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在加拿大,幸福的感覺其實挺簡單

(2008-10-11 18:45:00) 下一個

人在加拿大,幸福的感覺其實挺簡單

加國無憂 51.CA 2006年1月6日 07:26 來源:本網征文 [ 加大字體縮小字體 ]

轉眼間,來到加國已經幾年了,沒有什麽遠大的理想,也沒有作出什麽傑出的成績,隻想從衣食住行四個基本的方麵,講一個普通移民家庭的生活變化,從而使新來的移民朋友了解一下,幾年以後,經曆了剛來時的艱難的適應過程後,多數朋友可以達到的生活狀況。

衣:不知不覺間已經穿了滿身名牌

先說衣服,(當然也包括鞋子) ,剛來的時候,迫於生計,而且國內帶來的衣服還可以穿,所以在這方麵的花銷幾乎為零。滿耳朵聽到的都是在這裏如何不用講究穿,這裏的衣服如何“土” 。時間長了,慢慢感覺到,原來之所以“土” 是因為多數朋友看到的是普通人在普通場合穿的普通衣服,包括非名牌產品,名牌產品的低端貨品,名牌產品的高端的過時貨品,等等。

而在正式場合,這裏的人穿著是很講究的。記得幾年前第一次去參加酒店的聖誕晚會,存大衣時,自己那件外貿名牌羊絨大衣,在眾多的名貴貂皮大衣中顯得那麽寒酸。當然在這裏,大家不會因為衣服的優劣來改變對人的態度,穿得怎樣隻是你自己的個人愛好。而之所以能夠成為個人愛好,是因為即使你隻有一份中等甚至偏下收入,每個月,隻需要用你自己稅後收入的5%-10%,便可以至少買一件挺不錯的名牌服裝。

隻要你對在大家眼中是個不講究穿著的人這個定位感到舒服,盡可以去花幾倍於買衣服的錢,去開你喜歡的遊艇到海上兜風。我穿著方麵感到高興的是在這裏有能力買很多過去可望(其實也沒望全,看到的隻是這個品牌的少數產品)而不容易及(太貴)的服裝,因為價錢比國內同樣的產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所占工資的比例更低。穿上名牌不再需要花掉令我心痛的數量的銀子,所以在不知不覺間,自己也穿上了滿身名牌,連襪子都不例外。因此在服裝上比較講究的朋友們,在這裏的確會感到挺幸福的。

食:在加拿大懶人有福氣

再說食品,由於加拿大的多元文化,這裏真是美食大觀園。來自世界各國的飲食都能在這裏找到。比如希臘,葡葡萄牙,意大利,墨西哥,越南,日本,韓國等等。因為公司買單的情況較少,隻有在節日和家人的過生日時才去。中國食品也和國內同步,連臭豆腐,老幹媽醬都可以買到。

最使我有幸福感覺的是能夠偷懶。菜可以買洗淨切好的,你所需要做的隻是把包裝袋剪開,放到盤子裏,(如果不喜歡洗盤子,就用一次性紙盤,出於環保,盡量少用) ,然後在幾十種口味的沙拉醬中選出一種倒入即可 。現在還能回憶起小時候冬天用幾乎零度的水洗菜時的感覺。另外比薩餅,意大利千層麵,以及各種豬排牛排等肉製品均有醃好切好後冷凍的,下班後隻需從冰箱裏拿出來,放入烤箱,半小時後開飯。這是晚餐,而早餐因為時間緊迫可以吃麵包夾CHEESE,(CHEESE的種類之多和可以擺上我們一個普通家庭每天的餐桌的價錢,尤其使我高興) 。早餐有時也到麥當勞之類的DRIVE THROUGH解決,中午可以帶前一天的剩飯,也可以在公司食堂買點套餐,每套都被設計的有肉蛋奶菜均衡的營養。這樣下來,如果你收入中等的話,普通四口之家,每月的開銷也隻占稅後收入的15%左右。

事實上,在加拿大,最使我恢複了自信心的,是在這裏買菜買肉不需要識別好壞的技術與經驗。食品由專門機構檢查,生牛肉餡裏發現若幹大腸杆菌,居然會回收整批產品,電台電視一天播幾次。在國內時,我是有名的五穀不分。在報紙上看了那麽多的怎樣識別有毒大米,怎樣分辨有病豬肉等等的文章,到了實戰中往往敗下陣來,經常一不留神就買來偽劣產品,或者在好的東西裏麵夾著壞的,留神了也沒看出來。當時覺得自己實在沒用,怎麽就長不出火眼金睛呢。好容易有了超市,依然不能完全避免買假貨的事情發生。父母當時非常擔心將來沒有他們給把食品關,我可怎麽辦。幾年前,他們二老來加探親時,在超市裏遺憾地感歎他們積累了半輩子的食品辨識經驗,沒有了用武之地。

