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軍 委 三 局

(2005-03-07 20:14:03) 下一個
郵差雜記 -------------------------------------------------------------------------------- 作者: 那五(馮.縣.夢.葉) [126126:14087], 18:38:26 02/21/2005: - 論劍談棋 豪傑盡聚 -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軍 委 三 局 沸沸揚揚吵了很久的電信廣播兩網合一,在兩個主管部門合並之前,大概會不停地吵下去。其實,他們兩個最早是在一起的,並且在此之上才衍生出來後來負責提供裝備的電子部,早期的郵政倒其實和電信是分家的。而溯源中國電信,廣播部門,不能不提到如今常常在網上痛剿中國電信的網友們所並不熟悉的軍 委 三局和傳奇創始人物王諍。 王諍中將, 中央軍委三局第一任局長,在沒有光纜也無法鋪設電纜的時代,他是紅軍無線電通訊事業創建人;和機械並不搭邊第四機械工業部的部長(電子部前身);郵電部的首任實際負責人:郵電部黨組第一書記、副部長。 1927年 8月 1日爆 發 的 南 昌 起 義 部 隊 中 , 普 遍 編 有 通信 分 隊 , 運 用 各 種 通 信 工 具 , 有力 地 保 障 了 起 義 的 指 揮 與 協 同。從 1928年 開 始 ,負 責 中 央 軍 事 工 作 的 周 恩 來 , 就 在上 海秘 密 培 訓 無 線 電 技 術 人員 , 陸 續 將 無 線 電 技 術 骨 幹 派 到各 根據 地 的 紅 軍 中 工 作 。 1930年 12月 30日 , 紅一 方 麵 軍 在 粉碎 蔣 介 石 第 一 次 “ 圍 剿 ” 的 龍 岡 一 戰 中 , 不 但 活 捉 了 國 民 黨的 前 敵 總 指 揮 張 輝 瓚 ,繳 獲 了 一部 無 線 電 收 信 機 ,成 為 我 軍 最 早 擁 有的 半 部 電 台 。幾 天 後 , 在 東 韶 戰 鬥 中又 繳 獲 了 一 部 完 好 的 15瓦 電 台 。在戰俘行列中,江蘇武進人王諍曾在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習無線電報務。王諍和他的戰友 以這 一 部 半 電 台 起 家 , 開 始 在 前 線 創 建無 線 電 通 信 事 業 。 ? 憶紅軍通信學校 曾三 -------------------------------------------------------------------------------- 1929年至1930年間,黨中央在上海開辦了地下無線電訓練班,這個秘密機關對外叫“上海福利無線電公司”,主要任務是培養紅色無線電技術人員。負責人(經理)李強,是搞機務的,直接擔任訓練班工作的張沈川同誌,是一個大學生,黨先派他到一家私營無線電訓練班學習,出來以後便擔任我們這個訓練班的教學工作。當時教學是秘密進行的,居住地方也是分散的。訓練班(公司)設在上海新閘路常德路口兆益裏進口一棟房子裏,教員定期前來講課。有一天,大家正在學習,突然被國民黨反動派軍警包圍,十餘同誌被捕,坐監七、八年,張沈川同誌就是被捕中的一人。當時,我因事未去上課,伍雲甫同誌走到門口,門房告訴他裏邊正捕人,他走了,未遇難。另外毛齊華、王子綱因住在別的地方也未遭捕。不久,黨中央派我、伍雲甫、塗作潮三人到中央蘇區,我任瑞金通信學校政委,塗任瑞金通信器材廠廠長,伍任軍委通信聯絡局(三局)政委,這就是黨中央有計劃地進行通信人才訓練的開端。 瑞金通信學校是逐漸形成的。先前是無線電訓練大隊,隨著通信需要而逐漸擴大,改為瑞金通信學校。第一、二期是隨部隊行動的,第三期在瑞金洋溪,以後在下羅坑、坪山崗、梅坑都住過。通信學校屬於軍委通信聯絡局領導,局長王諍,政委伍雲甫。該局當時人數不多,隻有二、三個人。 通信學校校長是劉光甫。校部設有政治處、隊列科、文書科、教務主任等。政治處主任是肖神先,另設書記、保衛幹事,其中有一人叫龍厚生,原任連政治委員。隊列科主要管組織、夥食,科長姚禮晶。文書科三人,科長穀先南,管理文印工作。教務主任下設教員若幹人,教員中有劉寅、張瑞、周徵。那時還俘虜了國民黨的幾個有線電話技師當教員。 學員共分八個隊:第一隊無線電隊,最早是10餘人訓練班,第一、二期王諍任隊長。辦第一期的時間是第二次反“圍剿”之前,第二期是第三次反“圍剿”時期。先後共辦了九期,每期二、三十人,學習期限六個月,按程度的好壞分批畢業,第九期是在長征路上畢業的,估計一共培訓了二百多人。第二隊電話隊,可能是1932年下半年才有,培訓了二百人左右。第三隊旗語隊,沒有辦多少期,記得期數較少。第四隊至八隊是司號大隊,分五個隊,估計培訓人員至少在千人以上。鴿子隊沒有正式辦起來,隻是指定一個叫張悟道的同誌養了幾十隻鴿子,尚未利用到通信上去,有的同誌稱他第九隊,老百姓叫鴿子隊,最後搬家時,還是把鴿子都吃了。學員最多的時候,全校有1050人。 當時學校提出的口號是:“一個紅色技術人員,一定要做到:政治堅定,技術精明,身體健康”。這個口號成為全校師生員工的行動綱領,到陝北後還利用了一個舊調譜成了歌子。這個口號鼓舞全校師生克服物質條件差,生活艱苦的種種困難。當時民房就是課堂,課桌是用木板臨時架起來的,有的坐在石頭上上課,有的坐在地上上課。由於國民黨的經濟封鎖,蘇區筆墨很缺乏,用一支鉛筆是很講究的,削鉛筆不能隨便把鉛削掉,一直用到手拿不住再拿兩塊竹板夾起來用。沒有煤油燈,就用樟腦裝在鐵絲籠中掛起來當燈。學校師生每人每天生活標準:米,學員一斤六兩,教師一斤四兩,鹽三錢,油三錢,可是大家還厲行節約。當時俘虜過來的技術人員(如劉光甫校長和某些教師)在生活上是特別優待的,劉光甫校長每月津貼100元,教師30-40元。