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4我們應該紀念什麽?

(2008-06-07 10:01:01) 下一個
有人說,我們紀念64是為了紀念那些死去的學生,從人性的意義上說是對的。我們應該記念他們,或者說為了紀念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可是真理是什麽?學生們當時追求的是否是真理?這是我們今天在這裏最大的分歧。

民主是個好東西,我舉雙手加雙腳讚成。可是究竟民主真的是什麽,意味著什麽,每個人的看法顯然各不相同。

廣場上學生扛的大旗上顯然把得先生描繪成了一個救世主,而且這個得先生已然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它實實在在地反映在廣場上的自由女神像上—美國式的民主。美國式的民主是美國人的民主,對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不見得就是民主。美國式的民主可以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可以用假情報去攻打伊拉克,也可以刑訊逼供觀塔納摩的戰俘,沒有人為這一類的犯罪負責下台。它可以在古巴派遣特工,也可以在越南扶植傀儡政權,可以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支持獨裁的政權以換取對共產主義國家的鐵幕封鎖。

有人會說,你能在這裏說話就是因為美國對你民主。對,你說的對。可是民主的意義不是在於你能說話,而是說話起作用,能變成法律。從這一點上講,哲學上的民主和現實的民主有很大的差距。每個人說的話都變成法律那可能嗎?當然不可能,所以民主同時帶來的是社會責任。

從曆史上來看,民主不是普世價值,更不是曆史必然,相反,民主一直伴隨著暴力、血腥,民主的代價是巨大的,但是因為人類追求美好的信念,對民主的追求才會一直堅持下去。但是當西方的媒體在中國進行民主宣教的時候,從來沒有告訴大家民主血腥的一麵,也沒有告訴大家在這樣的進程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民主的思想準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絕對不是幾個人讀了幾本書就可以領導某個運動。不但是領導者,參加的大眾也需要有民主意識。民主一定是非暴力的,因為民主的初衷就是能夠和平地表達意見。一旦暴力的潘多拉盒子打開,民主的初衷就會南轅北轍了。某些人想要用流血喚醒民主意識,其實隻能使得暴力加劇。聖雄甘地無疑是這一思想的楷模。看過甘地傳的朋友都會為甘地的執著感動:無數手無寸鐵的甘地的追隨者,兩個一排走上前,在英國殖民地軍警的棍棒下倒下,傷員抬下來後由印度婦女(包括甘地夫人)在旁邊救治,後麵的人再走上去,倒下,再走上去。。。震撼!誰說隻有暴力才有力量呢?

我想,很多人不同意我對印度式民主的敬意。誠然,印度的民主製度從經濟改革的效率上講無疑已經被中國甩在了後麵,而印度、巴基斯坦和斯裏蘭卡的分裂更讓大家懷疑民主的優勢。這正是我特別想強調的,民主是有代價的。你在追求自己應有的權力的同時,也會有別人要求分享他們的權利,而你還要尊重被人的這種權利。我記得有個民運人士說過中國應該分裂成30個國家(原話大概如此),當然很多人指責他。不過我想他是說出了民主的“精髓”,而且理論上還可以繼續分裂下去。所以,民主用花朵比喻是再合適不過了,如此美麗,如此嬌嫩,如此脆弱。甘地是個偉大的民主實踐者,也是個理想主義者。理想的民主和現實的民主隻隔著一層紙,但是你不捅它就不破。

民主造成的不穩定是與生俱來的。民主一詞最早起源於古希臘的雅典。古希臘當時有許多城邦,其中隻有雅典的體製采用了民主思想,也隻是一點點雛形而已。其他城邦大多對民主不感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民主會帶來動蕩。民主思想的再次複興並且帶動政治體製的變革是在古羅馬共和國。美國立國之初的政體思想很多就來源於此。古羅馬共和國後是羅馬皇帝你方唱罷我登場,有偉大之如奧古斯塔的,也有平庸的。而那時的文學巨匠歌頌開明獨裁者的作品如過江之鯽遠多過歌頌民主的羅馬共和國,可見人心之向背。然後羅馬分裂為西羅馬和東羅馬。東羅馬也稱拜占庭帝國,接著是歐洲的百年黑暗。所以說民主是普世價值和曆史必然純粹是沒有曆史觀。對於大多數境界不如甘地、王丹之高的人民來說,幸福地生活在穩定的英明獨裁下遠比生活在動蕩的民主下要受歡迎。

歡迎指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