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冉冉升起的社區新星
一條巨龍醒來了
2005 年底,舊歲即將辭去,新年即將來臨,在華燈燦爛的英國倫敦,在漫天紅霞的法國巴黎,電視裏充斥頭條新聞的卻是以下的一則消息:中國改進了國民經濟總產值的計算方法,使之與世界上通用的計算方法相似,結果中國 2004 年國民經濟總產值陡增百分之十六,正式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五經濟強國。不到一個月,世界銀行的經濟報告指出,中國 2005 年國民經濟總產值達 383 億美元,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四經濟強國。據聯合國預計,中國在 2007 年將超過德國進入前三強。這些消息,震撼著古老的歐洲。
在大西洋的這一邊,美洲大陸也同樣備受震撼。繼中國移民和中國產品接連登陸美洲大陸之後,中國的企業也開始陸續在美國招商置產,中美貿易總量日益增長,貿易進出口差額也越拉越大。
在這世界經濟局勢大轉換的背景下,機會和挑戰接踵而來。首先是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廠”的中國將各國勞工需求強烈的製造業工作吸引到中國去,然後是印度將英文係國家的白領工作也搶走。接下來則是因為中印兩國的窮人變得有錢一些了,從而開發了一個二十六億人的龐大市場。這個市場對於高科技,高質量,高智力的產品胃口越來越大。他們的購買潛力是美國人一直在夢想著的。但是他們隻要高質量,高科技和有發明的產品。要知道,他們可以在本地找到大眾化的日常產品,而且價格也要便宜的多。
北卡羅萊納州就是美國發明創造和高科技產品的溫床。特別是首府洛麗附近的研究三角區,被三所有名的大學所包圍,是全美博士密度最高的地區。北卡州政府早就看到了這場在世界經濟實力大轉換時期所具的劣勢和優勢,做出了力爭中國投資的戰略決策。從此,中國和北卡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
社區的期望
和紐約及加州比起來北卡的華人比較少,也比較新。據北卡州的報紙《新聞和觀察家》報道,北卡州的第一家中國餐館是在四十年代才有的。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華人在北卡的總數也不足萬人,九十年代,隨著北卡從煙草,紡織和家具業為主的經濟轉向以生物技術,信息產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模式,越來越多的中國血統的人搬來北卡定居。據《新聞和觀察家》估計, 2000 年在研究三角地區就有一萬多人有中國血統。人多了對中國文化的需求也就相應增加。
和別的大州不一樣,北卡的華人移居此處的時間不長,根還不夠深,財還不夠旺,而且由於大家的教育水平都比較高,都趨向於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所以在北卡各大城市一般說來尚無社區中心。目前隻有夏洛特有一個以華商為主的多功能商場。在三角地區則隻有零星幾個亞洲市場。北卡華人社區長時間以來都夢想有自己一個社區活動中心。比方說,號稱三角地區“華人市長”的衛高榮先生,十幾年以來就夢想有一個三角地區的中國城。他也曾發起過華人組織一個自己的銀行。所有這些想法,都因為沒有錢而無法實現。其它人也試過,比方說, Exploris 的 Gordon Smith 先生曾組織三角地區華人社區在一起籌建北卡中國中心,最終也因無錢而不了了之。
同時,北卡和中國的學術交流日益增加。與中國學術交流的領先者是北卡州立大學。自 80 年代以來,北卡州立大學在農業,紡織,環境,生物等學科和中國許多名牌大學都有學術交流。現在北卡大學,杜克大學後來居上,在生物工程,製藥,醫學和商業方麵與中國名校紛紛掛鉤,共同開創交換項目,每年中國方麵都有不少代表團訪問北卡,而北卡的學生和教授也不時去中國考察學習。中國和北卡之間的學術交流水平不斷提高。
北卡州和中國之間的貿易也不斷增長。雖然州政府沒有公布與中國貿易的具體數據,但北卡平均每年有一百八十億美元的出口額,其中對中國出口的部分近來迅速增長,成倍上翻。北卡州的貿易部部長更是每兩個月都要訪問中國一次。所以進一步促進中國和北卡州之間的生意和投資也是社區的需求之一。
迎接挑戰
在 2005 年一個中秋節的表演晚會上,衛高榮先生和北卡州一家貨運公司的總經理龍瑞 (Duane Long) 先生握手見麵了。龍先生是白種美國人,他們夫婦倆從五百美元起家,辦起了一個物流公司 Longistics 。至今有一百多輛卡車,二百多個員工。據龍先生自述,龍先生和衛先生兩人一見如故。對衛先生來說,龍先生對中美貿易的興趣給衛先生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援助;而龍先生認為,他和衛先生倆人很有緣份,象是上天注定他們要見麵共謀大事的。龍先生看了衛先生和背景資料,覺得衛先生出身貧寒,通過奮鬥,成就不斐,實乃亞裔美國人的模範。
