普拉(AMARAPURA),曾經的上緬甸王國的國都。在這個有不朽之城美名的地方,如今隻留下一樣可稱做不朽,一座完全由昂貴柚木建造而成的大橋--烏卞大橋(U PEIN BRIDGE)。橋高三米,全長1.2公裏,之字形跨越陶塔曼湖(TAUNG THE MAN LAKE)。大橋共用去1086根直徑40公分的實心柚木,木料拆自阿瓦(AVA)古城的英瓦皇宮(INWA PALACE)。橋由當年浦甘國王(KING BAGAN)的大臣烏卞(U PEIN)提議並監造,曆時三載於1851年完工。有意思的是,烏卞是個虔誠的穆斯林。

到達烏卞橋正是黃昏時分,鵝群繞過泊在湖邊的蚱蜢舟,徑直走回大樹下的窩棚;夕陽下湖水似金,靜靜流過,如百多年前;橋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年青人成群坐在橋上的涼亭裏,看女孩,也看小沙彌;橋下大片良田裏,農人荷鋤而歸;橋那端的村子裏,炊煙混合著暮藹,纏繞著樹稍。這就是緬甸:貧窮,淳樸,滿足,恬靜,還有微笑。

  
曼德勒山 * 暴風雨 * 曼德勒火車站 * 頭等車箱 * 旅伴LOK 

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位於緬甸北部重鎮曼德勒市東部,海拔雖然隻有326米,但登山石階卻有一千七百多級,串聯著八座大寺院。山頂上俯瞰,四周點綴著無數白塔,尤其是左前方,簡直是一片雪塔林,那就是著名的鳩朵低千塔寺(KUTHODAW PAYA)。再遠處是曼德勒皇城,伊洛瓦底江蜿蜒如帶。

突然間狂風大作,鬆針鬆球落到石階上,硌的腳生痛。無奈隻好求佛原諒,穿上鞋跌跌撞撞向山下奔去,此時山道上一片黑暗,電力全部中斷。上了三輪車後沒多久,一道閃電劃破夜空,前景恰好是舊皇宮的飛簷角樓和城牆,傾刻間暴雨如注。

當車夫說火車站到了的時候,我說他搞錯了,眼前的火車破爛不堪,月台上擠滿了人,檢票口泥水遍地,盡管問到的每個人都發誓說這就是晚上十點開往蒲甘的火車,但我絕不相信大理石的候車室會在一天內變成露天的泥地。最終到了我要去的火車站時,裏麵卻一片漆黑,渺無人跡。幸運的很啊,正趕上全城停電。千辛萬苦找到發車月台,差點暈倒,車夫沒搞錯,就是第一次拉我們到的地方,區別隻是前門和後門。奇怪的是火車不見了,人們各自找地方躺下,一副打持久戰的樣子。現在還佩服自己當初怎麽能在黑暗混亂中找到車站主管。最終結果是火車延誤五個小時,蚊子們也開了五個小時盛宴。

我們買的是頭等車箱,但我早上醒過來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走錯地方了,車窗上應該是玻璃的部分變成隔柵狀的鋁製品,當然空調想都不用想;天花板上怎麽也找不到燈的痕跡,記得昨晚上車時是燈火通明的呀,半天才發現燈藏在天花板上的三個大破洞裏。唯一優點是座位間距是比國內硬座寬一倍。問晃了一圈回來的LOK,他說沒錯是頭等,隔壁二等的座位,根本就是把公園的木製長椅搬來了,坐得時間長了,便會硌得身上一條條的,象斑馬。

在開羅的太陽旅館(SUN HOTEL)裏認識了LOK,當時是為了一起包車去孟菲斯。離開埃及的前夜,他陪著我逛巴紮(BAZAR,市場)直到淩晨三點。那夜我們兩個坐在街頭喝啤酒,周圍全是長袍水煙武裝起來的埃及人。聽說我要去緬甸旅行,便約好在仰光匯合,但我臨時改變主意坐夜車到了曼德勒。那天當我從明宮古城回到曼徳勒時,他已經按留言找到了我住的旅館,還在背包上貼了一張笑臉,上麵大大的寫著我的名字。火車上看我困的前仰後合,就讓我躺下來睡,他說其它地方有空位,他坐過去。第二天早上才知道,火車爆滿,他是在車廂連接處站著抽了一夜的煙。我為自己的自私內咎,為他的照顧感動,同時還有點惱怒,都是背包旅行者,我不希望別人犧牲太多,因為有些東西我是還不起的。 