他們在紅軍幹部艱苦生活的影響下,把每月用不完的錢都遲回來,如劉校長一月退過95元。 學員都是從部隊中挑選過來的,要求政治條件好,年輕有培養前途,但是多數人的文化程度都很低,加上學的東西多,又要學英文,時間又短,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克服了種種困難,勝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那段子的學習勁頭,今天應該提倡。 紅軍通信學校的開辦,培訓了大批的通信人才,1931年五、六月間中央蘇區用無線電和上海聯係上了,使中央蘇區同上海黨中央有了直接聯係。不久,發生了“ 九一八”事變。1931年冬中央蘇區和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據地都通了電報,初步形成無線電通信網。後來湘鄂西的機子在戰爭中壞了,不能再通電報。 無線電不僅在軍事通信方麵起了很大作用,在抄收新聞方麵也起了很大作用。原來蘇區被封鎖後,外麵的消息也不知道。“九了八”至“一•二八”我們抄了不少蘇區以外的明碼新聞提供中央研究時事做參考,並對外發出新聞稿件,擴大宣傳。電台對外的呼號是C、I(紅色中華第一台),後改為C、S、R(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還播送過中央的重要宣言文告,電台功率是50瓦的。   隨 著 紅 軍 電 台的 不 斷 增 加 和 各 方 麵 無 線 電 聯 絡 的 逐步 建 立 , 第 一 個 設 有 政 治 委 員 的 無 線電 通 信 隊 和 總 隊 相 繼成 立 , 第 一 所 通信 學 校 正 式 創 辦 。 1934年 1月 , 中 央 軍 委正 式 成 立 了 統 管 紅 軍 通 信 工 作 的 領 導機 關 — — 通 信 聯 絡局 , 簡 稱 “ 三 局 ” , 王 諍 任 局 長直至1950年5月。 毛 澤 東把 無 線 電 通 信隊 的 戰 士 喻 為 “ 紅 軍 的 魯 班 石 ”。?   1935年10月,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了西北。三局總部是個半天然的石窯洞,約有三十平米左右,在清涼山腳下,南麵不遠就是延河。這裏是延河的一個交匯口,延河在城東從西北流來,一條支流南川河在南麵從東南流來,交匯後又向東流去。隔著延河,南邊就是寶塔山了。王諍安排羅沛霖,每天和他、李強、王子綱在一起吃飯。王子綱是三局一科科長,負責報務和電台組織。他是在上海黨中央秘密訓練學習出來的。吃晚飯時還常常弄點酒。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民黨當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開始,初步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局麵。當時,雖然《紅色中華》報改名《新中華報》,在1937年1月出版;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新中國通訊社(以後改稱新華通訊社),也向全國發布文字廣播;但是,由於報紙和通訊社本身的局限性,它們發表的新聞和評論等,都難以同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的群眾直接見麵。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為了宣傳實現國內和平、民主的方針,推動抗日救國的大業,毛澤東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幾次提出建立廣播電台的任務。但是,當時延安沒有現代工業,沒有發電設備,也沒有適合的技術人才,廣播電台一直沒有建成。1939年11月,周恩來和任弼時到達莫斯科,作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同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會談,研究在延安建立廣播電台的問題,共產國際決定援助一部廣播發射機。周恩來在1940年3月回國的時候,發射機被拆卸成散件,先從莫斯科空運到迪化(現烏魯木齊),然後陸路經過蘭州、西安等地,沿途屢次遭到國民黨當局的扣留,經過周恩來的反複交涉,才得以運到延安。周恩來從蘇聯回到延安以後,黨中央決定成立廣播委員會,領導廣播電台的籌建工作,周恩來為主任,廣播委員會成員有軍委三局局長王諍、新華社社長向仲華。5月間,周恩來去重慶以後,由朱德主持籌建工作,王諍負責具體工作,要求在年底建成。7月,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譚政和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胡耀邦商定,從抗大抽調了經過長征的紅軍指揮員闕明,同時,由三局給他配備了一名炊事員、一名飼養員、兩名石匠和一名瓦工,開始選擇台址,進行土建工程。   王諍等立即行動。第一次實地考察了延安以西二十多公裏、安塞縣的郭家砭,這裏的老百姓居住比較集中,人聲嘈雜,不適合建台。第二次考察了延安以西十九公裏的王皮灣,這裏隻有九戶人家,四十多口人,是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延河支流西川從村外蜿蜒東去,南北兩岸山嶺連綿。村子在河的北崐岸,地形十分隱蔽,便於防備敵人的空襲,也很僻靜,是建台的理想地點。三局向朱德做了報告,他同意台址選定在王皮灣。