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筆會

亞特蘭大筆會是由一群居住在亞特蘭大的中文寫作愛好者組成。筆會提倡中英文寫作,互相交流提高。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加入。
個人資料
亞特蘭大筆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林黛:走進四季

(2010-06-01 05:44:32) 下一個


今年的春天和往年一樣,花紅草綠。為了抓緊時間欣賞那一開即謝的嬌嫩花朵,我冷落了堆在桌子上的報紙。當我終於有一天坐在桌前翻看那一摞 « 亞省時報 » 時,報紙上的消息卻讓我生生打了一個激靈,黑背景白字寫著 “ 悼念本報特約撰述曲拯民先生 ” ,接著又看到鑲著黑框的曲拯民先生的照片。照片上的他戴著深色眼鏡,麵帶慈祥的笑容,可人卻是不在了,在他九十五歲高齡時離開了。

認識曲老先生是在十年前,在鳳凰城。那時我剛到美國不久,看到報紙上的廣告讓大家給報紙投稿,我就寫了一篇稿件寄去,由此踏上了一條與自己專業完全不相幹的路,而之所以能夠在這條路上走這麽久,是得益於曲老先生的一段表揚 。 他在我的第一篇文章見報後,即給編輯部打電話,說: “ 林黛寫得不錯,可不要讓她跑了。 ” 而這以後,接到編輯部的邀請,參加了聚會,認識了很多朋友,也見到了曲老先生。那時,他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個子高挑,身板硬朗,和藹可親,精神抖擻,聚會時還總是自己開車。

後來父母來看我,我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很累,再加上鳳凰城的白天很熱,難得帶父母出去散心,有天回家後,父親告訴我有人給他打電話,我問是誰呀?因為父母並沒有認識的人,父親告訴我是曲拯民先生。原來,曲老先生知道了我父母來看我,也非常理解老人們在這裏孤獨的感覺,特地打電話和我的父親聊天。

善良勤奮的曲振民老先生生於 1915 年,在他近一個世紀的生涯中,在大學學經濟,進入社會工作,抗日戰爭期間坐過牢,出獄後在青島辦過紡織廠,又先後到香港,毛裏求斯做生意,到坦桑尼亞辦紡織廠和毛毯製造廠,七十年代他移民美國,在賓夕法尼亞經營農場,期間開始寫作。 1991 年,他移居鳳凰城。一生工作達六十年之久。

我在鳳凰城時,幾乎每期 « 亞省時報 » 上都可以看到曲老先生的文章。這位世紀老人,把自己的經過的事記錄了下來,其豐富的人生體驗使其文章涉獵麵極廣,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塊塊瑰寶。他的文章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少有成語,他認為成語會有誇大事實的感覺。我非常喜歡曲老先生的 “ 童年 ” 一文,在 “ 童年 ” 中,他這樣寫道: “ 童年,家住四合院,除了東廂是廚房,貯存室和女傭的房間外,全部自用。院中有小花園,在花凋零後,我樂種些菠菜 …… 院內有石榴樹一棵,無花果樹兩棵,其果一紫一綠。紫皮者是中國種,個頭小,綠皮的是西方種,果子大,可存放較久。 ”

“ 院門向南,正朝著南山的高峰塔兒頂,每天總有 ‘ 開門見山 ’ 的樂感。門內通路天花板上的橫梁常年有春來冬去在此育雛的燕子兩窩 ……”

“ 我和這個環境相違自七七事變起已逾七十年。今日這四合院已是一座七層大廈之所在。 ”

讀著曲老先生的 “ 童年 ” ,讓我感受到了遙遠的那個時代的田園生活的風貌,而他那份離家七十年後對家的懷念之情,也讓我動容。

在 “ 童年 ” 中,他還追憶了故鄉的風俗文化: “ 中國的新年氣氛始於十二月八日即 ‘ 臘八 ’ 。此日家家做臘八粥,調料多至八種,以糯米為本,北方各地則代之以小黃米,加紅棗,栗子,百合,蓮子,紅小豆,綠豆等再加赤糖,用文火煮上數小時。相傳此節始於佛教,說是一日釋迦摩尼外出布道,因饑餓倒在樹下,一村姑發現,送來米粥,喝後始解,直到民國創始,仍有佛寺每日以煮粥來施舍貧民以資紀念。 ” 從這段不長的描述中,我們了解的臘八,臘八粥,臘八粥的來源,獲取了大量的信息。

