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筆會

亞特蘭大筆會是由一群居住在亞特蘭大的中文寫作愛好者組成。筆會提倡中英文寫作,互相交流提高。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加入。
個人資料
亞特蘭大筆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岑明發:遊“南越王墓”

(2008-03-26 09:41:28) 下一個

清晨起來,拉開窗廉,窗外的廣州市被籠罩在一層似有若無的霧氣中。這並不是水氣氤氳的霧靄,而是由於空氣汙染,令塵埃懸浮於空中而形成的陰霧。太陽早已掛在半空,但陽光卻被濃厚的霧氣阻隔而顯得若有若無。從窗外,可看到對街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這真是個繁華的都市。

身為廣東人,這卻是我第一次到廣州,心情自然興奮悸動,有如和從出生便分離的親生父母重遇,悲喜交集。廣州值得我觀看的東西及地方很多,該如何去認識這個久別重遇的“生父”呢 ?當然應該由曆史悠久的“南越王墓”開始。

南越王墓位於解放北路上,靠近越秀公園。我坐上地鐵,在越秀公園下車。一路按圖索驥,問路人,許多人皆不知道有此墓陵。想象中,帝王的墓陵應該處於林木蒼鬱之處,遠離市集繁囂之地,又怎會在這車水馬龍的解放北路上?正詫異間,我終於找到了它,出乎我意料之外,這南越王墓竟處於鬧市,兩旁是商店及大廈,一點堂皇的氣勢也沒有。從建築的外表看,更不像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古跡。

買了門票,步入建築內,這是座現代化的建築,光亮的大理石地板,行走在其上, 發出響亮的聲音。建築的右翼是間販賣紀念品的店子。正前麵的石階引領遊人至第二層的展覽室,現正陳列一些出土的陶瓷器。王陵呢?究竟在哪裏?

沿著梯級步上三樓,出了露天陽台,沿著迴廊走,看到一個形狀似金字塔的玻璃防護大棚,裏麵才是南越王的陵墓。在防護大門內,可以俯瞰下麵的墓穴。

沿著樓梯,遊人可以步進下麵的墓穴。墓穴很窄小,主通道僅可容一人通過。通道旁各有左右兩室,再往前又有一主室,兩旁各有左右二室。整個墓穴呈“士”字型。墓穴牆壁用大石鋪著。墓穴內空氣濕悶,令人有窒息感,裏麵還有一些動物屍體殘骸,裝在玻璃櫃中,是當年陪葬的牲畜的遺體。

1983 年6 月 9日,廣東省政府在開挖公寓樓的時候發現一塊塊平整的大石板,仿如地下建築,後經考古隊探測,才證實是一座漢代彩繪石室墓。他們在墓穴內找到一個身穿絲縷玉衣的墓主,其身上還有金印及一枚“趙昩”的名章。證實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昩。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被發現時保存得最完善的漢代王陵 ( 注一 )。 墓中同時被發現 15 個殉葬人及出土約 1000 多件珍貴陪葬物。

步出墓穴,我走到展覽陪葬物的陳列室,一邊觀看展品,一邊閱讀上麵的注解,這個南越王墓的故事才慢慢展現眼前。

陳列展品中的注解有提到南越國的第一代國王“趙佗”。這名字我十分熟悉。在我生長的越南西貢,有一條街是以趙佗為名的。越文裏,趙佗的拚法是 Trieu Da。小時上曆史課時,也曾談過有關趙佗的記載。但年月又遠,我已記不清其中細節。難道這個南越國的趙佗,就是越南曆史教科書中的那個趙佗?那麽這個“南越國”又和現在的越南有何關連呢?這一串問題縈繞著我的腦際。
書到用時方恨少。以前念過的曆史,現在已記不起,而手上又沒有資料可以化解我這疑問。於是,回家後,翻閱手上有限的少量典籍,試圖找尋答案。
南越國是趙佗於西漢初年( 公元前203 年)在嶺南建立的地方政權,但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21 年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中國不是已然被統一了嗎?怎麽還會有一個南越國在廣東一帶存在?