從此,這個在人世間本來默默無聞、地圖上尋找不到偏遠小山村,以中國人民廣播的誕生地而載入了史冊。王諍任軍委三局局長時,原郵電部老部長王子綱、文敏生曾擔任過業務處處長、電台台長。當時的中央軍委三局擔負著浩繁的軍事通信聯絡工作。用從敵人手中繳獲的小型無線電台夜以繼日地傳遞著黨中央、毛主席的一道道作戰命令,擔負著總部對前方的通信聯絡任務。當年的郵件傳遞靠的是一根扁擔兩條腿,肩挑身背晝夜接力傳遞。他們步行在山大溝深,道路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上,為了夜間行程方便和消除寂寞壯膽,扁擔上掛一盞油燈和一顆銅鈴,微弱的燈光和一步三叮鐺的鈴聲伴隨著前輩們完成著邊區的通信任務。   為迎接中共中央進駐北平,搞好為中央服務的通信工作,北平市軍事管製委員會在接管北平電信局後,決定建立專用電話局(專用局)。   (一)建立香山專用局   1949年3月初,為準備中共中央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遷來北平西郊香山,保證中央通信的需要,北平市軍管會物資接管委員會電信接管部部長王諍指示:務必於3月23日前建立香山專用局,後選定香山慈幼院理化館舊址,作為香山專用局的局址。   裝機工程於3月10日正式開工。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機、線、話務員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備戰,裝設自動交換機和無紐人工台;在香山、八大處、玉泉山和青龍橋一帶架設中繼線和臨時專線、安裝小交換機,還擴充了部分郊區線路,並架通了到市內電話五局的中繼線,全部工程於3月23日如期竣工開通。   (二)建立為中央軍委係統通信服務的西郊專用局 1949年4月,為保證部分在西郊的中央軍委和中央單位的電話通信需要,將圍城期間被國民黨軍隊破壞的西郊28局局所進行修複,於4月27日開始裝設共電複式人工交換機,至5月19日竣工開通。以後由於業務增長,又繼續擴建共電交換機,保證了中央軍委和中央單位的通信需要。   (三)建立中南海專用局   隨著中央逐步轉入中南海工作和籌備第一次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加強保密和提高通信效率,北平電信局根據中央辦公廳的決定,於1949年6月26日開始籌建中南海專用局。籌建工作由中央軍委三局電話隊與北平電信局選派機、線務員一起進行,相繼安裝了自動交換機、中繼台、蓄電池,並架設了架空電纜,鋪設了地下電纜,於1949年7月15日竣工開通。此時,自動電話與磁石電話並用。   中南海專用局開通後,香山局作為為黨中央通信服務的專用職責即告結束。   1950年8月1日,在歡慶"八一"建軍節之際,毛澤東主席委托楊尚昆在中南海春藕齋招待中南海專用局全體職工吃飯,對中南海專用局職工為確保中央通信,忘我工作精神表示慰問和鼓勵。   毛澤東主席題寫了"中南海電信局"的局名。 1997年香港回歸大典和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天安門閱兵的通信保障是由中國電信和廣電總局負責的。而開國大典呢?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領導找崔倫談話:開國大典的通信保障由你們負責。於是開國大典的通信保障任務就曆史性地落在了崔倫負責的軍委三局通信科。為了完成好此項任務,崔倫與華北軍區通信處和軍委總台等單位,研究部署了開國大典的通信保障方案。他們在天安門東觀禮台上設置了閱兵指揮通信樞紐,並用報話機開設了與受閱部隊聯絡的無線電網。還開通了與天安門城樓、市區各主要指揮部及南苑機場的通信聯絡,並在朝陽門外、通縣等地設立了防空電台。 1950年 5月 , 在 原軍 委 三 局 的 基 礎 上 , 正 式 成 立 了 中央人 民 政 府 人 民 革 命 軍 事 委 員 會 通 信 部, 王 諍 任 部 長 ,簡 稱 軍 委 通 信 部 。 1956年 4月 13日 , 中 央 軍 委 決 定 成 立 中國 人 民解 放 軍 通 信 兵 部 , 行 使 兵 種 領 導 機 構職 權 。王諍從此離開了郵電部係統。以後又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主任、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參第四部部長等職。 1998年8月13日《王錚傳》首發式暨紀念王錚逝世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江澤民為《王錚傳》題詞。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出席了首發式。王諍的繼任人為王子綱,也肇下了電子部係統不服郵電部的遠因。王子綱是王諍的老部下,以後曆任電子部長的黨內地位影響不僅郵電部長不能望其項背,恐怕整個國務院係統也找不出來第二個。他們是:江澤民,李鐵映,鄒家華,胡啟立。就是最後一任劉劍鋒。中央軍委對郵電部的扶持,可以說是,扶上馬,送一程。從以下摘錄的幾位開國將領的經曆便可見一斑:第一任郵電部電信總局局長、無線電總局局長李強(1905— )無線電技術專家,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副處長、中央廣播事業局首任局長。原名曾增洪,江蘇常熟人,上海東華大學肆業。1925年參加共青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起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時,曾任中共中央特科第四科科長,負責籌建黨的地下電台。