在曲老先生的《北海道的中國奴工》一文裏,他描寫了日本侵華時,押運中國人到北海道當奴工,在那裏的林山和煤礦做苦力。他當時已經被下獄,要不是及時受到營救,就有可能被送去當奴工了。當時馬來西亞也有奴工,總數是 85000 ,死亡 33000 。而中國的奴工沒有準確統計,但在 1945 年被解救出來的奴工也有數千人。在文章中曲老先生為這些奴工的命運發出了呐喊。

我來到亞特蘭大後, « 亞省時報 » 編輯部還一直給我寄報紙,從報紙上仍然可以看到曲老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中的章節,匯集起來,就讓我看到了浩瀚的一幅曆史長卷。看著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他的人,聽著他的話語,而他的話語就這樣一直陪伴著我,鞭策我向前。即便他現在不在了,從他身上感受到的勤奮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仍然可以讓我受惠一生。

« 亞省時報 » 是鳳凰城最早的一份華人報紙,那是二十年前來自廣東開平的甄碩欽先生開辦的,報紙上除了通常所見的新聞和廣告等以外,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文藝版。自報紙開辦到現在,當地有好多的老華僑就一直在為 « 亞省時報 » 撰寫稿件,如擅長畫貓的畫家曹今奇先生,常年定居溫哥華的餘玉書先生撰寫了《民國政壇凶案實錄蔣經國篇》;居住鳳凰城多年的張肇鴻先生,主刀撰寫社區的重要新聞,是他第一個把我的文章在他的網站上建立了專欄;女作家莊茈撰寫 “ 新新心眼 ” ,從一點一滴的身旁小事中折射出人生的大道理,如 “‘ 心聲 ’ 與 ‘ 人生 ’” , “‘ 無力 ’ 與 ‘ 無爭 ’” 等, 欣聞她多年的積累已編撰成書,恭喜之;還有來自台灣的徐德之將軍和來自廣東台山的陳英福先生等也常年為報紙投稿。創辦了 “ 新麗人 ” 網站的蔡佩芬女士也是先居住在鳳凰城而後來才搬到聖荷西的,她擅長撰寫婚姻家庭係列;文學城上 “ 北美女人 ” 的創始人白雪也居住在鳳凰城,因此, « 亞省時報 » 上也多有 “ 北美女人 ” 的文章;詩詞常見有風笛詩社的詩詞。除了上述的文章外, « 亞省時報 » 上也長期刊登作家少君的最新力作,少君的作品好多都是在 « 亞省時報 » 上首發的。報紙的創始人甄碩欽先生也以老真的筆名親自寫了許多文章,他的書稿 « 碉樓外話 » 也在報紙上連載。另外大家熟悉的居住在舊金山的女作家吳玲瑤也在 « 亞省時報 » 上開辟有專欄。北京也有作家長期給亞省時報投稿,如李寶田和呂寶華等。另外還有許多我尚沒有一一記錄下來的其他的人為 « 亞省時報 » 寫作。 這眾多的居住在不同國度和城市的專業和業餘作家們的文章,使翻開的 « 亞省時報 » 撲麵而來的是一股墨香的書卷氣,而那些熟悉的人的文章和照片讓我和那片火熱的土地總保持著割不斷的聯係。

2006 年 10 月 6 日也是從 « 亞省時報 » 上,我讀到了徐德之伯伯去世的消息。徐德之伯伯是一位飛行將軍,有著 5000 小時安全飛行記錄。常年的軍旅生涯讓他有著挺拔的風姿,良好的修養又讓他儒雅翩翩。他退休後來到鳳凰城,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並拿起筆開始寫文章。在 “ 春天的田野在呼召 ” 一文中,他稱呼我為林黛姐妹,形容我的文章 “ 行文細膩,好似清澈溪水令人回味 ” 。在有一次的聚會上,他坐在我的旁邊,就有了一張和他的合影,看著照片,總想起那個時候大家在一起愉快交談的場景,而現在我隻能獻上自己默默的哀思了。

今年的元旦, « 亞省時報 » 上 發表了一篇特殊的文章,是陳英福先生的遺作 “ 浮生莫等閑 ” ,在這篇文章中,他 “ 僅將平庸一生,簡略記述,聊為後代,傳世持家,秉承家風傳統,為國家,為民族爭取幸福 ” 。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他的謙遜,其實,他從事文學寫作,機械工程,體育運動,獻身軍旅,服務僑社,數十載經商,和曲老先生一樣,有著一個豐富的人生。

