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風美雨

離開生活學習多年的北京, 在海外已經幾年。 輾轉法國馬賽, 美國加州洛杉磯,學習, 工作, 對海外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經濟與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現在生活在巴黎近郊的楓丹白露, 專心於學術研究之餘, 也偶爾關心天下大事。這裏的文章,是自己對與社會,政治和經濟的一
正文

由中國麵條而想開去

(2008-04-08 13:25:42) 下一個

前幾天,一個寒假歸國探親的朋友回來,帶了不少國內的土特產,大包小裹,滿載而歸,讓人感動的是,她也沒有忘記這裏的中國老同學,送給每個人一個新年小禮物,不過讓人意外,竟然是一大包中國麵條。我還是要客氣幾句,這麽遠,從國內拿什麽麵條啊,其實這邊的商店也有。她笑答,這邊中國商店的麵條挺貴的,很多又是香港、台灣產的,哪如中國的正宗?我無言以對,隻能用開玩笑的口氣回答,美國也不是阿富汗,還用中國的救濟物資?

其實,這個同學的心意我深深感激,人家從太平洋的那一端帶過一包麵條來,正所謂禮輕仁義重。特別是當春節臨近,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包國內的麵條,親情和故鄉情確實撲麵而來。但稍稍多思考一點,卻讓人生發出更多的思緒。麵條並非中國特產,韓國,意大利都以麵條聞名,朝鮮有冷麵,意大利有通心粉,而中國的擔擔麵,拉麵,抑或是無數的地方麵食,都讓人垂涎。但世界各地,麵條的區別究竟在哪裏?若說形狀不同,其實我倒是覺得意大利的通心粉增大了麵條的表麵積,更容易吸收滋味,也更容易進食,不會如中國麵條吃得滿嘴滿臉。要說原料和工藝,美國這邊的麵條大都是用燕麥做的,相比中國麵條更堅韌,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烹飪,而中國麵條大都質地比較軟,湯湯水水,味道更容易吸收到麵條本身之中,似乎更有滋味。但一言以蔽之,麵條,顧名思義,無非是麵(當然是各種麵)做成條狀,或者大體條狀,以供人類食用。既然如此,世界上的麵條大體上是差不多的,但為什麽隻有中國的麵條才更有滋味,更正宗呢?

記得我幾年前在法國讀書的時候,生活的城市中國人很少,也沒有什麽成規模的中國超市,隻能去洋人開的洋店,一看基本上不懂,中餐裏麵需要的調料找不到,瓶子上寫得字也不明白,但畢竟吃飯是硬道理,隻好拿著字典,到洋人的商店裏一個一個去查,去研究瓶子上寫的說明文字的意思。然後自己動手,嚐試做飯。做飯的原料完全是洋人的,但胃和肚子確是中國人的,這個到了什麽時候都不能騙得了自己,所以雜七雜八,什麽印度調料,泰國的醬油和大米,法國的紅酒和奶酪,意大利的通心粉,還有一些我自己也不太清楚中文對應名字的蔬菜和葉子,最後做成了能通過我自己這個長著中國肚子的評委的審查。到美國之後一次我做飯請我的德國室友品嚐廚藝,他竟然驚訝我如何用跟他一樣的原料組合出味道不同的菜肴。我於是有了一點心得,其實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道理都是相同的,確實是殊途同歸。大蒜也好,生薑也好,中外都有;國外雖然不產大蔥,但洋蔥其實功能也相差不大,而且從營養角度,洋蔥的功效更高;馬鈴薯、西紅柿本不是產自中國,但現在不是也成為中國家庭的家常菜?有的時候,我們為什麽不能就地取材,洋
為中用,自主地適應當地生活,用洋人的東西打造具有我們中國特色的新菜譜呢?