住:獨家獨院獨立屋

住的開銷比較大,工資的大部分幾乎都放到了房子裏。雖然國內的朋友告訴我,你那有前後院和車庫的獨立屋,中文現在叫別墅,是成功人士的首選。(我家可是尋常百姓啊,實在談不上成功) 。

如果你實在想讓我說得“小資”一點,也不過是可以把音響裏交響樂的聲音放得大一些,不用擔心影響鄰居。在後院邀請朋友來BBQ烤肉,孩子們可以在自家的草地上追逐嘻戲。

說句大實話,住的方麵是我覺得最幸福的: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沒有蚊子,可以隨時使用洗手間。盡管國內現在房子的條件也很了得,特別講究的是裝修。而我自己出國前幾年家裏也上了檔次,已經是有暖氣的N室N廳。不管怎樣,我還是喜歡我加拿大的房子。

雖然我的孩子們覺得這一切是正常的,而我的參照係是自己小的時候,畢竟童年的回憶還是刻骨銘心的。回憶過去的生活才感受到今天的幸福,以免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小時候,每到冬天早晨起床時又冰又冷,真想賴在被窩裏不去上學。而放學回來就抱一個熱水杯子寫作業。夏天呢,不僅晚上熱得睡不著(那時候空調還沒有誕生),還要防備蚊子的襲擊。一個房間裏,有床鋪、飯桌、寫字台、做飯取暖的爐子、洗臉架,以及會客用的沙發等等。

後來考上重點中學住校,18個同學一個宿舍,而衛生間在離樓30米外的地方,晚上沒有燈得帶火柴(那時候手電筒是個奢侈的物品)。現在的房子裏,冬天在室內穿單衣即可,當然不用生爐子,免得每天把自己弄得灰頭土臉。

記得初到加拿大,不可避免地住了一段時間的簡陋房子。現在我們升格了,住在好區搬進靚屋,我依然忘不了我們曾經艱苦奮鬥的經曆。我會找時間帶著孩子們到我們來加後租住的第一個房子外麵,給他們講這一段“曆史”,給他們來個憶苦思甜 ,希望他們知道我們移民的艱難與辛苦。

行:汽車是我們的家庭成員

最後說行。加拿大的確是一個生活在輪子上的國家。幾乎每個家庭都至少有一部汽車,而且車子相當於家庭的一個成員,在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來加以前在國內上班幾乎每天坐出租,雖然不用自己開車好像很享受,但堵車半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很常見。在國內大城市,大家似乎都很勇敢,三車道可以並排行使四五輛車,左轉時哪怕有直行車司機也敢闖,坐在車裏的我,經常是急出一身熱汗,嚇出一身冷汗。

剛剛登陸時沒有汽車,每天隻有冒著凜冽寒風騎車上班,手指幾乎被凍僵;遇上下雨不得不單手扶把打傘騎車。現在坐在環境舒適的辦公室,雖然這些均已成往事,但我仍然懷念那段日子,那厚厚的手套,笨拙的棉鞋……

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因為要換一輛較新的車,而把剛來半年時買的舊車賣掉時的心情,站在租住的地下室的小窗戶後麵,看著買主把它從我們的後院開走時,我淚流滿麵,知道我們在加拿大的最為艱難的階段結束了。

後來在籌劃買房子的時候,我們也是因為買不起也供不起第二輛四驅車,而明智地放棄了買山頂附近風景優美房子的打算,因為如果沒有四驅,冬天下雪的時候上山便會有麻煩。現在我可以從房子的後門進入車庫,然後開到公司的地下停車場,坐電梯到工作室。

這麽看來似乎在行方麵也應該有一點幸福的感覺吧。

總之,生活在加拿大,幸福的意義並不一定是擁有一份更富有,更舒適的生活,在中國,有可能並不比這裏差,甚至更好。

但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生活態度。就象對一個病魔纏身的人來說,能夠沒有痛的生活便是幸福。很多富翁卻沒有幸福感,覺得窮得隻剩下錢。

提到童年,並不是說我現在的生活比二十多年前強了,便成功了,心裏就平衡了。而是說,國內生活真正好起來不過是近幾年的事,不能剛剛好起來,就忘記了過去,而不能承受差一點的加國生活。

我們既然選擇了移民,就應該不斷提醒自己過去的艱苦,並把它當作在加拿大創造新生活並戰勝困難的動力。將來,我們能夠留給子孫的,不僅是在這裏辛勤工作所積累的物質財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這片陌生土地上接受挑戰,不懈奮鬥所具有的創業精神和不斷進取的自豪感。(咖啡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