回顧離開鳳凰城的這些年,那裏已有三位我熟悉的文壇前輩陸續離開了,他們給我留下了文字和精神,讀著他們留下的文章,體驗著他們的精神,我體會到了人生的四季,春天裏的花朵綻放,夏日裏的生命勃發,秋季裏的樹葉凋零,冬季裏的花葉入土。日月輪回,千年萬載,不可更改。我隻想在我走出這四季時,可以無愧地說,我,走進過四季,踏實地從春走到夏,從夏走到秋,從秋走到冬,希望當我走出四季時也可以像前輩們一樣留下些什麽。



照片說明:後排中間穿淺藍色西裝的是曲拯民先生,他旁邊穿灰色西裝打紅色領帶的是徐德之將軍。後排左邊穿白襯衣打深色領帶是甑碩欽先生,他旁邊穿紅色T恤白色夾克的是少君先生。照片攝於2002年,鳳凰城華文作協接待中國文聯出版工作者訪美代表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土豆沙拉 回複 悄悄話 笑微,那首紅遍網絡的歌曲“媽呀,中國”的作者之一“我愛微風”也住在鳳凰城,他的夫人是當時我們合唱團的女高音,唱得非常好,他自己給我們合唱團彈過電子琴伴奏呢。Woow, Woow。

看來還是要住在大城市啊,嗬嗬。
土豆沙拉 回複 悄悄話 若敏,我也喜歡“走進四季”這個題目,開始寫這篇文章時還是春天,一年的開始,就有了這個題目。但是太忙,斷斷續續寫了很久。
笑微 回複 悄悄話 羨慕林黛初到美國,憑自己的文采 就找到“組織“, 結交曲老先生這樣閱曆豐富豁達睿智的文友以及亞省各大手筆。 相比之下,我那時住在離鳳凰城90 哩的土桑, 卻連« 亞省時報 »都沒有讀過,慚愧,慚愧!
若敏思文 回複 悄悄話 以文會友,受益匪淺。林黛很幸運,可以結識這麽多文人。走進四季,非常好的題目
dailin 回複 悄悄話 戈壁兄,確實如你所說能結識閱曆豐富豁達睿智的曲老先生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可惜他走了。

但同時能結識其他的閱曆豐富(or,and)豁達(or,and)睿智的人(包括戈壁兄你)也是我人生一大幸事。
dailin 回複 悄悄話 婉妮,我們對好些事物有相同的認識,非常高興和你的交流,這些在以後也是值得懷念和珍惜的東西。謝謝評論。
dailin 回複 悄悄話 謝岑嵐的評論,我們也是以文才相識進而才有機會相交的文友,也喜歡你許多的文章,尤其是小說。
dailin 回複 悄悄話 老鮑,鳳凰城是個好地方,那裏的人也非常好,好些是來自廣東,你的故鄉,如甄社長來自開平,陳英福來自台山,他們為社區的發展貢獻了很大的力量,讓人各位尊敬。
戈壁紅柳 回複 悄悄話 人生難得一知己。林黛能結識閱曆豐富豁達睿智的曲老先生是人生一大幸事,難忘的經曆,珍貴的友誼。
走進四季,寓意精巧;願每個人生既有繁華似錦的春天、紅紅火火的夏日、碩果累累的金秋,更有潔白無瑕的冬季。
婉妮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林黛分享這段的經曆。
確如本文所寓意的,人生如四季。想想人生真是短暫,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會過去,但過去的會給我們留下很多令人懷念、值得珍惜的東西。能與這些經曆豐富的長者共同走過一段人生時光,也是受益匪淺的。
岑嵐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文友交往,注重於文字和心情的交流與理解,不在乎年齡和經曆,卻可以分享不同年齡和經曆得來的體驗。特別喜歡最後一段的對人生如四季的表述和感悟。

“我隻想在我走出這四季時,可以無愧地說,我,走進過四季,踏實地從春走到夏,從夏走到秋,從秋走到冬,希望當我走出四季時也可以像前輩們一樣留下些什麽。”
鮑鳴 回複 悄悄話 文中說的那些人和事我雖然都不甚了了,但是透過林黛那些充滿感情的回憶,讓人領略到老一代華僑的風采,和他們所長懷的那種濃濃的鄉情。
土豆沙拉 回複 悄悄話
同感:“不該忘記那些在我們耕耘時給於我們鼓勵的朋友們”。也謝玉舟的鼓勵。
玉舟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這樣的心情,瞻望前輩,提攜晚輩,長江後浪推前浪, 後浪卻在前浪上.不該忘記那些在我們耕耘時給於我們鼓勵的朋友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