烹飪是如此,做人與為學又何嚐不是如此。斯如人言,美國乃是最發達的國家,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物質、精神生活高度發達,但為什麽很多中國同學到了這裏反而覺得生活上和物質上有落差精神上很寂寞甚至苦悶乃至於吵著要回國呢?問題恐怕在於,你自己是究竟遊離於美國這個社會之外,抱著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的信條;還是投身其中,去享受美國高度的物
質精神文明呢?這一點上在精神文明方麵似乎更加明顯。我感覺,不少在美國的中國同胞,不論原來在國內基礎如何,出國前在國內地位如何,但經過在美國幾十年的積累和打拚,無論是開著的奔馳寶馬,還是住著的花園洋房,都可以證明,主人在物質上已經進入到了衣食無憂,高床暖枕的人生階段,相比於在國內為生計奔波的幾億農民、下崗工人,相比在美國社會那些東躲西藏、打黑工的墨西哥移民,甚至相比那些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藍領工人,的確是高人一頭。但進入精神世界,情況就大不相同,中國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不但不如歐洲國家的白人移民,甚至也低於黑人。華人社區的興趣愛好與一般的美國人更是迥然相異。隨便舉個例子,美國最受歡迎的運動是籃球、棒球和橄欖球,但問那些在美國生活數十年的中國人,有多少人可以欣賞這三大運動?好萊塢是世界電影中心,每年生產的電影和音像製品數以萬計,品種不可謂不多,製作不可謂不精良,但若問那些在美國多年的中國人,有多少人可以象欣賞周星馳電影一般欣賞美國大片的?對白能夠聽懂多少?我認識一個在美國已生活10年的大學老師,他自稱隻能充分聽懂美國電影裏麵90%左右的對白。

生活方麵尚且要遇到這些問題,感情生活上和為人交往上就更有困境。美國一般的白人女孩對亞洲男人興趣不大,特別是對中國大陸那些身材不是非常健美的男人更加興趣寥寥,加上生活習慣上的巨大差異,雖然美國人口不算稀少,也不乏數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但絕大部分中國男孩還是選擇僅僅在自己的圈子裏活動,交朋友。可以想象,在美國華人本就是少數,再除去一半的男人,和華人女性裏麵占很大部分的名花有主者,能夠選擇的範圍就實在寥寥了。即使在這個本已經相當小的圈子裏,再加上對相貌、身高、體重、收入甚至床上做愛偏好的選擇和博弈,能夠兩廂契合的就少之又少了。但如果換個思維,不要抱著自己的中國人圈子不放,把自己放在美國社會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定位成這個國際化社會的一員和一分子,不退讓,不逃避,是不是就可以大大擴寬交往的空間,給自己多一些選擇和機會呢?這點上,我們倒是可以更多看看美國黑人逐漸成長的曆史。二百年前黑人跟華人一樣到美國做苦工,所不同的是,他們是來自“沒有文化”、“尚未開化”的“黑非洲”,而華工卻來自自詡有著燦爛文明的中國,這種文化上的矜持與自持是否也成了華人社會與美國“主流”若即若離的禁錮?

蘇東坡有句詩講過我心安處是故鄉。其實,故鄉異鄉與其說是一種空間上和物理上的距離,寧勿說是一種時間上的和心理上的距離。中國麵條與美國麵條的區別,其實更多的也在一念之間。事實證明,美國的麵條同樣可以作出美妙的中國口味,雖然不那麽正宗不那麽地道,也很難談得上是一種進步,但卻別有風味,卻入口甘美,讓你的心緒得到安寧和平靜,這個感覺,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指責,也隻有你自己方能體會了。


2004212日於美國洛杉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蛛兒 回複 悄悄話 有力,有理,受啟發。
事後勃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有理有據!
wd0z000 回複 悄悄話 “我心安處是故鄉”... 作者言不由衷 ...
SHIWANG 回複 悄悄話 我們倒是可以更多看看美國黑人逐漸成長的曆史.....

絕大多數黑人兄弟的地位沒有實質上的進步!文化的融合不是一廂情願的,但很多情況下是恃強淩弱的!文化上的昌盛和強大是自由和快樂的根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