不久,衛先生向龍先生介紹了北卡中國中心的設想。該設想建議成立一個類似於北卡日本中心一樣的機構,專門從事文化交換,學術交流,和商貿易交流方麵的工作。主要目的是吸收中國投資和生意,為北卡州爭取更多的工作機會。衛先生向龍先生介紹了以前所做的努力,比如說衛先生想湊錢塑建中國城,開華人銀行,以及 Exploris 的 Gordon Smith 對中國中心勞而無功的籌建,等等。龍先生認為,這種事情得由私人牽頭,先把這個中心辦起來,然後向各大公司顯示這個中心的價值,再吸引大公司的投資。
接著,龍先生對北大中國中心的成立馬上做出財政上的承諾,他將捐出 3 萬美元和 5000 平方尺的辦公室,供這個即將成立的北卡中國中心使用。該中心在繼續選擇理事會成員的同時,委任了北卡大學的教授謝立安博士為正會長,陳楊博士和韓八廳博士為副會長,同時委任了北卡華星報的社長 Cathy Kimball 女士為開幕式的總主席,華協副會長金庭玫女士為副主席,將在二月十八日舉行中心的開幕式。
三角地區的華人也大力支持,目前支持中心開幕式的誌願者達到 50 餘人。
一石擊起千重浪
衛先生和龍先生籌辦北卡中國中心的事,在三角地區華人社區激起了不小的反響。乍一聽來,不少人認為中國中心就是一個社區中心,象華協華聯搞個活動可以去那裏,象老人們打個撲克下個象棋什麽的也可以去那裏。對於這個想法,北卡中國中心的會長謝立安博士認為應該澄清一下。北卡中國中心主要是做文化,學術和商業上的交流,而非一個社區中心。主席衛先生也認為隻有和中國中心有關的事務才能使用中國中心的設施。而且,因為中國中心的辦公設施坐落在北卡自由貿易區裏,出入要特殊許可,更為無關人員使用該中心的辦公設施帶來不便。
對於目前中國中心理事會及執行長官的組成,社區裏也頗有人執觀望態度。中心的主要領導人成分多為大學教授或科研人員,真正做生意貿易卻寥寥無幾,所以有人推測大概成立後短期一段時間該中心主要做中美學術交流。對於這點,衛高榮先生說他們目前還在物色理事人選,希望各界人士踴躍推薦或自薦,有合適者,衛先生會“不惜三顧茅廬”,請其出任重要職務。他還提到,中心起步之後,將為中國大陸每個省,台灣和香港都各指派一名代表,機會還是很多的。
平心而論,中國中心在籌備開幕式,打響知名度這方麵目前進展頗適人意。支持開幕式的誌願工作者達五十餘人。在 Cathy Kimball 女士和金庭玫女士的帶領下,開幕式邀請了北卡各界知名人士達三百多人。國會議員 David Price 和北卡州商務部長屆時也會來參加開幕式。中國中心即將開幕的消息也由誌願人員發到全美萬維網和多維網。北卡《新聞和觀察家》報紙在春節年初一這一天登載專訪,報道中國中心的成立。龍先生還雇傭了專職公共關係公司做網站,發請帖,買午餐和布置會場,一切都搞得具有專業水準。
剪彩以後
按設想,北卡中國中心一開張,馬上就要同時著手三大交流:文化交流,學術交流,和商貿交流。會長謝立安博士指出,目前執行委員會的人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一份商業計劃,開幕式以前應能正式向理事會提出。兩位主席,龍瑞先生和衛高榮先生對中心的前景充滿了樂觀的期望。認為一旦中心成立,舉臂一揮,萬眾齊應,馬上在三,四月間就會陸續有各種各樣的代表團訪問北卡,接洽商務。中心的價值體現出來了,本地的各大公司就會傾囊相助。
三角地區的華人社區也會密切注意北卡中國中心的一舉一動。有一位社區傑出商業人士曾表達了他對中國中心的關心,他說:“如果中國中心不注意擴大圈子,讓更多的文化,商貿方麵的人參與,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場廣告遊戲。”大家都不願看到這個中國中心的努力赴之東流,因為這種失敗會讓中國和北卡州之間的文化,學術和商貿交流又落後很多年。
北卡中國中心將申請成為國家稅務局 501 ( C) (3) 或 501 ( C ) (6) 非營利組織。計劃上要雇用全時正式人員專門管理該中心的日常運作,因為目前從主席到會長,每個人都是無薪的誌願工作者。龍,衛兩位主席和謝會長深知,要紮紮實實地做出點事情,光靠免費的誌願者是遠遠不夠的。
衛先生說:“我已經為北卡中國中心播下了種,下麵的事就得要年輕人來承擔和繼續下去了。我是台灣生,台灣長的人,我已為我深愛的華人社區做出我力所能及的事了。”開幕式以後的進展,就得看以謝立安博士為首的執行委員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