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筆會

亞特蘭大筆會是由一群居住在亞特蘭大的中文寫作愛好者組成。筆會提倡中英文寫作,互相交流提高。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加入。
個人資料
亞特蘭大筆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林黛: 音樂的色彩

(2008-09-22 17:14:34) 下一個


周六(九月二十日)亞城交響樂團舉行 2009 年音樂季預演,由來自台灣在美國長大的陳美安小姐指揮。音樂會後,大家聚在二樓的大廳裏交談聽後的感覺。有朋友問我“你最喜歡哪一首曲子?”我說:“第二首。” 第二首是德彪西的作品,也許得益於陳美安小姐的介紹,我沉醉在那音樂創造的彩色鮮活的畫麵中。

早晨,當太陽剛剛在東方的地平線上露頭,地麵上的景物在漸漸發亮的天空映襯下開始顯現出他們的輪廓。一條蚯蚓從一株小草的根部下慢慢地爬出,扭動著細長的身體,慵懶地向前爬;小草微微搖晃幾下葉子,對著蚯蚓道一聲:“再見。”葉子上的露珠隨著葉子的搖晃滑落到地麵,地麵上的泥土鬆鬆筋骨,把露珠都攬到了懷裏。

樹上小鳥用鵝黃的喙頂頂老鳥,老鳥回啄一啄小鳥的頭,蹬蹬腿,煽煽翅膀“噗愣愣”飛出了鳥巢。

灰色的鬆鼠叢樹洞裏探出頭,一對小眼睛東看看西看看,用前爪攀住樹皮,一躍跳出了樹洞,蓬鬆的尾巴劃出了狐型的線。

日上三竿了,一個牧鵝少年把鵝趕進了池塘,走進了森林,他一會兒揮動牧鵝的鞭子打一個呼哨,一會兒檢起石頭扔向樹上的猴子,猴群“吱吱”叫著散開,樹枝相互碰撞著發出“嘭嘭”的聲音。

太陽升到了頭頂,少年累了,他躺在草地上,把草帽遮在臉上閉上了眼睛;忽然,他感到鼻子癢癢,打了一個噴嚏,草帽掉在地上,他翻一個身,伸手去拿草帽,卻赫然看到一 群 螞蟻浩浩蕩蕩列隊向前,號聲嘹亮。

他把草帽重新蓋在臉上,進入了夢鄉。夢中他見到了早已逝去的媽媽,媽媽哼著搖籃曲,慈愛的目光注視著搖籃中的他,他腳腕上的銅鈴鐺也一陣陣的響,“叮叮咚咚” “叮叮咚咚。

後來知曉德彪西的這部作品是“牧神午後序曲”,不過這不礙我體會它所創造出的寧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6)
評論
金燦燦陽光 回複 悄悄話 再次試聽失敗. 有圖像無聲音.
土豆沙拉 回複 悄悄話 謝高倉健的美文和鏈接,音樂有如此神氣的力量.
高倉健 回複 悄悄話 《牧神午後序曲》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jUzOTY=.html
金燦燦陽光 回複 悄悄話 試聽失敗. 要老禿那種才行.
高倉健 回複 悄悄話 試聽《牧神午後序曲》鏈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597623.html
高倉健 回複 悄悄話 作者對德彪西音樂的理解之敏銳和細膩,與其散文作品中所表現的豐富想象力一致。
我曾經與好友提及德彪西的作品,朋友說德氏的音樂不像其他名家的奏鳴曲和交響樂那樣易懂。我亦有同感,就像我始終難以接受印象派名家莫奈、馬奈、雷諾阿等人的畫作一樣。也許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等就像寫實派畫作,更易於讓人接受音樂與感官的交流。
《牧神午後序曲》是法國印象主義音樂創始人德彪西的成名之作,它是由詩人馬拉美的新詩《牧神的午後》誘發靈感,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派作品。德彪西通過這一音詩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雖然這首作品以其異國情調的旋律和難以捉摸的和聲使許多聽眾困惑不解,但是,它獲得了普遍的讚賞,始終是作者最膾炙人口的管弦樂傑作之一。
德彪西的世界充滿了朦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無言的激情、發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語還休的言詞,他的印象派音樂正如同一時代的印象派繪畫那樣,用鮮豔的色彩玩著光與影的遊戲,“整個音樂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陽光明媚,暖氣襲人,微風吹拂,牧神昏昏欲睡。午後的牧神,其情欲在夢境與幻想之中交錯馳騁”。