羅衣 * 英國王子下榻過的酒店 * 四百萬寶塔之城 * 蒲甘的黃昏 

嫋烏(NYAUNG U)是蒲甘古城外的一個小鎮,喜歡這個名字的發音,實在是因為我的貓就是這樣說話的。在小鎮市場上買到了可心的羅衣。羅衣(LONGYI)是緬甸男女皆宜的傳統服裝,一塊桶狀的棉布套在腰上,向左折過去再繞回中間掖入腰間是女性的穿法,直接在腹部打結是男性的穿法。一點亂不得的。看著我穿新衣的得意狀,LOK忍不住笑。極力慫恿他也買一條,沒有成功。也是,LOK穿上羅衣真能和阿瓦古城的貓頭鷹石像配對了,兩個都是胖胖的。

THANTE HOTEL的理由是它在古城裏,而且靠著伊洛瓦底江,12美元一晚貴了點,但很幹淨舒適,衛生間大的可以跳舞。房間在二樓,隻能看到花園。樓下是餐廳,無意中看到餐廳門邊的銘牌,哈,這幢樓原來是專為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訪問蒲甘建造的,當時他還隻是威爾士王子。

公元1044年,阿奴律陀(KING ANAWRAHTA1044-1077在位)在蒲甘(BAGAN)建立了緬甸曆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的封建王朝 -- 蒲甘王朝。蒲甘從此成為蒲甘王朝曆代君王的都城,前後長達240年之久。蒲甘的黃金時代源於1057年,那年阿奴律陀國王征服了直通王國(THATON),用三十頭白象馱回寶貴的《巴利文三藏經》,同時帶回的還有三百名博才的高僧和大批技藝精湛的各類工匠,隨後的兩個世紀裏浦甘開始營建大量佛塔、佛寺。據說佛塔多達一萬三千多座,另一種說法是在方圓數十公裏範圍內建了444萬餘座,蒲甘因此享有四百萬寶塔之城的稱號。建築精巧、風格各異的佛塔遍布城內城外,山上坡下,江邊河岸。塔內佛像形態各異,壁畫精美。直到1287年的一天,蒙古騎兵的鐵蹄踏響了太平盛世的喪鍾。七百多年來,政治中心的轉移,戰亂,殖民者的入侵還有地震,天災人禍使得蒲甘的佛塔隻留下了兩千多座。但它依然是真正的亞洲奇跡。

落日時分,騎著自行車穿梭於佛塔間,於光影變換之時感受滄桑曆史,猜測藏在每塊磚頭後麵的故事。站在高塔上,看夕陽將幾千座佛塔鍍上黃金,然後慢慢褪色,隻留下濃黑的剪影襯著滿天雲霞;或坐在江岸上,看伊洛瓦底江在餘暉中流光溢彩,直至暮藹升起在對岸的山巒疊嶂中。然後找家鄉村小飯店,一邊吃飯,一邊和店主夫婦聊天。旁邊,店主的女兒和女友們鋪開繃床,就著燈光繡珠繡。 


納特崇拜 * 蒲甘諸塔 * 被擄王子的臥佛 * 石刻蓮花和王傑的歌 

納特(NAT)崇拜指的是東南亞特有的萬物有靈論和亡靈崇拜,從史前時代就已經廣泛流傳。佛教的傳入並沒有使它消亡,反而因和佛教相結合更具生命力。緬甸人相信全緬甸有三十七個重要納特,他們可能是動物,亡靈,山峰或是河流,簡而言之是自然萬物。事實上緬甸人的納特崇拜和佛教分工明確:來世的事找佛,今生的問題找納特。建於九世紀的蒲甘古城城牆如今隻剩下東邊的撒拉哈門(THARAHA GATEWAY),一雙兄妹納特是此門的守護神,至今享受香火。右邊那個是兄,名慷慨承擔(LOAD OF HANDSOME),左邊的妹妹名金臉小姐(LADY OF GOLDEN FACE)。我吵著要和哥哥納特合影,隻因為他的名字也可譯成英俊負擔

瑞喜宮塔(SHWEZIGON PAYA)是蒲甘塔群中唯一用石頭建造的佛塔,實心的塔裏供有佛骨和佛牙,故為蒲甘最受崇奉的塔。買張金箔貼在塔下的浮雕上會帶來庇佑。阿南達塔(ANANDA PAHTO),建於1091年,高五十米,邊長六十米,四方加倒圓鍾的造型堪稱典範,是蒲甘現存佛塔中最大最美的一座。塔內四方位各有立佛一尊,被公認為蒲甘最莊嚴美麗的佛像。尤其是南麵的大佛,當你走進佛塔時,大佛笑的非常慈祥和藹,但是當你走到大佛的腳下再抬頭,法相卻變得莊嚴非常,令人不由自主地跪地膜拜。蒲甘最高的塔當屬達比紐塔(THATBYINNYU PAHTO),高約61米,有神廟之稱。明噶拉塔(MINGALA ZEDI)和瑞山陀塔(SHWESANDAW PAYA)則是看日出和日落的好地方。