原來,雖然秦始皇已滅六國,但嶺南一帶還未歸入中國版圖。在古代,人們把五嶺以南的地方,稱為嶺南,又由於它是少數民族越人聚居的地方,故又稱“南越”( 注二 )。

越人善於造船及航海。據“越絕書”記載,越人善於造舟,“水行麵山處,以船為本,以揖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越人驍勇善戰。當秦始皇派遣五十萬大軍進攻嶺南時,越人采用遊擊戰,並利用熟悉當地山勢地形,將五十萬秦軍殲滅。“淮南子”形容該場戰役為“伏屍流血數十萬”。可見英勇的秦王,也難以征服越人 ( 見注二 ) 。

前一次失敗,秦軍一方麵是由於不諳地形,二方麵是由於交通困難,無法運輸軍需品。於是,公元前 217 年,秦王下令在今廣西興安縣開鑿溝通南北的運河,以運輸軍需品。

根據“南越藏珍”的主編,李林娜,漢朝的司馬遷 (109BC-91BC)曾在史記內記載過有關南越王朝的事跡。但文內並沒有注明究竟是史記內的那一卷。既然是秦朝時代的事,於是我翻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但裏麵沒提到南越國。我想,秦亡,漢高祖即位,於是查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但一樣沒找到南越國。正在苦惱間,剛好翻到史記卷 113,南越列傳第 53,立即,一篇光亮奪目的南越史頁展現眼前( 注三)。

書曰:“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 南海,象郡,以謫征民,與越雜處 13 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
原來,公元前 215 年,秦王命任囂及趙佗率兵南下,這次,秦王采取懷柔政策,“和輯漢越”,才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史 記曰:“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棄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事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吾恐盜兵侵至此地,吾欲興兵絕新道……’”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 席卷中原,秦朝危在旦夕。翌年,駐守在嶺南的任囂病重。垂危中,他召喚趙佗,趁著中原兵亂之際,和秦朝斷交,自立成國,以便靜觀中原諸侯局勢。任囂死後,趙佗絕新道,聚兵自守。他殺掉秦王委任的官吏,換上自己的黨羽。號稱南越王。此時正是公元前208 年。

秦滅後,中原三國鼎立,楚漢爭霸。劉邦定天下後,為漢高祖,決心解決趙佗在南越割據稱王的局麵。但他又擔心中原百姓厭戰,因此使用懷柔政策。公元前 196 年,漢高祖出使南越,勸趙佗歸附漢朝天子。趙佗衡量得失,願成為漢邦的藩屬。並保持“南越王”的封號。

劉邦死後,漢朝的權勢落入呂後手中。呂後采取“別異蠻夷”的政策,敵視南越。越漢關係一度破裂。呂後死後,劉恒在公元前179 年即位,為漢文帝,並和南越修好邦交。

趙佗在位期間,積極改善漢越間的關係,他讓越人參政,鼓勵漢越通婚。他並以身作則,讓自己王室人娶越人為妻。在趙佗的領導下,南越國欣欣向榮。

公元 137 年趙佗亡,他的次孫趙昩即位,稱南越文王( 他的父親未及嗣位已亡,故由趙昩繼位)即是這個南越王墓的墓主。王陵的東側室在發掘時被找到一枚“趙藍”象牙印。表明這位殉葬的妃子為越人。

而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枚趙昩的玉印,印文是陰刻纂體,印文有邊欄和豎界。可在展覽陳列品中見到,墓陵內還有 15 個殉葬人的骨骸。

中國古代帝王喜用生人殉葬。在商和周時期,常用奴隸陪葬。至秦漢時代,中原地區已廢除了人殉製度,然而,這個南越王墓仍然有多至 15 個人殉葬,其中有四位趙昩的妃子,均有印鑒證實其身份。我很好奇,他們究竟是怎麽殉葬的,是活埋或是先死而後葬?這問題很快便有了答案。在墓室旁側,有幾個殉葬人。在發掘時, 他們的骸骨排列整齊,分別是頭與腳相互排放。若他們是活埋的話,死時的骸骨應該不會整齊排列。人被活埋在密室墓穴中肯定會掙紮,而如果他們在墓中因窒息而死的話,骸骨應該不會排列整齊的。所以,他們應該是先被殺而後葬的。但究竟又是如何死法呢?刎頸而亡?或是服毒而盡?這問題我在文獻中找不到答案。

出土的陪葬物很多。有玉扣,陶瓷工藝品,章印,銀盒,其中一個銀盒相信是由波斯帝國傳入中國的,因為他是錘煉製成而漢代銀器一般是鑄模製成,另外,盒上的紋飾也和漢代銀器的紋飾不一樣。可見當時,中國已和波斯通貿了。