找到一篇《牧神午後》故事梗概,稍加更改編輯如下:

  午後的樹林一下子安靜了下來。空氣飄浮在半空中仿佛不願再流動,四周彌漫著濃鬱的花香、草香以及被太陽曬過的黑土的新鮮氣味。牧神慵懶地坐在草地上,半睜的雙眼一直注視著前方,遠處傳來知更鳥的啼叫聲,短暫卻又總是伴隨著冗長的停頓,讓人分辨不出它是否叫過;有兩隻輕巧的蝴蝶從一旁的草叢中翩翩而出,在牧神的眼前歡快地飛舞著,薄如輕紗的翅膀煽起了一股股似有似無的香味,好一會兒,它們累了,分別停靠在牧神的兩隻蹄上,看上去就像是兩塊岩石上長出了鮮花。牧神抬起頭看了看頭頂的蒼穹,光線並不刺眼,卻被分割成一個個彩色的小光圈,它們在空中移來移去,有時會被經過的雲團遮住一小會兒,不過很快又會陸續跳躍著出現。漸漸地,林子裏越發顯得寂靜了,沒有一絲聲響,連風都不再光臨此地,這是牧神的領地,是屬於他一個人的樹林。此時此刻的他正獨自享受著午後的愜意與寧靜,可是,周圍太靜了,溫暖、幹燥的氣體圍繞在他的身邊,使他的視線漸漸變得模糊,似乎有許多揮之不去的小東西一閃一閃地在眼前晃動,身旁的那簇盛開的花叢也不知從何時變成了一團彩色的雲朵,慢慢地在眼前隱現出來。牧神覺得自己一定是睡著了,正置身於夢中。
  這時,有一雙柔軟的手臂帶著一絲清涼從牧神的身後慢慢地自肩膀繞過脖子,小小的手掌滑落到了他的胸口,停了下來,牧神閉上眼睛,感受著這突如其來的觸感。它在牧神的身上輕輕地遊動,如絲綢一般的滑膩,掌心有點濕濕的,像池塘裏的水草沁著一種水的質感,指尖細細地滑過肌膚,輕彈著每塊肌肉,牧神一下子迷上了這種感覺。他抬起一隻手悄悄地伸向那雙手臂,在就要碰到的一瞬間,手臂的主人突然抽回了雙臂,這使得牧神始料未及,他連忙起身後轉,奇怪的是,身後什麽人也沒有,隻有那一排排交錯的沒有盡頭的樹木依然樹立在原地,好像在證明剛才什麽也沒發生。不過,還是讓牧神發現了一絲異樣,在不遠處的某個位置發出了幾記輕微的翅膀煽動的聲響,於是,他立即朝那裏奔去,因為那雙手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了一種莫名的煩躁。
  樹林裏一下子不再悄無聲息,牧神的蹄子踩過草叢發出沙沙聲,牧神的手臂碰撞樹枝發出哢嚓聲,敏感的鬆鼠從樹洞裏探出了腦袋,愛管閑事的釉鼠也從它的地下堡壘中露出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張望了一下地麵上正飛奔而過的牧神。牧神不斷地加速,兩旁的樹木飛似地向後移去,漸漸地連其形態也看不清楚了,耳邊隻剩下呼嘯而過的風聲。突然,一道白光促使牧神止住了腳步,一個很大的池塘橫在他的麵前,這裏的樹顯得不那麽粗壯繁茂,陽光可以輕易地播撒到水麵上,投射出數以萬計的晶瑩亮點,池水清澈見底,不時地有小魚跳出水麵,一陣清風吹過,幾片花瓣飄落在水麵上,無聲地掀起片片漣漪。然而,此時的牧神卻無暇欣賞這個別致的小天地,因為他已經注意到了池塘邊坐著的那個纖細的身影,她看起來就像是一座透明的冰雕,無數個光點從她的身上穿過,隻見她緩緩地站了起來,   