瑞山陀塔(SHWESANDAW PAYA)邊的佛廟內有尊20米長的臥佛,與眾不同的是,入口狹窄,廟內逼仄,遊人隻能側身而過,據說建此廟祈福的的是被蒲甘王朝擄為人質的驃國王子。昏暗中一束陽光正照在臥佛嘴角的那一縷笑容上,或許那就是當年支持王子活下去的希望。

明卡巴村(MYINKABA)在蒲甘古城以南,村後的小佛塔內有漂亮的浮雕。乍走進塔內,什麽也看不清,慢慢地,塔壁上雕的蓮花從黑暗中浮了出來,一瓣一瓣好象正在綻開。出得塔來,便聽到了安妮,我用生命呼喚你,永遠的愛你,很多年前,一個人就是唱著這首歌走近了又走遠。想不到多年後,在千萬裏外的異國,在蒲甘正午的陽光下,又聽到那首歌,過去猶如浮雕蓮花一點一點清晰起來......。唱歌的緬甸小夥子停下來,望著發呆著的我很是詫異。我笑了,對他說:我就是安妮,謝謝你的歌。就在那一刹那,我感到了生命裏正有蓮花怒放。   

大金塔 * 浴佛 * 洋和尚 * 生日快樂 * 回眸


緬甸萬千佛塔之中,最宏偉壯麗、璀燦華貴的是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PAYA“SHWE”之意,“DAGON”是仰光的古稱)。大金塔位於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聖山上,是仰光的最高點。它始建於公元前585年。相傳科迦達普陀兄弟從印度帶回八根釋迦牟尼的佛發,獻給緬甸王奧加拉巴。於是修建了一座高8.3米的佛塔珍藏佛發。現在的大金塔建於18世紀,塔身高99米,連基座總高113米。塔基為十字折角形,飾以無數水平線腳,總周長達435米,四周環圍著64座姿態各異的小塔。基座內設有佛殿,供奉玉雕佛像,外設4門,每座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塔身遍貼金箔,所用黃金達七噸多。塔頂寶傘上嵌著5000顆鑽石,其它珠寶2000餘顆,頂端的大鑽石重達76克拉。大金塔東南角還有一株菩提樹,據說是從印度釋迦牟尼金剛寶座的聖樹分出來的,也是人們頂禮膜拜最多的地方之一。

日出前就趕到了大金塔,此時查門票的還沒有上班。五美元的門票費意味著緬甸一天的食宿,值得早起。入口處緬甸人排著長隊領裝滿清水的陶罐,雖不明其然也要湊湊熱鬧。水是用來浴佛的,大金塔上有無數的佛像,黃銅,玉石各種材質都有,但無一例外都被清水洗的發亮,佛前還供著新采的茉莉花環。就象拉薩人每天早上要轉三圈八廓街一樣,仰光人每天要在大金塔上浴一圈佛。

正趕上一個佛教節日,五色佛旗陣後是穿校服的天真少女,然後才是僧侶和俗人。遊行隊伍沿著大金塔轉了一圈又一圈。突然看見隊伍中有個人,高鼻深目,光頭赤腳,披著袈裟,是個洋和尚。除了外貌,他那寧靜的眼神和恬淡的表情,與每天在緬甸大地上托缽奔走的僧人們沒有什麽兩樣,不知道是什麽讓他遠離故國親人,在世界的這個角落裏紮下了根。半年之後和一個美國同事閑聊,他告訴我他的同學十四年前去了緬甸出家,該不會這麽巧吧!

這天是我的生日,每年在不同的國家渡過這一天是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不知LOK怎麽發現了這個秘密。頭一天晚上吃飯時他借口買煙溜出去好長時間,最後帶回來一枝玫瑰和一個生日蛋糕。要知道那不是在麵包房滿街的香港或上海,而是在物質貧乏的仰光啊!那天,在倒印著大金塔的茵雅湖畔,在LOK祝你生日快樂歌聲中,我切開了生日蛋糕,一起分享快樂的還有螞蟻,青蛙和水中的魚,我知道這個生日我會至死不忘的。

飛機鑽入雲層的刹那間,我下意識地望了一下腳下的大地,一束陽光透過濃雲正照在大金塔上,於是我永遠記住了仰光--陽光。

結尾 

LOK來信說,那天我走後,仰光下起了暴雨,象是為我的離去哭泣,不,是我在為我的離去流淚。一年後的今天,當我穿著灰色套裝,坐在十二樓的辦公室裏,看陽光在東方明珠塔上嬉戲時,我又看見了自己赤腳走入佛塔的背影......

 

 緬甸背包旅行攻略

 

 2002年7月15日於上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vol86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好文.

"老僧,默守佛前四十二年" 看過好幾遍. 能把它轉貼到別的地方嗎們(bskk.com)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