陵墓的出土物中還有絲綢,雖然已大部分腐爛,但顯微鏡下可看出不同的針織方法,令人對當時的紡織工藝之精湛訝異不已。

陪葬物中自然少不了飲食器具,但竟有不少的樂器,如銅鍾,琴瑟。其中有一組“編鍾”由體積大小不一的鍾,依其體積大小排列一行。樂師擊鍾而鳴,製成樂章。陵墓中發現一骸骨,猜想就是當年為這越王擊鍾的樂師,真是“伴王如伴虎”,被帝王恩寵不一定是喜事。

陳列品中,偶爾有些文字譏諷這趙昩越王。謂古人愚昧,貪生怕死,死後還要把物品陪葬,但當我遊走在這些古展品中,我的想法卻不同。究竟是古人愚昧還是聰明?若古人聰明如我們,死後不把生前所用物陪葬,那麽,今日,我們又焉能在古人的墓穴中發掘到陪葬物?而沒有陪葬物,聰明的現代人又能否根據實物來推敲出古人的生活方式呢?聰明或愚昧?往往並不能單從表麵來判斷。

漫步於墓穴博 物館內,眼看著這些埋入泥土千年的文物,我仿佛嗅到了二千年前的空氣,再加上閱讀展品的旁白,一段淒美壯麗的史詩豁然開展在我眼前。一個帝王死了,他的四個妃子也不得生存,仆人,樂師及守衛士都得紛紛隨帝入木。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製度?真是令人扼腕嗟歎。二千年前,因為有一個帝王要千辛萬苦保存自己的臭皮囊,今日的廣州才能有這璀燦的曆史瑰寶供日後凴弔那段風遠淒迷的史頁。

然而,史記中的趙佗,究竟又和越南史書上說的趙佗 (Trien Da) 有何相連呢?根據網上查得的資料,兩人其實同指一人,南越 (Nam Viet) 乃一古國,疆土包括現今的廣東,廣西,雲南及現今的越南北部。越南?上稱這為趙朝 (Trien Dynasty),建都於番禺(近廣州)。www.en.wikipedia.org/wiki/nanyue

那麽,當南越王在 111BC 被漢朝消滅後,為什麽越南北部又不歸立進中國的版圖呢?根據網上查得的資料,南越國曆五世,93 年而亡於漢武帝 (111BC)。亡國後,經過差不多一千年的中國統治,在廣東及廣西一帶的越人已然漢化 (Sinicized),而漢文裏,“越”與“粵”同音,粵指廣東也。

公元 938 年,越南北部在白騰河(Bach Dang River)戰役中擊敗漢族,脫離中國,並立國為大越 (Dai Viet),國勢日漸強大,擴展至越南中部及南部的高棉王國 (Kmer Empire)。十九世紀初葉,越王阮英(Nguyen Anh)欲把國名由大越改成南越,但又恐怕會和趙佗的南越國混淆,故將其改為“越南”。此時,在廣東及廣西省的越人已漢化成漢人了( 同上 )。

至此,我的疑團總算得到初步解答。想不到這次遊“南越王墓”,竟無意中學到了一點曆史掌故,實在收益不淺。

注一:南越藏珍,李林娜,中華書局 2002
注二:嶺南掌故,鄧端本等若,廣東旅遊出版社 1997
注三:史記,司馬遷(漢 ),李炳海,校勘評點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P679-685
注四:讀者請勿把此文章當史料看待,因為我並未受任何史學訓練,亦無誌成為曆史學家。此文隻是滿足個人好奇而根據有限史料所寫。

歡迎讀者回應,電話 770-451-5077,地址:3728 Chamblee Dunwoody Road, Chamblee,GA 30341,網頁 www.samlawyer.com,電子郵箱 : ptksam@yahoo.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亦是 回複 悄悄話 心思情懷,難能可貴。感謝大作!
康蕭恩 回複 悄悄話 拳拳桑梓情、悠悠遊子心,敬佩!
硃砂河 回複 悄悄話 旅遊到一地,追根溯源一下曆史,還是很有意思的。同時也增添了旅遊的樂趣。不能去那裏,讀讀文章也能學到不少知識。謝謝岑律師。
dailin 回複 悄悄話 文筆優美,真看不出是長在越南的廣東人寫的。喜歡作者把廣東比為“久別重遇的生父”,也很欣賞作者從“南越王墓”開始他的故鄉之旅。從文中看出作者對事物的孜孜以求,值得我學習的品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