  牧神看到了她的一雙翅膀。可就在下一秒,牧神便馬上覺得她不是普通的仙女,因為牧神從未見過如此精致的身形,輕巧的翅膀投射出水晶般的色澤,攜帶著清晰的底紋在風中微微顫抖;金色的發絲順直柔軟地搭在頭的兩側,像是以陽光凝成,甚至能想像它在自己手中纏繞的滑順;翠色的眸子如同這個池塘裏的水泛著點點銀光,長長的睫毛迎著風輕輕地上下擺動,玫瑰色的唇瓣勾出一抹淺笑;一絲不掛的身體如雪花般的晶瑩,甚至能看到皮膚底下慢慢流動的血管。此時此刻,那股莫名的燥熱又再度降臨到牧神的身體上,迫使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靠近她去確定她是否是那雙手的主人。她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微笑地看著牧神,好像一點兒也不在乎他的慢慢靠近。很快牧神便走到了她的麵前,他輕輕地拉起了她的雙手,感覺好軟,濕濕的滑滑的,他把它們放在自己的胸口上,緩慢地來回摩擦,一種像水草般絕妙的觸感油然而生,就是她,牧神忘我地閉上雙眼,再次陶醉在這片柔軟之中。朦朧中,他感到那雙手正慢慢地往上移,劃過他的鎖骨,圍繞在脖子兩側,很快他被一樣更柔軟的東西觸碰了,而且是在嘴唇上。牧神突然睜開眼,就在這時,她又再次躍開,飛向身後的林子,不同的是,這次牧神不會再讓她逃了。   
  他鉚足全力奔向她,一個衝刺,他趕上了她,牧神從後麵抱住了她,衝力使兩人倒在了地上,她被壓在了下麵,她發出嬌羞的叫聲,驚恐的美目噙滿了淚水。這使得牧神也慌了起來,明明是她先來惹自己的,也是她讓自己的身體變得如此奇怪,可是總不能這樣一直壓著她;這時,她開始掙紮,奮力地扭著身軀,光滑細膩的肌膚不斷地撫過牧神的身體,頓時一股強烈的熱流衝向他的腦門,“呯”地一下,腦子裏有什麽東西斷了。
  他猛地俯下身去吻住了那張不斷發聲的紅唇,和想的一樣,很軟,清新的薄荷香味繚繞在嘴的四周,身下的人兒竟停止了掙紮,這使得牧神能夠靜下心來,動作也溫柔了許多,濕潤的舌滑過齒間,細細舔舐著每一個貝齒,最後緊緊地纏住了對方的,不願再放開。一陣溫存後,牧神抬起頭,看著她漸漸泛紅的臉龐,一雙眼睛睜得大大的,睫毛上還掛著淚珠,嘴唇腫腫的,微微地張著,活象隻待宰的羔羊,這副神情讓牧神覺得甚是有趣,不由得欣賞了起來。她發現牧神隻是一直盯著她看,好像並不想繼續剛才的舉動,對此,她感到有點不滿,於是她皺起了秀眉,一張小嘴嘟成了一團。他沒有意識到她的這個細微的舉動呈現在牧神的眼裏是多麽誘人,這使得牧神的眼神一下子變得炙熱,甚至有點嗜血,他那帶有磁性的聲音從牙縫中慢慢地擠出來:你這水仙!
  午後的陽光透過濃密的樹層星星點點地灑落在幹燥的地麵上。樹叢中躺著兩具正在交纏的身體,從牧神修長卻不失精壯的身軀下時不時露出她那張似痛苦又似微笑的臉,瞳孔中彌漫著一層水氣,兩片紅唇微微張著,發出時高時低的呻呤聲。林子變得有些悶熱,除此以外,依舊沒有別的聲音。
  “撲通”一聲,好像是石子扔入河中而發出的響聲,把牧神驚醒了,他揉了揉眼睛,回想著剛才與水仙交歡的情景,四周靜悄悄的,似乎從頭至尾隻有他一個人在這兒坐著,撲鼻而來的仍是那股熟悉的花香、草香,那兩隻小蝴蝶依舊在他的兩隻蹄上飛來飛去,他抬頭望了望天空,迷糊地想,是個夢吧。隨後,牧神再度倦臥於林蔭之中,沉沉睡去。
金燦燦陽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老禿筆的評論: 您能不能也找來這首曲子, 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樂》那樣放在網上, 讓我們這些沒機會親臨現場的人也能飽飽耳福呢? 先謝了!
土豆沙拉 回複 悄悄話 謝紮兄,下次也來,在音樂廳聽古典音樂,在家聽“迷糊戲”,兩不誤的。
二道橋大巴紮 回複 悄悄話 優美的旋律,清新的畫麵,德彪西的傑作,林才女的意境,相互呼應,渾然一體,絕妙的享受。
daili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硃砂河:

謝謝你的建議。此小短文一揮而就,當時隻想把那種感覺記錄下來。題目用“音樂的畫麵”或許更貼切,因為文中描寫的是“生動鮮活的畫麵”。不過“畫麵”是由“色彩”組成的,也許也可以這樣。

另外,指揮在介紹“牧神午後序曲”時,讓大家欣賞“The Colour of Music”,所以就給文章起了這麽個題目。

再次感謝商榷和探討。
daili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老禿筆此文以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也感到非常幸運能有這樣對音樂欣賞有如此造詣的朋友,看來,人是要“活到老學到老“。

請老禿也做博導吧。也請高倉健做博導。
daili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金燦燦陽光,我會去看我的嗓子。真的非常感謝。
硃砂河 回複 悄悄話 林黛,非常欣賞你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美麗的想象力,你描寫的音樂意境--“生動鮮活的畫麵”真美真吸引人。盡管畫麵也就含有色彩,但你全篇描述的著眼點在想象的畫麵和意境的生動鮮活,文章標題也許改為“音樂的畫麵”更切合?
老禿筆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接近原作的意境。林黛同學才女啊。找來這片作為參考:ZT)

牧神午後

為何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名字永遠與‘印象派’一詞放在一起呢?那就要從他於1894年完成的化表作‘牧神之午後’說起。首先德布西在世的年代 (1862-1918) 正是法國與德國在政治和軍事上衝突最深的時期,而且法國人因民族的自尊,普遍有抗衡德奧文化擴大其在歐洲影響圈子的趨勢。畫家馬奈 (Claude Monet) 於1867年在巴黎展出的名畫‘日出印象’引發出一係列被命名為‘印象派’的創作潮流。印象派畫家丟棄浪漫主義所追求的浮誇,不再以繪畫人物作為中心思想,而是對光線、原始色調、大自然事物及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作平實的描繪。與此同時在文字藝術界中也出現了一批‘象征主義’詩人 (Symbolist),他們以自由詩節格式抽象地將各樣事物或事件所代表的意思以提示的形式表達出來,他們也注重文字的聲音或從文字中誘發對聲音的聯想,並渴求語言能擁有本來隻屬於音樂的抽象而不直接的特質。

象征主義代表詩人之一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 比德布西年長二十歲,他與德布西的交情建立在相互欣賞和學習對方在本行的才華上。德布西更加入了以馬拉美為首的巴黎文藝沙龍,參加他們的藝術論聚會,受著這班藝術家追求創新觀念的影響。‘牧神之午後’正是德布西因讚歎馬拉美的同名田園詩並受馬氏邀請為其用音樂來演繹而創作的‘前奏曲’;德布西本來打算繼續為譜寫‘間奏曲’及‘釋義終曲’,但可惜未能成事。

馬拉美的詩篇‘牧神之午後’(牧神是羅馬神話中長有羊角羊腿的農牧之神、而標題可譯作‘農牧神在某天下午的經曆’) 在詩壇上享有等同於德布西的音樂版本在樂壇上的崇高地位。它的誕生經曆了三個版本和前後十一年的時間 (1865-1876),靈感的主要來源是邦維爾 (Banville) 的短劇‘林中月神’(Diane au bois)。全詩共有116行,以牧神的第一人稱在介乎現實、夢幻與回憶之間徘徊,標題下更注有‘田園詩’的總題。內容的意象簡略如下:

