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告別“豪宅”

(2011-07-31 18:00:51) 下一個

這個題目在腦子裏轉了有一陣子了,一直沒時間落筆。今天看到這些cob house, 那些可愛的小房子又觸動了我的內心,於是有了這段文字。


原來的題目是從陋室到豪宅,加上今天的告別豪宅,也算是我的40年人生的一個小輪回。


一。陋室


父母經常和我提起他們剛結婚住的8平米的小平房,進了屋,就是爐台,爐台連著炕。


後來的我家是三間樓房,43平米。有自來水和暖氣。當時也覺得是一大升級了。可能會有人記得,那時的所謂三房,真的是三房:就三個房間,沒有什麽客廳飯廳之說。廚房小的兩個人轉不開身。而廁所就隻能容納一人,後來又自裝了淋浴噴頭。我在這個家度過了我的十年青少時期。十七歲我離家去上大學。


再後來到了廣東特區,購置了三房兩廳商品房。這次是有房有廳,都是瓷磚地麵。按當時的標準又進了一大步。哪知和後來的“豪宅”相比,又成了“陋室”。


二。豪宅


還記得老公打電話要買現在的房子的時候,我人還在夏威夷。我的本能反應是反對,力勸老公“keep your feet warm but make sure you keep your head cool.". 當時的反對意見是6000尺,8個洗手間的房子大的太離譜。我無法想象住這麽大的地方。可能心底裏還有要繼續遊牧的想法而不想被一個大房子所拴住。總而言之,老公把我說服了。還記得他的慣用“伎倆”:苦肉計。聲稱這個房子離辦公室隻有2英裏(原來的也隻有8英裏),這能減少多少的stress啊等等等等。


這之後是賣家(一周就賣了)。搬家(搬到一個公寓樓)。重新裝修新家(本來計劃兩三個月的工程,折騰了九個月)。整個裝修工程都是老公經手管理。我則到夏威夷待產。孩子出生四個月後,我們搬進了“新家”。


老公不斷地安撫我說,過段時間,你就不覺得大了。你會習慣的。


別說,住久了,還真不覺得大了,因為很多地方用不到。正式的起居室和正式的餐廳幾乎都不用。盡管如此,每天還是上上下下跑很多路:臥房在樓上,洗衣房在樓上;廚房和家庭起居室在樓下。而請人打掃衛生一周兩次(後來改一次),每次都要8個小時才能打掃完3/4的地方。而有段時間則改成每周4天,每天半天。盡管如此,還很難保持整齊。麵積大了,鋪陳開來的空間也大了,要打掃整理的空間也大。弄的我也很stressful。吸塵器的噪音和外人的存在都讓我無法放鬆。


更大的stress還在後麵。裝修隻是房子本身。而室內裝飾還沒完成。原來的家具都是質量很高的產品。很多還是為原來的家特別定製的。而新家的布局和風格又不同,家具等還得換。這期間象走馬燈一樣請了不少室內設計師,最後都差強人意。浪費了金錢,更浪費了時間和精力。而我並不喜歡所在的城市,一有機會就逃離。前三年,我每次在這個家停留的時間最長不超過六周。也因此,整個室內裝飾持續了5年,到今天完成了90%。


在這個價位的房子左右環顧四鄰,各家的內部裝飾在細節上都非常講究。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難免不受keep up with the Jones的影響。看看architectural digest就知道了。這本雜誌是keep up with the jones 的最好參考資料。另外還有投資的概念。如果將來要賣房子的話,房子的室內裝飾好壞對房子本身的價值可以影響到10-30%的房價 。這是另一個keep up with the jones的佐證。這其實是各個價位房產的未來客戶群的期待值。比如盡管formal living or formal dining使用率很低,但是有無直接影響房子的價值。所以,房產,尤其是“豪宅”的設計,建造和室內裝飾並不完全由業主決定。除非你不考慮房產的價值。舉個例子,即使西式廚房不適合中餐,你也不好把它拆掉,全麵改造。否則將來賣房,就會大大限製你的市場價值。


俗話說,you are what you eat. 而you are where you live也描述的八九不離十。有了兩個孩子後,尤其選擇了homeschooling,讓我對房子的空間利用,家具的實用性,和生活效率方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實話實說,有孩子,尤其是小孩子的家庭,很難把家保持的象雜誌封麵一樣的。而對homeschooling來說,家不是大人孩子晚上才回來的地方,而是一天都要使用的地方。


另一個方麵,原來就對voluntary simplicity生活方式很認同的我,越來越對“豪宅”疏遠。風格重於實用,在我看來越來越感覺pretentious。和我的人生信條也越拉越遠。


What I want is a home not a house: a home with warmth, closeness, practicality, functionality and minimum maintenance. It is a place where we can focus on living rather than taking care of houses.


而看到這些可愛的cob house,我意識到我想要的還有:organic, earthen, natural and breathable.


三。告別豪宅, Embrace insignificance


晚上懷抱我的兩個孩子溫熱柔軟的身體,我心裏忍不住想起那個可憐的被肢解的孩子,常聽說的被拐賣的孩子,還有非洲吃不飽飯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孩子。做了母親後,我的心就和天下所有的母親的心連起來了。我能深切地感受她們不幸的失子之痛,還有不能喂飽自己孩子的無奈。我常常感謝上天讓我每晚能攬著我的兩個進入甜蜜夢鄉無憂無慮的孩子。這一刻,我感覺到自己是多麽的幸運和幸福。


This is what life is all about: family, health, love, joy and happiness.


也曾有望子成龍的想法。而今發現自己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普通人。在我的羽翼下的這十幾年,我希望自己和他們用心享受生活所提供的貌似平淡卻處處精彩的每一時刻。等到他們長大離巢,他們繼續live a life,而不是make a living。


Embracing the insignificance of self will bring out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t of life.


”豪宅“不再適合我的生活。


擁有過,喜悅過,也是放棄之時。


 


貼幾張網上搜來的cob house。這周末要參加一個cob house tour.







 


補充:


謝謝閱讀和回帖。來者是客。


文字水平有限,現在中文和英文都是半瓶子。也沒時間碼字,就怎麽快怎麽來。見諒。


不是說要搬到這種cob house去。隻想說明,房子和鞋子一樣,有時候外表光鮮,但是穿過後才知道適合不適合自己。現在買鞋,還可以當場試,或者買回家在地毯上穿幾個小時,如果不合適還可以退。可買房子,就隻有住過一段時間才知道。投資也不小。


現在房市也是追求麵積,房子越建越大,實用性已經不是首要考慮的。選擇了一定價位和社區,就是想要小房子也很難找。


有的人天生就喜歡房子,也懂得打理,也願意在房子上下功夫。那房子就提供了一個舞台和愛好。不過我自己的話更願意把時間用在孩子和旅行上。所以,今後從簡,麵積減小,維護工作簡化。家居追求實用,並比較適合孩子的。


去santa fe的時候,第一眼就愛上了adobe建築風格。想來想去,大概是喜歡不拘一格的曲線,非常柔和可愛。cob house也是如此。


對了,這些cob house,很多建在intentional community,因為大家共用公共設施,所以房子都很小。


至於,“豪宅”與否,都是相對的概念。本來也加了引號。找到適合自己的房子,家,生活的重點等是最重要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紅顏無悔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太好了。 非常讚同你得人生觀。 :-)知道你不會太在意別人讚同與否, 還是忍不住上來頂一下。 *_^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