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三千

念去去千裏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個人資料
正文

且行且走:6.江南名鎮同裏的一點記憶

(2005-04-01 19:02:51) 下一個
離開蘇州不遠,有兩個江南小鎮也值得一玩:同裏和周莊。不過記憶裏的同裏和周莊肯定和現實已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最後一次去那裏距今也有10多年。我現在寫下的感覺,不知道後來去的朋友們還能不能感受到。

同裏離開蘇州隻有十幾公裏路,如果走陸路的話,也就20分鍾左右的車程。可是,我每次去都選擇水路。從蘇州出發,做一種很簡單、卻很有味道的小型柴油客船。碼頭就在北寺塔的那條路上,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這10多年是國內變化最大的時候,當街景日新月異,城市越來越現代化的時候,那些代表陳舊的東西,如這種碼頭,會不會也被一鍋端呢?

這個碼頭應該是為蘇州周邊水鄉的老百姓服務,停靠在岸邊的木船都是屬於家用型,上麵還放著瓶瓶罐罐,搭著鍋灶,還有衣服晾在繩上,很生活,很江南。頭一次看到的時候,就讓我想起來小時候,在蘇州河邊看水上人家過日子的記憶。那種感覺很奇妙,因為覺得似曾相識,所以有點震撼。

搭乘的船是木結構,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上船之後,得往下走才能到船艙裏,所以當人坐在船裏,沿著江南水道“突,突,突”地向同裏行進的時候,整個感覺就像是貼在水麵上一樣,這感覺以後在坐烏蓬船時有了更深的體會。暫且不表。

頭一回坐的時候,艙內很簡單,隻是幾排木椅,靠窗一溜,然後中間再幾張。想坐在窗邊看風景的話,頭得扭著。可是,過了一年,再坐這條線路的船時,艙裏已經有了些許的變化。靠窗的位置成了火車座一樣的安排,所以如果乘客不多的時候,(我坐的那幾次,人都不多)可以舒舒服服地挑一個沿窗的位置,然後泡上一杯茶,看著船外水鄉從兩旁滑過,聽著近在耳邊河水與船的撞擊聲,愜意的很。

刻把鍾,船靠岸。當自己踩著仍舊晃動在水裏的船沿,踏上同裏這個小鎮的土地時候,也就這幾十分鍾,眼前卻似換了天地。

同裏鎮是江南名鎮,因為是水鄉,所以街道沿水而建,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有水道。即使是有管道水供應的這個年代,依舊能看到婦人蹲在岸邊,掄著板子捶打著洗衣服,或是拿著淘籮在淘米的景象。看著這樣的情形,不會覺得她們食古不化,反而覺得這樣子倒也貼切得很。

頭一次去同裏之前,那兒其實並不為太多人所知,從蘇州出發時就得以從從容容,一路領略那種淡淡的,與世無爭的江南風情。到了同裏,將行囊放下,便沿著同裏的老街信步遊逛。鎮子不大,可是卻藏著好些個史跡,和一個江南名園。

鎮裏有個南社茶園,是民初柳亞子結社聚會吟詩之所,一直保留完好。曾在裏麵喝過好幾次茶。坐在八仙桌前的長條凳上,聽著身邊一起喝茶的當地人在那兒高談闊論,讓人不由得想起當年南社的熱鬧來。時光帶走了人和事,卻將物留存下來,讓後人陷身其中,神往不已。

一同留下的還有這個茶樓裏那個大大的老虎灶,沒想到能在同裏看到,而且是很完好的那種。南方人知道,老虎灶就是燒開水的地方。以前,小時候提著熱水瓶到老虎灶去打開水的情形還曆曆在目,隨著時代發展,我念中學的時候,老虎灶在上海差不多就絕了跡。看到那個大大的灶頭,木桶裏的開水以及一旁整齊排開的熱水瓶,實在讓我忍不住會心一笑。

同裏有個退思園,好象是個叫任蘭生的文官回鄉建的,取的是“退思補過”之意。一看也是個失意文人避世的居所。整個園子貼水而建,曲曲折折,因為占地不大,卻並未讓人覺著小,建造這個園子是把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發揮到了極至。不知從何時起,這個園子成了那些電視劇的熱門拍攝點之一,“青青河邊草”,還有“乾隆下江南”好象都在此取景。園子的門口還專門豎了牌子來說明,有什麽電視劇在此拍攝。(對此,我個人覺得完全是顛倒了個。這園子何需這些電視劇來做廣告!)

這樣子,退思園的名氣響了,可是原先得以享受的那種寧靜卻是再也難覓。我最後一次去同裏時,園子裏已經是滿眼遊客,還有小學生在春遊。鬧紅一舸幽中取勝的雅致,卻隻能留在記憶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