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筆會

亞特蘭大筆會是由一群居住在亞特蘭大的中文寫作愛好者組成。筆會提倡中英文寫作,互相交流提高。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加入。
個人資料
亞特蘭大筆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孤鶴: 論“無”

(2008-12-25 10:53:11) 下一個

擒筆撰文效古意,好似沐猴擎大旗。
裝神弄鬼如博士,無德無才兀自吟。
洋洋灑灑千餘字,恍恍惚惚無哲理。
聒噪尚且不知止,又擾足下修清靜。

        世有哲學,其不能濟貧以財,濟賤以榮,濟無能以功;學者之務,乃濟世人以道德也。然則,何以知“道”?以何明“德”?曰:“心以知道,行以明德。”或曰:“心者,理也;行者,實也。理、實相形,然後道成德修。”吾曰:“不盡然也。”心雖有理,而道何道成之?行雖有實,法何法修之?此道法,乃哲學之慧,亦天人之係也。善觀乎物者不可不慎察之!小生雖甚不才,然心向往之,願拋磚引玉,故在此貽笑於方家。
        西之學,有名而無實矣,何謂也?形而上者究形而上上之學,形而下者觀形而下下之理,殊不知過猶不及,蓋如是,其多分枝,而真哲學早已渺渺不為人知。嗚呼,真憾事矣!東方實亦無哲學,然古往今來,人人皆學經典,其中所雲之物,西人謂之真理,而吾等謂之道德。
        世人皆好識斯道,而多不願慎究之,蓋以為此天人大道必茫茫而不可尋,恍恍而不可得。其實則不然,一字可析耳,曰“無”也。請略陳固陋,黃口小兒之論,止笑言耳。


無欲之德:
       
        儒者,重義輕利,好節禮樂者也。名利也者,實也、器也、形而下下者也,而世俗以為寶,書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先儒感此,便欲絕之。故有曰“存天理,滅人欲”,或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生有千欲,人皆有之。 物、色、名、權者,謂之“下下欲”,非明君子不能抑之;聖賢感此,製禮、樂以和之。蓋如《禮》雲“喪葬”:“節哀以順便。”何謂也?親死必哀感慟絕,而人死不可複生,久哀必得重疾,是故以喪禮節哀,然後順生人之便,以化鬰情;人生而有欲,欲而不發亦能生疾。是故聖人效山川鳥獸之聲作樂,以化人欲。是故禮樂者,旨在化情欲以和,亦消欲之道也。
        聖賢君子亦有欲。君子之欲乃智欲也,如孔子“學無厭”雲雲,皆此欲也。聖賢之欲其大矣,可覆天下之欲!何者?俗欲己善,獨一人耳;聖欲人善,廣至天下,其不大乎?如是謂之上上欲,非無下下欲之賢人不可,故其名曰:“無欲之欲。”
        無欲之欲者,非求名利也,而獨求中心清淨。其行無雜欲,然後能清;其心無塵慮,然後能淨。賢君子明此,故“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無欲於財故不費,無欲於成故不怨,無欲於多故不貪,無欲於名故不驕,無欲於勝故不猛,夫是謂之五美,儒生之所修,百世以為楷者也。此五者,不過不省謂之禮,達欲合情謂之樂。仁者樂其理,不仁者苦其繁。樂者法之從心而出,苦者從之以法而行。故孔子雲:“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有無欲之欲,然後生無欲之為。無欲而為之,是德之高尚者也。


無為之德:
       
        道者,知要而執本,虛以自守,卑以自持者也。世多謂之隱,其多遁於山林,與魚鳥為友,視天地一體,放蕩形骸,神遊四海,以尋其樂。子曰:“知者樂,仁者壽”,故道多智者。其或貴己、或放蕩、或風流、或浪漫、或不羈禮法。蓋如楊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抑或劉伶裸身於家中,再如太白“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此人皆倜儻非常之人,其樂其就,養其神,世謂之高。然其所樂者,不過常樂耳。雖樂,然有限也。
        限之者,生老病死也,人生之所不免也。是故常樂也者,苦中作樂耳,為至者所不取。
        老子雲:“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樂者不必知道,而至樂者則必知道,道者何也?無也。有我之時,我非天,天非我,我不能成天,天不能成我,天我分明,焉能一體?無我之時,天我俱無,則我即是天,天即是我,天人一體,然後合參。或曰:“何以成無?”忘也。忘人忘己,忘物忘情,然後可齊萬物,一生死。
        世曰:“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何謂也?道者忘人忘己,人我無別,而後天人無別,此已入超超妙境矣,何必徒勞而“隱於野”乎?市中亦可合參於天地。此乃以形而上之法避形而下之世,以無我之心化有我之苦者也。是故道者之於行事,不刻意、不強求、不求全、不過則,法天地之心、順無我之理,故能無為於己,夫是謂之“無為之為”。無為而為之,是德之自然者也。


無執之德:
       
        佛者,清靜以自修,慈悲以度人者也。世尊雲:“眾生皆苦”,乃因眾無明者苦執於名利,然後無所不用其極而圖之,以是造業。所謂業者,有情物之思語行,亦苦之因也。有因必有果,故無明者陷於輪回之中而永不得脫。然則僧人修行以求道,參心以求涅磐,以為超脫輪回,避入超超妙境。故僧者修禪以備心,備心以待頓悟也。
        修禪有五,迷、學、悟、忘、定。不知何為道,而苦戀塵世者謂之無明,無明者,迷也。有上進者,以學道修道解之。道者,無也;所執所戀者,有也。學無以去有也,夫是謂之學。待其時至,道明而心清,理順而情適,然後得真道義,守之以心,此謂之悟。大徹大悟後,心再無所係戀,是以忘欲忘清,與道合一,此謂之忘。忘然後能生定,定也者,心之定也,再無物累、無人非、無塵慮、無所係戀。其目空一切,而心空一切,其如六祖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世上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聖俱忘萬物,與無一體,然後與道無異,此謂之入超超妙境、涅磐而成佛。
        學者頓悟之後,山仍是那山,水仍是那水,行事仍是行事,而其異乎無明者,乃其心定然,無欲無執,唯圖成事之樂,而不求成事之利。此謂無執之為,是德之覺悟者也。

       
        聖人識無之理,行無之事,其處世如常,而常人無明而為,聖人大悟而為,此境界之異也。善圖眼前之事,無欲於始,無為於中,無執於成,則得儒之高尚、道之自然,兼以佛之覺悟,夫是謂之得道,得道然後德成。果能成此,其事不為自成,其功不欲自至,其福不祈自來矣。是故《中庸》有言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