1931年前往蘇聯,先後任蘇聯郵電人民委員會電信科學研究所工程師、共產國際交通部無線電教員、電信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著有《菱形發射天線》一書。1938年回到延安,先後任中央軍委軍工局副局長、局長,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等職。1947年底在河北井陘天戶村領導建設了解放區最大的廣播發射台。1949年6月任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副處長兼北平新華廣播電台(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新中國成立後,1949-1952年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同時任郵電部電信總局局長、無線電總局局長。1953年起調對外貿易部任副部長、部長。第一任郵電部電信總局副局長孫俊人是江蘇省鬆江縣人,1915年11月15日生,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電機係學習,1938年畢業。1938年1月參加革命、同年6月赴延安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任中央軍委第三局通信學校教員,延安通信材料廠廠長。1945年任軍委三局技術研究室主任,1949年2月參加接管北平電信總局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曆任郵電部電信總局副局長、軍事通信工程學校一部主任、軍事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解放軍通信兵部副主任兼科技部部長,1961年兼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長。1965年任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十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第一屆中國郵電工會主席劉  寅(1910年—1985年),江西南昌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參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國郵電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瑞金舉行,劉寅作為列席代表參加了這次大會。在江西,曾任紅一方麵軍總部電台報務員、報務主任、中央政府電台主任、無線電第一、第六分隊隊長,紅四方麵軍通信學校教員、報務主任,新疆烏魯木齊無線電訓練班主任,延安無線電五十三分隊隊長,軍委三局通信聯絡科科長、業務處處長,北平軍委電信總局副局長。1949年9月至1953年7月,曆任中國電信工會籌備委員會主任,第一屆中國郵電工會主席,軍委通訊部第一副部長,第二機械工業部十局局長,第一、二、三、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第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總工會第九屆執行委員會執委,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無線電協會主席,全國第六屆政協常委。第一任江蘇省郵電管理局局長,郵電部工程管理局副局長黃萍是江西省大餘縣人,1930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曆任軍醫處看護員、報務員、報務主任、支隊電台隊長,山東縱隊司令部電台隊報務主任、副隊長,中央山東分局電台區隊長、通信科長,膠東軍區司令部電 台副中隊長、通信股長、通信科長,三野東線兵團通信分局副局長,華東軍區通信聯絡局業務處處長,上海軍事管製委員會電信處副處長兼華東電信管理局副局長,江蘇省南京市電信管理局局長、江蘇省郵電管理局局長,郵電部工程管理局副局長,軍委通信部工程建設處處長、通信兵副參謀長兼工程建設處處長,沈陽軍區司令部通信兵處副主任、司令部通信兵部主任,通信兵學院院長,總參通信部副主任、顧問等職。黃萍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他1964年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 1985年5月病逝北京。 中央軍委三局離開延安後,原址成立了延安地區郵電局。 *** 回應主帖 *** 返回論壇 -------------------------------------------------------------------------------- 跟帖目錄: -------------------------------------------------------------------------------- - 論劍談棋 豪傑盡聚 -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 聲 明: 文 責 自 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