‘牧神在半睡半醒間陶醉於對一群盤旋於林中半空的美麗仙女的暇思中,但又不敢肯定這群溫柔放縱仙女的造訪是他神魂顛倒的幻影還是回憶。在炎熱的白天沒有水濺,隻覺他的長笛和管子把樂音如微風般傾灑在樹叢中。在葡萄藤棚架繞出噴泉和漂浮著安寧間又看見一群水中小女神的飛翔。整個畫麵燃燒後牧神醒來希望麵前和暖的光波和百合花能補充他的無知,因覺自己太易相信周圍紛亂的美景。但迷戀之情驅使他在褻瀆的繪畫中脫下女神們的衣裳,在詭詐的笑聲中不停地凝視著她們閃光的皮膚。回想拿著眾多熟睡女孩的手臂遊戲飛翔在玫瑰的香氣中;蠕動的肉體躲避著熾熱的嘴唇。在害羞的小女神從手臂中溜走後牧神深信他的情欲在有如石榴樹成熟時必然引來蜜蜂群永無止境的欲望。傍晚時牧神又幻想踏腳在金星的熔岩上看著其消逝的閃爍。在害怕受懲罰之際,牧神又決意在縐亂的沙丘上再續懶閑的小睡。’

德布西並不是以馬氏的詩作為歌詞配上聲樂的演唱,而是用音樂自由地解說其美麗的詩意。這不是說樂曲就是這份‘美’的總結,而是音樂把一幕接一幕的圖畫及牧神的夢幻帶到聽眾的思維中。馬拉美在聽完樂曲的首演後讚賞地寫道:‘你對“牧神午後”的音樂圖解除了用技巧、微恙和豐饒延伸詩意到更具懷戀之情和更美的光線中外,沒有任何與原詩不協和之處。’

樂曲不單音響效果朦朧飄忽,曲式結構上也因樂句與樂句間的交熾融匯難以銳意區分。德布西有強烈的反古典主義思維,他曾在一音樂會中聽到奏鳴曲式發展部時因已知音樂的去向而毅然離開會場。全曲找不到古典手法中常用的整句或整段的重複及主題的發展和變奏,但我們著能感覺到主題的多個版本在沒有清晰陳述下不知不覺間出現了。具最少爭議性的分段法是以旋律性較強的五個位置作為參照點:第1、37、55、79及94小節,當中第37與55小節帶出了兩個較原主題有稍大起伏的旋律。

德布西對音色選擇和橫向的配搭也受到印象派繪畫風格中色彩隨光譜慢慢轉移的手法所影響:常把旋律線條或伴奏織體從一種樂器聲音慢慢過渡到另一種相類似的樂器音色中。此曲以豐富的木管樂線條為主,輔以兩架豎琴精致的音色和弦樂居次要地位的襯托。最令人難忘的是樂曲起首長笛獨奏的主題 (例37.1),它除了有詩中字詞的聯係外 (詞中曾提及長笛和管子,而全詩首句為‘那些仙女呀,真想她們能永遠這樣’),樂句在音域、調性和節奏上都別具新意。音樂學家 (Paul Griffiths) 曾斷言這樂句是二十世紀新音樂紀元的起點。

德布西所處的年代也是根深蒂固的‘大小二調’調式基礎開始被動搖的時期,而德布西也是刻意打破這種較為德國化格律的先鋒。音樂對他來說沒有大調與小調之分,因為和聲的選配全憑美的感覺而不是為了用和聲的功能來確立調性,而調號或調性的出現也隻是一種給予別人特殊暗示的手段。自由應用平行和弦進行和全音音階的廣泛應用也成了德布西印象手法的標記。全音音階把一個八度音程平均分為六節,當中因沒有半音的出現而避色傾向任何一調,而且三全音音程 (tritone) 也輕易地藏身其中使調性更覺模糊。起首兩小節的旋律正是巧妙地用半音填滿了升C與G這個三全音音程的空間。
金燦燦陽光 回複 悄悄話 dailin, you have great imagination !

你嗓子若還是不見好, 建議做西醫檢查給予明確診斷. 西醫在診斷和治療急性病方麵功不可沒, 而對慢性或疑難病的治療與調理以中醫見長. 希望你很快能夠一展歌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